张贵勇的《读书成就名师:12位杰出教师的故事》一书,向我们展现了于永正、吴正宪、李镇西、吴非等十二位教师成长的历程,已经从教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性事件。虽然每位教师的经历各不相同,性格特征也有很大的差异,但我们总能找到这些名师成长旅程中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而这,正是广大教师可以学习和借鉴之处。 一、成长无捷径,读书很重要
几乎所有的名师,都在持之以恒地做一件非常普通但又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读书,大量的、范围广泛的阅读。坚持不懈地阅读,就是教师成长为名师的“秘诀”,这是公开的秘密。每个人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都可能成为名师。
闫学说,“总结自己的成长经历,没有什么捷径,无非就是阅读。”吴正宪说:“本领不是天生的,只能不懈努力,拜书本为师。教师的专业成长并无捷径。”本书的作者张贵勇也说:“其实,名师的成长没有捷径,无非是苏霍姆林斯基一直提倡并践行的阅读、反思、实践。” 为什么读书对教师的成长如此重要?王崧舟告诉我们,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实际上是两个转化的过程,即“读书——底蕴——教学”,第一个转化是从读书到底蕴的转化,这是一个积淀的过程;第二个转化是从底蕴到教学的转化,这是一个创生的过程。教师的底蕴是靠书堆起来的。书读的多,不一定底蕴就深厚。但是,不读书、少读书,是一定没有底蕴的。于永正对此也有很深的感触,他说:“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我的课内容很丰富,其实是我平时注意积累,注意从读书中获得更多知识,从读书中找到迅速提取信息的方法。” 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尽管有些规划可能是下意识的,自己并不一定非常明晰。有了规划,就会投入,就会运作,也就因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但很多人在规划中,并未将读书放入其中,可能觉得读书这件事情比较虚,自己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不少人觉得读书很重要,但又总是抱怨太忙而抽不出时间来阅读,或许就与此有关。
对此,薛瑞萍有自己的见解:“恋爱的人总有时间拥抱,想读书的人永远都有时间。” 闫学说:“当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时,就不愁没有阅读的时间。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 张云鹰也说:“读书是人生最合算的投资,是不可缺失的生活方式。”看来,教师应当在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将读书这件事情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并让其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既是自身成长的内在动力,也是成为一位名师的必由之路。
读书一定要成为自己生活的方式,才不会觉得是一种负担,是一种额外的劳役。对有人提出的教师读书要坚守的观点,吴非就很不赞同。他说:读书竟然需要“坚守”,这种局面很可悲,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坚守“给人的感觉是一种对痛苦的忍受,如果到了这样的地步,何乐之有?读书对于我,像吃饭一样是一种需要,一种精神的需要。
程红兵认为:“现在语文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语文教师的功底太差,不看书,只看教参,没有人文积淀,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够,与学生没有知识落差。”其实,这何尝仅仅是语文教师的问题呢?多数教师除了教材、教参、教辅这三类书籍之外,基本上不读其他书籍,对自己本学科的前沿不了解,对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不知晓,这大大制约了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吴非借助哲学家的话说:一个人就是他吃下去的东西。一个人的未来取决于他读不读书,读什么样的书。华应龙认为:“有的人读书能读出很多东西,有的人却收获很少,其间的差距,主要在于阅读的厚度上。” 二、阅读有方法,成效见课堂 爱看书的教师和不爱看书的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是有很大差异的。华应龙对此有过认真的
分析:“爱看书的人在课堂上充满激情,有信心,有底气;而不爱看书的教师大多习惯于照本宣科,有些木讷,缺少那么一点自信,不敢偏离教学计划,更不敢敞开心扉应对学生的挑战。”
每天上课,都会遇到很多疑难杂症,需要教师来分析和解决。而读书是解决这些问题最为重要的途径之一。华应龙在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事例:给四年级的小学生上“游戏公平”一课,做了一个抛硬币的游戏,想以此来说明正反两面的可能性是相等的。但在课堂中,常常会遇到尴尬。抛十次硬币,有的小组是2正8反,有的小组抛出了9正1反,小概率事件变成了大概率事件。问题出在哪里?华老师从书中去寻找智慧,后来在王健先生的《创新启示录:超越性思维》一书中得到了启发:把硬币抛1米高和抛1厘米高,结果当然不一样!问题迎刃而解。相信喜欢读书的每一位教师,都会讲出一些类似的故事来。
不读书教师的课堂,教学常常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对此闫学说:“不读书的教师生涯,是一种无休止的重复和受难。”吴i正宪也说:“如果教师只是一架传授知识的机器,那么学生就会远离你,师生之间的情感就是一片空白,课堂必然失去活力。”吴正宪注意到,孩子们的喜怒哀乐是与他们的学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她认真学习儿童心理学,阅读了大量这方面的专著,并将这些心理学的理论与自己的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使自己的数学课堂充满了浓浓的人文情怀。程红兵也认为:“教育不能被简化为科学。我们选择什么教给学生以及如何去教,某种程度上也是道德问题。”
吴非强调:“一名教师能走多远,取决于他能否独立思考。有了思考能力,就不会轻易相信任何东西。”而读书是培养教师独立思考的重要途径。在这本书中,周益民就举了这样一个例子:皮亚杰的认识论指出,儿童的智力和情感都是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很多人对此信任不疑,并依据他的这套理论来实施教育。周益民通过读书意识到,儿童的智力和情感并非如皮亚杰所说的如此,一个人的情感、灵性在童年时代达到最高峰,如果不加以呵护,越来越退化。这不仅是对教育理论的一种反思和批判,更是践行自己教育主张的基础。周益民提醒广大教师:“儿童往往湮没在成人的思维、成人的需要、成人的权利与成人的虚荣中。”我们对此应该有清晰的认识,要怀着尊重的心态去真正地理解儿童。
程红兵说:“教育的关键在教师,而守护教育的根基在课堂。”读书对课堂教学如此重要,那该如何去读呢?李镇西说:“读书的秘诀无非是联想与思考。联想是读出自己的共鸣,与生活、经历、情怀、时代接通。思考是读出问题,思考、质疑,不轻易相信。”闫学则强调:“爱阅读的教师会对学生的精神层面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仅仅喜欢阅读还是不够的,“无明确的阅读规划,是一种低价值的重复,是在浪费时间。”她在《教育阅读的爱与怕》一书中提出了“有坡度的阅读”、“阅读重在完善知识结构”等概念,直至教师阅读的软处和痛处。闫学强调,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应有完善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知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开阔的人文视野。这三个板块的知识缺一不可。
钟志农是一个“奇人”,五十岁那年放弃了教育局长的位置,开始从事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并成为一代名家。他的经历告诉我们,读书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一个名师的成长就是与他的读书史是紧密相关的。他总结的读书的七个字:勤、通、用、新、严、久、精,很值得广大教师借鉴,他对阅读的渴求,更值得每一个教师学习。 王崧舟认为:阅读最重要的是达到融会贯通。就像季羡林先生对年轻人讲的,“你们做学问,要达到三个贯通:第一个是中西贯通,第二个是古今贯通,第三个是文理贯通。你做到了这三个贯通,那么你的文化底蕴就像金字塔的底座那样变得宽厚、坚实。” 三、读出真自我,奠定多元色
读书的过程,实际上是在两个方面不断探索的过程。
一个方向是向内,不断探索自己的内心,尝试正确地认识自己。王崧舟说:“我们不断地向外求,心灵变得四分五裂,对自己内心的需求关注的越来越少。实际上,阅读是唯一能让人
找回自我、感知自我存在的方式。”窦桂梅强调在阅读中要对文字保持高度敏感,“凭借文学的力量,一位语文教师把心中积蓄的情感散发出来,并将之弥散到课堂中去,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另一个方向是向外,不断地探索与自己生活工作相关的领域,建构起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李镇西说,古今中外教育家所面临的主题是共同而永恒的,这就是“人的解放”以及由此而来的对人性、个性、创造性以及师生关系、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思考与探索。这就是他对这个教育世界的认识。
“读书其实就是与作者约会,幸福着他们的幸福,悲伤着他们的悲伤。”张云鹰的这句话,或许很能代表众多阅读者的心声。钟志农说的也很有意思:“人生很短暂,好书跟人一样,错过了就永远错过了。我不想带着遗憾离开。”
教师爱上阅读,会对学生阅读产生重要的影响。于永正说:“学生时代啊,一定要多读一些经典著作,这是为人生奠定底色的。”吴非更是强调:“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思考,通过广泛的阅读,培养一种批判意识,这样才会更好地看清各种历史和社会现象。”“一个人,如果到了十七八岁,还不能认识到人文精神的重要,还没有独立思考的意识,指望进了大学再修炼,性情心灵和教养已经有很多补不了的空洞了。”
今天的师生,身处信息化社会的洪流之中,在阅读习惯的培养方面又多了一些障碍。信息传播手段的快捷化、碎片式,浅阅读的流行,对阅读的冲击很大。为此,华应龙特别提醒大家:“少上网,上网会不经意地流失我们的读书时间。”《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的作者卡尔也说:“从纸面转到屏幕,改变的不仅是我们的阅读方式,它还影响了我们投入阅读的专注程度和沉浸在阅读之中的深入程度。”
医学家经研究,得出一个可靠的结论:神情专注的人更长寿。比如书法家,一般都比平常人寿命更长。因为在练习书法时,必须专心一志,摒除杂念,聚精会神,气沉丹田,心手合一,神至笔至,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分心。 当一个人倾注于一项喜欢的事业时,他自然也就沉浸在一种愉悦的情绪中,全力以赴地去做,尽心尽力地去做,心平气和地去做。在他全情投入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处在一种宁静致远、物我两忘的至高境界。这种境界可以使人乐以忘忧,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阅读,不就可以为我们带来这样的境界吗?
《读书成就名师》是在国培期间购买的书。这是由张贵勇编著,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书中叙写了于永正、李镇西、窦桂梅等12位知名教师读书成长的故事。 读这本书,很有感慨,这些名师一个共同点就是都践行阅读、反思、实践。他们都喜欢读书,笔耕不辍。阅读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他们都是从小学到师范,到参加工作,靠阅读丰盈和充实自己,在阅读中系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于永正把自己定位于一辈子做个读书人,他说:“阅读是教师最大的修炼。”读人文类的书,读教育类的书。阅读开阔了视野,厚重了人生,提升了自己的精神高度和人文修养。他有两句话很好。没有书晚上睡不着觉,这么多年一直都这样。我的专业成长之路就是伴着阅读、思考是、实践一路摸索。如果说我读书有什么诀窍:一是概括内容,看那些话有启发;而是与人交流,与人交流让我收益很大。 程红兵说原本就是一介书生。他的读书感悟是现在语文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语文老师的功底太差,不看书,只看教参,没有人文积淀,对文本的理解好分析不够,与学生没有知识落差。教师应是思想者,对书有价值判断,有自己的思想。
华应龙说,学养在阅读中不断丰厚。因为没有时间阅读,所以我们工作很忙。
窦桂梅这样定位阅读,她说被阅读改变的教育人生。从小时阅读小人书开始。跪着读的书——神圣经典;站着读的书——权威讲话;坐着读的书——为某种目的而进行的阅读;躺着读
的书——文艺类书籍;走着读的书——能自身之对照、与之谈话的书。她还说写是另一种阅读。
李镇西这样定位阅读,读出来的真性情。从红色阅读开始。读书感悟,我读书时的最大秘诀就是联想和思考。联想是读书自己的共鸣,与生活、经历、情怀、时代想通。思考是读出问题,思考、质疑,不轻易相信。
王崧舟定位阅读,诗意的源头。不功利读书,随性自然的阅读习惯。我一直觉得,每本书都是一个生命,充满了诱惑与灵性,你不去跟他打照面,他便静静的躺在你的书柜里。你拿起书来,他就是活的,就会和你对话。而跟你对话的每一本书都不一样的,都给你开启不一样的精神世界。当你进入书里,也就进入了一个异彩纷呈的世界,在体验一代又一代人不同的生活。读文学类,教育类,哲学类书外,还读有关生命与灵性的书,如《与神对话》。明月一帘无心照,诗书半斋随意读。一日不读书,尘俗一定生期间。
闫学定位阅读,阅读,生命中的最重要的遇见。读书感悟,一位教师在教育这条路上究竟能走多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读书的态度。倡导知性阅读。
钟志农,从50岁开始做个读书人。教师不懂心理学,难成教育名家。喜欢读心理学方面的书。
周益民,不想长大的孩子王。不一样的课堂背后是阅读积淀。喜欢儿童文学。
张云鹰,与书相遇时最大的幸福。唯有阅读能让浮躁的内心归于理性与宁静,找到生命的依托。生命的长度终归有限,只有靠读书增加生命的宽度和厚度,实现生命价值的高端体验。 吴非,做一个有思想的读书人。批判性阅读。我始终记得那种虽清苦却有书读的幸福。读书是个人的事,关键靠自觉。
《读书成就名师——12 位杰出教师的故事》,这本书让人看到杰出教师之所以成名的路径,也让人对阅读之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有了深刻的理解。书中的一个个阅读促进教师成长的典型事例,对推动教师阅读及教师专业成长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书中的12位名师,虽然他们都有不同的读书方式,有着不同的阅读主张,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终身阅读的践行者和推动者。
在书中,名师们回答了当前教师阅读存在的问题、阅读如何与实践相结合、经典教育理论书籍的阅读方法、如何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等我们一线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名师们的回答坦陈而质朴,并辅以生动的事例加以说明,给我们一线教师很大的启迪。名师们为我们读什么、怎样读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信息,我们在学习名师们丰富的阅读方法后,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那一种,从而发现阅读的乐趣,更快地实现专业成长。
12位名师就是12种不同的阅读风景。我将触动心灵,颇为赞可的名师们的精彩语句摘抄下来,供自己随时翻阅细味。
如果说我读书有什么诀窍,一是概括内容,看哪些话有启发;二是与人交流,与人交流让我收益很大。——于永正、
读书能真正改变一个人,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学生。——于永正
阅读可以影响人,而坚持阅读,不断思考才是改变人的关键所在。——程红兵
阅读:一种积极的偷懒。这样的偷懒,偷来了技巧,偷来的观点,偷来了方法,偷来了思想,偷来了习惯,也偷来了自己的进步。——华应龙——这样鱼和熊掌可以兼得的懒不偷,
岂不犯傻?
读书,最重要的是行动。——窦桂梅
阅读一是为自己而读,二是为职业而读,三是为学生而读。——张云鹰
读书其实就是与作者约会,幸福着他们的幸福,悲伤着他们的悲伤。——张云鹰
我读书并不多,读书速度也比较慢,但我肯思考,在认识上每有所得,但喜不自胜,并努力付诸实践,让理念转化为行为,转化为“生产力”。——于永正
有的人读书能读出很多东西,有的人却收获很少,其间的差距,主要在阅读的厚度上。——华应龙
学会选择性阅读。——钟志农
名师与普通教师的区别就在于韧性,在于坚持。——程红兵
回想我的专业成长,不是因为理论,而是因为情感被苏霍姆林斯基征服了。——李镇西
教师专业成长过程,简化为三个环节:读书——底蕴——教学。——王崧舟
搭建自己的知识结构——钟志农
对于很多一线教师而言,并不一定都想成名成家。但是,一线教师可以通过开启自己的阅读之路,在不间断的阅读中丰盈和充实自己,在阅读中系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我非常欣赏一句名言: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我通过阅读,悦读他人的思想,助长自己的智慧。 (小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