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与管理 2006年4月l5日 会停止上班,学校也会停课。可令人费解的 是,惟有公立小学,即使雪积得难以举步, 仍然开放。于是,每逢大雪而公立小学不停 莫让“爱心捐助" 课时,都有家长打电话去询问。奇怪的是, 每个打电话的人反应完全一样——先是怒 味 气冲冲地责问,然后是满口道撒,最后是笑 客满面地挂上电话。原因是,学校告诉家 王志南 长,在纽约有许多百万富翁。但也有不少赤 贫的家庭。后者白天开不起暖气,供不起午 陈国祥 餐,孩子的伙食全靠学校的免费午餐。(甚 《 困生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这是社会文明 至可以多拿些回去当晚饭)学校停课一 进步的表现,资助贫困生已被各级政府列为为民 天,穷孩子就要受一天冻,换一天饿。所以, 办实事的一项“阳光工程”。的确,真心实意地向 老师们宁愿自己苦一点,也不愿意停课。或 贫穷生伸出温暖之手,这对物质贫困的孩子来说,无疑是雪 许有的家长说,何不让富裕的孩子在家里, 中送炭。然而,在某些电视新闻媒体中,我们常常看到下列别 让贫穷的蓣子去学校享受暖气和营养午餐 扭的镜头: 呢?学校的答复是,我们不愿意让那些穷苦 镜头一: 的孩子感到他们是在接受资助。因为资助 几个孩子拘谨地站在摄像机前,接受一些企业家或政府 的最高原则是保护受资助者的尊严。 官员的资助。随后,记者采访资助人,为什么想到要资助这些 说得好,资助的最高原则是保护受资 蓣予?资助者面对镜头踌躇满志、抚夸追昔地说了一大通,最 助者的尊严。我认识的一位中学校长,他每 后回到同情贫困生,想为他们做些事情的主题。采访受资助 年要从有限的活动经费中节俭出一部分资 的学生,面对资助你的人,你最想说什么?不出意外的话。这 金资助贫困生,但他从不在公开场合让学 些孩子会说出事先准备好的一套感激的话,要认真学习,勇 生接受捐助,而是协同班主任私下里将资 于攀登,不辜负资助者的期望。 助金给学生。这为的又是什么?就是保护孩 镜头二: 子的那份宝贵的自尊。 某贸易有限公司筹办一“爱心捐助”活动,内容是在海 贫穷并不是孩子的过错。我们无须在 口市举办“为海南学子送行”大型赠送及优惠活动,其中包 孩子稚嫩的心灵上施以过多的心理负荷, 括为海南优秀高考特因生免费赠送某品牌生活用品。赠送方 无须有意或无意地泯灭孩子的自尊,无须 式为特困生凭某报社出具的特困生证明和高考录取通知书, 将爱心资助演变为怜悯与同情。贫困学生 前往海秀路某商厦领取。考虑到这些孩子大多没有来过海 不仅是物质上的弱者,更是心理上的弱者, 口,根本弄不清海秀路在哪儿,报社记者提出在活动现场发 他们往往不易理解爱心捐助的全部意义。 放捐助物品,主办单位负责人不同意。当记者再次讲述特困 期盼我们的社会捐助者在给贫困生带来资 生自行领取的不便时,那位负责人不高兴了:“我现在关心的 助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资助。让 是他们过来领取时,你们是不是能保证派记者过来拍照、写 这些在贫困线上挣扎的孩子体会到捐助者 稿,毕竟我们这是一个商业活动。” 真诚的尊重,殷切的期盼,亲人般的关爱。 这样类似的资助本意何在?是用包含爱心的资助金解决 让他们更多的体验到社会的温暖、人性的 贫困生的燃眉之急,还是利用捐助之机巧作商业炒作、形象 美好、生命的价值,从而把这份爱心当成一 宣传?如此的“捐助”活动,笔者感觉它已脱离了“捐助”的 种鞭策,不断努力进取,期望有朝一日自己 真正含义,资助贫困生已成为了某些人牟取商业利益、政治 有能力时,能将这份爱心不断延续下去,去 功绩、社会声誉的捷径。 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然而曾读过的这样一则故事,却让我深深地感动着。 纽约的冬天时常有大风雪。遇到这样的情况,公司、商场 夺责任编辑:陈国庆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