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语文诗歌意象的有效教学探析

语文诗歌意象的有效教学探析

来源:意榕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语文诗歌意象的有效教学探析

作者:李安琪

来源:《课外语文·上》2017年第08期

【摘要】在语文诗词题目考试中,学生会出现意象分析错误等问题,造成课外诗词分析题目失分的普遍现象。在诗词学习中,诗词内容的有效教学和诗词意象的分类积累就尤为重要。针对当代中学生在学习与考试中遇到的诗词意象分析问题,以梧桐意象为例,从教师有效教学的角度入手,探讨并总结中学生学习古诗词意象的分类、积累方法及其归类学习等提高意象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关键词】梧桐;诗词意象;分类;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自古便是诗的国度,诗词作为中华民族华丽的瑰宝,是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学生的国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新课标下的“三维”教学目标,提出了“积累—感悟—探究”的教学模式,在此教学模式下进行有效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 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鼓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然而对诗词的理解和把握,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对诗词意象的理解和运用。对于诗词意象的学习,不仅包括教师的教,也包括学生的学。因此,本文将从两方面进行探究,发掘诗词意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诗歌意象有效教学对策。 一、诗词意象学习与教学中的低效问题

教师在诗词意象教学中若不能将诗词意象进行有效的分类,并使学生明确意象的分类和使用方法,将使学生在诗词意象学习中存在意象概念不清、意象内涵掌握不准确、应用效果不佳等问题,从而导致学生日常生活中语言能力欠佳,考试中课外诗词阅读题失分严重的现象。教师对于意象教学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也有利于教师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教学能力。教师若能引导学生综合其所学过的诗词歌赋中的意象进行归类总结并积累下来,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而且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会起到良性作用。

二、诗词意象学习与教学低效的原因分析

借鉴以往考试经历、工作经验以及对中学生的走访,不难发现,中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对诗词意象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入、透彻,对诗歌人物形象、性格、心态的掌握不够完全,导致了对诗歌理解的整体偏差和学习效率的低下,甚至出现课外诗词考试分析部分失分率较高的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针对以上问题,究其根本,就学生方面而言,多数在于学生对诗词原意理解困难,文言词汇把握不准确,诗词感情基调、诗词意象判断分析错误以及对诗词创作背景、作者信息不够了解。其中,诗词意象的分析、分类与积累对于诗词的整体掌握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就教师方面而言,首先,教师传统模式教学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未能获得足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限于课本知识,未能得到拓展和延伸。另外,教师未能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也是学生不能准确把握诗词的重要原因之一。为解决学生不能正确理解诗词中具体意象含义的问题,本文将以梧桐意象为例进行分类分析,提高诗词意象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对诗词的意象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并灵活应用于学习、生活中。 三、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一)教师采用多种方法提高诗词教学的有效性

为提高教师教学有效度,以教育知识为基础,在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发挥自身强烈的责任感和自我效能感,充分展现其教学机智,使其教学行为具有更高的教学效益。具体到诗歌教学中,教师应当明确诗歌教学所要实现的理想目标,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有效的教学内容,例如如何进行意象界定与分析、如何判定诗歌的情感基调和具体诗句的分析。尤其在诗歌的意象分析上,在日常学习中,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分类、积累的好习惯,也应当明确这样做的价值和意义,在学习生活中用自身的行为影响学生的行为。下面,本文将以“梧桐”意象为例,具体分析意象教学的方法。

1.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对意象文化内涵的理解

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表达的同时,将诗词意象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意象的积累不仅停留在书本上,更加生动、形象地印刻在学生的脑海中。教师在诗词教学中,不要仅局限于课本教学,适当应用多媒体软件或课上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助于学生放松身心,以愉悦的心情接受新的学习内容,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师将教学目标融入课堂,引领学生的发展和理解,传授学生相应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使学生与教师思想同步、思维同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如梧桐象征高洁品格。在学习《诗经·大雅》“凤凰鸣矣,彼于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时,教师可先从一些谚语或植物本身入手,引导学生联想日常生活中的植物,使用多媒体设备引入相关歌曲、诗词、图片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如人们常用“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来寄予生活美好愿望,梧桐被视为良木,而凤凰是真善美的化身,它的到来更是祥瑞之兆,梧桐作为凤凰的唯一栖身之地,更加说明了梧桐品格的高洁,给人们带来幸福和好运。由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更加崇尚具有美好感情的事物,此时的梧桐,便得到了人们的青睐。随后,介入诗歌具体内容,诗人用凤凰在梧桐树上鸣叫,象征梧桐高洁美好的品格,学生理解更加透彻,记忆更加深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创设情境法—激起情感体验

教师采取意象教学的手段,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以学生可以接受的方法展现在学生面前,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之一。教师可通过创设诗词情境的方法,使学生体会诗词意象,对作者的情感感同身受,在潜移默化中激起情感体验,并牢记于心。

如梧桐象征孤独忧愁。南唐后主李煜《相见欢》词云“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这位亡国之君被囚禁在深院之中孤独、落魄的心境。孤寂无言,独上孤楼,形单影只,重门深锁,昔日君主沦为阶下囚,心中不免万千愁绪,满腔忧愤,亡国之恨不觉涌上心头。

又如梧桐象征离愁别绪。唐代诗人温庭筠在《更漏子》中表达秋思:“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秋叶三更,雨滴梧桐,依依惜别,语境更加苦涩、忧愁。人即将分离,却逢雨夜,又见梧桐,双重愁苦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即将分离的人更加依依不舍,此时梧桐意象,作为人们分离的见证者,寄托了思妇的离愁别绪。

教学过程中,无论是以语言描述,还是以多媒体音频展示的方式,教师若给学生创设一种孤独、忧愁的氛围或离愁别绪的环境,学生便仿佛身在其中,“亲身”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态度,诗词意象又一次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3.角色扮演法—体会情感需求

角色体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融入诗词描述的环境中,以诗词中人物的身份,感受诗词所要传达的意境,切身体验诗词中所要表达的情感需求。

如梧桐象征爱情。古乐府《孔雀东南飞》:“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就利用了梧桐和鸳鸯这两种爱情意象,以梧桐、松柏相互交通,象征焦仲卿与刘兰芝至死不渝的爱情,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过程中,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借助人物角色扮演的方法进行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同时为了更好地扮演角色,学生会更加主动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同时也为语文教学增加了乐趣。 4.拓展思维法—扩展文学视野

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便是对诗歌时代背景和诗词创作背景的介绍,通过此类介绍,联想当时的政治、人文因素。教师可将文章的写作背景、故事发生的背景当作小故事讲给学生,不仅增添文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学习做铺垫,同时扩展学生的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学视野,扩宽学生的学习思路、知识储备维度,也使学生通过具体的小故事记住诗词意象内涵。

(二)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把握意象内涵

在课外诗词阅读中,不论是词义解读、诗句翻译,还是对某一句诗词的具体分析,都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对诗歌情感基调的判定,以及个别实词、虚词的解读。语文是一个注重积累、理解和分析的学科,日常学习中,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如上的诗词意象归类总结积累,更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日后学习、考试中遇到的困惑与不解,面对陌生的诗歌意象,不会感到无从下手。 1.对意象主题内涵的分类 (1)送别类意象

古代诗词中,诗人表达离愁别绪,多使用杨柳、长亭、南浦、酒等意象来抒发别后的思念或依依不舍之情。如纳兰性德《菩萨 蛮·问君何事轻离别》中的“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诗人运用杨柳意象表达与友人依依不舍的感情。又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以酒来表达对挚友的惜别之情,同时饱含着对远行者的关心与挂念。 (2)思乡类意象

思乡类意象多运用于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的诗词中,常见意象有月亮、鸿雁、双鲤、莼羹鲈脍、捣衣等。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群雁北飞,整过洛阳城,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想托大雁带个信,问家里是否安好,正是体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思乡意象中,还包含一种情愫便是愁苦。诗词中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多用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杜鹃等物象来渲染气氛,表达情感。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字面意思之外,实际上,是诗人羁旅在外,不能归乡而产生的一种悲苦情绪,体现一种凄凉的气氛和诗人悲伤的情绪。 (3)明志类意象

古人常借梅、兰、竹、菊、松、冰雪、草木、蝉来表达高尚品格,用伯乐、梦、山河、军营、出征、流水、麦子等来表达壮志难酬和怀才不遇,当然,更多使用的是暗喻、比拟的方法。如王安石 《梅花》中的“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人通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格的称赞,用“暗香”指出梅胜于雪,说明梅花坚强高洁的伟大之处。王安石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却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又如宋代陆游的《书愤五首·其一》中的“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朝廷内外被奸佞小人把持的愤慨。 (4)爱情类意象

爱情一向在古代诗歌中有很多种,有表示相思之苦的红豆,有表现相爱而不能在一起的莲,也有表现渴望美好爱情的连理枝、比翼鸟。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表现唐明皇与杨贵妃希望生生世世在一起的美好愿望。 (5)战争类意象

在时局动荡的年代,诗词中投笔、长城、楼兰、柳营、请缨、羌笛等意象屡见不鲜,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如范仲淹的《渔家傲》中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6)山水田园类意象

谈起闲适多会想起陶渊明,又称“五柳先生”,后来“五柳”也成了隐者的代称。陶渊明的《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适的情致。除此之外,表示闲适的意象还有东篱、三径等。

总之,意象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作者抒发情感、读者获取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积极地分类积累,形成良好的美学素养,深度挖掘诗词意象的情感体验,以便日后更好地应用。 2.有意识地进行意象积累

诗歌意象的积累,有助于学生在日后诗文学习中对诗歌感情基调的掌握和情感态度的分析。学生面对陌生的诗词,若能准确抓住特征性的意象,可迅速排除干扰,解读文意。有意识地归类总结和积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品位和文化修养,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国学常识、文学常识,培养学生古文诗词的学习兴趣。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意象积累的方法和途径。 (1)课内阅读积累

课内诗词阅读,在教师的讲解和引导下学生形成系统的学习方法和积累方法,并将其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对于诗词意象的积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课内学习之余,对于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促进学生课内意象积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课外诗词专著期刊阅读积累

现代中小学生诗词读本中,《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书目屡见不鲜,家长可选取适当的课外读本推荐给学生,学生在阅读课外读本的同时,联想到课内知识的积累,在形成读书习惯的基础上,学生在阅读课外诗词的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对诗词意象进行归纳总结。此外,有选择性地订阅国内外报纸杂志,学生在阅读中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比较,形成强烈反差,从而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好奇心,以全新的心态进行学习,更有助于学生对诗词意象的记忆与积累。 (3)网络传媒教学

网络传媒已成为现代学生、家长、教师在学习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近几年国学热度高,电视网络也出现了许多国学讲座、竞赛等形式的节目。如《中国诗词大会》,在很大程度上掀起了诗词在大众间的传播程度。学生可以在家长的带领下,观看此类节目,使学生对诗词产生进一步的了解。

诗词意象所展现出的画面多为诗人所见所闻,若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则对诗词的理解更为深刻。因此,家长或教师在鉴赏诗词的同时运用多媒体设备,立体展现动态的意象,学生仿佛切身感受,使诗词教学更加形象生动。 (4)做读书笔记

做读书笔记,是最传统,也是个人认为最实用的积累方法之一。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在阅读的同时有目的地将诗词意象分门别类进行整理,有助于学生记忆。 3.将意象的运用渗透到学习和生活中

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应用,有效学习使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有着现实意义。首先,学生将意象应用于写作中,可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其次,在生活中,适当地运用意象,可增加生活情趣。如要说一个人发呆发愣,可用呆若木鸡来形容;再比如夸一个美丽的姑娘,可以说秀色可餐、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这些都是运用了成语中的拟人手法,将意象渗透到生活中,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此外,意象的运用,还体现在个人文化修养的程度上,包括个人的谈吐、行为处世方式和思维方式。因此,将意象应用于生活中,很大程度上有助于生活品质的提高和生活情趣的拓展,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四、总结

意象作为诗词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国学不能缺少的成分之一,从意象的角度进一步了解国学、接触国学,使之内化为生命中的一部分,对于提高个人修养和文化底蕴具有不可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量的作用。本文通过有效教学的方法论述了语文诗歌教学中诗词意象积累的重要意义,介绍了教师如何通过有效教学进行诗词意象分类,并以具体的“梧桐”意象为例,对诗词教学的有效教学途径和方法进行论述,向读者展示了具体的诗词意象分类方式。其中,有效教学在强调教师作用的同时,也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落实到诗歌意象教学这一环节,学生的主动性作用就更为突出。学生主动进行积累、思考,才能使知识活学活用于考试、学习、生活中。本文通过教师诗歌意象有效教学方法的提出和学生意象分类、积累的论述,达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不仅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能力上的提升,也有助于学生诗歌学习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春秋》,孔丘,等.诗经[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胡适.胡适讲古诗词[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 [4]叶嘉莹.温庭筠词新释辑译[M].北京:中国书店,2003.

[5]季镇淮,冯钟芸,倪其心.历代诗歌选[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 [6]纳兰性德.纳兰词赏析[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5. [7]王昶.诗词曲名句赏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8]周娜.唐诗宋词三百首[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

[9]朱海风,张艳斌,史月梅.图说中华水文化丛书(图说水与文学艺术)[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15.

[10]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组.农诗300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 [11]王媛.古典新读 扬州画舫录[M].黄山:黄山书社,2015.

[12]孙朝成.三千年选解三百首 中国传统诗词摘珍解妙[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5. [13]周娜.唐诗宋词三百首[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

[14]潘勋.《饮酒》:陶渊明的审美化人生哲学[J].大理学院学报,2003(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