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少数民族地区文献资源现状研究与利用——以凉山彝族文献收集与利用为例

来源:意榕旅游网
四川图书馆学报 2013年2期总第192期 文章编号:lOO3—7136(2013)02—0068—03 少数民族地区文献资源现状研究与利用 以凉山彝族文献收集与利用为例 陈思梅 (凉山彝族自治州图书馆,四川西昌 615000) 摘要:少数民族文献的搜集、整理、开发、利用是民族地区各级公共图书馆的重要任务和职责所在。作为全国最 大的彝族聚居区四川省凉山州的图书馆应当担当起重任,做好彝族地区图书馆彝族文献的挖掘、拯救、收集、整理、 加工、翻译和保护开发利用,这是民族地区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凉山地区;彝族文献;收集与整理 中图分类号:G255 文献标识码:A 彝族具有3000多年文明史,曾历经原始社会、 见,彝族的优秀文化却始终未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 奴隶制、封建领主制和封建地主制等不同社会形态 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的 的历史发展阶段。2000多年前,彝族的祖先就生息 繁荣。彝文彝书大部分仅在民间流传,保存于毕摩 繁衍在云贵高原和金沙江、澜沧江一带。彝族拥有 手中,一些优秀的彝族民间文化则在民间世代口耳 优秀的传统文化,历史上彝族的先民用彝文著书立 相传,有的自生自灭。流传至今的大量古彝文经典 说,形成丰富的文化典籍和众多的文献资料,彝文文 记载了包括历史、天文、文学艺术、医学、习俗、政事 献是彝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考察古代社会和彝族 等内容,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品。 古代典章制度以及传统文化的主要依据,它在整个 彝文,史称“爨文”、“韪书”、“罗文”、“倮倮 彝族历史文化的研究中居于重要地位,具有多方面 文”、“夷文”,约有一万多字,是处于表意向表音发 的学术价值,亟待我们去开发利用。 展中的一种音节文字。彝文记载了彝族先民的生 1 彝族文献的现状与种类 产、生活以及对自然界、社会的认识。彝文创制于何 时至今尚无从考证,学术界迄今亦尚无明确定论。 1.1 现状 但不管怎样,彝文产生有几千年的历史,根据目前现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 存的大量金石铭文和古籍文献可以证实,这也说明 地区,保留了彝族远古时期丰富灿烂的彝族传统文 了彝文曾在历史上为人类历史记下了灿烂的一笔文 化。流传至今的有大量彝族人民关于天地万物、人 化遗产。清代以后,由于历史的原因,也由于缺乏统 类起源等各种神话、传说和史诗,诸如篇制宏长、内 一的印刷文书印具,在传抄中,各地方言借字、错别 容广博的彝文巨著《指路经》、《勒俄》、《玛木》等, 字、滥造新字混杂不清,造成同义多形和通假代用等 彝族远古十月太阳历和与此相关的彝族虎宇宙观、 混乱现象,致使同一彝文的异体字多达数个甚至十 阴阳(雌雄)观在其后的历史长河中深深地渗透于 几个,原本统一的彝文被部分地分解了,其结果是严 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但由于阶级压迫和民族偏 重地影响了文化交流。 收稿日期:2012—12—3l 68 少数民族地区文献资源现状研究与利用——以凉山彝族文献收集与利用为例 1.2彝族文献的种类及其特点 1.2.1纸书文献,又称纸质文献,它除了成卷、成本 的典籍之外,还包括一切写在纸张上的文字材料, 如:信函、书契、文告等等,均属于纸质文献的范畴, 纸质文献是彝文文献中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的一 个种类,除了上万部典籍之外,还有不少零散的文献 资料,它是彝族文献的主体,也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对 象。目前尚存的纸质文献占据着彝族文献的主要部 分,也是我们抢救、整理、翻译的主要对象。纸质文 献具有量大、易损等特点。 凉山州内的彝文古籍刻印、手抄本卷帙浩繁,内 容丰富,异彩纷呈,细类达数百种以上,数量近百万 卷。这些古籍除少数为国内各级公共图书馆、大专 院校图书馆、博物馆和语言文字部门、档案部门以及 国外某些机构、研究人士收藏外,其余大多还散藏于 民间。 1.2.2家谱类口头传承文献。彝族是一个以家族 为基础,以家支血统为群体纽带,每一个家支就自然 形成一个家谱。家谱除一般有关家庭的世系、家训、 传记外,还有专题部分。这些家族的谱牒除去虚构 夸耀和断代的部分,也具有较高的研究参考价值,它 真实、详细地记录了彝族的迁徙史和历史的进程。 彝族的口头传授是彝族文化的又一种无形文献,主 要散存于毕摩和民间歌手中,他们世代传承。这种 文献完全依靠懂得彝文的专家来翻译记录,靠口头 传承文化的方式记忆或者笔录下来的,所以难度非 常大,如不及时抢救记录,很有可能消亡。 1.2.3 凉山彝族毕摩文献不论文字或是内容都比 较古老,特别是彝家称的“嘎哈”部分,文字难识,语 言晦涩难懂,可谓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最具原始性, 是最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原始宗教的活化石, 对考古学、宗教学等学科具有重大的价值。彝族毕 摩文化以其浩繁的卷帙及广博丰厚的著述内容,涉 猎到了彝族文化的各个层面,荟萃了彝族人民在漫 长的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精 华。民间普遍流存着牛皮经卷、羊皮经卷、布面经 卷、古宣纸经书、现代白纸经书等多种多样的载体形 式。 毕摩文献有其自成一体的书写和阅读习惯。凉 山彝文字数一万有余,常用者2000余字。一般自上 而下直书,或自左向右横书;北部方言即凉山彝文的 阅读习惯独具一格,书写时从上到下竖行书写,阅读 时将经书向左调转90。角横看,这在汉文文献记载 中被称之为“左翻倒念”。 1.2.4图册、簿录等。使用彝文和彝族图案创作的 书法、美术作品、地图、挂历、日历等非正式内部出版 物,以及各种节庆、庆典、传单、广告等,都具有较高 的收藏和保存价值。图书馆应采取措施,积极地把 流散于民间的这些内部出版物搜集于一炉,供专家 学者和彝族文献爱好者研究学习和利用。 2彝族文献收集整理中存在的问题 彝族文献保护工作还存在许多困难和亟待解决 的问题,如现存彝族文献底数不清,特别是社会流散 古籍和家传古籍疏于管理,很难掌握确切的数量;文 献老化、破损情况严重;文献修复手段落后,保护和 修复人才尤其是彝族文献保护和整理人员匮乏。 3彝族文献的开发 彝族文献收集的范围包括新闻、出版部门涉及 彝族方面的各种出版物,包括图书、期刊、报纸、画 报、音像制品、机读型文献等信息;凡属彝族文化人 或其他民族作者从事彝族文化的创作,撰写、采写、 研究、搜集整理、编写编印的资料和拍摄、录制的胶 片、照片等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流散于民间的各种 古籍。 3.1 加大彝族文献保护资金投入。各级财政部门 要对古籍普查、修复、出版及数字化等工作给予必要 的资金支持,每年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彝族文献保 护工作。要制定鼓励政策,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参与、 支持彝族文献保护工作。通过地方政府的支持,建 立呈缴制。建立彝族地方文献的呈缴制是少数民族 自治地区图书馆收集民族文献的有效途径。要充分 发挥民族区域政策的各种优势,依靠当地政府制定 政策,建立长期有效的呈缴制度,采取行政手段来保 证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 3.2确定专人负责。彝族地方文献采集是一项艰 苦、细致、繁琐的工作。这些文献无论年代是否远 近,大都是非正式出版物,大多分散在单位和民间, 征集难度大,因此,首先要指定稳定的人员,指定的 专业技术人员要熟悉了解彝族历史文化,具有广博 的文化知识,还要有较强的社交活动能力。切忌 69 四川图书馆学报 “守株待兔”坐等接收,而是要“主动出击”走出去采 集。彝族地方文献大多是非正式出版物,往往需要 估价,这就需要选人慎重,一旦确定,就要相对固定, 不能频繁换人。 2013年2期总第192期 地方文献资料的数字化已渐成趋势。将彝族地方文 献数字化,可以使其得到有效的合理利用,是建立馆 藏特色的最佳途径。 4.4从事彝族文献收集的图书馆应建立一支高素 质民族地方文献专家队伍,除了要学习现代化信息 技术知识外,还要掌握民族理论,宗教、风俗习惯等, 并能精通彝族的语言文字,并且还应在民族文献学 的某个领域、某一方面或对某一个学科有较深的造 诣。 5 结束语 3.3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多渠道采集。许多彝 族文献资料分散在民间,这对收集带来许多不便,因 此,要采取多渠道的办法:(1)经常与旧书店、废品 收购点保持联系,从专售古旧图书的二手书店和废 品收购站收集;(2)与本地区有关单位建立资料交 流和赠送制度;(3)走访上门到机关、研究机构征集 内部出版物,争取社会的广泛支持;(4)组织社会和 个人捐赠;(5)与本地区各类型图书馆取得联系,进 行馆际合作、交流。 3.4避免文献因人为因素而流失和失传。目前,根 据报道,彝族的民间珍贵文献已经有1000多卷流失 到海外。由于落后思想的影响,以及经济利益的诱 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四川省凉山州图 书馆应当在履行搜集和保存人类文化遗产,整序和 传递社会文献信息,开发文献资源等多种职能的前 提下,加大对彝族文献重要性的认识,在学习贯彻、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同时,自始致终把彝族地区文献 惑,人为造成文献失传现象在彝族地方较为严重。 而彝族毕摩祭经,本身就是宗教文化性作品,以长诗 的形式口头传唱,因而必须要懂彝语的专门人才进 行收集、整理才不致失传。加之彝族毕摩受传统观 资源建设工作放在本馆的重要工作日程上,以具有 一种前瞻性的新思维、新理念来制定符合本馆实际 的中、长期工作规划,从而最大限度地加大彝族文献的 收集,整理和传承利用开发工作,促进少数民族自治地 区的区域图书馆向健康有序的特色化迈进和可持续发 展。 参考文献: 念影响,往往不把经书传给后人,死后和他一同烧 毁,致使许多经书失传,因此,我们应深入偏远乡村, 宣传民族文献的价值,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 4彝族文献的利用 4.1应编制完善的彝族地方文献目录,在馆藏目录 的基础上,编制地方文献馆藏联合目录,实现文献资 源的共享。 [1]陇贤君.中国彝族通史纲要[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 社,1993.5. [2]《西南民族学院学报》(中华彝学第三辑)增刊,2000.8. [3]包和平.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学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 社,2004,(9). 4.2发扬民族文化优势,提高彝族传统文化对当地 经济的促进作用,充分利用图书馆收藏的文献,通过 二、三次文献加工,利用多种渠道,配合新闻稿件,影 [4]李杰.中国少数民族文献探研[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2,(6). [5]黄绍文.云南民族文化地理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J]. 红河,2005.(7). 视报道,互联网等各种媒体来扩大宣传面。设专柜, 对不同类型的文献资料分门别类进行陈列。 [6]宋绮.关于构建云南少数民族文献资源数据库的思考 [J].云南社会科学,2002,(2). 4.3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与之相伴 的文献资料数字化的发展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其中 作者简介: 陈思梅,女,馆员,凉山州图书馆采编部主任,发表论文数篇。 7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