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检验诊断知识

检验诊断知识

来源:意榕旅游网
检验诊断

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查 第一节.血液一般检测

一.红细胞检测和血红蛋白的测定 【参考值】 成年男性 成年女性 新生儿 血红蛋白正常值 120-160g/L 110-150g/L 170-200g/L 血红蛋白增多 >170g/L >160g/L -- 红细胞计数正常值 (4.0-5.5)*10 /L (3.5-5.0)*10 /L (6.0-7.0)*10 /L 红细胞计数增多 >6.0*10 /L >5.5*10 /L -- (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包括相对增多和绝对增多 (二)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生理性减少---婴幼儿、15岁以下儿童、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 病理性减少---见于各种贫血

(三)红细胞形态改变:正常红细胞双凹圆盘状,直径6-9um,平均7.5um。 1.大小异常 小红细胞 大红细胞 巨红细胞 红细胞大小不均 2.形态异常 球形细胞 椭圆形细胞 口形细胞 靶形细胞 泪滴形细胞 棘/刺细胞 裂细胞 红细胞缗线状形成 镰形细胞 红细胞特点 细胞呈球形 椭圆形细胞占25%-50%以上 细胞呈鱼口状 细胞状似射击靶标 呈泪滴状或手镜状 外周呈钝锯齿状,棘刺状突起 红细胞异形性 涂片中红细胞串成缗线状 细胞如镰刀状 临床意义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巨幼细胞遗传性贫血 遗传性口形细胞增多症、DIC、酒精中毒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黄疸、脾切除后 骨髓纤维化、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 棘形细胞增多症、脾切除后、酒精中毒性肝病、尿毒症 微血管病性溶血(如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尿毒症综合征、恶性高血压 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镰形细胞性贫血(HbS病) 红细胞大小 直径<6um 直径>10um 直径>15um 直径相差1倍以上 临床意义 低色素贫血(如缺铁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 巨幼细胞贫血 骨髓红系增生明显活跃 二.白细胞的检测 (一)白细胞计数

【参考值】成人为(4-10)*10 /L;新生儿(15-20)*10 /L;6个月至2岁(11-12)*10 /L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 【参考值】 细胞类型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百分数% 0-5 50-70 0.5-5 绝对值/L (0.04-0.05)*10 (2-7)*10 (0.05-0.5)*10 1

嗜碱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红细胞 网织红细胞 血小板 0-1 20-40 3-8 -- 0.5-1.5 -- (0-0.1)*10 (0.8-4)*10 (0.12-0.8)*10 成年男性(4.0-5.5)*10 ;女性(3.5-5.0)*10 (24-84)*10 (100-300)*10 【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

1.中性粒细胞在外周血中分为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和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两类 感染 中性粒细胞增多 中性粒细胞减少 急性化脓性感染(金葡萄、溶血性链球菌) 细菌—伤寒、副伤寒杆菌感染;病毒—流感、病毒性肝炎、水痘、风疹、巨细胞病毒;原虫—疟疾、黑热病 严重外伤、大手术后、大面积烧伤、急性心梗、严重的血管内溶血 物理因素—X线、r射线、放射性核素化学因素—苯、铅、汞;化学药物—氯霉素、磺胺、抗癌药、抗甲状腺药 损伤 血液病 白血病—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增殖非白血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性疾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骨髓转移癌、严重缺铁性贫血、巨幼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消化道肿瘤—肝细胞遗传性贫血、再障、PNH 癌、胃癌 糖尿病酮酸症中毒、尿毒症、妊娠中毒症、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脾亢、急性铅性或汞中毒、安眠药中毒、昆虫毒、门脉性肝硬化、淋巴瘤、Gaucher病、急性大出血、蛇毒 Niemann-Pick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外周血不分叶核粒细胞>5% 中性粒细胞核右移 外周血5叶或更多分叶中性粒细胞>3% 其它 2.核象变化 定义 临床意义 形态异常 中性粒细胞中毒性改变 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 棒状小体(Auer小体) 与遗传有关的形态异常 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巨幼细胞贫血、造血功能衰竭、抗代谢急性溶血反应、白血病、类白血病反应 药、炎症的恢复期 特点 细胞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形成、杜勒小体、核变性 直径达16-25um,核分叶多于5叶 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红色杆状物质,一个或数个,长约1-6um 临床意义 猩红热、严重感染、败血症、恶性肿瘤、中毒、大面积烧伤 巨幼细胞贫血、应用抗代谢药物后 急粒白细胞、急单白血病、急淋白血病无棒状小体 3.形态异常 Pelger-Huet畸形、Chediak-Higashi畸形 遗传性异常形态改变 Alder-Reilly畸形、May-Hegglin畸形 嗜碱性 (0-0.1)*10 /L(占0-1%) (2)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参考值 过敏性疾病 嗜酸性 (0.05-0.5)*10/L(占0.5%-5%) 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药物过敏、食物过敏、过敏性结肠炎、药物过敏、食物过敏、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 红斑、类风湿关节炎 2

血液病 恶性肿瘤 传染病 寄生虫病 其他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 某些上皮系肿瘤(如肺癌) 急性传染病一般减少,但猩红热增多 血吸虫病、蛔虫病、钩虫病 皮肤病(湿疹、剥脱性皮炎、无疱疹、银屑病) 风湿性疾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 转移癌 水痘、流感、天花、结核病 -- 糖尿病 (3)淋巴细胞

【参考值】占20%-40%;绝对值为(0.8-4)*10 /L

1.淋巴细胞增多---生理性增多(婴幼儿和儿童期)、病毒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细胞瘤)、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移植排斥反应(GVHR、GVHD)等。

2.淋巴细胞减少---应用皮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放射性损伤、免疫缺陷病 3.异性淋巴细胞增多---感染性疾病、药物过敏、输血、血液透析后、免疫性疾病、粒细胞缺乏症等。

(4)单核细胞

【参考值】占3%-8%;绝绝对值为(0.12-0.8)*10 /L 1.增多---见于某些感染、某些血液病 (5)类白血病反应

1.概念:是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病因去除后,类白血病反应也逐渐消失。

2.血象特点:周围血中白细胞数大多明显增高,有数量不等的幼稚细胞出现。

3.分类:按周围血中白细胞总数的多少分为白细胞增多(多见)和白细胞不增多性两型。 4.白细胞增多性类型分为:中性粒细胞型、嗜酸性粒细胞型、淋巴细胞型、单核细胞型 三.网织红细胞的检测

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的细胞,较成熟红细胞稍大。 (一)网织红细胞测定

【参考值】百分数0.005-0.015;绝对数 (24-84)*10 9/L

【临床意义】反映骨髓造血功能,增多为骨髓红细胞增生旺盛,反之功能降低。 四.血小板的检测 【参考值】(100-300)*109/L。低于为血小板减少,高于为增多。 (1)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生成障碍---再障、放射性损伤、急性白血病、巨幼红细胞贫血 血小板破坏过多----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TTP、DIC、风疹等。 血小板分布异常---脾肿大、血液被稀释 (2)血小板增多

原发性增多---骨髓增殖性疾病 反应性增多---急性感染、急性溶血

(3)血小板平均容积(MPV):代表单个血小板的平均容积。参考值为7-11fL

MPV增加---在造血功能恢复的首要表现,见于血小板破坏增加而骨髓代偿功能良好者。 MPV减低—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指标之一,见于骨髓造血功能不良、白血病。 (4)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参考值】15%-17%

反映血小板容积大小的离散度,用所测单个血小板容积大小的变异系数(CV%)表示 PDW降低---表明血小板均一性高

PDW增高---表明血小板大小悬殊。见于慢粒白血病、脾切除后、血栓性疾病等。

3

(5)外周血血小板形态 五.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参考值】男性0-15/1h末;女性0-20/1h末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