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谈骨气》学习
不少初学者反映议论文难写,面对一个题目或一则材料,不知从何下笔;不知如何展开论述;不知如何深入下去。至于道理讲得透不透,说服力强不强,心中全然无数。尤其在考试时,如坠五里雾中。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除动笔前缺乏快速构思的本领外,主要还是没有掌握基本的写作方法。平时“训练无素”的毛病。
为了帮助初学者在借鉴中学习、掌握写议论文的技能技巧,让我们先阅读吴晗的《谈骨气》一文,再对他的论证技巧作一深入分析。
【例文】 谈骨气
吴晗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传统的民族。
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
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
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还有个例子。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杀的。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的手,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2000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
《谈骨气》是一篇把道理讲得深入浅出,易学易效的范文。它至少从以下六个方面给我们提供了说理的方法和技巧。
一、 三个要素齐全,结构形式完整。即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论据(古、今三个代表人物的事例)、论证(用“例证法”层层深入地证明、推理),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方式,形式完整,堪称标准式的议论文。
二、 提出论点从快,引据注重阐发。文章一入笔就提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中心论点,表明自己的论证目标,做到了开门见山,不绕圈子,没有废话。这是写论议文的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尤是考场作文,除了考虑一般议论文的要求外,还要讲点“评卷心理学”,摸准阅卷老师的共同心理,争取他们心境上的共鸣,从而赢得高分。为了一开始就吸引住阅卷老师,文章论点提出一定要快。提得快,对你的论述来说,可以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对评卷老师来说,可使其感受强烈,获得第一个好印象。所以我主张考场作文要尽可能把中心论点提出的位置摆在前面。因为你论证目标不早定,容易写得“跑野马”,废话多。论点摆在文中或文末,很可能由于展开不好,分述不当,给人的印象只能是杂乱无章或过目即忘。再说,你绕一个大圈子还没进入核心问题,增大了论述的难度,对于充分说理和节省时间都不利。《谈骨气》一文论点的提出就是再快不过了:放在段首。这就保证了后面论证有理、有序、有节。至于使用论据方面,同学们的通病是论(讲道理)、述(摆事实)脱节,其间缺乏必要的交代和联系的话句:一讲道理,就忘了使用论据来证明;一用论据,就顾不上加以阐释,表明用意,弄得观点和材料挂不上钩,那样必然无法做到充分析理,难以有力证明论点。而吴含同志一进入“本论”部分,就展开合理的论述。他先行引出战国时代孟子的三句话,解释其特定的含义,让其充当文章的理论论据。接下去便把“骨气”这个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的包括“三大内涵”的“大丈夫”气慨,为下文深入论证张本、命意,很好地展示了自己关于“骨气”的正确观点。同时指出“骨气”的继承性、社会性和阶级性,一语道破历来有骨气的人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从而定牢了基调,稳固了全文论述的整体框架。下一步作为“本论”部分的框架,很自然地采用“总分式”结构,便实现了条分缕析的要求。这样,即便时间再紧也不会乱套,因为你自始至终心中都有个谱。
三、 观点统帅材料,理据顺序对号。初学写议论文,最大的问题是不懂得观点与材料相统一的原则。而《谈骨气》的作者在论理、用据上都做得很好。当提出论点之后,立即采用“例证法”逐层深入论证。首先列举文天祥兵败被俘、拒绝厚禄的劝诱而敢于写诗明志,慷慨就义的故事,证明
“富贵不能淫(诱感)”的观点;其次用古代一乞丐不吃“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贫贱不能移(动摇)”的观点;第三用我国近代爱国主义战士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的手而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慨,证明“威武不能屈(屈服)”的观点。这样从三个不同角度一一对应证明了中心论点,收到了“说理透彻,论证有力”的奇效,使观点和材料(论据)之间做到了有机统一,天衣无缝,颇具说服力。以此步步为营,“管”住自已的笔尖,避免了“野马”现象,其观点的鲜明性和选例的恰当性,令人叹服。
四、 谈古为论今,析理抓本质。作者面对论题,抓住本质阐明道理,确立自已的正确观点。如文章第三、四两段,在解释了孟子的三句论述、明确“骨气”的确切含义之后、举例论证之前,便鲜明地指出“骨气”的社会性、阶级性、发展性和历史继承性及其从古到今有骨气的人的共同特点,指明我们今天学习古人的“骨气”时所必须坚持的原则,又如,在运用三个典型人物事例充分证明论点之后,结尾段又明确指出无产阶级的“骨气”是“我们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它有别于历史上任何一个阶级的“骨气”,从而高度赞扬了无产阶级特有的骨气,它是一种“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的“英雄气慨”,并断言,“为了社会主义、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当先!”至此收束全文,全面达到了写作目的。可见,在写作议论文时,最忌讳的是那些模棱两可,不痛不痒的敷衍之词而回避问题的本质。
五、 析理注意照应,增强说理艺术。《谈骨气》的作者,非常注意照应手法的运用,因而把文章写得生动活泼、无懈可击。他在列举从古到今三个典型人物的事例作论据后,结尾段来一个总结归纳,这叫整体照应;每举完一个论据又来一段集中评析,这叫分别照应;从“骨气”的社会性、阶级性、共同特点说到无产阶级的英雄气慨(特有的骨气),这叫本质照应;从封建士大夫阶级、古代平民百姓到现代知识分子的一一列举,这叫古与今、官与民的双重照应。如此有条不乱,瞻前顾后的照应写来,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大大增强了说理的艺术性。
六、 引文讲究准确,用据必须典型。本文的四处引文:孟子的话、文天祥的诗、慈善家的呼唤、对闻一多的赞扬,都是引的原话,一字不
漏,一个标点不错。中学生作文引用名言,就要养成这种严谨的习惯。尤其作为论据,一定要具备典型性,只有具备典型性才有代表性、普遍性和说服力。切不可把鸡毛蒜皮的小例拿来作论据,否则什么道理也证明不了。 我们从评析这篇佳作中得出了关于写议论文的六条普选适用的方法。后生如能熟记并灵活地运用来指导自已的议论文写作,必能大得其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