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两微一端”思维下燕赵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研究

来源:意榕旅游网
Vol.32 No.2Journal of Handan Polytechnic CollegeJun.2019

“两微一端”思维下

燕赵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研究

燕 艳 卫 肖 崔超妍 尹立君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邢台 054035)

摘 要:以“两微一端”互联网技术有效融合为研究视角,结合网络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对河北省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进行系统分析与实践探索,从饮食文化、中医药、学校教育、国学礼仪、传统工艺、建筑美学六个方面选取代表性文化内容提出了创新传承的具体思路和策略路径,以推动我省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发展。

关键词:“两微一端”;燕赵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462(2019)02-0026-06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精神文化需求逐渐增多,但由于地域限制、传播力度不够等原因,一些珍贵的传统文化逐渐流失。借助“两微一端”(微博、微信、客户端)互联网技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打破时空限制,迎合现代人屏读信息的特点,必将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河北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省,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媒体传播是其加速优秀传统文化推广的重要方法,利用“互联网+”的影响,创新性传承我省优秀传统文化将是一个全新视角,对于建设文化强省、美丽河北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燕赵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体现在:第一,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再发展的研究。邢福生(2016)提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弘扬受到阻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理论的缺失、体系的不完善以及西方文化的冲击。要想使中国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就要积极吸收西方先进文化为我所用并且弘扬我国现有文化的优秀之处,同时还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传承体系。李霞(2015)指出,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很有必要,不仅是文化自身的需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和现代社会的主流价值应该包容并举。第二,探索传统文化传播新途径的研究。张潇文(2017)认为,要借助科技的创新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承转化,让它获得更广泛的传播。段超(2018)指出,数字化技术具有直观、形象、便捷等特点,深受年轻受众的欢迎。传统文化与之结合会焕发新的生机,而且在发达国家已经尝试运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虽然我国也开始有意识地利用数字化技术传承传统文化,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第三,搭建“互联网+”与传统文化平台的研究。海川(2016)指出,“互联网让传统文化变得可感知、可触摸、可互动、可体验、可分享了。”在未来,随着“互联网+”政策进一步深入人心,以及国民对传统文化不断增长的精神追求,“互联网 + 传统文化”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河北省是文化大省,传统文化资源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各个地市均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涉及饮食文化、茶文化、历史文物、传统技艺、民间文学等种类。但也存在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

收稿日期:2019-06-08基金项目: 2018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下太行山传统文化的开发与运用研究”(项目编号:

HB18SH032);2018年邢台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青年课题)——利用“两微一端”推动燕赵传统文化繁荣发展研究(项目编号:xtskfz2018050)。

作者简介:燕艳,女,河北邢台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

•26•

第32卷第2期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年06月

部分文化遗产无人传承、品牌无形资产开发不足、缺乏高素质综合人才和发展资金等问题。通过调查发现具体表现为:①民间传承方面有效开发利用少,专业人才匮乏;②学校教育传承方面渗透不够深入、广泛,没有充分立足当地从娃娃抓起进行传统文化推广;③文化场馆传承方面形式单一、内容单调,吸引力不足;④现代化大众传媒传承方面平台杂乱、缺乏内涵;⑤开发利用传承方面深度、灵活度不够。这些历史的产物,很多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不能满足现代人的口味和需要,必须不断创新才能发展和传承。

本研究中的燕赵优秀传统文化囊括了传统文化传承中的现代大众传媒、民间传承、学校教育传承、开发利用传承、文化场馆传承五大方式并选取燕赵地域内的典型代表作为范例,通过利用“互联网+”的传播模式,与现代社会接轨,让古典参与现代生活,为这些历史悠久、传统固化的文化传承业态注入新的活力,焕发新的生机。

二、燕赵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趋势分析

从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到十八大明确“建设文化强国”,再到十九大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更新,“文化建设是灵魂”,已然成为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十七大报告提出“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的发展目标,到十八大报告强化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发展目标,文化产业发展地位的重要性逐年凸显,文化惠民政策不断普及,顶层设计逐渐完善。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华文化长存至今,其中饱含的精神思想和遗留的价值财富无可替代。

在此背景下,以燕赵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现状入手,分析文化传承的五大方式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根据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实际情况,提出利用“互联网+”有效传承的创新对策。拓展燕赵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途径和范围,通过“互联网+”让固封的传承内容活起来、提高其互动性和新颖性。

据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提供的调查显示(见图1),自2013年至2018年,中国“互联网+”传统文

图1 2013-2018年中国“互联网+”传统文化应用用户规模及预测

•27•

Vol.32 No.2Journal of Handan Polytechnic CollegeJun.2019

化应用用户规模逐年上升,2018年用户规模人数达到3.84亿人,增长率为56.8%。互联网具有获取信息更方便、更快捷的特点,已渗透到人们生活中,与人们衣食住行等行为密切相关,网民了解传统文化时首先会考虑互联网这个渠道。

任何自成体系的文化,都是在传承和弘扬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体现时代性。当下,微博、微信、客户端(“两微一端”)等形式成为新的时代潮流。利用“两微一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不失为一个新的选择。

通过借势“美丽河北”的宣传平台,我们已建立“传承优秀文化,播撒美丽河北”的微信公众号(见图2),对河北省传统文化进行全新诠释与解读,让大众更直观地感受到河北的美丽、中华文化的博大厚重与历久弥新。

图2 “传承优秀文化,播撒美丽河北”微信公众号页面

目前省内的微信平台有河北传统工艺、京津冀河北梆子、方志河北等;有河北旅游TV、河北美食生活、河北博物院等微博以及戏曲随身听、中医药宝典、河北旅游休闲平台等APP客户端,部分截图如图3所示。

图3(a) 微信平台公众号页面截图

•28•

第32卷第2期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年06月

图3(b) 微博页面截图

图3(c) APP客户瑞页面截图

但这些“两微一端”的形式相对都比较零散,各成一家,缺少整体对河北省传统文化的集中推介,“传承优秀文化,播撒美丽河北”APP融文化、中医、教育、国学、工艺、建筑于一体,全方位立体的为广大读者网友提供关于文化传统的解读;既有对儒释道为主干的传统文化又兼具包容多元的开发型现代文化,使燕赵优秀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传播天人合一、美善共存的大雅之声。

三、“两微一端”思维下燕赵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路径

围绕我省传统文化固有的五大传承方式,通过“互联网+”新思维、新视角进行升级改造,着眼于省内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大量的资料和数据分析了河北省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和新的发展需求。在分析过程中,对文化传承的五大方式进行了研究,得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关联因素。从饮食文化、中医药、学校教育、国学礼仪、传统工艺、建筑美学六个方面选取代表性文化内容提出了创新传承的对策,以推动我省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发展。明确了互联网技术对传统文化传承的积极作用,从选取的代表性内容出发,提出有针对性的优化对策。具体思路如图4所示。

通过建立“传承优秀文化,播撒美丽河北”的两微一端,利用互联网创建燕赵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新途径,分为6个专题覆盖五大传承方式,将原有五大传承方式中的内容重新整合注入网络元素,增强传播影响力。

(一)国学经典的传承与创新(开发利用传承)

在“两微一端”开设国学板块,每天推送一篇有关燕赵内容的古诗词趣味文章或风俗典故,搭配名家

•29•

Vol.32 No.2Journal of Handan Polytechnic CollegeJun.2019

图4 利用“互联网+”“两微一端”进行传统文化传承新思路

解读;同时可以让网友间以诗文会友。让现代人了解中国古代国学经典的内涵以及经典中现代智慧的运用。根据艾媒咨询调查数据显示,互联网和电视节目是网民了解国学的主要选择,分别占比63.1%和53.4%,第三位的传统文化书籍是我国宝贵的国学财富,但由于有些书籍年代久远,电子版书籍就能很好的弥补这一缺憾。在社会“国学热”氛围和互联网广泛传播推动下,未来会得到更多的关注。

(二)学校教育的传承与创新(学校教育传承)

传统文化对现代人生理念的影响巨大。培养社会所需的具有创新性、自主性、协同性的综合性人才,应该在传统文化中多吸收人文方面教育的精华为当今的教育服务,在大学教育阶段,适度引入传统文化课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自建传统文化的微课或慕课,或者购买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一些公开课。如我院购买北京超星尔雅公司的“中华诗词之美”“论语”“女子礼仪”“四大名著鉴赏”“国学智慧”“中西文化比较”“中国历史人文地理”7门慕课用于学生选修学习。同时建议一些基础教育有特色的学校如衡水中学、冀州中学的老师开办网络课程,将优质资源共享,扩大学校声誉以吸引优质生源。

(三)中医中药的传承与创新(民间传承)

邢台内丘是神医扁鹊的故里,内丘县有关扁鹊的宣传大都是扁鹊庙附近地域的参观游览,形式较为单一,难以吸引较多客源。通过网络开发“扁鹊问药”专版专栏,让更多网友通过直观演示的方式传播中医养生保健常识,让传统文化中的中医理论、养生观、环境观等为现代人理解,为现代人的健康服务。通过线上的中医养生服务和消费与线下的参观学习相融合,这样也是无形中为扁鹊庙赢得旅游资源,为当地旅游经济发展服务。同样是艾媒咨询调查数据显示在中医养生方式上,中药、按摩、针灸推拿分别以40.6%、38.1%、29.3%占据前三位。中医博大精深,养生方式多样化,预计未来用户关注度会继续提升。

(四)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现代大众传媒传承)

美食小吃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喜欢易接受的了解地方文化的一个门类。创建河北省传统小吃APP,介绍省内各地的美食小吃,例如唐山蜂蜜麻糖饹馇、衡水老白干、保定白运章包子、河间驴肉火烧、石家庄赵县雪花梨等,传播饮食文化。将这些内容介绍同电商结合,让天南海北的网友可以有机会品尝到我们河北最地道和正宗的美食小吃,同时也有助当地电商创造出更多利润。通过介绍石家庄五岳寨的太行龙井、邢台县槐角茶等介绍茶叶制作的新工艺,让网友在观看视频欣赏茶道的同时,寓教于乐,开发饮茶类小游戏,更直观了解茶道的精髓。

(五)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民间传承)

河北省传统工艺资源丰富,目前已列入国家级及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就有武强木版年画、衡水内

•30•

第32卷第2期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年06月

画、蔚县剪纸、曲阳石雕、玉田泥塑、内邱神码、辛集农民画、无极剪纸、白沟泥塑、邢窑、定瓷、磁州窑瓷器等等。这些优秀的民间资源承载着省内各地的历史文化和风土民情,是文化艺术与乡土精神的完美结合。我们完全可以利用网络视频、动画短片等形式生动地展示这些民间技艺的发展和历史。例如开发蔚县剪纸在线视频软件,让更多剪纸爱好者利用手机、电脑3D画面足不出户就能学到正宗的剪纸技艺,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

(六)建筑装饰的传承与创新(文化场馆传承)

通过介绍和观看视频了解省内保存下来的文物古迹如石家庄赵县赵州桥、承德避暑山庄;由古至今,过渡到现代文化场馆的建筑艺术风格和文化底蕴,如河北省博物馆、邯郸市博物馆、张家口冰雪博物馆等,再延伸到现代家庭装饰装修文化,使之与百姓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而不能仅限于不接地气的阳春白雪的内容,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特色日渐模糊、建筑环境日益趋同的今天,从悠久的建筑历史中挖掘传统,提取智慧;利用图片、图表、模型、视频等多种方式颂扬建筑和谐文化,科学直观地阐述建筑风水学。

四、结语

利用互联网思维创新传承燕赵优秀传统文化是针对燕赵传统文化发展实际提出的,借助灵活丰富的现代化传承方式,能够将富有地域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利用互联网创新传承燕赵传统文化的设计开发环节处于零基础起步阶段。由于燕赵优秀传统文化形式的分散与复杂会导致相关资料数据收集不够全面,给量化分析的科学与准确提出了挑战。利用互联网思维加入数字技术进行创新传承目前没有成熟的可效仿的对象,需要针对地域、文化种类和传播方式的不同采取全面而有针对性的思路和措施。使开发设计的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能有效地满足不同需要的用户,最终实现“内容为王”的传播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13-19.

[2]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现状[EB/OL].http://www.hebfwzwhyc.cn/,2006-07-13.

[3]邢福生.多元文化格局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人民论坛,2016,(30):140-141.[4]河北:力争2020年文化产业成为河北省支柱性产业[N].河北日报,2016-09-20.[5]张潇文.在现代化进程中推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J].学海,2017,(5):15-18.

[6]段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传承体系建构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2):1-6.[7]顾伟列,王幼敏.中国文化(上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责任编校:张勇]

•3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