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CN 207277328 U(45)授权公告日 2018.04.27
(21)申请号 201720807100.4(22)申请日 2017.07.05
(73)专利权人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
地址 054000 河北省邢台市钢铁北路552号(72)发明人 刘德华 (51)Int.Cl.
E02D 5/48(2006.01)E02D 5/34(2006.01)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2页
CN 207277328 U(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稳定性高的挤扩支盘桩底承力盘(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稳定性高的挤扩支盘桩底承力盘,包括桩身和第一底盘,所述第一底盘固定套接在桩身和第一立柱的表面,所述第一立柱的数量为四个,所述桩身位于四个立柱中间,所述桩身表面固定套接有第二底盘,所述第二底盘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一斜桩,所述第二底盘顶部开设有通孔,且通孔的底部与第二底盘下表面相连通。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底盘、第二底盘和第三底盘,增加底承力盘的表面积,配合第一立柱、第一斜桩、第二立柱和第二斜桩,第一立柱、第一斜桩、第二立柱和第二斜桩被埋在地下,与混凝土紧密接触,达到增强抓地力的效果,解决了目前挤扩支盘桩底承力盘稳定性不足的问题。
CN 207277328 U
权 利 要 求 书
1/1页
1.一种稳定性高的挤扩支盘桩底承力盘,包括桩身(1)和第一底盘(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盘(2)固定套接在桩身(1)和第一立柱(3)的表面,所述第一立柱(3)的数量为四个,所述桩身(1)位于四个第一立柱(3)的中间,所述桩身(1)表面固定套接有第二底盘(4),所述第二底盘(4)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一斜桩(5),所述第二底盘(4)顶部开设有通孔(6),且通孔(6)的底部与第二底盘(4)下表面相连通,所述第一底盘(2)的底部边缘与第一连接杆(7)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7)的底部固定连接在第二底盘(4)的上表面,所述第一连接杆(7)的数量为四根,且两根第一连接杆(7)的相对面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一横杆(8)的两端,所述桩身(1)下端表面固定套接有第三底盘(9),所述第三底盘(9)固定套接在第二立柱(10)表面,所述第二底盘(4)底部边缘与第二连接杆(11)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11)的底部固定连接在第三底盘(9)的上表面,所述第二连接杆(11)的数量为四根,且两根第二连接杆(11)的相对面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二横杆(12)的两端,所述第三底盘(9)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桩根(13)和第二斜桩(14),所述第二斜桩(14)的数量为四根,所述桩根(13)位于四根第二斜桩(14)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稳定性高的挤扩支盘桩底承力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盘(2)位于第二底盘(4)的上方,所述第三底盘(9)位于第二底盘(4)的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稳定性高的挤扩支盘桩底承力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桩(5)与第二底盘(4)形成的锐角为四十五度,所述第二斜桩(14)与第三底盘(9)形成的锐角为四十五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稳定性高的挤扩支盘桩底承力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盘(2)、第二底盘(4)和第三底盘(9)均为圆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稳定性高的挤扩支盘桩底承力盘,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6)的数量为四个。
2
CN 207277328 U
说 明 书
一种稳定性高的挤扩支盘桩底承力盘
1/3页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底承力盘,具体为一种稳定性高的挤扩支盘桩底承力盘,属于建筑器材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挤扩支盘桩技术一种新型的桩基技术,是在原普通灌注桩基础上增加设置承力盘或整理分支而成,挤扩支盘桩由桩身、底承力盘、中盘、顶承力盘及数个分支所组成,底承力盘起到稳定桩身的作用。
[0003]目前建筑过程中使用到的挤扩支盘桩,底承力盘的直径与顶承力盘的形状和大小相同,底承力盘的结构过于简单,直径较小,稳定系数不高。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稳定性高的挤扩支盘桩底承力盘。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稳定性高的挤扩支盘桩底承力盘。
[0005]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稳定性高的挤扩支盘桩底承力盘,包括桩身和第一底盘,所述第一底盘固定套接在桩身和第一立柱的表面,所述第一立柱的数量为四个,所述桩身位于四个第一立柱的中间,所述桩身表面固定套接有第二底盘,所述第二底盘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一斜桩,所述第二底盘顶部开设有通孔,且通孔的底部与第二底盘下表面相连通,所述第一底盘的底部边缘与第一连接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底部固定连接在第二底盘的上表面,所述第一连接杆的数量为四根,且两根第一连接杆的相对面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一横杆的两端,所述桩身下端表面固定套接有第三底盘,所述第三底盘固定套接在第二立柱表面,所述第二底盘底部边缘与第二连接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底部固定连接在第三底盘的上表面,所述第二连接杆的数量为四根,且两根第二连接杆的相对面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二横杆的两端,所述第三底盘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桩根和第二斜桩,所述第二斜桩的数量为四根,所述桩根位于四根第二斜桩之间。[0006]优选的,所述第一底盘位于第二底盘的上方,所述第三底盘位于第二底盘的下方。[0007]优选的,所述第一斜桩与第二底盘形成的锐角为四十五度,所述第二斜桩与第三底盘形成的锐角为四十五度。[0008]优选的,所述第一底盘、第二底盘和第三底盘均为圆形。[0009]优选的,所述通孔的数量为四个。[001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0011](1)通过设置第一底盘、第二底盘和第三底盘,增加底承力盘的表面积,配合第一立柱、第一斜桩、第二立柱和第二斜桩,第一立柱、第一斜桩、第二立柱和第二斜桩被埋在地下,与混凝土紧密接触,达到增强抓地力的效果,解决了目前挤扩支盘桩底承力盘稳定性不
3
CN 207277328 U
说 明 书
2/3页
足的问题。[0012](2)通过设置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分别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将第一底盘、第二底盘和第三底盘连接成为整体,达到增强底承力盘结构稳定性的目的。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0014]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俯视图。[0015]图中:1、桩身,2、第一底盘,3、第一立柱,4、第二底盘,5、第一斜桩,6、通孔,7、第一连接杆,8、第一横杆,9、第三底盘,10、第二立柱,11、第二连接杆,12、第二横杆,13、桩根,14、第二斜桩。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0017]请参阅图1-2所示,一种稳定性高的挤扩支盘桩底承力盘,包括桩身1和第一底盘2,第一底盘2增加了表面积,防止挤扩支盘桩下陷,挤扩支盘桩底承力盘包括第一底盘2、第二底盘4和第三底盘9,相邻两个底承力盘之间被混凝土填充,使桩身1更加稳定,所述第一底盘2固定套接在桩身1和第一立柱3的表面,所述第一立柱3的数量为四个,所述桩身1位于四个第一立柱3的中间,增加第一底盘2与混凝土接触的表面积,第一立柱3能够增加第一底盘2的抓地力,所述桩身1表面固定套接有第二底盘4,所述第二底盘4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一斜桩5,第一斜桩5改变第二底盘4与周围混凝土张力的方向,使第二底盘5被不同方向的力牵制,增强挤扩支盘桩底承力盘的稳定性,所述第二底盘4顶部开设有通孔6,且通孔6的底部与第二底盘4下表面相连通,混凝土能够填充通孔6,增加第二底盘4的抓地力,使挤扩支盘桩更加稳定,所述第一底盘2的底部边缘与第一连接杆7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7的底部固定连接在第二底盘4的上表面,第一连接杆7增强第一底盘2和第二底盘4结构的稳定性,所述第一连接杆7的数量为四根,且两根第一连接杆7的相对面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一横杆8的两端,第一横杆8增强第一连接杆7的结构稳定性,所述桩身1下端表面固定套接有第三底盘9,第三底盘9增加底承重盘的表面积从而增强稳定性,所述第三底盘9固定套接在第二立柱10的表面,第二立柱10增加第三底盘9的表面积,所述第二底盘4底部边缘与第二连接杆11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11的底部固定连接在第三底盘9的上表面,所述第二连接杆11的数量为四根,第二连接杆11用于固定第二底盘4和第三底盘9,使第二底盘4和第三底盘9结构更加稳定,且两根第二连接杆11的相对面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二横杆12的两端,第二横杆12固定第二连接杆11,使第二连接杆11更坚固,所述第三底盘9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桩根13和第二斜桩14,桩根13、第二斜桩14和第二立柱10增强了第三底盘9的抓地能力所述第二斜桩14的数量为四根,所述桩根13位于四根第二斜桩14之间,第二斜桩14和桩根13用于固定挤扩支盘桩下端。
4
CN 207277328 U[0018]
说 明 书
3/3页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第一底盘2位于第二底盘4的上方,所
述第三底盘9位于第二底盘4的下方,第一底盘2、第二底盘4和第三底盘9位于同一竖直线上,不需额外扩大桩井的直径,减少工作量。
[001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第一斜桩5与第二底盘4形成的锐角为四十五度,所述第二斜桩14与第三底盘9形成的锐角为四十五度,改变第二底盘4和第三底盘9与周围混凝土的连接角度。
[002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第一底盘2、第二底盘4和第三底盘9均为圆形,使第一底盘2、第二底盘4和第三底盘9表面各方向受力均匀。[002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通孔6的数量为四个,浇筑混凝土可以贯穿通孔6,将挤扩支盘桩底承力盘位置固定。[0022]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在打好的井底浇筑少量混凝土,将挤扩支盘桩放入井内,第三底盘9、桩根13和第二斜桩14与混凝土接触,从井口继续浇筑混凝土,混凝土在井内由下向上填充,混凝土与第二立柱10、桩身1、第二连接杆11、第二横杆12、第一斜桩5、第一连接杆7、第一横杆8和第一立柱3充分接触,并贯穿通孔6,与混凝土凝固成一体,第一底盘2、第二底盘4和第三底盘9增加了底盘承力桩的面积和体积,使底承力盘四周受力均匀,防止其受到压力下陷或者歪斜,第一连接杆7、第一横杆8、第二连接杆11和第二横杆12增加了底承力盘结构稳定性,底承力盘整体呈一个框架结构,增加了底承力盘的直径和体积,在挤扩支盘桩顶部进行建筑建设使更加平稳。[0023]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0024]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5
CN 207277328 U
说 明 书 附 图
1/2页
图1
6
CN 207277328 U
说 明 书 附 图
2/2页
图2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