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代码及名称 10003 清华大学 整体水平 排名 1 得分 100 10698 西安交通大学 2 10487 华中科技大学 3 10335 浙江大学 4 10611 重庆大学 5 10056 天津大学 6 10213 哈尔滨工业大学 7 10248 上海交通大学 8 10079 华北电力大学 9 10286 东南大学 10613 西南交通大学 10 10142 沈阳工业大学 12 10290 中国矿业大学 13 10561 华南理工大学 14 1028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15 10004 北京交通大学 10486 武汉大学 16
10214 哈尔滨理工大学 10610 四川大学 18 10294 河海大学 20 10217 哈尔滨工程大学 10459 郑州大学 21 10593 广西大学 23 10708 陕西科技大学
24
教育部学位中心排名2007 1清华大学
概况
发布日期:2010-07-06 浏览次数:3073
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即原电机工程系,创建于1932年。大批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的毕业生已成为我国各条战线上科技和管理方面的栋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本系早已突破了传统的学科范围,在电气工程的基础上,扩展到计算机、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系统工程、信息科学等新科技领域,开拓了许多新的研究方向。
清华大学电机系拥有一级学科“电气工程”下属的全部五个二级学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机与电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五个二级学科均各自首批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前四个在1989年和2002年均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
1996年,电机系成为国家首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的试点单位。在2003年电气工程一级学科评估中,电机系电气工程学科不仅整体水平获得全国第一,并在
97 93 91 87 82 81 80 79 78 75 74 72 71 70
68 66 64 63 61
学术队伍、科研成果、人才培养、学术声誉所有四个单项中均名列全国第一。2006年电机系电气工程学科又以满分100分的成绩获得一级学科评估全国第一。
电机系拥有“电力系统与发电设备控制与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在2003年的评估中被评为优秀。
2西交大
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其前身创建于1908年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交通大学前身)电机专科,是中国高等教育创办最早的电工学科;是全国电工二级学科设置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实验设备先进的电气工程学院之一。历经百年沧桑,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今天已成为我国电气工程领域人才培养和研究创新重要基地。
学院目前主体学科为电气工程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并涵盖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拥有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陕西省智能电器及CAD工程研究中心。现有教职工190人,其中院士2名、国家教学名师1名、“长江学者”4名、“国家杰出青年”2名、陕西省教学名师3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5名、教授51名(其中博士生导师34名)、研究员2名、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75名;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陕西省优秀教学团队1个。另聘有双聘院士3名、海外兼职教授4名。
学院设有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2个本科专业,其中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在全国排名第一,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目前在校本科生1679名,各类研究生1688名,其中博士生209名、工学硕士生770名。
百年来,学院本着兴学强国,尚实严谨的精神,以育人为本,历经几代电气人的传承与创新,形成了“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办学特色。迄今,已为国家培养本专科生18000余名,硕士研究生2909名,博士研究生398名。其中包括钱学森、邱爱慈等30位两院院士和邹韬奋、江泽民、陆定一、蒋正华、王安等众多著名的专家和杰出人物。 学院教学改革成绩显著。十余年来编写出版各类教材、科研专著、译著150余种,建成国家级电工电子教学示范中心,获国家精品课程5门、国家教学成果奖8项、优秀教材4部;陕西省精品课程3门、陕西省教学成果奖29项、省部级优秀教材11部。学院是教育部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单位,也是电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育协作组的组长单位。
电气工程学科紧紧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创新开展科学研究,2003年以来电气工程学科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79项、国家电网公司和国家南方电网公司有关特高压输电项目15项。制定了国家电网公司750kV系统用主设备技术规范Q/GDW103-2003至Q/GDW108-2003等6项标准,为世界第一套高海拔750kV输变电主设备技术规范;制定了国家电网公司1000kV
交流特高压输变电设备试验规范,为国际首创。2009年我校被评为“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建设特殊贡献单位,邱爱慈院士和彭宗仁、马志瀛、李盛涛、郭洁四位教授被评为特殊贡献专家。
2005年以来,电气工程学科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4项,省部级奖20项;授权发明专利181项。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8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85篇、EI收录论文910余篇。在电工学科领域主办的国际学术会议共3次,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学科已与美国、日本、加拿大、法国、德国、英国、瑞典、荷兰、波兰、韩国、新加坡等14个国家近60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科技协作关系,在国际上已有较高的学术地位。 3华科
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是国内电气工程学科领域实力最雄厚的教学科研单位之一,其
历史渊源于原武汉大学、湖南大学、中山大学、南昌大学、广西大学等南方主要大学的电机学科,于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时合并组成华中工学院电机系,1988年改称华中理工大学电力工程系,2001年建制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学院下设电机及控制工程系、电力工程系、高电压工程系、应用电子工程系、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系、电气测量工程系、电磁新技术系、电工实验教学中心、国家工科电工电子教学基地(电工),还设立脉冲功率研究中心、超导电力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和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研究所。本科生招生和培养专业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研究生招生和培养学科覆盖了国务院学位办在电气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立的所有五个二级学科,即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并在国内率先获准设立了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和电气信息检测技术两个二级学科,拥有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两个国家重点学科。学院主要研究方向覆盖了电能生产、传输、应用、变换、检测、控制和调度、管理等的全过程。学院拥有新型电机国家专业实验室、电工与电子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脉冲强磁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电力安全与高效、核医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等国家和省部级实验室,以及高电压技术实验室、电磁测量实验室、应用电子技术实验室、大学生电工电子科技创新基地等多个设备先进的教学科研基地,是国内首批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和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岗教职工214人,其中,工程院院士3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教授5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3人),副教授50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者超过62%,具有硕士学位者超过80%,已形成一支以博士和优秀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师资队伍。学院每年招收计划内博士研究生50余名,硕士研究生200余名,本科生450余名,年科研经费过亿元,在研的国家、省部级重大科研课题数十项,每年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等收录120余篇。据不完全统计,五十多年来,学院已累计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逾万人,获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奖励20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200多部,为我国电气科学技术与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学院全体师生员工以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学科为目标,以发展电工高新技术和电力技术为主导,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学术队伍,构筑学科基地,醇化学术氛围,团结务实,求真创新,共创电气工程学科更美好的未来。
4浙大
浙江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重点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简称电气学院)由原浙江大学电机工程学系发展而来。该系历史悠久,始建于1920年,是我国创建最早的电机系之一。
电气学院位于浙江大学玉泉校区,设置有电机工程学、系统科学与工程学、应用电子学三个系和电工电子基础教学中心,三个系下属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系统科学与工程四个本科专业。学院所属专业学科主要领域涉及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系统科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四个一级学科。学院设有“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共享)”、“电子科学与技术(共享)”三个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具有“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拥有十个二级学科,其中九个博士点、十个硕士点。
学院拥有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覆盖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工程管理与信息化、航天电气技术等七个二级学科,另有系统分析与集成为省重点学科,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为省重点扶植学科。电气工程学科先后被列入国家 “211”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项目。
历年来,学院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基础扎实、知识面广、适应能力强的人才,计本科毕业生16238 名,授予硕士学位2283名,授予博士学位455名,出站博士后79名,毕业外国留学生91名。在学院学习或工作过的两院院士共17名。目前在校本科生1326名,硕士研究生1204名(其中工程硕士研究生829名),博士研究生284名,在站博士后32名。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既有资深博学的知名教授,如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槱生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原浙江大学校长韩祯祥教授,也有朝气蓬勃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如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863集成电路设计发展战略研究专家组组长严晓浪教授,中国电源学会副理事长徐德鸿教授,长江特聘教授盛况博士,求是特聘教授甘德强博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叶旭东教授,还有智力引进院士马伟民教授、光彪教授和永谦教授彭方正博士(美国)、诸自强博士(英国)、刘大可博士(瑞典)、贺斌博士(美国)、李晓榕博士(美国)、瞿志华博士(美国)、潘志刚博士(美国)、吴青华博士(英国)。现有教职工175名,其中教授43名(含博士生导师36名)、副教授(副研究员)65人、高
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14人、讲师20人。教学科研岗位人数120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90人,占75.0% 。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既有资深博学的知名教授,如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槱生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原浙江大学校长韩祯祥教授,也有朝气蓬勃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如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国家863集成电路设计SoC重大专项专家组组长严晓浪教授,中国电源学会副理事长徐德鸿教授,长江特聘教授盛况博士,求是特聘教授甘德强博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叶旭东博士,IEEE Fellow何湘宁博士等;还有光彪教授彭方正博士(美国)、诸自强博士(英国)、刘大可博士(瑞典)、贺斌博士(美国)、李晓榕博士(美国)、瞿志华博士(美国)、吴青华博士(英国)和永谦教授潘志刚博士(美国)。学院聘请了Leo Lorenz(雷欧·罗伦兹)院士、卢强院士、马伟明院士、徐扬生院士、薛禹胜院士、严陆光院士、周孝信院士等12位知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研究员)。学院现有教职工179名,其中教授43名(含博士生导师37名)、副教授(副研究员)65人、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14人、讲师24人。教学科研岗位人数12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为76.9% 。
学院与国际一流大学之间有着频繁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多次主持召开国际学术会议。学院面向教学、科研的机构和设施日臻完善,建有九个研究所、一个面向全校的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和一个面向全院的专业教学实验平台。学院还建有电力电子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电力电子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电工电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
5重大
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下设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系、电机与电器系、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系、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系、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系、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系等6个系,现有教职工18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外聘院士7名、教授38人(含博士生导师27人)、副教授及高工39人,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教师人数分别占41%和38%。学院现有在校学生3000余人,其中博士生150余人、硕士生1300余人、本科生1800余人。
学院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单位,拥有“电工学科”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含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电气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科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国家电工电子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高压输变电设备安全运行科学与新技术”教育部创新研究团队、“电路原理”国家精品课程。
近年来,学院获国家级科研、教学奖7项,获得省部级科研、教学奖40余项,获得专利40余项,承担国家级研究项目30余项,承担省部级研究项目120余项,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60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50余本。
面向未来,学院全体师生员工正以建设国内前列、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学院为目标而努力奋斗!
6天津大学
天津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素以严谨治学、务实求真而闻名,先后培养出以原清华大学校长高景德院士、北京邮电大学名誉校长叶培大院士、著名华人企业家荣智健先生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各类杰出人才。
学院现设2个系、5个中心、2个研究所。学院2个一级学科电气工程和控制科学与工程均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和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学院的8个二级学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机与电器、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和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均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其中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和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为国家重点建设学科。学院设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2个宽口径的本科生专业和1个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楼宇自动化技术。
学院有一支高效、精干、勇于开拓的师资队伍,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俄罗斯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2人。
在实验教学方面,学院具有各类专业实验室近50个,各类实验仪器设备约2500台套,设备总值2529万元人民币,实验室总面积5500㎡。其中与国内外各大公司企业合作建立的专业实验室4个,国家211工程项目资助建设与改造实验室8个,如EDA、CAI、CAD、电工电子等实验室。另外,学院还设立了开放实验室,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院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近5年来,共完成科研项目300余项,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30余项,发表科技论文1000多篇,取得了丰硕的科技开发成果。2009年全院承担的科研项目经费己超过2600万元,在天津大学名列前茅。而且已形成多个在国内很有影响、具有自己特色的研究方向,如:电力系统规划、运行与控制理论,电力系统微机保护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新型电机及其控制技术,交、直流传动及调速技术,两相/多相流检测技术,计算机工业控制技术等。所完成的科研项目,已在全国多个相关生产技术领域推广应用,受到实际应用部门的高度评价。
学院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多种渠道办学的道路,先后同大庆油田、天津电力局、华北电力集团公司、大港电厂、海尔集团、渤海石油集团公司、华北油田、山西电力局、西安仪表厂、天津高频设备厂、胜利油
田、建设部人事劳动教育司、河南电力局、美国霍尼韦尔公司以及香港理工大学、台湾中原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彼得堡工业大学、莫斯科大学、日本九州工业大学等几十家中外企业和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和学术交流关系。尤其是同美国霍尼韦尔公司合作,由公司投资130万美元建立的楼宇自动化中心,其实验室规模和软硬件装备水平达到同行业国际领先、亚太地区第一。同天津电力局、河南电力局、天津大港电厂合作,筹措资金400万元人民币建立的电力研究与培训中心,内设教室、学生宿舍、教师公寓等配套设施,总面积达3300㎡。所有这些都为学院的学科建设、教学与科研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数据截至2009年底)
7哈工大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设有两个系(自动化测试与控制系、电气工程系);九个研究所,七个研究室,四个面向全校开课的技术基础课教研室,五个实验中心;十一个与国际和国内著名公司建立的联合实验室或实验中心;一个图书资料室;现有教职工282人;其中国家工程院院士2人、博士导师50 人、基础教学带头人6人;45周岁以下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占全院教师的53.8%。
学院有二个博士后流动站、二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五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六个硕士点、三个本科专业。有学生2000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00余人、硕士研究生400余人、本科生2000余人、另有工程硕士200余人。
学院重视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创造了多学科交叉的学习条件和环境。逐步淡化专业界限,拓宽学生视野使毕业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达到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宽广、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因此,毕业生倍受各行业青睐,学院为鼓励学生努力学习还设置了多项奖学金。
学院同国内外有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已与美、英、法、俄、日、香港、台湾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几十所著名大学或公司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交流与长期的合作关系。
学院具有很强的科研实力,5年来累计科研经费达3亿多元,获科研成果奖1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检索3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60余部。获教学成果奖50余项,资料室藏书26000余册。
目前学院正以崭新的风貌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不断开拓进取,为把学院建设成世界知名高水平学院而努力奋斗 8上海交大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成立于2001年12月,其前身可溯源至百年前电机专科,具有中国电气工程师“摇篮”之美称。学院下设电气工程系、自动化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电子工程系、仪器科学与工程系和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
学院涵盖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和仪器科学与技术等六个国家一级学科,均具有从本科到博士后流动站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学院拥有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和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和1个上海市工程研究中心。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梯队结构合理。现有专职教师354名,其中教授110名,副教授151名,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0名、973计划首席科学家2名、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团队1个。学院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创新团队和创新平台建设,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63计划、973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支撑计划等重大项目,年度科研经费逾1.4亿元,近年来获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各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学院现有博士生668名,硕士生1973名,本科生3470名。近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国家精品课程4门,全国优秀博士论文2篇。学院国际化办学成果显著,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人才,海外游学学生及来华留学学生数量逐年上升。学院特别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在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智能车竞赛和嵌入式系统设计等竞赛中,多次获得世界冠军、全国冠军和竞赛最高奖。
在百年电院的成长过程中,一代又一代电院人秉持“思源致远、荣辱与共,坚持操守、奋发向上”的精神品格,为党和国家培养了诸如江泽民、王安、杨嘉墀、张钟俊等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实业家、科学家、教育家和十余万相关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并在各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9华北电力
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前身为 1958 年建校之初的电力工程系,哈工大三个专业 1961 年整体并入后,奠定了学院办学基础。经历搬迁、调整、合并和发展, 2006 年 7 月成立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学院在北京设立本部,在保定分设电力工程系、电子与通信工程系。 学院拥有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国家级重点学科,以及电工理论与新技术、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省部级重点学科;电气工程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 个,具有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和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路与系统、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具有电气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 2 个工程硕士授予权;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力工程与管理和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 7 个本科专业,形成了电气与信息相融合的学科体系。拥有《电机学》和《电磁场》 2 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以及《电路理论》、《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高电压技术》、《电子技术基础系列课程》、《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光纤通信》等一批省部级精品课程。
学院现有教师 296 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 1 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1 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1 人、国家百万千人才计划 2 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 2 人、博士生导师 22 人、教授 62 人、副教授 81 人,
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占 90.1 %。形成了一支以工程院院士 和 博士生导师等为学术带头人,以中青年教师为学术骨干,具有良好师德和较高教学科研水平的师资队伍。
学院拥有 “ 电力系统保护与动态安全监控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高电压技术与电磁兼容 ”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电磁场分析、测试与电磁兼容 ” 国家电力公司重点实验室、 “ 电力系统保护与安全战略防御 ” 教育部创新团队等创新研究队伍和基地,为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提供了一流的研究条件和平台。
学院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已与美国、英国、瑞士、法国、加拿大、德国、日本、新加坡、香港等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学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队伍建设为保障、以教学质量为核心、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将学院建成专业结构合理、师资队伍一流、教学设施精良、科研平台先进、教学质量优异、研究成果丰硕的服务电力行业、面向社会发展、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研究型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10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历史悠久,其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23年成立的国立
东南大学电机系。从中央大学、南京工学院、到今天的东南大学都一直设有电气工程相关学科和专业。曾经有大批国内外学术界知名的专家、学者在学院工作,如:吴玉麟、陈章、吴大榕、程式、杨简初、严一士、闵华、周鹗、陈珩等。
电气工程学院现设有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含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应用电子与运动控制、电气信息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等二级学科,其中,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两个二级学科为江苏省重点学科。设有电气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电气工程学院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一期、二期的重点建设单位,是教育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副主任单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是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2006年6月又首个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目前,电气工程学院有专任教师50余人,其中教授22人(含博士生导师19人),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20人。专任教师中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70%,另有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8人。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10人。有兼职院士1名、长江学者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省级优秀骨干教师4名,省“333工程培养对象”2名,省“六大人才高峰”学术带头人2人,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2名,国家教育部优秀骨干教师1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有12名。
电气工程学院坚持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方针,在不断加强本科生教育的同时,积极开展研究生培养和科学研究,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130多名。近五年来承担了国家“863”高技术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省部级项目数50余项,取得一批达到了国内外领先水平的重要研究成果。获得14项国家和省部级奖项、30余项国家专利、另有数十项成果通过了省部级鉴定,发表论文70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300篇),出版学术专著8部。
近年来,电气工程学院积极开教学改革和研究,承担了国家、省和学校各类教改项目数十项,取得了一批教学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国家级优秀教材1项,省部级精品教材奖2项,出版“十五”和“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等15部。
学院拥有Rockwell自动化实验室、电力电子实验室、电机实验室、微特电机实验室、电力系统仿真实验室、计算机实验室等设备先进的实验室。近年新建了伺服控制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南京市电气设备与自动化工程技术中心、东南大学-香港德昌电机联合研究中心、东南大学电力需求侧管理研究所、东大-中电联合研发中心、东大—金智联合研发中心、东大—南自通华电力电子研究中心、东南大学风力发电研究中心等,强化了科研与经济建设的结合。
电气工程学院与境外数十所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如亚琛工业大学(德)、苏黎士工业大学(瑞士)、谢菲尔德大学(英)、俄亥俄州立大学(美)、巴士(BATH)大学(英)、伦敦城市大学(英)、斯德莱克德大学(英)、伊阿华州立大学(美)、爱知工业大学(日)、莫纳什(Monash)大学(澳大利亚)、悉尼理工大学(澳大利亚)、香港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等,每年都互派学者讲学,交换留学生,开展联合科研等。每年亦邀请多位国际知名专家来校讲学、进行研究生联合培养等。另外,每年都派出10多位教师和研究生参加各类国际学术会议。2005年成功举办了大型国际学术会议“第八届国际电机与系统会议”,2008年又成功举办了DRPT08国际学术会议,提高了学院电气工程学科在国内外的影响和学术地位
11西南交大
电气工程学院(原电机系)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曹建猷教授、著名电机专家杜庆萱教授、著名电磁理论专
家任朗教授等于1949年创立,迄今已有50多年历史 。
主要从事电气工程学科和电子信息学科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电气工程学院的“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是国家重点学科、“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是四川省重点学科、“铁道牵引电气化与自动化”是铁道部重点学科 。
设有: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电机与电器、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磁悬浮与超导工程、电气系统控制与信息技术、轨道交通自动化与电气化、交通信息工程及其控制、系统工程(后2个点与其他学院共建)等10个博士点;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系统工程、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电机与电器、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磁悬浮与超导工程、电气系统控制与信息技术、轨道交通自动化与电气化、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等11个硕士点;电气工程、控制工程2个工程硕士学位点;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3个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简称高师硕士)学位点以及“电气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并设有“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位。现可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学士和成人教育等多个层次的高级技术人才。
下设“电力工程系”、“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系”和“电工电子系”四个系;“铁道电气化自动化研究所”、“磁悬浮列车与磁浮技术研究所”、“电气工程研究所”三个研究所;和“磁浮技术与磁浮列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铁道电气化与自动化”铁道部重点实验室等;“磁浮列车与磁力工程应用”三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现有教职工188人,其中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26人、副教授40人、副研究员5人、高级工程师11人。从1949年以来,共培养了学士、硕士和博士70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 500多人。在历届毕业生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现职省、部级领导干部1人,许多人成为中国电气化铁路的排头兵,科技、管理的专家和学者,大中型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厂长、总工或研究所所长等。这些毕业生都工作在教学、科研、设计、生产、管理第一线,以“基础扎实、知识全面、刻苦耐劳、勇于创新”的精神而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学院的科学研究已形成了稳定、明确的方向,承担了大量国家、省、部 级下达的科研项目,并受企业单位委托,开展了多层次的科研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2沈阳工大
电气工程学院是在1960年建立的无线电系基础上于1972年分建出来的,原名电机工程系。1986年更名为电气工程系。 1999年改建为电气工程学院。该院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生物医学工程三个本科专业,现有本科学生1600余名。学院设电机工程、自动化、电工理论及生物医学工程三个系,拥有技术基础实验中心、专业实验中心。 具有辽宁省高电压强电流与新型电机重点实验室和辽宁省特种电机与高压电器重点实验室。
学院从197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电机与电器、电力传动及其自动化、工业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分别于1984、1990、1993、1998、2000年、2005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电机、电器学科分别于1990/199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电气工程一级学科获博士学位授予权。电工学科为省重点学科。学院设有电气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电机与电器学科于 2002 年被教育部列为国家重点学科。现有博士生130余人、硕士生480余人、博士后16人。目前,学院具有电机与电器、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人工智能与运动控制、医学电磁工程共七个博士点,具有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
学院各专业的研究方向包括现代交流伺服系统智能化控制、自动化交流调速传动系统、过程控制、风力发电智能控制技术、计算机检测与控制、数字信号处理、特种电机及其控制、变流器供电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电气装备电磁场分析与优化设计、电气工程CAD、电弧电接触理论及其应用、智能化电器与节能技术、新型绝缘材料性能及测试研究、电力系统过电压及其防护、高电压测试技术、人工心脏驱动系统、生物医学
图象处理、康复用智能机器人等。
在学院102名教师中,目前有博士生导师19名,教授25名,副教授23名及高级工程师8名。学院学术气息浓厚。仅以近5年计,承担省、国家级项目4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与会议上发表科研论文1400余篇,其中被国际重要检索刊物收入260余篇。与美、日、德、加、韩、波兰等多所大学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该院于2001年成功举办了ICEMS国际电机与系统会议。并于2005年成功举办了COMPUMAG 第十五届国际电磁场计算学术会议
13中国矿大
中国矿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是中国矿业大学主要工科学院之一。学院前身是1950年在焦作创建的矿山电机工程系,1953年更名为矿山机电系,1981年搬迁至徐州后更名为自动化工程系,1995年建立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学院目前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1个江苏省重点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电气信息类基础教学团队)、1个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电力传动与自动控制)、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电气工程与自动化)、1个江苏省品牌专业(电气工程与自动化)、1个江苏省特色专业(信息工程)、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4个博士点(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8个硕士点(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机与电器、电路与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3个工程领域硕士点(电气工程、控制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3个高校教师硕士点(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和3个本科专业(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涵盖电气工程、信息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四大一级学科。 学院现有教职工169人,其中教授31人(博士生导师19人),副教授(含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53人。1人获全国高校首届百名教学名师称号,1人入选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1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3人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基金”,2人获得“孙越崎青年科技奖”,3人获得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培养,11人次入选江苏省“333人才培养工程”计划,8人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 学院一直致力于电气工程、信息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等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近三年来,学院获得科研经费共计8544万元,其中横向科研经费7128万元,纵向科研经费1416万元;先后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00余项,其中国家级科技项目20余项,包括“863”项目6项、“973”项目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等;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国家精品课程1门,省部级科技与教学奖励40余项;出版专著与教材16部,发表论文1177篇,其中SCI、EI收录91篇,授权专利22项。
学院现有在校全日制学生3517人,其中本科生2526人,博士研究生144人,硕士研究生593人,工程硕士、高教硕士研究生254人。学院以重点学科为依托,充分发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优势,注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学生素质高、能力强,在历次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各类机器人大赛等一系列赛事中屡创佳绩。学院还积极推行国际化教育,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同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澳大利阿德雷德大学、美国肯塔基大学等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先后共同培养本科学生200余人、硕士研究生近100人、博士研究生近20人,成功举办了多次国际性和全国学术会议,学术交流日益活跃。
面向未来,学院将发扬“团结拼搏、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勇攀高峰”的信电精神,把学院建设成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水平位于国内前列,2-3个学科领域在国内同行业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型学院
14华南理工 15南京航天 16北京交大
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下设电气综合实验中心、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电工部分)、电气传动与控制工程系、电力工程系、新能源研究所、电力电子研究所、电机与电器研究所、超导技术研究所,牵引供电研究所。
学院现有115名教职工,教授21名,副教授38名,博士生导师15名,硕士生导师55名,博士硕士学历教师占总数的 79%。学院可以培养从本科生到研究生、从学士学位到博士学位、从科学技术学位到工程专业学位等的各级专门人才,还可以培养创造力丰富的博士后。学院现有5个专业的电气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有包含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等5个工学博士专业和5个工学硕士专业的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有电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有两个宽口径本科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信息工程)和一个特色本科专业(面向城市交通和高速铁路的轨道牵引电气化方向)。
学院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美、英、加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聘请了国内外一批著名学者作为学院的兼职或名誉教授。优秀学生可选派与国外大学联合培养。
近年来,学院教师努力钻研,积极承担并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攻关项目、国家“863”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科学研究项目,其中多项获省(部)级奖励。并广泛与铁路、电力等企业合作,承担了多项结合生产实际的科研项目,与相关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2005年学院新增国家级科研项目1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横向和其他科研项目30项,新增项目经费1200多万元。
学校专门建造了电气工程楼,为学院科研、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学院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有一批优秀主讲教师,有全校示范课教师,有北京市教学名师。有1项教学成果获得国家二等奖,多项获北京市奖励,并建设了几门国家和北京市精品课程。有设备一流、功能完善的模块化、系统化、网络化实验环境,鼓励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对学有专长的学生可以有专门的指导教师和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优秀本学生可以推荐直接攻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2003年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电气信息工程两个专业按电气信息类招生,培养计划体现学校“通识教育、按类教学、倡导探索”的教育理念,按电气信息大类,实行厚基础、宽口径、大类专业培养,学生学习公共基础课及电路、电子、信号处理、微机原理、自动控制、计算机网络、通信等电气信息大类专业基础课后,在高年级可依据社会需求和就业意愿选择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气信息工程专业其中之一完成学业,也可以选择电气信息类其它专业学习。毕业生具有知识面宽、就业范围广、适应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等优势。轨道交通电气化是专门为国家发展非常迅速的城市交通和高速铁路培养高级人才而设立的特色专业,毕业生具有专业基础厚、工作适应快、主要面向城市的优势。
近年来毕业生继续深造率和就业率逐年上升。学院近三年本科生的深造率为:2006年34.1%,2007年38.27%,2008年32.01%;本科生的就业率(含深造率)为2006年:98.54%,2007年99.64%,2008年99.64%。
17武大
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始建于1959年,是原国家电力部重点建设学院之一,被誉为我国电力工程高级人才培养的摇篮,在国内外电气工程领域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经过四十多年不懈努力,电气工程学院已具有雄厚的实力、合理的规模和鲜明的特色,在全国同类专业中居于先进行列。学院现有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三个省部级重点学科;电气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包括五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高电压及绝缘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技术、汽车电子);高电压及绝缘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及新技术、测试计量技
术及仪器五个硕士点;电气工程专业工程硕士点;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本科专业。
电气工程学院下设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磁发射、大电网安全、电力自动化、电力电子技术、电力信息技术、电机与控制、电工新技术等八个研究所,还建成了国家电工电子教学基地、武汉大学电工技术训练中心。学院现有在岗教职工158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31人(含博导20人),副教授31人,讲师26人,助教13人,专业技术人员34人。45岁以下的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或正在攻读博士学
位的达50%以上,有近十名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英国、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以及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香港大学等著名学府科研院所的一大批知名学者被聘为我院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 建院45年来,学院已累计培养各类、各层次毕业生20000余名,毕业生大都成为电力行业技术骨干,不少走上领导岗位或成为著名高校及科研院所学术带头人。目前,学院在校本科生1153人,博士生80人,
硕士生507人,工程硕士生135人。
电气工程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科研实力强,拥有一批在国内外同行中享有较高声誉的专家,并形成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九五”、“十五”期间,学院获得科研经费6000余万元,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和企事业单位委托的科研和服务项目600余个,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进步奖13项,获专利26项。出版教材和专著27本,发表论文1363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131篇。48项科研成果被采用,产生直接经济效
益8000余万元。
在新世纪,电气工程学院正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平台,在保持学院教学科研传统优势的基础上,抓住机遇,与时俱进,为建成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电气工程学院而努力奋斗,力争
为我国电力高等人才的培养和电力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18哈理工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是一所强、弱电相结合的工科学院。学院设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电子信息工程”2个本科专业,涵盖了原“高电压技术及设备”、“电气绝缘与电 缆”、“电机电器及其控制”、“电气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和“信息工程”6个专业,其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为国家重点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为省级重点专业。学院拥有“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涵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机与电器”、“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和“电介质工程”6个二级学科,其中高电压与绝缘技术为国家重点学科,电机与电器和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同时拥有“信号与信息处理”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电气工程”领域拥有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等高校教师硕士学位授权;并设有“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所属的“电介质工程实验室”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汽车电子研发中心”为教育部汽车研发中心,“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试验研究中心”、“电机及其控制实验室”为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研究型实验室。 学院拥有较强的科研实力,现有电缆技术与材料、电气绝缘
检测技术、特种电机及控制、电力电子应用技术和电工理论与新技术5个研究所、2个高技术开发公司和1个汽车电子研发中心。主要从事各类电缆材料、电缆工业过程控制、电气绝缘老化与故障机理、绝缘检测技术、大型电机基础理论和特种电机、各类高电压设备和绝缘诊断技术、特种电机调理及控制系统、计算机应用软件、汽车电子等的研究与开发。 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岗教职工106人,教授30人(博士生导师12人),硕士导师40人,其中工程院院士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龙江学者2人,国家优秀教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6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者超过55%,具有硕士学位者超过85%,已形成一支以博士和优秀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师资队伍。学院在读的博士研究生71名,硕士研究生467名,本科生2700余名;今年学院计划招收博士生24名,硕士研究生180名,本科生780名。在研的国家、省部级重大科研课题数十项,每年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等收录80余篇。据不完全统计,多年来,学院已累计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逾万人,教学科研成果获奖数百项,出版学术著作数十部,为我国电气科学技术与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学院全体师生员工以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学科为目标,以发展电工高新技术和电力技术为主导,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学术队伍,构筑学科基地,醇化学术氛围,团结务实,求真创新,共创电气工程学科更美好的未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