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枫香小学养蚕实践活动方案

来源:意榕旅游网


枫香小学养蚕实践活动

(2014年春季学期)

一、活动背景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桑养蚕的国家,种桑养蚕带来的不仅是巨大经济效益,而且也蕴含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值得学生了解和探索。养蚕活动原本只是小学三年级科学课中的一项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是该年级一个单元的教学安排。但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养蚕”是一项既能激发儿童创造兴趣,涉及科学知识领域宽,又易于儿童动手操作,调动家庭亲情的教育活动。于是,我们在三、四年级的学生中,选择家的附近有桑树的部分学生中进行养蚕活动。在注重其科学性认知的同时,充分发掘养蚕活动的人文与道德内涵,对儿童进行热爱生命、保护环境、勤于动手动脑的教育。选择养蚕作为学生体验活动,对于养蚕场地、设施硬件要求不高,技术要领容易把握,能较快大范围普及等特点,每个孩子都有参与的机会。学生听得到、看得到、问得到、想得到、也做得到,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因此,我们以“蚕的一生”为切入口,让学生在实践中查找相关资料,解决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记录下这个过程中的喜怒哀乐,逐步培养学生自我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选择养蚕作为学生体验活动还考虑到蚕儿虽小,但在养育过程中需要学习的科技知识却相当丰富。养育的一个多月里,儿童可以了解生命丰富的形态变化,了解形态变化中丰富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开动脑筋,大胆尝试,获得教益。同时,养蚕的过程还可以使儿童强烈地感受到“养育”对于一个生命成长的意义,能够由物及人产生爱与奉献的联想,达到引人向善的目的。因此,感悟生命的神奇伟大,享受成功的喜悦与快乐,还可以在体验养蚕的酸甜苦辣中发现人生真谛,学会关爱,学会合作,学会负责,学会生活。“养蚕活动”对儿童产生了吸引力,成为我们儿童科技素养培养的重要突破口。

二、活动目标

1、使小学生通过养蚕实践活动,了解蚕的生活习性,对蚕的特点作详细的了解。

2、增强动手能力。让儿童学会运用简单测量工具对物体定量观察、采集数据、简单记录,学会用各种感官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特征,学会较长时间观察、记录生物生长与变化,学会通过语言、图画和文字对生物生长期的变化进行描述比较。

3、引导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树立创新精神,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4、培养合作精神。在合作养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5、感受中华文化。引导儿童在养蚕活动中增进对于中国养蚕抽丝历史对人类服饰贡献的了解,感受中华古蚕桑文化的灿烂。

6、学写观察日记,为学生创造接触大自然的机会,激发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7、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强化学生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珍爱小生命的美好情感。

8、家庭架起一座亲子沟通的桥梁,让父母与子女在养蚕活动中一起体验亲情交融的甜蜜,感受求知探索的快乐,在家庭中培植一个温馨的港湾。

二、活动时间

3月中下旬到5中下旬,约两个月。 三、活动对象与参与方式

活动对象:三、四年级部分学生。 指导老师:程文远 四、养蚕小组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 养蚕前的准备工作

蚕是一种娇弱的动物,对环境(温度、湿度、食物的鲜洁程度、蚕房的清洁)都有较高的要求。为了使学生能正确地对蚕进行饲养和管理,利用科学课时间,对养蚕的一些基本知识进行介绍。

1、了解养蚕的悠久历史

让学生了解我国养蚕的悠久历史,知道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在4000多年前就已经利用蚕丝来织丝绸。20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人工养蚕。公

元前二世纪我国就有大量的蚕丝和丝织品运往国外,有“丝绸之国”之称。外国人学到养蚕抽丝技术已比我们晚了两千多年。中国丝绸在国际上一直享有很高的声誉,被外国人争相购买,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起了重要作用。

2、指导学生养蚕,讲解养蚕相关资料。

(1)幼虫期的饲养和管理

蚕最好的食物是桑树叶。桑树是一种落叶乔本,叶卵形,边缘有锯齿(出示标本),叶片比较光滑。在喂蚕时,一定要确认是桑叶的,才能给小蚕吃。如果找不到桑叶不要紧,莴笋叶也可以养蚕。吃莴笋叶的蚕虽然身体不那样白,但一样生长发育,能吐丝结茧变蛹化蛾,并产卵繁殖后代。有人做过实验。蚕小时候用莴笋叶喂,最后一段时间用桑叶喂,效果很好。

无论用桑叶还是莴笋叶喂蚕,叶子都要洗净擦干。不要用变黄腐败的叶喂蚕。为使富余的叶不至于很快萎蔫。可以把它装入塑料袋内扎紧袋口,放在冰箱冷藏处,可保鲜好几天。

给蚕喂叶,每天至少2次,早晨、下午各一次。每次量要适当,以免造成浪费。但晚上要多放些叶子,因为蚕整夜都在吃桑叶。小蚕要用嫩叶喂,蚁蚕时要把桑叶切碎或切成条状,到蚕蜕两次皮后。给小蚕换叶时,可以直接把新叶盖在旧叶上。等小蚕都爬到新叶上,就把新叶拿开放在一边,再检查旧叶上是否还剩有蚕。这样可减少蚕的伤亡和丢失,同时也便于清除残叶和蚕粪,蚕盒要保持清洁,及时消除残叶和蚕粪,特别是用莴笋叶养蚕更要注意这个问题。如发现病蚕,要赶快拿开,以免其他蚕被传染。病蚕一般食欲不振,身子发僵发硬,或没有精神,身体渐渐发软,流出臭水等。注意不要在养蚕的房里喷洒杀虫剂、这样会伤害蚕。

蚕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它的表皮不能随着身体长大而长大,当蚕的身体长大受到限制时,就要脱皮。蚕脱皮时不吃不动,好像睡眠,经一日左右。新皮形成。蚕又开始活动。

蚕眠时,不要认为是病蚕而把它扔掉。在没有弄清是脱皮还是生病时,可先拿开隔离观察。如一日后恢复活动和吃食再拿回来。

(2)蚕吐丝作茧期的管理

蚕长到一定的时候就要吐丝作茧。快吐丝的蚕身体透明发亮。不再吃桑叶爬到一边,头时时仰起。晃来晃去。这时要赶快把蚕拿出来放在纸条做成的方格内最后在格上盖一厚纸做盖,让蚕在格内吐丝做茧。

(3)蚕蛾期的管理

(蚕蛾出茧多在清早)蚕蛾出茧后,雌雄蚕蛾就要交配。如果蚕蛾出茧时间相距较大,且蛾的数量少,又偏偏都是雌的或雄的,就不能配上,白白等死。因此几个小组可把刚出茧的蚕蛾凑在一起,让它们能及时配对交配。

雌蛾交配后就要产卵,这时要在盒底放一白纸,最好是白棉纸,让雌蛾把卵产在上面,以便保存。

3、为认养蚕宝宝做准备。 第二阶段 精心饲养,记录生长情况

蚁蚕由老师提供,每个同学5至10条不等,有桑叶的同学负责养蚕,其余同学可以随时关注、观察。负责养蚕的同学要做好以下各种工作。

1、喂养蚕宝宝

用桑叶喂养,保证蚕有新鲜桑叶吃。 2、填好观察记录表

强调:在养蚕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认真记录。写观察记录时,可参照观察记录表中的提示,重点观察,将观察记录写在实验记录纸上。

3、写好观察日记

除了填写好观察记录外,还可以写简短的观察日记,记录养蚕的心得体验,心情变化等,观察日记不必每天写,发现蚕有明显的变化再写。蚕蛹、蚕茧、蚕蛾、蚕卵要留作标本。

在此过程中以下问题供学生研究: (1)不用桑叶喂蚕,它能吐丝吗

(2)蚕蜕皮时为什么不能弄断它身上的丝

(3)剪开茧子的蛹还能活吗 (4)如何辨别蚕蛾的雌雄 4、拍摄养蚕照片。 第三阶段 交流、总结、评比

当蚕宝宝完成了它的整个生长发育周期后,组织 “我与蚕宝宝共同成长”成果展评. 1、交流

学生对自己的活动成果(观察记录、摄影作品、征文、标本)进行展示交流,共同交流养蚕的发现,展示学生有创意的记录形式。

2、评比

(1)“谁的蚕结得茧最大”比赛 (2)“养蚕日记”比赛

3、总结 精心搜集整理,只为你的需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