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建国以来省力化养蚕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来源:意榕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贵州农业科学2002,30(4):63~65 Guizhou Agricultural Sciences [文章编号]1001—3601(2002)04 0106—0063—03 建国以来省力化养蚕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罗朝斌 ,易勇 ,王兴乾 ,岳宣 (1.贵州省蚕业科学研究所,遵义563123;2.贵州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贵阳550001) Advance in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Labor—saving Silk Worm Cultivation Technology LUO Chao—bin ,YI Yong ,WANG Xing—qian ,YUE Xuan (1_Guizhou lnst ̄ute of Sericulture Sciences.Zunyi 563123;2.Guizhou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tation,GHiyang 550001,China) [关键词]养蚕;省力化技术;综述 [中图分类号]¥883 [文献标识码]A 养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历经 1.2小蚕饲养实现各种形式的共育 5000年不衰,传播全世界。2O世纪我国在养蚕技术 小蚕共育即根据小蚕抗病力弱、食桑量小、群集 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特别是建国以来,由于十分重 性、技术要求高等特性,把一定数量的小蚕集中饲养 视省力化养蚕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工作,一批先进实 管理,通过采用较好的饲育环境,规范的饲养技术和 用的养蚕技术得到了推广应用,生产1 kg鲜茧所需 严格的消毒防病措施,确保小蚕健康成长,为大蚕饲 劳动时间已从50年代的15h降至目前的6h。但是, 养打好基础。同时通过小蚕共育,可以节省桑叶、人 蚕业生产作为传统的多种经营项目,就其总体而言, 工、蚕药、燃料等,降低生产成本。2O~30年代在农 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情况仍然没有改变,养蚕仍 村开始创建小蚕共育组织,5O年代仍推广定量发 采用手工作业,工序繁杂,投入劳动力较多.劳动生 蚁。5O年代合作化以后,小蚕共育才得到普及。直至 产率低,加之生产环节技术要求高,涵盖了种植业和 现阶段,农村小蚕共育仍然得到普遍应用,并且应用 养殖业两大部分,蚕作安全常受气候、叶质和病虫害 技术不断创新。 以及农业防治病虫污染的影响.另外在桑园建立和 5O年代先后推广了高温多回薄饲养蚕法、稚蚕 养蚕生产过程中,成本较高,一次性投入较大,而蚕 防干纸育法、茧灶养小蚕法;60年代小蚕塑料薄膜 茧价格受到国际国内市场行情的影响.在蚕业产出 覆盖育开始少量试用。为了解决闷气问题,采用了在 和投入之间容易产生一定的矛盾。特别是我国农民 薄膜上打微孑L的方法,然后覆盖蚕座。1963年推广 经营规模小,单家独户养蚕.难以形成规模。这就要 炕床育法;7O年代以后研究推广塑料薄膜围台育、 求该产业必须从特殊国情出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 盒帐育和小蚕室外育。四川地区创造了小蚕土炕蚕 经济体制的要求,进一步开展技术创新,模仿农作物 棚育。1976年浙江农业大学在浙江萧山县进行了桑 轻型栽培和畜禽机械化养殖技术,把小蚕共育、壮蚕 蚕全龄少回育试验,小蚕每日给桑1~2回,大蚕每 少回育、半自动除沙、自动上簇、自动采茧等方法进 日给桑2~3回。但由于当时大面积防干保鲜技术尚 行组装配套,形成省力高效的养蚕技术体系.永葆蚕 未得到解决,因此,该项技术未在试验后大面积推 桑这一传统产业的生机与活力。 广;8O年代后,进一步研究完善了该技术,并制定了 1 建国以来养蚕技术逐步实现省力高效 少回育养蚕技术规程,先后在江苏、浙江、四川等省 推广应用达10万余张。8O年代末又探索成功了小 1.1蚕种催青 蚕片叶立体育,其最大特点是蚕粪可以与桑叶完全 在桑蚕的驯养过程中.催青技术是从逐步认识 分离,蚕座透气,有利于防病卫生,同时可节约小蚕 到全面掌握到逐步简化的过程。据史书记载,古代蚕 用叶3O 左右,蚕座面积减少4O 左右。该技术发 种催青主要是依靠人的体温进行。随着1915年家蚕 明后,先后在江苏、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陕 一代杂交种和1927年蚕种冷藏浸酸技术的推广应 西等地推广应用。1992~1993年江苏省如东县在 用,为家蚕种的集中统一催青提供了前提条件。建国 1915个共育室累计推广应用10万余张,受到农业 后蚕种催青从常规催青简化为两段催青再简化到恒 部的表彰。 温催青。 1.3大蚕饲育 5O年代开始,催青加温补湿从木炭加温、人工 大蚕食桑量大,用桑约占整个龄期的95 以 补湿逐步发展到自动升温补湿。由于催青条件的改 上,使用劳动力约占全龄的7O 。传统的饲育方法 善和催青技术的进步,蚕种的1日孵化率春蚕达到 费工费时,1个人只能饲养1张蚕种,因此,探索和 97 ,夏秋蚕达到95 ,给饲养带来方便,使小蚕共 采用大蚕省力化饲养技术尤为重要。建国以来,我国 育、简化眠起处理、熟蚕自动上簇成为可能。 蚕业界探索了多种形式的省力化养蚕技术,并在应 [收稿日期]2001—11-05;2002—04—08修回 C作者筒介]罗朝斌(1964一).男,高级农艺师.从事桑蚕薪品种选育及省力化养蚕技术研究.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64・ 贵州农业科学 2002,30卷 用中取得了效果。 条桑斜面育技术,并取得了成功。1992年,四川试验 1.3.1 大蚕室外育 1956~1961年中国农科院蚕 推广了隔沙防病育技术,此法是用竹片编成竹帘、空 业研究所开始试验,1962~1963年系统研究了壮蚕 心蚕箔、双向拉申蚕网等做成可漏蚕粪的蚕座养蚕, 室外育。1963年浙江省蚕桑研究所做了多种形式的 下加盛沙层,养蚕给桑时轻击蚕座蚕沙下漏,达到隔 室外育试验,后在部分地区推广。8O年代后期到9O 沙防病的效果。 年代初期,贵州省黄平县做了大蚕室外棚帐育试验, 1.3.7桑因行间地面育技术9O年代初,江苏如 尔后得到了推广。 皋市开展了桑园行间地蚕育,已应用了1O余年,能 1.3.2 大蚕蚕台育和地蚕育 蚕台育是在蚕箔育 较大程度地利用桑园土地,利用桑树枝叶遮阴和塑 的前提下,根据蚕箔所需捆搭的蚕架需要较好的木 料薄膜的保温防雨,较好地改变自然条件,桑叶保持 材等物资和蚕箔育需搬动蚕箔进行给桑等各项技术 新鲜,不易凋萎,给桑次数可一日二回育,节约用叶 操作,费工费力,为了解决这些矛盾而发展成为蚕台 1O 左右,又因不必采叶除沙,还不用运输桑叶,可 育。地蚕育是为了节省蚕箔,在地上铺设蚕座养蚕的 省劳动力4O%~5O 。 形式。2001年春、夏、秋季,贵州省思南县在蚕台上 1.4家蚕人工饲料育 实行少回育,以塑料薄膜(打孔)覆盖,春秋季每日二 人工饲料育,不仅给桑次数少,大大节省给桑除 回育,夏季实行二回育及三回育两种,少除沙或不除 沙的劳动力,而且人工饲料受自然条件及季节变化 沙,结果劳动强度小,劳动效率提高3倍以上。 影响小,可实现养蚕工厂化,一年多养蚕,是省力、省 1.3.3条桑育清代汪日桢的《湖蚕述》中,在养蚕 工、高产、高效的养蚕技术。我国6O年代后期开始研 给桑方面有“……三眠则连枝与之……每日5、6次” 究家蚕人工饲料,1974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 的记述,说明当时已有用全芽叶养蚕。1958年中国 所和苏州蚕桑专科学校在实验室内研究全龄人工饲 农业科学院蚕业科学研究所和浙江省农业厅进行了 料育获得成功。但由于人工饲料育要求三无菌的条 大蚕条桑育试验。1959年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 件,即要求蚕种无菌、饲料无菌、养蚕环境无菌,因此 究所缩写了条桑育操作规程。条桑育在4龄或5龄 饲养成绩不稳定,加之饲料成本太高,因而在实用化 开始使用,见熟前1d改用芽叶或片叶,使蚕座平整, 方面有较大的难度。 防止蚕在桑条上结茧。条桑育可以与蚕台育、地蚕育 1.5熟蚕上簇自动化 结合,成为蚕台条桑育或地蚕条桑育。 上簇工作量大而集中,在农村养蚕中是一个极 1.3.4大蚕少回育西南农业大学在5O年代末进 难协调劳动力的环节。上簇不及时,又会造成蚕丝损 行了家蚕全龄四回育试验,取得了成功。7O年代浙 失,影响茧丝质量。上簇自动化,减轻人工上簇劳动 江农业大学开展大蚕二回育试验,大蚕少回育较小 强度是省力化技术的关键一环。 蚕少回育提高工效更显著,是实现省力化养蚕的重 自动上簇法作了多方面探讨。①用大蚕网收集 要手段。8O年代,经实践应用,解决了少回育防干保 熟蚕:一般在盛熟前1d傍晚或夜间添食1次蜕皮激 鲜的技术关键,使该技术日趋完善。1998~2001年 素(见熟5 左右为宜),次日上午蚕儿大批老熟,即 贵州省蚕业科学研究所对少回育开展应用试验,并 在蚕座上铺放大蚕网(或孔径为1 cm左右的打孔塑 针对少回育蚕座稀养的特点,进行了隔日除沙试验, 料薄膜),待多数蚕爬到网上后,提起蚕网,把熟蚕抖 在二回育节约用工45 的基础上节约除沙用工 落在蚕箔或事先铺放塑料薄膜的地面上,此法收集 42.8 ,达到更加省工省力效果。8O年代浙江省拟 熟蚕比人工拾取可提高工效7~8倍;②自动上簇: 订了少回育技术规程表。全国累计应用已超过800 我国在6O年代相继进行了熟蚕自动上簇试验。即利 万张。 用熟蚕自动上爬的习性,使用蜕皮激素或月桂醇登 1.3.5 大棚育技术大棚育有简易和塑料大棚两 簇剂,促进蚕儿老熟整齐,迅速爬上蚕簇,达到自动 种。简易大棚是蚕农在房屋紧张的条件下,用木条、 上簇的目的。③方格簇室外预上簇及采茧技术:采用 竹帘或塑料膜、竹席等材料在室外适当的位置捆搭 方格簇室外预上簇技术,可以解决方格簇上簇入孔 成棚架养蚕,大小根据数量而定,有时是用土墙与塑 速度慢和入孔率低的矛盾。1978年安徽农科院蚕研 料膜相配合代替其它材料,蚕期能养蚕,蚕闲作它用 所发明了方格簇采茧器,采茧工效可提高1O倍以 或者作收藏蚕具的地方。8o年代以后,随着塑料大 E 棚在农业上的推广应用,一些地方开始探索用塑料 大棚养蚕。山东省在8O年代就有应用塑料大棚的事 2 21世纪省力化养蚕技术的发展趋势 例,9O年代初在胶东得到推广。9O年代,贵州也开展 从蚕业技术发展过程可以看出,蚕业生产的兴 了大棚育试验与应用,特别是贵州凤冈县,从中国 衰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科技发展是紧密联系 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引进并在他们的指导下开展塑料 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必将推动蚕业技术的前 大棚养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进。 1.3.6 漏空透气蚕座育 1992年,中国农业科学 2.1省力高效是技术应用的总体目标 院蚕业研究所研究并推广应用了漏空透气蚕座与 纵观蚕业技术,特别是省力化养蚕技术的发展, 3、4龄蚕一日一回饲育技术。利用这种蚕座饲育3、4 建国以来技术应用也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我国 龄蚕,再辅之以塑料薄膜覆盖防干措施,可以达到一 一系列实用技术的应用,把世界蚕业推向了2O世纪 日一回给桑饲育,提高空间利用率,减少作业时间的 的第2个高峰,1995年我国蚕茧产量达76万t,为 目的。9O年代中期开始结合桑树冬季剪梢探索秋季 世界总产量的77 。生产水平也显著提高,与5O年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4期 罗朝斌等建国以来省力化养蚕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65・ 代比。盒种产茧由25kg提高到4Okg;每1 kg茧生产 时间由15h降到6~7h;蚕病损失率由3O 下降到 8 ;每667m 桑园产茧由15~2Okg提高到75kg。 尽管如此,当前蚕业仍面临两个主要的技术难题:一 是技术进步缓慢。建国以来,在省力化技术上尚无革 命性的技术应用于生产,从现有省力化技术因素分 析,大多数只是把原有的单项技术组装配套,或改进 发展,继而大面积应用于生产而己。这种组装配套技 术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一旦茧丝绸形势不好,就难 以发挥各项技术的综合效应。人工饲料等能使养蚕 完全走出旧框架的技术,由于各方面的因素不能走 向实用化,始终是影响我国蚕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的一大障碍。二是现有省力化养蚕技术应用少。近年 来,虽然推广了少回育、蚕台育等多种形式的技术, 但养蚕用工量最大的大蚕期以及熟蚕上簇等环节尚 不完善,特别是应用面还很小.蚕业劳动生产率仍然 很低。目前,蚕业生产的劳动效益不仅明显低于茶 叶、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也低于粮、棉、油等主要 农作物。 2.1.1利用高科技手段获得蚕业应用基础科技新 的突破 随着生物技术发展,蚕业科技通过运用基 因工程,突破常规育种的极限.在现有高水平蚕品种 的基础上,创新出质量优、产量高,抗逆耐氟能力强, 适应现有农村环境的新一代蚕品种。通过蚕的性别 控制技术,培育出性别控制品种,实现大面积专养雄 蚕。通过基因移植等尖端技术,获得高强度蚕丝,超 长茧丝的蚕品种,增加蚕丝的用途,拓宽养蚕的领 域。 2.1.2 高效省力化技术体系的完善及推广应用 今后农村劳动力资源更加紧张,养蚕劳动力矛盾将 日益突出,如果蚕业技术仍停留在劳动密集型方式 上,势必会因比较效益低而加速衰退。因此,应用高 效省力化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是蚕业生产增强竞 争力的重要措施,也是蚕业发展的有力保证和努力 方向 高效省力养蚕技术体系主要有:小蚕一日一回 育,大蚕一日二回育,全龄一日一回育技术体系;蚕 台育与少回育综合应用的蚕台少回育技术体系;塑 料大棚实现少回育以及半自动除沙技术体系;熟蚕 自动上簇及自动采茧体系;机械化消毒等技术体系。 2.2人工饲料育走向实用化 人工饲料育将是蚕业史上具有变革意义的技术 体系,它有望改变“先种桑,后养蚕”的传统格局。我 国关于家蚕人工饲料育继7O年代获成功后,8O年 代中后期开始农村实用化试验,但至今仍停留在中 试阶段。究其原因主要是:现行品种对人工饲料的适 应性差,蚕的疏毛率低,发育不齐;饲料配方、加工工 艺不成熟,饲料品质不稳定l农村饲育条件差,技术 水平低,尚未确立规范的技术。虽然如此,在我国已 成功进行了人工饲料的研制与农村应用,取得了一 定的技术经验。国际上成功开展人工饲料育的国家 不乏先例,特别是日本,由于他们的工业发展迅速, 养蚕机械化程度高.人工饲料应用成效显著。随着我 国经济科技的迅速发展,人工饲料育技术将在21世 纪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 3对策与建议 , 在中国桑蚕病理学研讨会上已有学者预言:21 世纪的蚕丝业是中国的蚕丝业。如果说2O世纪后半 叶中国蚕丝业最大的成就是确立了自己在世界蚕业 经济的中心地位,那么,21世纪我们面临的艰巨任 务就是发展蚕业科技,赶超世界蚕业科技先进水平, 确立中国蚕业科技在世界的领先地位。 3.1传统技术的改进组装配套是现阶段的重点 我国现有省力化养蚕技术,未能突破传统格局, 就技术水平而言也未能实现重大突破。又由于受到 现行农村承包经营体制及现有农村养蚕条件、劳动 力素质、设施条件、技术条件和社会意识等诸多因素 的限制,短期内要有大的改变是不可能的 因此,蚕 业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应从基本国情出发,在2015年 前重点开展现有技术的改进、组装配套,实现技术的 创新及有较大的突破 ①品种选育应先开发适应农 村粗放饲养的品种,逐步过度成高产优质和有特殊 用途品种。②小蚕共育应加大规模,同时将围帐育、 少回育、立体育等技术在不同地区选择适宜的形式 进行组装配套,实现优质高效化。③大蚕饲育是目前 省力化养蚕很不完善的环节,要仿照粮作轻型栽培 和畜禽机械化养殖技术模式,把条桑育、少回育、蚕 台育、地蚕育、大棚育等有机结合,组装配套。重点改 进蚕台育使之成为半自动、自动除沙养蚕技术,再配 以少回育和结合大棚使用,最大化地减少劳动投入。 ④在上簇及簇具方面,还需进一步改进使之既可实 现熟蚕自动上簇又可实行自动采茧,大幅度提高上 簇采茧工效。 3.2必须加大突破性新技术研究与应用力度 人工饲料育是具有初步基础的新技术,当前应 采取的战略是:瞄准全龄人工饲料育,先期开发小蚕 人工饲料育,使小蚕1~3龄或1~4龄人工饲料育 技术尽快实用化。一方面开发研究适合目前生产用 多丝量品种的小蚕人工饲料,即在现行使用品种中 筛选出比较适应人工饲料育的品种和研究开发适合 这些蚕品种的小蚕人工饲料。优化饲料配方,稳定饲 料品质,制定饲料标准,实现饲料生产标准化。通过 生理、病理技术研究,使人工饲料育达到生产实用 化。增加投入,改造设施,制定小蚕人工饲料育的技 术标准。同时,面向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开发研究 全龄人工饲料育技术,培育广食性多丝量蚕品种,开 发低成本人工饲料,为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提 供必要条件。 [参 考文献] [1] 田善富,丁菊芳,黄士卿.省力化养蚕技术体系的发 展[J3 国外农学蚕业,1992(4):l一4,5. [2] 潘一心.几项有经济实效的技术回顾[J].蚕桑通报, 1985(1);19—20,23. [3] 陈起濂.室外小棚饲育经验介绍[J3.蚕桑通报,1980 (4):27—28,30. [4] 吕祥芝.一代杂交种简化催青的效果[J3.蚕桑通报, 1984(1):l4. [5] 张家珊.DCX一7P型自控蚕种催青箱[J3.江苏蚕业, l980(1):28. [6] 胡子刚.蚕种加密催青试验[J3.江苏蚕业,1985(1)t 5一l0. [7] 陈郁芳,王迪华,徐锡勤.小蚕塑料盒帐育试验[J]. 蚕桑通报,1986(3):35—37. [8] 罗朝斌,等.小蚕围帐育在不同条件下的应用研究 [J3.北方蚕业.1997(4):16—17. [9] 罗朝斌.春蚕全龄期与壮蚕期施行一El二回育试验 [J3.贵州农业科学.1998,26(5)t58—5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贵州农业科学2002,30(4):66~68 [ [ [ [ [ [ [ Guizhou Agricultural Sciences [文章编号]1001—3601(2002)04—0107—0066—03 n ] ] ] ] ]H  ] ] 贵州省水稻田杂草化学防除现状及策略 何永福 ,罗会刚 ,江健。,冯雪松a,周继红 (1.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贵阳550006;2.贵州省凤冈县农业局植保植检站,凤冈 564200;3.贵州省湄潭县农业局植保植检站,湄潭564100;4.贵州省余庆县党校,余庆564400) Status and Strategy of ChemicaI ControI of Weed in Paddy Field i13 Guizhou HE Yong—fu ,LUO Hui—gang ,JIANG Jian。, FENG Xie~shong。.ZH0U Ji—hong (1.Plant Protection Institute,Guizho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Guiyang 550006;2.Fenggang Agricultural Bureau Plant Protection Station,Guizhou 564200;3.Meitan Agricultural Bureau Plant Protection Station,Guizhou 564100;4.Yuqing College of Party,Guizhou 564400,China) [关键词]水稻田;杂草;化学防除;现状;贵州 [中图分类号]¥451.21 [文献标识码]C 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的斜坡地带,山地多,平地 荆用量较大,品种单一、老化,新复配品种较少。二是 少。年平均降雨量为1 1O0mm以上,无霜期270d以 杂草研究方面,全省各地都处于种类调查阶段,仅有 上,有利于各种杂草的生长和繁殖,农田杂草种类繁 个别省级科研单位在作一些恶性杂草的生物学特 多。全省共有稻田面积73.33万hm。,分布在省内各 性、防除技术及对水稻产量影响的研究。但稻田杂草 地。各地区稻田杂草群落组成各不相同,优势种群的 危害水稻的经济阀值、防治指标的制定及杂草抗药 组成也不相同,给全省化学除草带来一定的困难,特 性问题,省内还是空白。因此,作者建议,防除稻田杂 别表现在某些除草剂品种在不同地区的防治效果差 草,必须先摸清本地区稻田杂草发生种类和优势种, 异较大。就贵州省常年使用化学除草剂防除稻田杂 并掌握主要恶性杂草的生物学特性,找出杂草生长 草的用量及品种分析,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一是药 的薄弱环节,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对症下 [收稿日期]2001—12—05;2002—08—01修回 [作者简介]何永福(1965一),男,助理研究员,从事农田杂草研究工作。 罗朝斌,曾晓英,黄桂辉,等.一日二回育不同饲育密 [233 张祖荣.省力化饲养大蚕的研究与应用[J].蚕桑通 度的成绩比较[J].四Iil蚕业.2001,21(1):6-8. 报,1994(1):31—32. 罗朝斌,杨红,黄桂辉.5龄不同时问问隔二回育 [24] 王晓传,倪汉兴.叠式蚕台的制作与应用D].蚕桑 的茧质差异[J].中国蚕业,2001(2):16. 通报,1994(1):61. 占永芳.“小蚕饲育箱”的制作与使用效果[J].蚕桑 [253 吕鸿声.中国蚕业科学一百年[J].中国蚕业,1998 通报,1987(2);58. (3):4—7. 陈步云,叶永青.小蚕片叶立体育推广试验[J].蚕桑 [263 朱宗才,李奕仁.新世纪中国蚕丝业发展趋势与对策 通报,1989(3):52-53. (上)[J3.中国蚕业,2000(1);4-6. 周立宁.小蚕片叶立体育的实践与认识[J].蚕桑通 [27] 朱宗才,李奕仁.新世纪中国蚕丝业发展趋势与对策 报,1990(2):59—61. (下)[J].中国蚕业,2000(2):4-5. 应峰玉,张兴龙.小蚕平面一回育的试养与推广[J]. [283 李奕仁.我国蚕业科技的回顾展望[J].中国蚕业, 蚕桑通报,1990(2) 64. 2001(1):4—6. 汤伟根,韩良杰,张宗堂,等.桑蚕省力化上簇技术的 [293 韩益飞,徐世清,沈卫德,等.建国以来养蚕技术的进 研究D].蚕桑通报,1991(3);19—2O. 步与展望[J].中国蚕业,2001(2):4-7. 孙肇钰,陈瑞兵.略谈我国养蚕技术方法的革新[J]. [3o3 王丕承.蚕业的发展与技术创新[J].中国蚕业,2001 中国蚕业,1997(4):4-5. (2):10—11. 徐鸿馥,等.PH一8O型稚蚕饲育作业机的研究[J].蚕 [313 王正,王瑛.推广隔沙防病育,促进养蚕“三提 业科学,1986(3):175. 高 J].四川蚕业,1993(1);39—40. 丁玉明.小蚕共育的变化和发展[J].蚕桑通报,1992 [323 沈兴家,李奕仁,王琳嫒,等.漏空透气蚕座与3、4龄 (2):14—15. 蚕一日一回育的技术研究[J].蚕业科学,1997,23 吴小峰,徐俊良.桑蚕人工饲料育综述[J].蚕桑通 (1):57—59. 报,1991(4);5-8. [333 陆琳,桑建坤,陈绍云.5龄蚕桑园行问地面育技 张乃达,葛文然.一种新型的小蚕电热恒温饲育箱 术D].江苏蚕业,2000(3):32—33. [J].蚕桑通报,1992(2):50-51. 徐长生.小蚕少回育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J].蚕桑 通报,1992(4);60-61. (责任编辑:陈德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