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大学学报2006,(S1):33 ̄36 CN 53—1144/G4 Journal of Kunming University 试论云南少数民族民俗旅游开发的意义 杨 韫 (昆明大学旅游系, 云南昆明650118) 摘要:伴随着旅游业大踏步地向前发展,开发能反映民族性格,代表民族特征的民俗旅游已成为一个新 的旅游发展方向。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的云南除了拥有丰富而瑰丽多姿的自然旅游资源外,还拥有浓郁奇特的 多民族风情文化。文章通过阐述了云南少数民族旅游资源的特点,分析讨论了云南少数民族民俗旅游的开发 价值,从而进一步讨论了加快云南发展少数民族民俗旅游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民俗旅游;开发价值;战略意义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56(2006)S1—0033—04 云南又称“滇”,是中国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 出土文物表明,元谋人早在170万年前就生息繁衍 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云南远古文化。到四千多年 前的新石器时代,云南已生活着众多少数民族的先 世界上是罕见的。” 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数居中国第二位,是中国 少数民族人口超过1千万的三个省(区、市)之一。 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全省拥 有少数民族51种,少数民族人口达1415.3万人, 民。他们循山脉,顺河谷,与当时西北地区的氏羌 族群,东南沿海的百越族群,南部地区的百濮族群 建立了各种各样的联系。经过漫长岁月中的分化、 占全省总人口数的33.41%。其中,人口超5000人 的少数民族有25种,人口数为1277.21万人,占全 省人口数为30.76%,占全省总少数民族人口的 96.53%。他们当中又有15种民族世居云南,是云 南特有的民族。众多少数民族占了全省人口三分之 一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大部份少数民族。勤劳、勇 敢、智慧的云南各族人民在这片神奇的红土地上创 造了独具特色的青铜文化、稻作文化、茶马文化、 丝路文化,为祖国西南边疆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不 强,其分布地区占全省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 朽的贡献,也为现今的云南少数民族旅游留下了宝 贵的资源。 一彝族主要分布在滇东北、滇中和滇北广大地区;白 族主要分布在洱海周围及邻近地区;壮族、苗族主 要分布在滇东和滇东南地区;傈僳族、怒族、哈尼 族、傣族、拉祜族、佤族、景颇族、布朗族、纳西 族、藏族、阿昌族和德昂族等主要分布于滇西、滇 南、滇西北的广大地区。 云南的少数民族因为历史、环境等原因形成了 民族间大杂居、小聚居,所以许多民族还有不同支 、云南少数民族民俗旅游资源的特 占 ,lt、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和条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事业的发展成功与 否,根本上取决于这个地区旅游资源的特色和丰度 状况,少数民族民俗旅游也不例外。 系,虽同属一个民族,但也有不同特点。如:彝族 是我省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分布较广的一个民族, 提起云南的旅游业,人们都喜欢用“神奇丰富, 五彩缤纷”八个字来形容,这里不仅有非常丰富的 云南绝大部分县市都有彝族分布,他们居住分散、 支系较多,绝大部分彝族都是大分散、小聚居的状 况,与其他民族交错而居,所以其特色就不禁相同。 从民族服饰和语言上就有很好的证明。彝族服饰多 姿多彩,可区别的近百种,红河彝族的鸡冠帽,撒 自然资源,其中又以各放异彩的少数民族的民俗风 情最有名,为中外游客所向往。这些旅游资源不仅 在国内独树一帜,在国际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正如 前世界旅游组织亚洲部主任得・维尔曼先生所说的: “在一个省份就有这么多的民族并且和睦相处,这在 尼妇女的头饰,凉山彝族妇女的长裙,彝族小伙的 ・收稿日期:2006—04—07 作者简介:杨韫(1977一 )女,云南腾冲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旅游市场和旅游经济方面的研究。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昆明大学学报 第l7卷 火草褂等等都各具特色。彝族语言虽属于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语支。但由于生活区域不同,彝语又有六 个方言区。不同方言区的彝族语言各有差别,且差 别颇大。以至偶然相见竟难以通话,但其语法结构 基本相同,同源词较多。总之,由于云南各民族生 产。生活的生态环境丰富多彩,使不同民族,甚至 同一民族的支系间,有着各自的喜好和风尚,这就 使得云南少数民族风情旅游资源内容更为丰富多样。 由于地域、气候、生物群及居住条件的差异, 导致适应环境的方式各不相同。所以,由于空间的 分布不同,人类的民俗文化也就从内容到形式的明 显差异。云南。地处青藏高原的南延部分,西北面 的高山、雪山峰与、缅甸相邻,南边茂密的丛 林与老挝、越南接壤。云南是长江、珠江、澜沧江 (湄公河)、怒江(萨尔温江)、瑞丽江(伊洛瓦底 江)、红河(元江)等大江、大河的上游或发源地。 这里既有海拔6700米的高山,也有海拔仅70多米 的河谷和坝子.高低相差竞达6000余米,海拔的差 异带来了气候的差异,全省寒带、温带、亚热带、 热带气候俱全。地势的立体,气候的立体,生态环 境当然也是立体的,各类生物依其喜欢,择地而居。 那么在这样全方位立体条件下,形成了较明显的各 民族的立体分布,白族、壮族、回族、纳西族等多 居于平坝;傣族、阿昌族居于低热河谷;彝族、哈 尼族、拉祜族、佤族、景颇族、布朗族、瑶族、德 昂族多居于半山区或边远山区,苗族多居于高寒山 区。藏族和普米族居于滇西北高原,傈僳族、怒族 和独龙族分布在怒江、独龙江两侧的山区,这些都 必然造就出云南为数众多的少数民族的生态文化, 使云南少数民族具有与其他地区同类型的少数民族 迥然不同的特点。 在人类不断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受制于人 口繁衍、种族分化、区域变异、天灾人祸、科学技 术的发展,人际交往以及社会政治等等因素的变化, 各民族的民俗风情文化的差异性、独特性更为显著。 典型的莫过于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发展及不平衡。 据上世纪50年代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结果显 示,占云南人口大多数的居住在云南内地的白、彝、 回、壮、傣、蒙古、布依、苗等10多个少数民族, 约300万人口。占当时少数民族人口的60%,基本 进入了封建地主经济阶段,与汉族地主经济阶段差 别不大;而分布在边疆傣、藏、哈尼、拉祜、阿昌、 普米等族和一部分白、彝、纳西族,约45万人,占 全省少数民族29%,则处于封建农奴制;小凉山彝 族约5万人,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1%,还处在奴 隶制;分布在边疆和山区的独龙、傈僳、怒、景颇、 德昂、佤、布朗、基诺族等10多个民族的全部或一 部,约50万人口,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10%,尚 处于原始社会或正向阶级社会过渡的阶段。虽说, 现今各民族都通过不同方法直接过渡到了社会主义, 但在这些民族的语言、经济、宗教、生活习惯、文 化艺术仍呈现着历史发展的印记,呈现出一部“活 的社会发展史”的画面。 通过对云南民俗风情文化资源形成和特性的阐 述.可以看出我省少数民族民俗旅游具有如下的特 点。 第 一,类型多样 云南形成了既有世居的本地民族,又有我国其 他地方的少数民族,乃至东南亚部分国家的民族。 这种多民族聚居的格局形成了云南丰富的民族文化 旅游资源。所以,以此可看出,云南少数民族风情 旅游资源:地域覆盖面广,民族文化多样,且具有 较强包容性。 第二,内容丰富 云南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使不同民族,同一 民族不同的支系的服饰、居住、饮食、风俗及生产 等有较大差别,而各族人民又在各种文化相互交流、 融合的大环境下,创造出更多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 因而。云南少数民族风情旅游资源又具一特性:内 容丰富,门类齐全。 第三,特色鲜明 云南各民族不但由于生产、生活环境独具特色, 而且因为生活区域、对外交流等因素影响,形成不 同的历史进程。对于各少数民族不同的社会历史背 景,以及生态环境,形成了各具特色,有较强吸引 力的少数民族民俗风情旅游资源。所以云南少数民 族旅游也就不乏有特色鲜明、创造性强的特性。 二、云南少数民族民俗旅游的开发价 值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各 民族之间的广泛交流,民族的民俗文化逐渐成为现 代旅游的重要内容。一方面,为了满足各种层次旅 游者对跨文化交流的需求,以民俗风情旅游为主题 的各种文化旅游迅速发展起来,从而又促进了各种 民族文化娱乐、文化主题公园、民俗文化村的开发, 提高了现代旅游的文化内涵,丰富了旅游活动的内 容。另一方面,人们在旅游活动中对文化知识、风 土人情的追求日益增加。即不论是自然风光的游览 观光。还是在旅游中的食、住、行、游、娱、购等 各项活动中,都不断增加民族文化风情的内涵,以 满足人们对跨文化交流的心理需求。 从这两方面不难看出云南民俗风情旅游的开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S1期 杨韫:试论云南少数民族民俗旅游开发的意义 35 具有两个重要价值,即市场价值和文化价值。 (一)云南少数民族民俗旅游的市场价值 有关统计表明,2000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次为 6.44亿。旅游产出达2112.7亿元。因为世界旅游 的趋势之一正在由“休闲时代”转向“文化游乐时 代”。我国旅游业的生长点是文化,眼下我国旅游业 正从经济型向文化型转变,这意味着民俗风情将占 有越来越大的比重,成为中国旅游特色之所在。据 有关专家估计,2005年达l1.5亿人次,从旅游者 的绝对规模上讲是很大的,可以肯定的民俗风情旅 游者也会大大增加。 伴随中国民俗风情旅游者的大量增加,那么他 们的旅游目的地将出现于何处呢?据势可估,我国 东部、南部、西部将是民俗风情旅游发展的重要区 域。其中我国东部、南部仍是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 地区,因而当地对旅游投资也会很大,所以便为旅 游的发展奠定更好的条件。我国西部虽然经济发展 不如东部、南部地区迅猛,开发旅游业的投资力度 也不如东部、南部地区大,但西部地区的旅游资源 丰富,特色鲜明,并且与邻国山水相连,有明显的 区位优势。由此,我们可以断言,我国西部地区也 将成为民俗旅游的热点地区。具有丰富的少数民族 资源的云南在吸引国内游客的同时,由于区位优势, 与东南亚各国相连,其民俗风情旅游资源与周边各 国既相似又相异,它们对这些国家的旅游者具有较 大的吸引力。综上所述,云南少数民族民俗风情旅 游发展前景广阔,具有较高的市场发展潜力。 (二)云南少数民族民俗旅游的文化价值 云南各少数民族在改革开放十多年来,经济上 有了长足的发展,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如果 从文化的发展上看,在现代工业社会文化的潮流的 冲击下,体现民族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正在大量流 失。不少民族服饰、语言、传统民居、歌唱艺术、 民族歌舞、礼仪习俗等民族文化遗产,有可能在二 十至三十年或在更长的时间内大部或全部消失。最 典型的例子之一是基诺族,在社会经济发展有了长 足的进步,而其传统文化却日益衰落。适应热带山 区的基诺族传统竹楼有可能被内地的汉族式砖木结 构平房和钢筋水泥结构的楼房所取代;颇具特色的 基诺族民族服饰对于现代的中青年来说,已不穿或 压根儿不再有,甚至有些老年人也跟随时尚,穿上 了西装;通晓民族传统历史、习俗的长老多已故去, 尚存者已十分有限,而青年人对此也并不热衷。那 些民族歌舞、民族语言也危在旦夕。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该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 的最本质的特征。它凝聚着一个民族在其历史的自 我生存和发展中不断形成的智慧、理性和创造力, 以及自我约束力。在适应本民族特殊的自然环境和 社会环境方面具有特殊的价值和功能,具有自己的 独创性。传统文化中的这种心智之光曾经引导了人 和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明智之路,那么对先进 的经济社会仍将发挥巨大的作用,所以保护民族文 化势在必行。而旅游业的发展,少数民族旅游的发 展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利用。一是旅游活动的 开展和旅游业的发展,促使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得到发掘和保护,并使其成为激发人们旅游动机的 重要吸引物。吸引着广大旅游者。二是旅游业的迅 速发展,从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促进民族文化的精华 进一步得到提炼、宏扬和发展。三是随着旅游活动 的国际化,推动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大多都制定了充分利 用民族文化来发展各种形式的旅游,开发民俗风情 旅游产品以促进经济发展,保护民族文化的战略。 拥有多民族的云南省即是典型之一。根据改革开放 以来,云南主要基于民族人文资源而蓬勃兴旺的旅 游发展态势。云南和省制定了将云南建成 民族文化大省和旅游大省的战略决策。虽然,这是 一项旨在以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促进民族地区和经 济发展的,相反,它也促使各族人民和旅游者 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挖掘更丰富的民族文化。总 之,这些都体现了云南民俗风情旅游产品开发的文 化价值,否则我们怎么可能去聆听到现场的纳西族 古乐,品尝到白族人民的三道茶。 三、云南开发少数民族风情旅游开发 的战略意义 从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培育旅游支柱产业, 加快云南民族经济发展出发,充分发挥云南少数民 俗风情旅游的价值,加快云南少数民族民俗旅游的 开发,在对发展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及社 会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 1.云南少数民族民俗旅游的开发,是建设旅游 支柱产业的客观要求 云南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其中自然风光与民俗 风情最具有特色,尤其是云南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 生活和生产中,使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与旖旎的自 然环境融为一体。从而赋予了云南旅游景观的魅力 和灵气,使云南旅游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和强烈的吸 引力。因此。培育云南旅游支柱产业,不仅要开发 利用自然风光,还必须开发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旅 游产品。 2.云南少数民族民俗旅游的开发,是少数民族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昆明大学学报 第17卷 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云南少数民族大多聚居 在交通闭塞、经济不发达的贫困地区。因此,通过 对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不仅有利于民族文化 环境。 参考文献: [1] 邓永进,薛群慧,赵伯乐著.民俗风情旅游 [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12. 起到保护、提炼和交流的积极作用,而且能促进少 数民族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增加再就 业机会,扩大就业门路,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3.云南少数民族民俗旅游的开发,是建设民族 [2] 龚正嘉编.云南旅游[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 社。1997.1. [3] 田里主编.现代旅游学导论[M].昆明:云南大 文化大省的重要内容 学出版社,1994.12. 云南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出绮丽 [4] 陶力蹯.民俗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 多彩的民族文化,因此,通过民俗风情旅游产品的 社.1987.8. 开发,把它发掘出来。并发扬和继承下去,以至展 [5] 云南历史研究所.云南少数民族(修订本)[M]. 示给广大中外游客,不仅是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大省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7. 的重要内容,也是对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的重要贡献。 [6] 云南省统计局.云南省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 4.云南少数民族风情的开发,是创造舒适、文 统计出版社,2001. 明的社会环境的重要手段 [7] 王天玺.建立民族文化大省,树立文明形象[N]. 云南少数民族民俗文化风情旅游资源内容丰富, 云南日报。1999.3.3. 形式多样,涵盖了食、住、行、游、娱、购等各方 [8] 雷羡梅.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初步研究[J].旅游 面,对其文化形式和内涵中的真、善、美的发掘和 经济杂志,1995.1. 利用,可以令旅游者赏心悦目,并在潜移默化中满 [9] 陶思炎.略论民俗旅游[J].旅游学刊,1997.2. 足审美心理需求,净化心灵。从而有利于抵制不健 [10] 王建章.试论我国旅游产业经济的民俗开发[J]. 康的、低级庸俗的娱乐方式。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 旅游经济杂志。1997.6. The Significance of Developing Yunnan Ethnic Monorities Folk Custom YANGYun (Tourism Department of Kunming University,Kunming 650118。China) Abstract:Folk custom tourism has become a new tourist attraction in the world tourism developing trend.In addition to its abundant natural re ̄urce,Yunnan is a multinational province,and it is often regard. ed aS a mirror of the minority nationalities in China.This study demanstrat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s of Yunnan national minority as tourist attraction,and then discusses its strategic importance in Yunnan tourism devdopment. Key words:ethnic minority tourism;attraction;developing value;strategic significance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