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卷第5期 大连大掌掌报 、,01.36 NO.5 2015年10月 JOURNAL oF DALIAN UNIVERSITY Oct.2015 浅论李白对郭璞游仙诗的继承与发展 汪龙麟,葛璇子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089) 摘要:郭璞和李白都是游仙诗创作的大家,郭璞游仙诗文采富艳,寄托高远,在游仙诗的发展过程中起了承上启 下的作用;李白游仙诗洒脱超然,新奇华美,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于游仙诗中独成一派。他们的作品都是中国文 学史上的宝贵财富。本文旨在探究郭李二人游仙诗的相同点,并浅谈李白对郭璞游仙诗的发展。 关键词:李白;郭璞;游仙诗 中图分类号:1207.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395(2015)10.0031-10 收稿日期:2015.09.16 作者简介:汪龙麟(1965.),男,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宋元明清及近代文学研究;葛璇子(1993.),女,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系2012级学生,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 “谪仙人”均与“仙”有所联系。南宋诗论家葛立方 一、引 言 在《韵语秋阳》中曾说:“李太白《古风》两卷,近 七十篇,身欲为神仙者,殆十三四”( 】 。(见表1) 游仙诗起源于汉代前的歌赋,成熟于建安时期。 从统计看出,李白创作游仙诗约130首,占其诗 自萧统《文选》将“游仙”列为专门的一类之后,游 歌创作总数的13%。 仙诗便确定成为诗体之一。在魏晋时期,游仙诗得以 李白 的游仙诗不仅数量多,而且受到很多好评。 发扬,成为魏晋时期一种代表性的文学形式。在魏晋 如唐代诗人齐己曾在《读李白集》中赞道:“人间物 南北朝众多涉及游仙诗的诗人中,郭璞是最有代表性 象不供取,饱饮游神向悬圃。锵金铿玉干馀篇,脍吞 的。他的十九首游仙诗也是游仙题材诗歌的代表作。 炙嚼人口传。”[ ] 《文心雕龙》中刘勰评价郭璞:“景纯仙篇,挺拔而 为俊矣”[1167“景纯艳逸,足冠中兴,《郊赋》既穆穆 李白对郭璞游仙诗的继承 以大观,《仙诗》亦飘飘而凌云矣。”[11701;钟嵘在《诗 品》中对郭璞游仙诗的评价是“《游仙》之作,词多 作为两个时代创作游仙诗的代表人物,李白游仙 慷慨,乖远玄宗”[21 ;清代陈祚明《采菽堂诗选》 诗对郭璞游仙诗是有一定继承的。如李白《古风・西 评价其诗“本以仙姿游于方内,其超越恒情,乃在造 上莲花山》中“俯视洛 ̄lt)lI”【 】 选择了与郭璞“遐 语奇杰,非关命意,,I3]” ;后人对游仙诗的基本界定, 邈冥茫中, 俯视令人哀”[8]866同样的视角;李白的 也常常以《文选》李善注郭璞《游仙诗》的解说为依 比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 与郭璞的“驾鸿 据:“凡游仙之篇,皆所以滓秽尘网,锚株缨级;餐 乘紫烟” 有相似之处等。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霞倒景,饵玉玄都。’’[4】 唐代很多人都写过游仙诗,其中李白的游仙诗异 军突起,以至于李白的很多称谓如“诗仙”“酒仙” 。据笔者统计《李白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李白诗 歌总数987篇。 32 大连大掌学报 第36卷 表1李白游仙诗统计(总计13O首) 卷七 卷八 《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青听新莺百啭歌》《西岳云台歌颂丹丘子》《元丹丘歌》《白 毫子歌》《梁园吟》《鸣皋歌送岑征君》《鸣皋歌奉饯从翁清归五崖山居》 ’ 《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怀仙歌》《酬殷明佐见赠五云 裘歌》 《增参寮子》《赠赠卢征君昆弟》《赠嵩山焦炼师》 93 卷九 卷十 《访道安陵遇盖还为余造真策临别留赠》《草创大换赠柳官迪》《赠崔司户文昆季》《赠溧阳 宋少府陟》《赠僧崖公》《游溧阳北湖亭望瓦屋山怀古赠同旅》 《赠王汉阳》 卷十一 卷十二 《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 《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寄弄月溪吴山人》《寄王屋山人孟大融》《题情深树寄象 公》 卷十三 卷十四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春日归山寄孟浩然》《游敬亭寄崔侍御》 4 3 6 1 2 4 3 l 卷十五 《梦游天姥吟留别》《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颍阳别元丹丘之淮阳》《留别贾舍人至二首》 《赠别王山人归布山》 。 《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鲁君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 3 《送杨山人归嵩山》 古近体诗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泾川送族弟锌》 《酬崔五郎中》《酬王补阙惠翼庄庙宋丞’砒赠别》《江上答崔宣城》《答杜秀才五松山见赠》 《至陵阳山登天柱石酬韩侍御见招隐黄山》 卷十九 一. … 《游泰山六首》《同友人舟行游台越作》《与周刚清溪玉镜潭宴别》《陪族书刑部侍郎晔及中 书贾舍人至游洞庭湖(其二)(其五)》 《登峨眉山》《天台晓望》《焦山望松寥山》《登太白峰》《望黄鹤山》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下途归石门旧居》《过彭蠡湖》《入彭蠡经松门观石镜缅怀谢康乐题诗书游览之志》 《日夕山中忽然有怀》《落日忆山中》 《拟古十二首》《感兴八首》《感遇四首(其二)》《秋夕书怀》《避地司空原言怀》 卷二十五 《题随州紫阳先生壁》《提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杂诗》 第5期 汪龙麟等:浅论李白对郭璞游仙诗的继承.与发.St 33 (一)以仙比俗的写作手法 在郭璞之前的游仙诗,基本是将仙界和俗世完全 区分的。如曹植的《苦思行》中“绿萝缘玉树,光曜 粲相晖。下有两真人,举翅翻高飞。我心何踊跃。思 欲攀云追。”【。】 的句子,表达了对于邀游仙境的渴 望;《游仙》中“翱翔九天上, 骋髻远行游。东观扶 桑暇,西临弱水流。北极玄天诸,南翔阶丹丘’’[8】4 表现的是诗人在邀游仙境时的自由自在,《五游咏》、 《远游篇》、《升天行》等篇中也有类似的描写,表达 了诗人对神仙生活的羡慕。但是诗中只是详细描写了 仙界,并没有涉及到俗世,只是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来 诗人对俗世生活的不满。 相比之下,以仙比俗是郭璞游仙诗创作中的重要 手法之一。朱自清在《诗言志辨》中也有“游仙之作 以仙比俗,郭璞是创始的人。”[ 】 如《游仙诗・京 华游侠窟》: 京华游侠窟,山林隐遁栖。朱门何足荣?未若托 蓬莱。临源挹清波,陵冈掇丹荑。灵溪可潜盘,安事 登云梯。漆园有傲吏,莱氏有逸妻。进则保龙见,退 为触蕃羝。高蹈风尘外,长揖谢夷齐【 】 。 郭璞将传统游仙诗中的仙境由来白天上的琼楼 玉宇转变为人世固有的山林美景,塑造的角色也由仙 人转变为深处山野的隐士,整个场景不再虚无缥缈, 而是山光水色,野趣十足。此外,“朱门何足荣。未 若托蓬莱”涉及了现实中的“朱门”,指的是官宦生 活;“进则保龙见,退为触藩羝”说只有沉下心志安 心作潜龙的人,在行动上才能保持有龙的品格,否则 结果只能是“羝羊触藩”那样,碰得头破血流。“进 退”二字的对比表现了现实生活中仕进和隐逸的矛盾。 又如《游仙诗・杂县寓鲁f-j》: 杂县寓鲁门,风暖将为灾。吞舟涌海底,高浪驾 蓬莱。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陵阳挹丹溜,容成 挥玉杯。妲娥扬妙音,洪崖颔其颐。升降随长烟,飘 砜戏九垓。奇龄迈五龙,千岁方婴孩。燕昭无灵气, 汉武非仙才[8】8 。 这首诗将传奇宏远的仙界与俗世中的悲惨生活 作对比。“杂县寓鲁门,风暖将为灾。吞舟涌海底, 高浪驾蓬莱”中,“为灾”的风和“吞舟”的浪就是 对俗世中的动荡险恶的比喻描写。与之对比的是悠闲 自得的仙境。神仙们的生活逍遥自在,“容成挥玉杯”, 其活动的范围不再局限于地面,可以“升降随长烟”, 神仙们甚至“奇龄迈五龙,千岁方婴孩”,摆脱了生 老病死的痛苦,展现了诗人的理想境界,同时表现出 对现实的不满与批评。 在李白的游仙诗中,以仙比俗的对比手法也得到 了广泛的运用。如《古风・昔我游齐都》: 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兹山何秀俊,绿翠如 芙蓉。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借予一白鹿,自挟 两青龙。含笑凌倒景,欣然愿相从。 泣与亲友别,欲语再三咽。勖君青松心,努力保 霜雪。世路多艰险,白日欺红颜。分手各千里,去去 何时还。 在世复几时,倏如飘风度。空闻 紫金经》,白 首愁相误。抚己忽自笑,沉吟为谁故。名利徒煎熬, 安得闲余步。终留赤玉舄,东上蓬莱路。秦帝如我求, 苍苍但烟雾[7】l 。 第一部分写了诗人游华不注山,遇到仙人赤松子, 他驾着赤松子的白鹿,升于天上,俯视日月,自由自 在;第三部分写自己“空闻《紫金经》,白首愁相误”, 为名利所牵而最终求仙落空的痛苦感慨。在这首诗里, 俗世中出仕与隐逸的矛盾就是通过游仙时的快乐和 求仙不成“行路难”的强烈对比体现出来的。 再看《古风・凤饥不啄粟》: 凤饥不啄粟,所食唯琅开。焉能与群鸡,刺蹙争 一餐。朝鸣岷丘树,夕饮砥柱湍。归飞海路远,独宿 天霜寒。幸与王子晋,结交青云端。怀恩未得报,感 别空长叹[7】1 。 李白通过塑造孤高不群的凤比喻自身的高洁。 “凤饥不啄粟,所食唯琅开”可见其与小人价值观的 不同,宁守其志,也不与群鸟争夺一餐,表达了作为 清贵贤士以与庸俗之辈争名逐利为耻的心性。在自我 追求的道路上,诗人如风鸟一般孤独而坚毅,即使环 境恶劣,“朝鸣岷丘树,夕饮砥柱湍。归飞海路远, 独宿天霜寒”也不为所动。诗中借王子晋喻知己,表 达了曲折道路中遇到同道中人的欣喜。诗中流露出与 不与群小同流合污的决裂之意,表达了怀恩未得报的 矛盾,流露出恋阙之情。此诗作于诗人离朝前夕,借 游仙抒发怀才不遇,有志难平的幽愤和在朝孤寂,离 大连大掌学报 第36卷 朝不甘的进退两难。 从此远离政治纠纷,自由自在地过隐士生活。这也是 本诗的核心思想。为渲染这种思想,作者通过描写晦 朔循环、月亮盈亏表现人类面对自然变迁、时光流逝 李白选择凤鸟这样充满奇幻色彩的意象自比,是 对自身传奇人生的写照:超凡脱俗之性、海涵地负之 才、青云不下之志,如此高傲却被群小构陷,在政治 上失落怨愤。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使诗人无法排遣 胸中积郁,故借游仙之名,抒愤懑之情。 又如一些作于入朝前的游仙诗,正如我们所知, 李白选择通过游历的方法使自己声名远扬,从而步入 的无能为力。紧接着从多角度了仙人生活的悠闲自在。 既然如此,又为何要被束缚在艰险的出仕之路上呢? 最终得出希望隐逸,做一个“山林客”的结论。可见 郭璞游仙诗并不是以游仙为目的,更多的是表达自己 怀才不遇的郁闷心境和隐逸的风怀。 仕途。因此,这些诗中如《感兴八首》:“十五游神仙, 仙游未曾歇”[ 】 黯、《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五岳 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7]8 等,均是他早年 漫游江湖经历的写照。与李白待诏期间的游仙诗相比, 有更多场景描写,如《春日行》:“三十六帝欲相迎, 仙人飘翩下云耕。帝不去,留镐京。安能为轩辕,独 往入窗冥。小臣拜献南山寿,陛下万古垂鸿名’’[ 】 通过阿谀奉承、歌功颂德帮助自己实现飞升,同时也 反映了朝堂的腐朽和帝王沉迷享乐的状态。 (二)游仙色彩减弱 李白和郭璞的游仙诗相较于其他人,游仙的色彩 有所减弱。 郭璞的游仙诗,其主要目的是借游仙咏怀。这个 说法前人多有证明。钟嵘《诗品》:“其云‘奈何虎豹 姿’,又云‘戢翼栖榛梗’。乃是坎壕咏怀,非列仙之 趣也。”[2]39李善在《文选》注:“凡游仙之篇, 皆 所以滓秽尘网,锱铢缨拔,餐霞倒景,饵玉玄都。而 璞之制,文多自叙。”[m] 。 程千帆先生也认为郭璞《游 仙诗》乃“抒尊隐之怀”[1l】 与‘‘摅其忧生愤世之 情”,游仙“属于寄托之言’’[ 】 。除此之外,陈祚 明《采菽堂古诗》卷十二、何焯《义门读书记》卷 四十六、沈德潜《古诗源》等都提出了类似的说法。 其诗句体现的非常明显:“寻我青云友,永与时人 绝’’[8】8 “临川哀年迈。抚心独悲咤’’[ ] 。 以《游仙诗・晦朔如循环》为例: 晦朔如循环,月盈已复魄。蓐收清西陆,朱羲将 由白。寒露拂陵苕,女萝辞松柏。莽荣不终朝,蜉蝣 岂见夕。圆丘有奇章,钟山出灵液。王孙列八珍,安 期炼五石。长揖当途人,去来山林客 。 面对政局动荡、士人如履薄冰的状况,郭璞明确 地表达了要摒弃官宦之路。放弃入仕之心,托身蓬莱, 又如《游仙诗・青溪千余仞》: 青溪千余仞,中有一道士。云生梁栋间,风出窗 户里。借问此何谁,云是鬼谷子。翘迹企颖阳,临河 思洗耳。阊阖西南来,潜波涣鳞起。灵妃顾我笑,粲 然启玉齿。蹇修时不存,要之将谁使? 诗人在这里以浪漫主义的手法渲染了神仙世界 逍遥自在的氛围,用“洗耳”的典故意喻隐居,通过 赞美鬼谷子居住之地和描写其生活,表达慕隐求仙之 心。诗中还通过灵妃泛指仙女,增加了神仙世界的唯 美之感。然而隐逸之愿真的能实现吗?显然不能: “蹇修时不存,要之将谁使”,这里笔锋一转,表达 求仙不成的失落。在感叹中流露出愤世嫉俗的心气, 抒发了身处乱世,出仕难成,隐逸不易的矛盾苦闷。 李白的游仙诗中游仙色彩更加减少。抒情是李白 诗歌的特色,以游仙表达感情、说明事理贯穿了李白 的游仙诗创作。诗人在面对仕途不顺的问题时,写了 大量游仙诗抒发感情。葛立方《韵玉秋阳》:“岂非因 贺季真谪仙之目,而固为是以信其说耶?抑身不用, 郁郁不得志,而思高举远引耶?’’[ 】 指出李白写游 仙诗大多与其政治生涯的失意与不得志的愤懑有关。 李白曾作《梁甫吟》,以游仙的笔触写自己入朝后的 遭遇:“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帝旁投 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倏烁晦冥起风雨。阊阖 九门不可通,以额扣关阍者怒”,通过描写天界,以 天鼓、电光、九重阊阖等光怪陆离的意象折射朝廷的 阴暗晦涩,通过昏庸天帝、谗言玉女、在上位者沉迷 声色等现象表达自己遇人不淑,尽情倾诉不满。 再看《感兴八首・十五游神仙》: 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吹笙坐松风,泛瑟窥 海月。西山玉童子,使我炼金骨。欲逐黄鹤飞,相呼 向蓬阙 髂。 第5期 汪龙麟等:浅论李白对郭璞游仙诗的继承与发展 35 “西山玉童子,使我炼金骨”写了诗人在仙人世 界备受礼遇,受到盛情邀请,这种想象与现实世界在 一为什么游仙诗中充满了对神仙方术的质疑呢? 方面,乱世给建功立业提供了可能,激发士人的功 朝中的忠而被谤、信而见疑、不得重用、碌碌无为对 比,实在是一种讽刺。既然如此,又为何要继续面对 业心;另一方面,动荡造成人命微贱,士人自身难保, 何谈壮志?矛盾的时局给魏晋文人提供了理性思考 生命本质的契机,出现了“人的觉醒”。因此,文人 令人失望的政治生活呢?所以“欲逐黄鹤飞,相呼向 蓬阙”,体现出浓浓的厌仕之情。 此外,以古风五十九首中的游仙诗为例,《古 的失落出现两种状态。一种是阮籍嵇康的忘情世事, 另一种则是郭璞的悲叹年华易逝功业无成。这突出体 风・凤飞九千仞》《古风・太白何苍苍》借炼丹求仙 表达了不满、离去之意;《古风・客有鹤上仙》通过 仙人的离去表先自己对神仙的仰慕和对现实的失望; 《古风.西上莲花山》透露出了诗人心中用世和出世、 独善和兼济的矛盾,并且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感情。总 体来说,李白的游仙诗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悲愤、对礼 法的蔑视和对自由纵志的理想生活的憧憬。在这些诗 中,游仙只是抒情的基础和手段。 (三)与游仙相反的价值取向 游仙诗始于屈原《远游》,逐渐发展,在魏晋时 期到达鼎盛,众多作家在创作中表达了对飞升成仙的 羡慕与对奇幻仙境的向往,透露出隐逸之心。然而实 际上,隐逸之心背后是自我实现的渴望。 郭璞现存的游仙诗,基本每首都是通过借助隐逸 生活或对仙境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些情感除 了歌咏神仙、弃世厌世、感叹时光短暂之外,都透露 出对才华不能施展的不满。所以,郭璞在《游仙诗・六 龙安可顿》中写道: 六龙安可顿,运流有代谢。时变感人恩,已秋复 愿夏。淮海变微禽,吾生独不化。虽欲腾丹溪,云离 非我驾。愧无鲁阳德,回日向三舍。临川哀年迈,抚 心独悲叱[ ] 。 诗歌的前四句通过描写太阳升落和时光流转理 智地承认了客观规律的不可违背。接下来的八句,大 篇幅描写了诗人在时光飞逝中发表感叹,希望自己能 够腾云驾雾飞升成仙,但最后两句笔锋一转,感叹美 好的想象总是难敌现实的桎梏,只能面对年老衰颓, 悲伤哀叹。作者既然相信神仙的美好,为何如此急于 否定呢?年老不是唯一的原因,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发 现这是因为作者并不相信神仙的存在。诗歌中的神仙 只是一种寄托美好的意象,作者对它根本上是持怀疑 否定态度的。 现了郭璞自我实现的价值观,表现为对仕途的向往。 以《游仙诗・逸翮思拂霄》为例: 逸翮思拂霄,迅足羡远游。清源无增澜,安得运 吞舟?圭璋虽特达,明月难暗投。潜颖怨青阳,陵苕 哀素秋 悲来恻丹心,零泪缘缨流【8】 。 开头两句言有才之人希望大展宏图,奠定了全篇 基调,此后通篇坎壕咏怀,或明或暗地讨论人才的政 治地位这一问题。用隐逸之心写游仙,道出“仙姿游 于方内”实际是一种失落,表达了隐逸的无奈。可见, 与纯粹的游仙不同,郭璞的游仙诗不是对长生不老、 成仙成道的追求,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入世心态的侧 面表现。事实证明,郭璞对政治积极参与,甚至不惜 舍弃生命阻止王敦起兵。 李白的游仙诗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其前期的思想 旨趣更多的继承了郭璞的心态——对现实不满和参 加仕途的迫切情感。 如《古风・西上莲花山》: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 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 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 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7】1 。 诗中体现了其内心出世和用世的矛盾,一方面希 望隐逸山林,不再过问仕途,另一方面不满于现实, 希望才华有用武之地。这是因为李白在年轻时希望步 入仕途,一条捷径就是与隐逸者、道士相互来往,从 而有炫耀自己“仙道风骨”的资本。所以游仙诗的创 作很大程度上是李白在宣传自己,以引起统治者重视, 从而达到进仕的目的。纵观李白早期的游仙诗可以发 现,此时他的作品与郭璞一样,旨在珍惜生命、感叹 时光易逝、对现实不满等情怀,是一种希望建功立业 思想的隐曲体现。 36 大连大掌学报 第36卷 另一种情况如《春日行》: 托了丰富的感情。除意象的选择之外,作者还直接抒 深宫高楼入紫清,金作蛟龙盘绣楹。佳人当窗弄 白El,弦将手语弹鸣筝。春风吹落君王耳,此曲乃是 升天行。因出天池泛蓬瀛,楼船蹙沓波浪惊。三千双 发了自己的感情:《游仙诗・采药游名山》中的“东 海犹蹄涔,昆仑蝼蚁堆。遐邈冥茫中,俯视令人哀”【8】8∞ 直接抒发了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现实的揭露 批判;《游仙诗・六龙安可顿》将想象中游仙的经历 作为感情的抒发点,前面写了游仙时的遗憾“淮海变 蛾献歌笑,挝钟考鼓宫殿倾,万姓聚舞歌太平。我无 为,人自宁。三十六帝欲相迎,仙人飘翩下云靳。帝 不去,留镐京。安能为轩辕,独往入窗冥。小臣拜献 微禽,吾生独不化。虽欲腾丹溪,云螭非我驾。愧无 南山寿,陛下万古垂鸿名[ 】 49。 这是一首描写春日野游的诗歌,诗人并未参与其 中,与游仙有关的人物是帝王。李白设计了天子春日 野游遇仙的故事,那么是否说明他对君主游仙持肯定 态度呢?答案是否定的。《春日行》是一首旧题诗, 之前鲍照的同名作品流传后世,描写了春日野游之事。 李白将旧主题与自己出游诗必写遇仙的风格交融,并 不能真正表达他对君主求仙的态度。且明代胡震亨 《唐音癸签》日:“太白古风六十首……言仙者十有 二,其九自言游仙,其三则讥人主求仙,不应通蔽互 殊乃尔。”[ 】 。再联系此诗作于李白在朝期间可见, 这是李白为迎合君王所做,即目的在于仕途。 总体来说,郭璞、李白二人的游仙诗表现了同样 的价值取向——以出世为入世,表达壮志难酬的落寞。 李白对郭璞游仙诗的发展 李白的游仙诗在继承郭璞游仙诗一些优点的基 础上能够独成一家,对游仙诗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原 因。 (一)更加注重抒情,想象力丰富 与以往的游仙诗相比,郭璞的游仙诗沿袭了《诗》、 《骚》中的比兴寄托传统,他的游仙诗没有像以往一 样写仙山、灵域,抒写“列仙之趣”,“坎凛咏怀”。 郭璞作品表现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实现理想的渴 望,其对仙界的描写体现的非常明显。以意象的选择 为例,郭璞游仙诗中有很多象征了自由和理想的意象, 如鸿(赤松临上游,驾鸿乘紫烟 ] )、螭(淮海变 微禽,吾生独不化。虽欲腾丹溪,云螭非我驾 )、 鱼(希贤宜励德,羡鱼当结网[8】8 )和鹏、海鸟等, 其描写的环境有海、源、天宫、大山、海上仙山等, 在诗中的行动有驾鸿、濯足等自由自在的行为,都寄 鲁阳德,回日向三舍”[8】8 ,在诗的结尾抒发了“临 川哀年迈,抚心独悲咤”[81866的感情;《游仙诗・京 华游侠窟》在一开头就表达了对政治生活的失望: “京华游侠窟,山林隐遁栖。朱门何足荣,未若托 蓬莱”f 】 ,并且在游仙之后得出希望能够“高蹈风 尘外,长揖谢夷齐,,【8] 的结论,在写景的基础上抒 发感情。 李白的游仙诗在此基础上,更加重视人的感情。 李白的诗歌在抒情方面一直给人由心而发,酣畅淋漓 的感觉。这种行云流水的抒隋更是明显地体现在了想 象力丰富的游仙诗上。如《望黄鹤山》“颇闻列仙人, 于此学飞术。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 ] 44;《避 地司空原言怀》“倾家事金鼎,年貌可长新。所愿得 此道,终然保清真。”[7】l o4;《杂诗》:‘‘传闻海水上, 乃有蓬莱山。玉树生绿叶,灵仙每登攀。一食驻玄发, 再食留红颜’’[ ]¨ 等。李白的抒情不再是简单的抒 发,而是情景交融,使景带情,很多事物都在李白的 诗歌中带了人的感情色彩,如《登太白峰》中“太白 与我语,为我开天关’’[7】1 等。 李白还运用自己无与伦比的想象力对游仙诗的 内容进行开拓。 一方面,李白通过想象增加抒情效果。在《梦游 天姥吟留别》中,诗人将自己融合在神仙之境中,通 过宏大的意象和描写_‘‘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干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 塑造了诗人 理想的神仙世界和游览经历,将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 往表现得淋漓尽致,之后又有“熊咆龙吟殷岩泉,栗 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 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 的句 子,用动物的咆哮表现诗人由于挫折而愤懑的感情, 用山林、层巅的震动表现内心抑郁之深,美梦破灭之 后,诗人返回现实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 第5期 汪龙麟等:浅论李白对郭璞游仙诗的继承与发展 37 不得开心颜!”[7]898的感慨,决心告别仕途,享受自 除此之外,李白还发展出“梦仙诗”,如《古风・昔 然,表达了仕宦之求不如求仙访道的强烈感情。李白 我游齐都》等,最受好评的就是《梦游天姥吟留别》。 游仙诗抒情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感情真挚,动人心魄。 在这首诗中,诗人的思绪更加天马行空,所游的仙界 另一方面,游仙诗能使李白的想象力充分发挥, 更有一种变幻莫测的感觉,时而优美清新,时而动荡 不同于郭璞游仙诗中平铺的、直线式的想象,李白的 恐怖,时而宏伟玄幻。而梦境最终一定会消失,给人 想象是立体的、夸张的,在虚幻飘忽的神仙世界里, 深深的遗憾感,更加深了抒情的效果。 诗人能够不受现实生活的拘束,“或欲把芙蓉而蹑太 (二)游仙诗现实化 清,或欲挟两龙而凌倒景,或欲留玉为而上蓬山,或 以往的游仙诗专对神仙世界做描写,并且追求长 欲折若木而游八极,或欲结交王子晋,或欲高揖卫叔 生不老等神仙的特权,神仙形象也是秦汉流传下来的 卿,或欲借白鹿于赤松,或欲餐金光于安期” , 神话传说中截取的。如曹操游仙诗中的神仙,都是上 在幻觉中纵横捭阖,将人格、思想超然地发挥,克服 古神话中的形象如赤松子、羡门高、安期生、湘娥、 了郭璞游仙诗中想象薄弱的局限,丰富了游仙诗中的 秦女等。郭璞的游仙诗中虽然在此基础上突破了对仙 神仙世界,使仙界的构架更加宏伟。郭璞游仙诗中, 的一味追求,其仙人形象也不再局限于上古神话,但 对于景物的描述是单一的,他的神仙世界仅仅是所见 诗人自身和神仙世界还是分开的。如《游仙诗・杂县 的一部分景色,对仙人的描写也非常简单,只有角色 寓鲁门》,虽为诗人之游览经历,却没有提到诗人自 没有形象。在李白描绘的游仙中,他有游仙的起因: 己,只是详细描述了游仙所见可见。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 这一点首先表现在其游仙诗的意象上。表2、表 送我至剡溪。’’[ 】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 3是郭璞游仙诗部分意象的统计。 (《梦游天姥吟留别》),“谢公入彭蠡,因此游松门。 通过对意象的统计可以发现,郭璞所写之物大多 余方窥石镜,兼得穷江源。前赏迹可见,后来道空存。 是流传下来的古文辞赋中的已有事物。它们与现实差 而欲继风雅,岂惟清心魂。’’【7】1。∞(《过彭蠡湖》); 别很大,给人遥远深奥的感觉。虽然诗人运用了以仙 仙境是一个完整的立体世界:如《怀仙歌》对于仙 比俗的手法,但在意象的选择上却倾向于已有意象, 界事物的描写,仙人有人物形象:“仙人浩歌望我 而非有感而发地创造新的意象。他的思想主要集中于 来,应攀玉树长相待。尧舜之事不足惊,自馀嚣嚣 是否有所寄托,却并未扩大眼界、发掘新问题。我们 直可轻。”[ 仙界还有各种神兽:“巨鳌莫载三山 可以将这种通过移植古代神话世界创造仙人世界的 去,我欲蓬莱顶上行”[71576等,大大丰富了游仙诗的 做法看作是他对神仙持崇敬态度的表现。 外延,同时使游仙诗更精彩。 表2郭璞游仙诗部分意象的统计 38 大连大掌学报 第36卷 表3其中意象的出处或在诗文中的引用 意象 出处或引用 蓬莱 《列子・汤问》: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日岱舆,二曰员峤,三日方壶,四日 瀛洲,五曰蓬莱。 九垓 太清 玉阙 阊阖 《国语・郑语》:“王者居九咳之田,收经入以食兆民 ” 《庄子・天运》:“行之以礼仪,建之以太清。” 《十洲记・昆仑》:“上有金台玉阙,亦元气之所含,天帝居治处也。” 《楚辞・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 《山海经》:沅水之北有奇山,山有秀峰上拔,绿萝潆幕,颓岩临水,实钓渚渔咏之胜也。 《九叹・远游》:“贯灏蒙以东揭兮,维六龙於扶桑。” 《楚辞・天问》:“焉有虬龙,负熊以游? 《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绿萝 六龙 盘虬 夷齐 羲和 《尚书・尧典》:“乃命羲和,钦若吴天,麻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后来代指太阳:《后汉书・崔明传》:“氛霓郁 以横厉兮,羲和忽以潜晖。” 王孙 出自《左传・哀公十六年》:“王孙若安靖楚国,匡正王室.而后庇焉。”《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山海经》里记载: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 蓐收 其次,诗歌作为现实生活与诗人理想交融的结晶, 仙是因为归隐山林。诗人这样写,可见在他潜意识里 往往会倾向于现实。然而郭璞在描写神仙世界时总会 对神仙世界出现的缘由做交代。如:“采药游名山, 将以救年颓。”[8】8 交代求仙成功的原因:吃药得以 飞升;“翡翠戏兰苕,容色更相鲜。绿萝结高林,蒙 笼盖一山。中有冥寂士,静啸抚清弦。”[8】8 写了游 表4李白游仙诗中部分意象的统计 求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要先经过一番努力, 如登山、炼丹、归隐山林等,这也在侧面表现了他对 神仙的仰视。 与郭璞的思想不同的是,李白的游仙诗体现了游 仙现实化的趋势,可以说是“遇仙诗”。 第5期 汪龙麟苍:浅论李白对郭璞游仙诗的继承与发展 39 首先,从意象上看,表4是李白游仙诗中部分意 为自己已经是仙人,以得道者自居,请其他朋友来自 象的统计。由统计可见,李白的游仙诗中仙界与俗世 己的仙界来游览:“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长留 是相通的,游仙与游览山水相互结合。其游仙之地不 一片月,持在东溪松。尔去掇仙草,菖蒲花茸茸。岁 再局限于神话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等仙山,出 晚或相访,青天骑白龙”[7】1 (《送杨山人归嵩山》), 现了泰山、敬亭山、庐山、嵩山、华山等现实生活中 李白游仙诗对仙人不再表达崇敬之情,他将自己仙化, 的名山,并且极力描写名山大川的瑰丽壮观。李白在 思想上真正想成为仙人,使超然独绝的傲骨进一步高 诗中自信地写道“须行即骑访名山”,他认为仙界其 扬。 实就在这些名山之中,游仙即游山。所以他的登临诗 除此之外,李白在游仙的起因方面也更具有现实 中往往会出现游仙的内容,使游仙带上游山的色彩。 性。郭璞的游仙诗中,游仙多是诗人虔诚地去仙界拜 求仙和记游相互融合,增加了仙人的现实性和接触度。 访。李白游仙更多的是去访问道士,在游览名山大川 “天鸡”、“白鹿”、“星虹”等接近现实的事物也出现 的过程中游仙,使仙人更有可触性。 在仙境中。虽然与郭璞有一些意象的使用是重合的, (三)引入乐府和七言 但只是借引。除仙人外,李白游仙诗中出现了很多现 首先,李白引入了新的体裁——乐府。 实存在的人物。总体看来,李白在意象的使用上增添 乐府诗语言朴实自然,音调和谐。李白运用乐府 了许多浪漫,情形显得更加放松,诗歌氛围潇洒超然, 的方法创作游仙诗,如《凤台曲》: 与郭璞相比,敬畏之情减少。 尝闻秦帝女,传得凤凰声。是日逢仙子,当时别 其次,李白游仙诗中人神合一。李白笔下的仙人 有情。人吹彩箫去,天借绿云迎。曲在身不返,空馀 带有凡人的感情色彩,如“飘飘下九垓。含笑引素手, 弄玉名。【 ]44 遗我流霞杯。”[7]1 (《游泰山六首》);“客有鹤上仙, 这样的浑融的风格极大地增加了亲切感。 飞飞凌太清。扬言碧云里,自道安期名。两两白玉童, 乐府诗的另一个特点是句式长短不一,形式变化 吹吹紫鸾笙。去影忽不见,回风送天声。”【7】l。 (《古 多样,参差而不拘一格,押韵也比较灵活。创作相较 风・客有鹤上仙》)等。在李白幻想的世界中,天帝 于五言诗更加洒脱。如《古有所思》: 看玉女们投壶做戏;门神拦截诗人不让他进门见主, 我思仙人乃在碧海之东隅。海寒多天风,白波连 甚至发怒:仙人们游行时用神兽驾车,浩浩荡荡,异 山倒蓬壶。长鲸喷涌不可涉,抚心茫茫泪如珠。西来 彩纷呈。另一方面9李白自比谪仙,所以他所作的游 青鸟东飞去,愿寄一书谢麻姑[ 】 ∞。 仙访道之作就像游子还家一般,给人熟悉亲切的感觉。 语言灵活多变,朗朗上口。 总体来说,他游览仙界就像重游旧地,与仙人相逢仿 其次,李白运用了新的体式进行游仙诗创作。李 佛偶遇旧友。在李白的诗歌中,诗人和仙人是相互熟 白的游仙诗继承了郭璞五言游仙诗的特点,他笔下大 识,盼望相见的,见面后更是分外热情:“仙人浩歌 部分游仙诗都是五言诗,如《古风》中的五言诗等。 望我来,应攀玉树长相待。” (《怀仙歌》)“我思 然而七言诗相较于五言诗能够更自由地表达诗人想 仙人乃在海之东隅,海寒多天风,白波连天倒蓬壶。 表达的内容,李白引入七言,丰富了游仙诗的创作。 长鲸奔浪不同涉,抚心茫茫泪如珠。西来青鸟东飞去, 如七言歌行体游仙诗——《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愿借一书谢麻姑。’’[7】3。 (《古有所思》)、“清晓骑白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 鹿,直上天门山”[ ]¨5 (《游泰山六首》)、“含笑凌倒 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荣光休气纷五彩,千年一清 影,欣然愿相从。”[71131(《古风・昔我游齐都》);诗 圣人在。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箭射东海。三峰却 人的行为时放荡不羁的:“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 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 骑访名山’’【7】8 (《梦游天姥吟留别》)、“朝弄紫泥海, 莲花云作台。云台阁道连窈冥,中有不死丹丘生。明 夕披丹霞裳。挥手折若木,拂此西日光。云卧游八极, 星玉女备洒扫,麻姑搔背指爪轻。我皇手把天地户, 玉颜已千霜。”【7 Jl (《古风・朝弄紫泥海》)。甚至认 丹丘谈天与天语。九重出入生光辉,东来蓬莱复西归。 大连大掌掌报 第36卷 玉浆倘惠故人饮,骑二茅龙上天飞[ 】 黯。 诗歌豪迈奔放,酣畅淋漓,七言诗带来的节奏感、 旋律感强烈,使人读起来更能体会到诗人热爱祖国、 与友人惜别之情。 (四)摆脱了一心求仙的思想 用,将游仙诗现实化,并且引入了乐府和七言,发展 丰富了游仙诗,为游仙诗创作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2008. 郭璞之游仙,表达了自己对仙人的崇敬之情。李 白在蜀中生活时,深受道教思想感染,其游仙访道之 志在李白游仙诗中有很多体现,但是李白后期的游仙 诗表现了他“是一位不信仙的诗人”。如《对酒行》: [2]钟嵘.诗品[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7. [3]陈祚明.采菽堂诗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4】萧统,编.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5]葛立方.韵语秋阳【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6】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79. [7]瞿蜕园,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80. 松子栖金华,安期入蓬海。此人古之仙,羽化竞 何在?浮生速流电,倏忽变光彩。天地无凋换,容颜 有迁改。对酒不肯饮,含情欲谁待?【 1453 这首诗表达了对游仙访道的失望,认为游仙、成 仙之事荒诞不经没有依据,可见李白在精神上对自己 沉迷道教的行为进行了反思,思想境界得到更高的提 升,价值取向较郭璞更加成熟。 [8逯钦立.8]先秦汉魏南北朝诗[M】(魏诗卷六.晋诗卷十一).北 京:中华书局.1983. [9朱自清.9]诗言志辨・比兴・赋比兴通释[M】.长沙:岳麓书 四、小结 社.2011. [10】李善.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83. 郭璞和李白的游仙诗都表达了追求隐逸,羡慕神 仙以及政治生活不得志的不满;李白在继承郭璞游仙 【1 1]程干帆.古诗考索【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45. [12】胡震亨.唐音癸签【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诗的基础上有所超越,更加注重抒情和写作手法的运 On Li Bai’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Lyrics by Guo Pu WANG Long—lin,GE Xuan—zi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nd aLiterature,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 00089,China) Abstract:Both Guo Pu and Li Bai are masters in lyrics.The Wonderland Traveling Poems by Guo Pu are rich and graceful full of ambition,playing a key role in lyrics,while those by li Bai are not only free and fantastic but also creative and unique by inheritance in Chinese literature.This paper explores the similarity in the Wonderland Traveling Poems by Guo Pu and Li Bai following the development by Li Bai on the basis of Guo PuKeywords:LiBai;GuoPu;Lyric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