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施工方案
220千伏变电站建筑工程施工项目部
年 月 日
目 录
一、工程概况 ........................................................................ 1 二、编制依据 ........................................................................ 1 三、施工准备 ........................................................................ 2 四、测量控制桩 ...................................................................... 2 五、测量方法 ........................................................................ 3 六、沉降观测施工程序 ................................................................ 5 七、沉降观测施工工艺和方法 .......................................................... 6 八、质量控制措施 .................................................................... 6 九、安全措施 ........................................................................ 7 十、强条执行计划 .................................................................... 8
一、工程概况 1.1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220千伏变电站建筑工程,站址该区域地势开阔平坦、村庄密集程度小,目前地属甘庄村,用地性质为一般耕地。
本工程分为220kV配电装置区构筑物、110kV配电装置区构筑物、主变区构筑物、主控通信室、10KV配电装置室等建(构)物;建构筑物基础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地势开阔平坦,进出线方便,交通运输便利,进站道路由县道引接国道及省道。 工程建设参建单位
建设单位: 设计单位: 监理单位: 施工单位: 二、编制依据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50300-2013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GB 50202-2018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规范》 GB 51004-2015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 GB/T50905-2014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供用电安全规范》 GB50194-2014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 79-2012 《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GB50411-2019 《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2007 《电力工程施工测量规范》 DLT45-2010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JGJ 8-2016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 JGJ 46-2012 《输变电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实施管理规程》 Q/GDW10248.1.3.8-20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建设部关于印发输变电工程实测实量质量管控措施(试行)的通知》
建设部〔2020〕15号
《输变电工程施工作业层班组标准化建设示范手册(试行)》 2019版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十电网重大反事故措施》 2018修订版 220千伏变电站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实施规划、岩土工程勘测报告 220千伏变电站建筑工程施工合同及施工图纸
1
三、施工准备 1、作业场地
仪器支设地,应选择地面相对平坦,地质相对坚硬地带;应选择前视后视距离大致相等,通视良好的地带;避开主要交通要道。
2、环境要求
雨天气不宜进行作业;遇高温炎热天气,尽可能少作业或采用雨伞遮盖仪器;遇有六级大风和沙尘天气不宜进行作业。
3、人员准备
测量员:应具有相应资格证,并持证上岗,人员数根据需要确定; 司尺员:2人,熟悉操作方法,有一定经验,有责任心; 记录员:1人,记录测量数据; 其他人员:根据需要确定。
4、测量仪器的选用。
测量中所用的仪器和钢尺等器具,根据有关规定,送检有河南省测绘计量器具检定中心进行校验,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测量仪器选用详见表4-1。
现场测量仪器一览表 序 号 1 2 3 4 5 6 7 8 9 四、测量控制桩
根据设计院提供的控制点,用全站仪在站内设置4个测量控制桩,每个区域控制桩处设置高程控制桩。
2
器具名称 全站仪 水准仪 钢 尺 对讲机 塔尺 小锤 计算器 水准测量记录本 遮阳伞 型 号 NTS-362L DS-32S 50m / / / / / / 单 位 台 台 把 组 把 把 个 本 把 数 量 1 1 1 2 1 1 1 2 1
(1)站区测量控制点:
序号 1 2 3 4 五、测量方法
本工程采用直角坐标法:当点位垂直或平行于定位依据的轴线时可采用直角坐标法测设点位,依据设计院提供四个控制点1#将经纬仪安置在1#点,对准4#点旋转90º闭合2#点,闭合后量尺定出北侧横向道路中心线。经纬仪安置在4#点,对准3#点旋转90º闭合1#点,闭合后量尺定出南侧横向道路中心线。依据图纸尺寸1#点、2#点平移分别定出纵向控制轴线,根据设计提供纵横控制点,依据图纸尺寸分别定出各建筑物尺寸。
直角坐标法计算简便,施测方便,适用于矩形布置的场地和建(构)筑物的定位放线。 5.1平面控制网与主轴线的测设平面控制网与主轴线的建立应符合以下要求:
a.控制网应包括作为所区定位依据的起始点和起始边、建筑物主轴线、构架主轴线、道路中心线; b.控制线的间距以30~50m为宜,控制点间应通视、易量; c.平面控制网与主轴线测设完成后,随即对桩位做出明显标志; d.将控制网绘制成图,并采取措施保护好桩位; e.平面控制网与主轴线应定期复测;
5.2高程控制网的测设高程控制网的建立应符合以下要求: a.在主要的站区道路侧面及建筑物附近共设置4个高程控制点; b.测设的高程控制点应构成闭合的场地高程控制网; c.高程控制点应绘制成图,并采取措施保护好控制点; d.各高程控制点应妥善保护,并定期复测; 5.3建筑物的定位放线
5.3.1建筑物定位是根据设计给定的四个角控制点,分别测定各建筑轴线桩。为了保证挖槽后轴线的准确恢复,一般在建筑物基坑外 1.5m 处,测设与建筑物四边平行的建筑物控制桩,作为建筑物定位和基坑开挖后基础放线的依据,当挖土前没有条件做这步工作时,则应在基坑开挖后尽早做好。要采取可靠措施保护好这些控制桩位,尤其是直接控制高层竖 直方向的轴线控制桩,应精确的延长到大于建筑
3
编号 K1 K2 K3 K4 X 3627094.242 3627079.386 3627184.736 3627188.3 Y 596100.778 596202.257 596217.783 596121.128
物总高度的距离以外。建筑物控制网的精度应与场地平面控制网的的精度一致。
5.3.2建筑物四边和各细部轴线测定后,即可根据基础图及土方施工方案撒灰线,经自检合格后提请有关技术部门和监理单位验线,以保证建筑物定位和自身尺寸正确性。
5.3.3为了方便施工,应在基槽外边 1.0~1.5m(根据土质情况和挖槽深度确定)设置临时控制桩点,保证其牢固,根据水准点的高程,分别测出模板、螺栓高度,用经纬仪直角坐标平移分别将建筑物中心点投到基坑周边临时控制桩上,并钉中心钉标明,用钢尺沿控制点检查中心钉的间距是否正确,作为测设校核。基坑周边临时控制点控制±0.000以下高程和槽宽、基础宽、墙宽等。
5.3.4当基础垫层浇筑后,应在垫层上测设建(构)筑物各轴线,经闭合校核后,再详细放出 细部轴线。基础放线尺寸的允许误差见表:
基础放线尺寸的允许误差 长度 L、宽度 B 的尺寸/m L(B)≤30 30 < L(B)≤60 60< L(B)≤90 90 < L(B) 5.4建筑物高程的传递
5.4.1±0.000以上的高程传递主要是沿结构外墙、边柱等上下贯通处竖直量距,一般建筑物至少要由三处向上传递高程,以便于各层使用和相互校核。
5.4.2高程传递的测法是:先用水准仪根据统一的±0.000 水平线,在各传递点准确地测设出相 同的起始高程线;然后用钢尺沿竖直方向向上量至施工层,并画出整分米数水平线。各层传递高程时 均应由起始高程线向上直接量取,高差超过钢尺尺长时,应在该层精确测设第二条起始高程线,作为 再向上传递的依据。最后将水准仪安置在施工层,校核由下面传递上来的各水平线,校差应在 3mm以内。在各层抄平时,应后视两条水平线以作校核。高程传递的允许误差见表:
高程传递的允许误差
项目 每层 总高(H) 5.5建筑物轴线的投测
基础工程完工后,随着结构的不断升高,要逐层向上投测轴线,当建筑物设计高度增加,施工中对竖向偏差的控制愈加重要。
5.5.1经纬仪竖向投测法:
4
允许误差/mm ±5 ±10 ±15 ±20 允许误差/ ±3 H≤30m ±5
(1)建筑物轴线投测前,先根据建筑场地平面控制网,校测建筑物轴线控制桩,将建筑物各轴线测设到层面上,再精确地延长到建筑物以外适当的地方,妥善保护起来,作为向上投测轴线的依据。
(2)当场地四周宽阔,能将建筑物四边轴线延长到建筑物的总高度以外或附近的建筑屋面上时,则可在轴线的延长线上安置经纬仪,以道路上弹出各建筑物轴线为准,每条进行投测。
(3)当场地四周窄小,建筑物四边轴线无法延长时,可将轴线向建筑物外侧平移,移出的尺寸视外脚手架的情况而定,尽量不超过1.2m,如图所示,(a)为平面图,(b)为侧面图:
M、N、P、Q为外移线的四个交点,用以向上传递轴线和控制竖向偏差。将经纬仪安置在各交点上,以底层的各点为后视向上投测,并指挥施工层上的观测人员,垂直仪器视线横向移动水平尺,以视线为准向内量出外移尺寸,即可在楼板上定出轴线位置。
5.5.2垂准线法:当施工场地窄小,无法在建筑物以外安置经纬仪时,可利用铅直线原理将轴线铅直投测到施工层上,作为各层放线的依据。
用特制线坠以道路弹出控制轴线标志为准,每条悬吊引测轴线。用经纬仪安置在道路轴线控制点上,若仪器水平转动一周(度盘长水准器要严格定平),视线始终指在一点上,则说明视线铅直,用以向上传递轴线和控制竖向偏差。 六、沉降观测施工程序 观测作业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1)熟悉图纸上沉降点位置,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设计水准测量行进路线,检查并调试仪器精度,使精度符合规范要求。
(2)现场土质情况不良时,需进行水准基点的联测,并进行分析调整。 (3)深入现场观察危险源情况,联系相关部门协调解决不安全因素。 (4)进行沉降观测作业。
(5)每周期结束后,应立即对观测数据进行整理,计算观测点的沉降量、沉降差以及本周期平均沉降量、沉降速率和累计沉降量。
(6)填写沉降观测记录。
5
(7)进行结构和构件的倾斜度和弯曲度分析。 (8)填写沉降观测成果表。 (9)绘制时间-荷载-沉降量曲线图。 (10)工程交工时编写沉降观测报告。 七、沉降观测施工工艺和方法
本现场所有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全部按二等水准测量要求进行施测。沉降观测的作业方法和技术要求要符合以下规定:
1、 严格按照二等水准测量要求进行观测,控制视线长度、前后视的距离较差、前后视的距离较差累积、视线离地面最低高度、基辅分划读数较差、基辅分划高差较差等主要技术指标要求。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应小于4(L)1/2。(注:L为往返测段、附合或环线的水准路线长度(km)。)
2、两次观测高差校差超限时应重测。重测后,应选取两次异向观测的合格结果,取平均数。 3、观测过程中,除建筑转角点、交接点、分界点等主要变形特征点外,允许使用间视法进行观测,但视线长度不得大于规定的长度(宜控制在40m以内)。
4、观测次数和间隔时间应视地基与加荷情况而定。一般按照安装柱子、框架分层浇筑、砌筑墙体、设备安装及其它荷载加载等不同施工阶段分别进行观测。若建筑施工均匀增高(荷载比较均匀的加载),应至少在增加荷载的25%、50%、75%和100%时各测一次。根据本现场实际情况,一般控制在每月观测一次。在观测过程中,若有基础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减、基础四周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等情况,均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当建筑突然发生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裂缝时,并应立即进行逐日或2~3d一次的连续观测。施工过程中若暂停施工,在停工时及重新开工时应各观测一次。在停工期间可每隔2~3个月观测一次。观测活动直至交工时为止。
5、每次观测应记载施工进度、荷载量变动、建筑倾斜裂缝等各种影响沉降变化和异常的情况。 6、每周期结束后,应立即对观测数据进行整理,计算观测点的沉降量、沉降差以及本周期平均沉降量、沉降速率和累计沉降量,填写沉降观测记录,进行结构和构件的倾斜度和弯曲度分析等工作。
7、高程成果的取值,应精确至1mm。 八、质量控制措施
1、仪器在使用前,应检查螺栓是否完好,仪器支设地面应坚硬,仪器支设调整完毕,再次检查螺栓是否紧固;
2、非专业人员,不经专业人员同意不得随意使用仪器;
6
3、在施测中,短途搬运仪器时,仪器紧固应在松弛状态,两手同时抱住脚架和仪器,仪器超上并呈倾斜;
4、在进行施测过程中,应避免机动车辆从仪器旁驶过,以免影响仪器的测量精度或碰撞仪器; 5、不得在下雨天气进行露天作业;
6、在干燥天气进行测量作业,仪器支设点应尽可能避开易起扬尘之地,确保仪器不受尘土污染或采取避免尘土飞扬的措施;
7、遇有六级及以上大风,不得进行露天测量工作;
8、测量完成后,应对测量工期具进行外观清洁,按位置正确放置。
9、所使用的仪器设备等应符合二等水准测量要求 (主要控制内容包括:水准仪的i角不应超过15";补偿式自动安平水准仪的补偿误差Δα不应超过";铟瓦尺的米间隔平均长与名义长之差不应超过0.15mm)。
10、所使用的水准仪和水准标尺在项目开始前和结束后应进行检验,项目进行时也应定期检验。当观测成果出现异常,经分析与仪器有关时,应及时对仪器进行检验与校正。检验和校正应按现行国家标准之规定执行。
11、观测应在标尺分划线成像清晰和稳定的条件下进行。不得在日出后或日落前约半小时、太阳中天前后、风力大于四级、气温突变以及标尺分划线的成像跳动而难以照准时进行观测。阴天可全天观测。
12、观测前半小时,应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下,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设站时,应用测伞遮蔽阳光。
13、每测段往测与返测的测站数均应为偶数,否则应加入标尺零点差改正。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标尺应互换位置,并应重新整置仪器。在同一测站上观测时,不得两次调焦。转动仪器的倾斜螺旋和测微鼓时,其最后旋转方向,均应为旋进。
14、施工中高程测量必须严格执行往返测原则。
15、观测时,仪器应避免安置在有空压机、搅拌机、卷扬机、起重机、大型吊车、挖掘机及打桩机等振动影响的范围内。
16、在作业过程中,要按照“三定”的原则(即:定观测人、定观测用仪器、定观测路线)进行观测。 九、安全措施
1、施测过程中,应注意远离附近高压线的距离满足电气安全距离要求。
7
2、支设仪器的地方不能有杂物,上方不能有人作业或有活动的模板、钢管等。 3、长距离搬运仪器时,要把仪器和仪器架都收起搬运,防止搬运过程中人被绊倒。
4、观测作业前必须进行安全技术交底,无交底、无安全措施或防护设施不全时,人员不得进行作业。
5、必须正确佩戴安全帽,着装需符合要求。
6、危险作业区域内需要设专职监护人进行监护,要监护到位。
7、严禁抛掷工具材料,严防高处落物及物体打击伤害。
8、避开交叉作业区,交叉作业层间搭设隔离设施,无法避开交叉作业区时,需联系相关单位暂停作业,并清理作业平台上方易于掉落的浮放物,待安全后方可进入施工区域进行作业。
9、防止人员和仪器坠入沟槽、孔洞及深基础内。 10、严禁酒后进入施工现场。
11、作业时要防止触电,尤其是使用钢尺时接触裸露的电线引发事故。 12、绝对不可以在有危险因素的情况下冒险作业。 十、强条执行计划
10.1《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强条 5.3.43 境界线的绘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凡绘制有国界线的地形图,必须符合批准的有关国境界线的绘制规定。
7.1.7 地下管线的开挖、调查,应在安全的情况下进行。电缆和燃气管道的开挖,必须有专业人员的配合。下井调查,必须确保作业人员的安全,且应采取防护措施。
7.5.6 当需要对地下管线信息系统的软、硬件进行更新或升级时,必须进行相关数据备份,并确保在系统和数据安全的情况下进行。
10.1.10 每期观测结束后,应及时处理观测数据。当数据处理结果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即刻通知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采取相应措施:
1 变形量达到预警值或接近允许值。 2 变形量出现异常变化。
3 建(构)筑物的裂缝或地表的裂缝快速扩大。 10.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16)强条
3.1.1 下列建筑在施工期间和使用期间应进行变形测量:
1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
2 软弱地基上的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
8
3 加层、扩建建筑或处理地基上的建筑。
4 受邻近施工影响或受场地地下水等环境因素变化影响的建筑。 5 采用新型基础或新型结构的建筑。 6 大型城市基础设施。
7 体型狭长且地基土变化明显的建筑。
3.1.6 当建筑变形观测过程中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立即报告委托方,同时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或调整变形测量方案:
1 变形量或变形速率出现异常变化; 2 变形量达到或超出预警值; 3 周边或开挖面出现塌陷、滑坡; 4 建筑本身、周边建筑及地表出现异常;
5 由于地震、暴雨、冻融等自然灾害引起的其他变形异常情况。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