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角度理解肥胖
肥胖是指一定程度的明显超重与脂肪层过厚,是体内脂肪尤其是甘油三酯积聚过多而导致的一种状态。现代社会以瘦为美,肥胖不仅影响外观,还容易导致糖尿病、冠心病、胆石症、胆囊炎、脂肪肝等。世界卫生组织估计,肥胖是人类目前面临最容易被忽视但发病率却急剧上升的疾病之一。
1.肥胖的判定:肥胖度在±10%之内,称之为正常适中。肥胖度超过10%,称之为超重。肥胖度超过20%-30%,称之为轻度肥胖。肥胖度超过30%-50%,称之为中度肥胖。肥胖度超过50%以上,称之为重度肥胖。肥胖度小于-10%,称之为偏瘦。肥胖度小于-20%以上,称之为消瘦。
目前常用的体重指数是一种计算身高比体重(weight for height)的指数。具体计算方法是以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即BMI=体重∕身高∕身高(kg/㎡)。研究表明,大多数个体的体重指数与身体脂肪的百分含量有明显的相关性,能较好地反映机体的肥胖程度。以下是亚洲人(尤其黄种人)BMI标准:轻体重:BMI超重:BMI 24≤BMI
2. 中医对肥胖认识:中医对于肥胖的认识,可追溯到距今2200多年前的汉朝:汉朝许慎《说文解字》曰:“肥:多肉也……胖:半体肉也”;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亦谓:“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其民华食而脂肥……胭肉不坚,皮缓者,膏。”其中的“脂”、“膏”都是指脂肪。中医认为肥胖的发生原因,多与“湿、痰、虚”有关。
中医对肥胖的分类如下:①脾虚湿阻型:患者形体肥胖但又四肢困重乏力,容易疲倦,多伴有腹胀、大便较烂。
②脾肾两虚型:患者形体肥胖,甚至虚浮水肿,行走过快或上楼梯则气喘吁吁,平时头晕怕冷、腰膝酸痛,大便偏烂,有些男性还伴有阳痿。
③胃热湿阻型:这类患者除形体肥胖外,多喜欢大鱼大肉,伴口臭口干、大便秘结。此型多为体壮的中青年肥胖者。
④气滞血瘀型:患者形体肥胖,往往血脂过高,或伴有两胁胀满烦躁易怒、口干舌燥、头晕目眩、失眠多梦,部分女性还会月经不调或闭经。肥胖日久者可见此型。
对于上述类型的肥胖,中医认为其根本原因是阴阳平衡失调,直接影响到人体体液的酸碱度及体内酶的存活度,以及物质和内分泌代谢异常,从而导致肥胖。
中医对肥胖病的治疗,通过针灸、按摩、气功、药物和药膳饮食疗法等,从调节内分泌入手、对肝、脾、肾、心脏、肺及三焦等进行调节,通过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的统一,达到减肥的目的。中医治疗肥胖,具有安全、有效、不易反弹和无毒副作用等特点。由于肥胖症病因复杂,患者治疗与保健宜标本兼顾、补泻同用、数法并施,同时配合合理膳食和运动,方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