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武春霞
来源:《共产党员·综合版(河北)》 2016年第10期
武春霞
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不畏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用超人毅力和非凡壮举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开辟了中国革命继往开来的光明道路,奠定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坚实基础,开创了中国革命的崭新局面。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回望那段用生命与鲜血写就的惊心动魄、举世瞩目的历史,感悟伟大的长征精神,意义重大。
回望峥嵘岁月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这是中央红军到达陕北胜利结束长征以后,毛泽东同志对长征最为形象的概括和总结。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先后进行长征。在长征路上,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同志的领导和指挥下,运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转战乌蒙山、激战嘉陵江,在川黔滇鄂豫陕广大地区调动敌人,历时两个寒暑,纵横14个省区,进行了600多次战役战斗,渡过了近百条江河,越过了约40座高山险峰,经过了10多个少数民族地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最后取得了长征的胜利,堪称人间奇迹!国际友人索尔兹伯里在《长征:闻所未闻的故事》中写道:这是用热血和勇气谱写的史诗,这是一次充满了集体英雄主义、献身精神和希望的举世无双的行动。
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为什么选择长征?1934年10月,由于博古、李德等人“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中共中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率中央红军主力8.6万余人被迫退出中央根据地,踏上战略转移的漫漫征程。
在长征中,推行“左”倾错误方针的中共中央领导人又犯了逃跑主义错误,把战略转移变成大搬家式的行动。按照原定计划,中央红军准备转移到湖南西北部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国民党当局在红军西进的道路上设置了四道封锁线。当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三道封锁线后,李德等领导人一味退却,使红军继续处于不利地位。在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湘江时,红军在国民
党湘军和桂军的夹击下,付出了极大牺牲。到12月1日渡过湘江时,中央红军锐减到3万余人。
在渡过湘江后对中央红军的前进方向问题,党和红军内部一直有分歧。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开会,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使红军避免了覆亡的危险。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1月15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制定了红军之后的战略方针,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这次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川黔滇边和贵州省内迂回穿插,特别是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中央红军灵活机动地创造战机,运动作战,从而变被动为主动。随后出敌不意,主力南渡乌江,佯攻贵阳,即西进昆明,又突然掉头向北,于5月初上旬抢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由于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中央顺利通过大凉山彝族区。接着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6月中旬,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后,红
军以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为战略方针,中共中央决定将两个方面军混合编为左、右两路军过草地北上。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率中共中央机关和前敌指挥部随右路军行动,8月21日,右路军开始过草地,历经六天六夜,才走出草地,等待左路军前来会合。9月,张国焘率左路军到达阿坝地区后,拒绝北上。9月17日,陕甘支队(北上红军改称)先头部队夺取腊子口,突破国民党军渭河封锁线,经固原翻越六盘山,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先期结束了长征。
在国民党重兵对鄂豫皖根据地围攻的情况下,红二十五军和鄂豫皖省委按照中共中央指示,于1934年11月从河南罗山县开始西移,在鄂豫陕边建立根据地,粉碎国民党军两次“围剿”。次年9月与陕甘根据地的第二十六、二十七军会师,合编为第十五军团。
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后,即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红十五军团并入红一方面军建制。1935年11月,红二、红六军团从湘西北的桑植出发,历经艰险,在1936年7月初同与张国焘率领的南下受挫的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中共中央指定红二、红六军团加上红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随后红二、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10月9日,红四方面军指挥部到达甘肃会宁,同红一方面军会合。22日,红二方面军指挥部到达静宁县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至此,红军长征结束。
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
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广大指战员所表现出的不畏千难万险、“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革命英雄气概,已经突破了时空的界域,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一座无法逾越的丰碑,化作了弥久永恒的长征精神,那是华夏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最强音。学习和弘扬长征精神,对于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重要的作用。
崇尚理想干革命,信念坚定终如一。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长征精神最基本的思想内核。长征中,虽环境险恶,但红军视死如归,其根本原因是伟大的理想必定输出伟大的动力,坚定的信念必然涌动不懈的追求和努力。有了共产主义信念,就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亲身参与长征的杨成武将军曾说:“我们的指战员英勇善战,为了保卫党中央肯于牺牲一切。许多红军战士为了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利益,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前途英勇无畏地献出了自己的一切,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想到的都不是自己,而是所信仰的革命事业。”
万物莫不有规矩,和谐团结顾大局。长征的历史表明,团结和大局意识是革命胜利的保证。红军长征充分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军纪、团结友爱、不谋私利的意识。例如,当时党中央为严明军纪确保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要求红军必须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以及“三大禁令、四大注意”,这些规矩把各路红军构建成了一个“形散而神不散”的整体。
实事求是得自主,唯实创新有突破。红军之所以被迫进行长征,直接原因是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压制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令红军丧失了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自主权和能力。遵义会议迈出了我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决定性一步,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关键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反对右、反对“左”,坚持正确革命路线,基于中国国情和战争的实际,创造性地实施了一系列新方针、新政策和新办法,捷报频传。
天下兴亡匹夫责,艰苦奋斗传美德。艰苦奋斗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万里长征中,红军将士与天斗,与地斗,与敌人斗,斩关夺隘,抢险飞渡,雪山草地艰苦卓绝,漫漫沼泽生命攸关。红军战士在“爬过雪山就是胜利”“走出草地就有希望”口号的鼓舞下,以惊人的毅力和决心战胜了雪山死神和草地恶魔,体现出了崇高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秉持鱼水情谊深,八方支援得民心。红军是新型的人民军队,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长征胜利的一条重要原因,就是忠实践行这一根本宗旨,把人民利益、民族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处处关心和爱护人民,严格执行群众纪律,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沿途各族群众帮助红军筹款筹粮、烧水送饭、传递消息、运送伤员,以各种方式有力支援了红军的长征。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我们党领导的红军长征,谱写了豪情万丈的英雄史诗。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我们要不断结合新的实际传承好、弘扬好。”*同志的重要论述,为我们理解长征精神、传承长征精神提供了根本遵循。
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这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基础。长征精神全面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充分体现了党的先进性,是我们党取之不竭的精神资源。在革命战争年代,长征精神一直是激励我们战胜敌人的强大动力。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中,广大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更要弘扬长征精神,永葆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崇高理想,坚定信念,是凝聚民心、奋发图强的伟大旗帜,是战胜困难、获得胜利的力量之源。在艰苦卓绝的长征中,红军将士之所以视死如归、浴血奋战,是因为他们心存为人民解放和民族自由而奋斗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同样,长征精神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助推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要大力弘扬坚定的信念和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高擎长征精神的火炬,凝聚强大的力量,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实现复兴伟业。
紧密团结是克服困难、成就大业的重要保证。在红军长征途中,我们党历经艰难困苦和不懈斗争,最终实现了全党全军的空前团结。当前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只有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团结起来,把一切正能量发挥出来,才能使一切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利于创造社会财富的力量给予充分展现,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是最核心的精神内核。“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长征史就是一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历史。虽时代不同,我们无需“牺牲生
命”,甚至不用“艰苦卓绝”,但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艰苦奋斗的精神是须臾不可丢弃的,正如*同志在十八届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能不能坚守艰苦奋斗精神,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
严守群众纪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长征精神的优良传承。长征中的红军正是靠着严格的军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戴和援助,取得长征的胜利,将革命的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千变万变,党对人民群众的根本宗旨没有变,我们只有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得到最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成为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团结奋进的坚强领导核心。
实事求是闯新路,一切从实际出发,敢闯敢试,推动事业全面发展。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是兴业之本。我们党“靠实事求是吃饭”,不搞本本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建设事业发展才会有活力、有动力。新常态的今天,如果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就会被时代抛弃。只有“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求破”,才能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奋力闯出发展新路子。
7月18日,*总书记在宁夏固原参观三军会师纪念馆时指出:“继承和弘扬好伟大的长征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勇于排除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敢于在千难万险中开辟前进的道路,就没有什么能阻挡我们实现亿万人民的伟大梦想。”长征永远在路上,长征精神永远不过时。长征精神将会继续激励全党、全国人民“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在新的长征中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开拓进取,自强不息,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无论前路是否平坦,我们都应怀揣那份不畏苦、不怕难的初心,奋勇前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