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zhǐ)辱
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一、基础知识:
1.《马说》的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 代文学家。“说”是一种 文体,类似于我们今天的 。通常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马说》借用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运用 的手法,食马者喻指 ,千里马喻指 ,伯乐喻指 , 抨击了 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 之情。
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
①才美不外见 通 含义: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 含义: 通 含义: ③其真无马邪 通 含义: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故虽有名马 (2)骈死于槽枥之间 ..(3) 一食或尽粟一石 (4)千里而食也 ..
(5)是马也 (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7)安求其能千里也 (8)策之 ..
(9)尽其材 (10)执策而临之 ...(11)其真无马耶 (12)其真不知马也 ..(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4)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15)策之不以其道 (16)执策而临( )之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4)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才 ..B、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C、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D、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6、下面各组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一食或尽粟一石 今或闻无罪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死,死国可乎 ..C、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其如土石何 ..D、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
二、课内阅读:
1、
1. 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 2.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3.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4. 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5. 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6. 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 7. 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 8. 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 9. 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 10. 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
11. 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 8、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理解正确的~项是( ) A 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证明它们的存在有先有后。
B 有了伯乐才会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作用。
C.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没有千里马也就没有伯乐,说明他们彼此依存。 D.虽然世上有伯乐,但不如千里马多,说明伯乐难得。 二、阅读研究
1、作者的人才观是什么?你对这种人才观是怎样看的?
2、《马说》托物寓意,抨击当时“食马者”“不只马”的错误行为。但韩愈没有从正面阐明应该怎么做。参照第三段,你认为他主张怎么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古往今来,曾有许多卓有才华的仁人志士被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这些人也由衷地发出了无尽的感慨。请写出其中的两人及他们发出的感慨。
《马说》答案:
1.《马说》的作者是_韩愈,字_退之,唐代文学家。其散文尤为著名,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 “说”是一种议论文体,类似于我们今天的杂文,通常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
明事理。文章借用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食马者喻指愚味浅薄的统治者,千里马喻指人才,
伯乐喻指赏识人才的统治者(圣明的君主)抨击了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
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 ①才美不外见 见 通 现 含义:显现、显露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 通 饲 含义:喂 材 通才 含义:才能 ③其真无马邪 邪通 耶含义:吗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即使(2)并列(3)有时(4)同“饲”,喂养(5)这(6)想要、等同(7)怎么(8)驱使(9)同“才”才能 (10)握着鞭子(11)难道(12)恐怕(13)通晓(14)受到侮辱 (15)方法(16)面对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世间先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会经常有。 (2)想要跟普通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3)拿着鞭子,站在千里马面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4)只是辱没在马夫的手里,(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把它称为千里马。 5、B 6、B
5、理解下列词语的不同含义 ①.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 )执策.而临之( 鞭子 )策勋十二转(记下 )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连词表转折 ) 执策而临之( 连词,表承接 ) ..
6、给下列句中加点的“食”字注音并释义。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shí )( 吃 )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sì )( 喂 ) ( sì )( 喂 ) ③食不饱,力不足。( shí )(吃 ) ④食之不能尽其材。( sì )( 喂 )
7.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 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 3. 4. 5. 6. 7. 8. 9. 10. 11.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8.B
二、阅读研究
1、作者的人才观是什么?你对这种人才观是怎样看的?
作者主张通过伯乐发现人才。这种人才观具有片面性,选拔人才可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 2、《马说》托物寓意,抨击当时“食马者”“不只马”的错误行为。但韩愈没有从正面阐明应该怎么做。参照第三段,你认为他主张怎么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策之能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能通其意。”或,主张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尊之 以高位,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才干。
古往今来,曾有许多卓有才华的仁人志士被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这些人也由衷地发出了无尽的感慨。请写出其中的两人及他们发出的感慨。
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