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摘要:介绍了甘肃省河西地区玉米制种产业发展的现状,运用swot分析方法,找出了甘肃河西地区制种产业发展的优势,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优势和挑战。认为甘肃省河西地区发展玉米制种产业的优势与劣势同在,机会大于威胁,应该发挥优势,消除劣势,促进制种产业的大力发展。
关键词:河西地区;制种产业;swot分析
甘肃河西走廊因其独特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制种基地之一。已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杂交玉米、蔬菜、花卉、马铃薯、杂交油菜等制种基地,是十分理想的专业化生产的“天然车间”。尤其是杂交玉米制种,2008年生产面积已达8万hm2,产种量约5亿kg,占全国玉米种子用量的50%左右,瓜菜、花卉制种基地1万hm2,年产种量400万kg。建成河西走廊0.67万hm2啤酒大麦种子基地,以临夏、山丹、民乐为主的0.33万hm2杂交油菜种子基地。
近年来,甘肃、省和河西各地充分发挥河西走廊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结合农业结构调整,把种子产业作为强农富民的特色优势产业来培育,强化引导,优化发展环境,使整个产业获得了较快发展,广大群众得到了
巨大实惠,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制种业也因此被河西人自诩为“阳光产业”。
一、发展河西地区制种产业的优势分析 (一)自然优势
河西地区是甘肃省传统的优势灌溉农业区,水资源相对较丰富,农田平坦,耕地集中,具有优越的灌溉条件,灌溉面积50.4hm2,占耕地面积的75%以上[1],农田土质疏松,土地肥沃,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机械耕作条件好,具有大面积栽培玉米的理想土壤条件,有利于进行集约化生产经营。
丰富的光热气候资源,复杂多样的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天然隔离条件,局部的沙漠绿洲气候,非常适宜各类农作物种子的生产,使河西地区成为全国种子生产高产地区和理想的制种基地。
(二)技术优势
河西地区相对于甘肃省其他地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高,依靠科技发展农业的意识强。在多年的种子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种子生产经验,培养了一大批农民技术骨干和农民技术员。河西走廊现有农业专业技术人员1680多人,其中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1176人,占到70%,2000多名农民技术人员基本上掌握了农作物制种的基本知识,1000多名制种企业的技术骨干已熟练掌握了农作物制种的
主要技术。在河西制种业的发展过程中,已探索总结出一套较为完善的生产管理制度,制定出符合当地气候和耕作制度的玉米、瓜菜、花卉、牧草等杂交栽培技术规程,如酒泉市瓜菜制种和外贸制种历史较长,熟练掌握制种技术的农民技术员已达到户均一人以上。地区内劳动力资源丰富,为种子产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和人力基础。
(三)优势
制种业是促进河西地区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各级已将制种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为发展制种产业,省上相继出台了《甘肃省农作物种子条例》、《关于加强种子生产经营管理的意见》等配套法规和,制定了《河西走廊种业发展规划》,将玉米制种业列为我省重点扶持的区域性优势产业,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资的优惠,吸引了大批国内外客商来河西走廊投资兴业。同时,为了营造良好的制种环境,河西各市、县种子管理部门,加大了辖区内种子生产经营市场的管理和新品种的引种、试验、示范、推广工作的力度。的倾斜与职能部门的工作的强化,为打造世界级杂交玉米制种基地,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由种子大省向种业强省的跨越提供了保障。
二、发展河西地区制种产业的劣势分析
(一)制种企业科研基础薄弱、自主知识产权品种少
河西地区的大部分制种企业都是把外地的种子拿过来繁育,成为省外一些大企业的“加工车间”[2]。我省科研机构受科研条件和地域,近年育成品种较少,特别是适合全国推广的品种更是寥寥无几,种子企业科研育种还处在起步阶段。河西地区杂交玉米仅有少量自育品种,适应性低,种植面积很小,市场占有率仅为3%左右,缺乏能在东北、华北、西南市场销售的知识产权品种,有些作物甚至没有自育品种,难以适应当前农业生产发展和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无法与国内外大公司竞争和抗衡。在市场中始终处于劣势地位,了河西地区种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铁路运输紧张,种子发运难度大
全国主要玉米种子繁育企业云集河西,再加上近几年制种面积骤然增加,种子收获季节集中,大部分种子要在限定时间调运内地。种子的发运又多集中在当年的11月至次年的2月份,再加上河西地区处在甘肃西北部,,铁路运输条件有限,生产的种子不能及时外调,有时错过了抢占市场先机的机会,造成种子不能及时上市,资金不能及时回拢,不能及时兑付农民种子款,进而影响到制种产业的良性发展和社会稳定。
(三)人力资源匮乏,缺乏具有国际经营理念的企业家队伍
河西地区现有的人力资源基本是以农林院校毕业生为主的技术型人才,种子产业的管理、营销以及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特别是缺乏驾驭种子企业的企业家,而目前我国种子产业的环境和土壤还不利于企业家的成长和发展。
三、发展河西制种产业的机遇
20世纪80年代,辽宁省是全国玉米制种主要基地,年制种量占全国的50%以上,其次是南淮海北部地区,年制种量约占30%,其他地区只有零星分布。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东北制种基地严重萎缩,玉米制种业开始进入河西地区。2001年对于种子行业说是个十分特殊的年份,东北遭霜,中原遇旱,玉米制种严重减产,制种业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唯有河西地区显示出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玉米制种量独占鳌头,制种业赢得快速发展的机遇。从此,河西地区的种子以高产、优质步入全国种子市场,收到种子企业和农户的青睐。
随着河西地区制种业的发展,世界排名前五位的种子企业中有3家也以不同方式“落户”甘肃河西地区,2006年12月20日,由甘肃敦煌种业公司和美国杜邦集团先锋良种国际有限公司共同投资设立的敦煌种业先锋良种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此外,世界上种业排名第二位的美国孟山都公司和排名第四位的法国利马格兰种业集团也分别在甘肃酒泉和临泽建立了瓜菜、油葵、大豆等制种基地[4]。国内种业
50强中从事杂交玉米生产的企业,也均在甘肃河西地区建立了种子生产基地和现代化种子加工中心。
河西各级已将制种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出台了一系列优惠。《甘肃省种植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将以河西为主的制种产业作为重点优势产业来发展。按照“稳定河西走廊制种,发展陇东及沿黄灌区制种(稳西兴东,发展沿黄)”的战略。《甘肃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建设规划中将河西地区制种业作为重点发展,建成以杂交玉米制种为主,瓜菜、马铃薯、花卉制种为辅的国家制种基地之一,《甘肃省河西走廊制种业优势区域发展规划》(2003—2007年)中更加明确地制定了河西制种业在最近几年来的发展规划。由于的支持和的倾斜,为河西制种业的产业竞争优势的构筑提供了保证。
四、发展河西制种产业面临的威胁 (一)河西制种成本居高不下
河西走廊制种区域虽然生产的种子质量好,但种子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已严重影响到本地种子企业的未来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自2007年第四季度开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全部上扬,尤其是化肥价格持续上涨[4]。2008年化肥比2004年平均上涨了48.9-92.0%,农药上涨了46.9-50.0%,地膜上涨了32.4%,水费上涨了30.4%,人工价格上涨了87.0%,
农资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生产基地种子价格上涨幅度较小,玉米种子生产费工、费时、风险大,雇工工资高,且价格增长又低于其他农产品价格增长的幅度,导致生产成本大,制种农户增产不增收,挫伤了当地农民制种的积极性,影响到制种企业未来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
(二)全国市场玉米种子供大于求
按全国玉米种植面积4亿亩计算,年需种量约10亿kg,剩余9.2亿kg。面对严重的积压形势,2007年大部分种子企业大力压缩制种面积,全国玉米制种面积压缩了近三分之一,实际播种面积为340万亩,但由于有效库存仍有7亿多kg,因此,2007年是种子供大于求非常突出的年份。2008年全国玉米产种量10.2亿kg,全国制种面积比2007年减少44万亩,但由于气候较好,制种单产高,总产量仅比07年减少0.3亿kg。2009年玉米杂交种可供种量16.3亿kg,2009年全国玉米计划种植面积4.39亿亩,需种量11亿kg,全国杂交玉米种子市场仍然是供大于求的形势[5]。由于受全国玉米种子供需关系影响,根据市场需求形势控制生产规模,使得河西制种基地激烈竞争的局面得以有效缓解,杂交玉米种子生产趋于理性发展,也避免盲目扩大生产规模造成重大损失。
五、小结
综上所述,甘肃省河西地区玉米制种产业优势与劣势并存,机会大于威胁。从甘肃省河西地区玉米制种产业发展的长远考虑,应该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优势、技术优势,加强制种基地建设与管理,实施规范制种;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研制新产品、实施品牌战略降低玉米生产成本,整合玉米深加工企业,加强与省外、国外种业合作,培育龙头企业,促进制种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佟屏亚.河西地区玉米制种基地考察报告[j].种子世界.2005,(5):4—8.
[2]李兰华.河西走廊种子产业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7,(3):11—12.
[3]白小军,周志龙,张财祥,等.河西走廊玉米制种基地选择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甘肃农业科技.2008,(10):33—34.
[4]规模化、企业化、产业化是玉米制种业发展方向—访中国农业科学院佟屏亚研究员[j].中国种业,2006,(1):19—2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