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现代玩具对儿童游戏自由的束缚及破解措施

现代玩具对儿童游戏自由的束缚及破解措施

来源:意榕旅游网


现代玩具对儿童游戏自由的束缚及破解措施

李 爱,陶志琼*

【摘 要】游戏和玩具在儿童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现代儿童玩具对儿童的自由游戏产生了种种束缚:限制了儿童游戏的场所,剥夺了儿童想象的空间与自由,过于注重“教育性”对“游戏性”有所削弱,使得儿童游戏产生孤独化趋向。要走出这些束缚就需要:引导儿童游戏回归自然,鼓励儿童自主找寻和制作玩具,玩具设计要体现多元化的功能与价值,把玩具作为情感交流的桥梁。

【期刊名称】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年(卷),期】2016(038)003 【总页数】4

【关键词】游戏;现代玩具;自由;束缚

荷兰学者胡伊加青把游戏定义为“一种完全有意置身于日常生活之外的、不当真的,但同时又强烈吸引游戏者的自由活动”[1]。游戏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游戏对儿童的发展是全方位的、整合的,无论是机体的发育、心智的开启、还是情感的培养都需要游戏,儿童需要游戏,正如需要安全和食物一样。儿童往往借助各种各样的玩具来进行游戏。一个好的玩具,不仅可以作为玩耍游戏的器物与工具,而且可以更好地体现游戏的自由本质,实现科学性、教育性和趣味性的统一。但不好的玩具则会破坏这些作用,设计过于完美不留余地的现代儿童玩具就对儿童的自由游戏会产生种种束缚。

一、现代玩具对儿童游戏自由束缚的表现

(一) 现代儿童玩具限制了儿童游戏的场所

儿童游戏的场所逐渐由自由的田间地头向家庭以及人为的专门设计的儿童游乐场所转变,由户外转向户内。在过去的年代,儿童可以在田间地头肆意嬉戏玩耍,只要能奔跑到的地方就是儿童的乐园,田野里、小河边、树林里、山坡上......只要儿童愿意,那里就是儿童嬉戏玩耍的地方。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绿地逐渐减少,原先儿童宽敞自由的游戏空间随之缩小,并且被城市的水泥文化所阻隔。

家庭因素之外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增强了父母对孩子自由游戏的不安全感,于是父母将儿童游戏的空间更多的限制在家庭的卧室、客厅或者是专门为儿童设计的游乐场所。[2]儿童自由活动空间减少,很少有机会与大自然接触,只能在家里、小区乐园,或者是双休日到公园里游玩。

现代儿童玩具的设计与玩法大多将游戏场所指向于户内,比如积木、变形金刚、芭比娃娃、毛绒玩具等多数玩具更适合在户内玩耍,现代玩具对户内游戏场所更明显的指向性。此外,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电脑和电视进入家庭,并成为儿童娱乐生活的一部分。据一项调查显示,6岁的儿童,每天除了上幼儿园,在家中的大量时间是在电视机前度过的,约60%的儿童每天看电视1-2小时,许多幼儿周末看电视的时间在3小时以上,还有的家长为了省去带孩子的麻烦,让孩子自己玩电脑游戏,电视和电脑也逐渐成为儿童的娱乐工具。 (二) 现代儿童玩具设计的“完美性”剥夺了儿童想象的空间与自由 正如杜威所说:“幼儿生活中的最主要事件,是消磨在游戏上的,不是从事他们从大点的儿童那里学来的游戏活动,就是玩他们自己发明的游戏……的确,做游戏的快乐,多半出于寻找和制造必要的东西的过程中。”[3]而随着科技的发展,玩具已经成为流水线上的商品,从材料的选择到玩具的加工制作,均由机

器统一化完成,个人是无法参与到玩具制作的任何一个环节,现代玩具将一个完整的结果给了儿童,以成人的技术代替孩子创造的过程,孩子为游戏而选择、制作、使用玩具的过程被现代技术压缩。这种直接来自结果的享受,只能对儿童产生短暂吸引,而不能对儿童人格的形成有促进和引导作用。儿童只知享受,不知尝试探求,没有发现和创造动力,儿童想象的空间和自由也就受到了剥夺。[4]

从玩具玩法来看,无论是机械装置、电动、遥控还是建构玩具,每一款玩具都经过考量与设计,大到整套玩具的造型结构,小到每一个零部件插孔,都有一定设计与安排,甚至儿童在玩耍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与挫折以及解决方案都已经被设计,将成人的技术成果展现在儿童面前,其实是剥夺了儿童选择和创造玩具的权利,缩短了儿童游戏的时间与过程,限制了儿童想象的空间与自由,是对游戏自由的束缚。

从玩具的材料来看,目前较多采用的是:木质、毛绒、塑料、钢材等,而传统生活中自然材料俯拾皆是,儿童玩具材料可就地取材,现代儿童无法选择玩具的材料,这也是对游戏自由的束缚。以玩泥游戏为例,现代彩色面团取代的不仅仅是自然泥巴,更是缩短了儿童玩泥游戏的过程,传统玩泥游戏需要经过找泥、挖泥、和泥、塑泥和晒泥这一过程,现在已经被简化到只剩塑泥这一步。家长看似在为儿童提供好的游戏资源,缩短儿童游戏的准备时间,让儿童尽快享受到玩泥游戏所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其实是在缩短儿童游戏的时间和过程,是在限制儿童想象的空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儿童玩具功能的设计过于注重“教育性”对“游戏性”有所削弱 在“家长选择与购买玩具”的调查中,62.79%的家长认为“具有教育意义”是

玩具的重要作用。[4]可见,玩具用以“享乐与闲暇”的本体性价值被功利性价值取代,这些玩具在把知识技能带给儿童的同时,把学业这些玩具在把知识技能带给儿童的同时,把学业压力也提前带给了儿童。教育性玩具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玩具的休闲与享乐功能。此外,玩具的功能由综合多功能到只注重的“教育”的功能。比如说中国传统玩具“风筝”,它集娱乐、健身、竞技、观赏甚至通讯探测等功能于一身,又与文化艺术以及民俗节令密切相关,反映了传统玩具所具有的文化传递等功能;再比如民间玩具“虎头鞋”“虎头帽”,既表达了人们理想、愿望(喻指孩子长得彪悍,早日成为栋梁之才),也能用来穿戴,并且体现了民间艺术的色彩特征—张力和刺激性,集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于一身;像七巧板、九连环等流传至今的传统玩具融入了数学原理,能开启儿童的心智,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

当代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并不断提高对幼年期的期望值,父母希望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除了注重技能学习以及参加各种补习辅导班外,还希望“寓教于乐”,[2]希望儿童在玩中学,父母在把玩具交给儿童时,除了期待儿童收获快乐外,也承载着儿童学习进步与发展的期望。玩具承载着更多的教育功能,而最本质的娱乐性却被忽视,经常可看见玩具身上印有字母、数字、水果名称等,玩具的教育功能被无限扩大化,玩具经销商除销售好玩的儿童玩具外,也在变相地销售着“知识”“技能”“勤奋”等品质,“练习”“掌握”“探究”等成为解读玩具意义的符号,玩具开始仅仅成为教育的工具,玩具的功利性被无限扩大化,玩具的功能越来越局限化。 (四) 现代儿童玩具使得儿童游戏产生孤独化趋向

在物资匮乏、玩具稀少的年代,儿童更多地是与自己的伙伴一起玩,“拉帮结

派”“成群结队”更是体现着年长儿童游戏的特点,然而儿童自发的游戏往往带有“野蛮”“粗暴”“残忍”的特点,比如说体格较强壮的儿童和体格较弱的小孩子在游戏中会出现“以强凌弱”的状况,这样的缺点就会使得家长“管束”“驯化”和“规范”儿童的游戏,以期望儿童游戏更加的“文明”或者是“规范”,经常可以听到家长说“要是他们老是欺负你,就不要跟他们一起玩了,自己在家里玩也是一样的”,与这种被训化、规范的现象相伴的趋向是儿童游戏孤独化。如今,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儿童玩具更是花样繁多,与传统的群体性游戏相比,现在儿童的大部分时间是自己在家里(卧室或者客厅)与玩具玩,商品化的玩具使儿童成为孤独的游戏者。由于孤独,柔软的毛绒玩具开始成为儿童感情的慰籍者,用以寻求感情安慰;由于缺少玩伴,儿童将玩具想象成自己的玩伴,来满足自己对情感和交往的需要。在《爸爸去哪儿》这档亲子节目中,当孩子们被要求上交玩具时,都表现出了不舍得、不情愿的情绪,Kim更是以哭闹的方式来表达上交玩具狗“小黄”的不满,玩具在儿童眼里是“有生命的”“鲜活的”,玩具承载着儿童真实而又宝贵的情感,玩具往往也就成为成人与儿童之间冲突矛盾的主题之一。

大多数玩具的设计更适合儿童自己玩,当父母把玩具作为礼物送给孩子时,也寄予了孩子独立性的期望,希望孩子一个人乖乖地玩,独自享受玩具的乐趣,而不要打扰成人的生活。如果只给玩具,而不与儿童分享游戏的快乐,即使是玩具堆满房间,儿童也只能是从失望的现实退出进入到幻想的世界中,体验到的只是“孤独”。

二、如何走出现代儿童玩具的束缚

(一) 引导儿童游戏回归自然

儿童对户外游戏场地充满了喜爱,因为户外的游戏活动意味着更多的自由与快乐,在幼儿园,儿童每日户外活动时间不得少于2小时,可以说户外游戏是童年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德国心理学家埃尔克·舒博特和赖纳·斯特克里曾主持并实施了“无玩具幼儿园”行动方案。在项目实施的三个月里,他们逐步撤走幼儿园里的玩具。该项目具体分为五个阶段:第一,由幼儿园教师组织探讨方案可行性与价值;第二,与家长交流沟通这个计划并获得支持;第三,与幼儿沟通,从破损和不受欢迎的玩具开始,漫慢收走玩具;第四,鼓励幼儿选择现有玩具材料,在不损坏前提下游戏,并提供儿童更多到大自然中去游戏的机会;第五,从最需要的物品开始,慢慢将玩具回归幼儿活动室。实施报告显示,儿童从最初不适应、想念玩具,到后来主动寻找生活中可用以游戏的材料,大胆想象和创造游戏材料的多种玩法,在找寻游戏材料过程中体会在田野、森林等自然环境中游戏的快乐。”[5]“无玩具幼儿园”项目实施目的是预防“脱离自然”。主持该项目的专家认为,现代社会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却有着远离自然的危险。父母越来越重视和爱护孩子,孩子却越来越孤独;孩子的玩具越来越多,他们生活玩耍的环境却越来越狭隘。同时,这个项目带来启示:离开成人设计提供的玩具,儿童的游戏依然可以高效进行。儿童有能力自己去探索、发现和创造游戏材料,儿童自行创造的游戏材料更能激发儿童的游戏兴趣和想象,从而获得解决问题、交流合作的经验。

现代儿童玩具的设计要将儿童游戏的场所多引向户外,让儿童多多接触和亲近自然,在自然环境中成长与发展。 (二) 鼓励儿童自主找寻和制作玩具

陈鹤琴先生认为,凡是儿童可以玩的、看的、听的、摸的东西都是可以叫做玩具。[4]家长和教师应利用身边的资源,帮助儿童认识自然,掌握内在的规律,不放过每一个可以当玩具的实物的机会。在《爸爸去哪儿》这个节目中,Angela帮爸爸洗菜,Kimi帮爸爸淘米,可以看出孩子愉悦的心情,那个时刻,蔬菜大米不仅仅意味着实物,更多地意味着让儿童欢乐的器具,如果此时爸爸们能和孩子进行一番交流,告诉孩子蔬菜的常识性知识、或者是教导孩子不要浪费粮食,那么会更有意义,更能体现陈鹤琴先生“无处无玩具”的思想。将儿童玩具的发现、发明、创造的权利还给儿童,更能体会游戏的自由与快乐。 玩具已经成为了工业流水线上商品,没有个性以及创新性,严重阻塞了儿童想象的空间。现代儿童玩具的设计,应该开放、创新,并给予儿童足够的想象空间,儿童这一刻与下一秒的玩法都不拘泥于玩具,改变“玩具牵着儿童鼻子走”的现状,将玩具的自主性还给儿童,让儿童真正享受游戏自由的权利。

与此同时,家长和教师应鼓励儿童手工制作玩具,比如说利用废旧物制作玩具,这样的玩具花费少、乐趣多、又节能减排,并且极富创造性和个性,儿童在创造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亲自动手制造自己喜爱的玩具,带给儿童更多的乐趣。

(三) 传统玩具推陈出新实现多元化的功能与价值

首先,玩具作为儿童玩耍的器物,要具有一定的可玩性、趣味性、娱乐性,玩具的设计与生产在符合安全性的前提下,要着重考虑儿童喜爱什么,让玩具有更多的娱乐性和趣味性,满足儿童“爱玩”的天性。

其次,陈鹤琴先生认为玩具和各种游戏器具是儿童生活学习的必需品,玩具是儿童的教科书,是教育儿童不可或缺的材料。不管我们是否愿意,玩具都在

“教”儿童学习。一个好的玩具在带给儿童快乐的同时,也能刺激感知觉的发展,习得一定的社会文化习俗经验,获得美感的熏陶,促进逻辑思维的开发等。现代玩具设计除关注玩具的造型及文化内涵外,还要融入声音、色彩、教育等元素,进行加工再创作,使得玩具集娱乐、审美、文化、教育等功能于一身。[6]

中国传统民间玩具起源于生产劳动、宗教巫术和民俗活动,是社会发展的记录和生活状态的体现。在历经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种类繁多、色彩明快、就地取材、构思巧妙、造型夸张等特点的实用艺术门类。传统民间玩具在游戏方式上大都具有寓教于乐的思想,使中国传统文化以娱乐的方式融合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除了趣味性,还具有科学性和教育性。[7]同时,传统民间玩具的设计题材、造型、色彩以及游戏方式蕴含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对于儿童成长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传统玩具的创新设计要努力做到在保留传统玩具设计精髓的基础上,创新玩具的交互方式,用更合理的材质和结构设计实现改良。 (四) 把玩具作为情感交流的桥梁

现代玩具的设计应将儿童游戏更多的指向群体性游戏,无论是亲子之间、伙伴之间还是师生之间,都可以通过玩具来架起一座情感联系的桥梁,在玩玩具的过程中,既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更有助于培养儿童的乐群、协作、分享、宽容等良好的品质。

童年需要玩具,但更需要与人一起游戏。游戏是富有“情感色彩”的人的交往活动,玩具终究是一“物”,无法替代人与儿童的交往活动。有人参与的活动,儿童才可以获得对世界的安全感、形成依恋感、赢得归属感和自尊心,儿童的童年才能是幸福的。[6]

综上所述,我们要将儿童从室内解放出来,让儿童亲近大自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将玩具从工业化解放出来,多一点想象,多一点创造;赋予儿童玩具更全面的价值与意义,从教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给予儿童更多的交流与交往的机会,从孤独中解放出来,给现代儿童玩具一个机会,让儿童真正体会游戏的自由与快乐。 参考文献

[1]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9.

[2]聂茜.从传统玩具的核心价值看现代儿童玩具设计[C].北京:全国工业设计教育研讨会论会论文集,2009:25-27.

[3]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37. [4]杨俐.从传统到现代:玩具的价值异化与游戏精神的缺失[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11):169-170.

[5]高雪莲.精神家园的迷失:远离自然的儿童游戏——基于柳溪村儿童游戏的田野调查[J].北京社会科学,2015(10):19-25.

[6]杨俐.现代儿童玩具价值的审视与思考[J].考试周刊,2001,46:156-157. [7]赵倩.传统民间玩具如何推陈出新[J].中外玩具制造,2014 (8):74-76. (责任编辑 周 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