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光来讲述孔乙己的故事?体会一下这种写作角度第二篇白话小说,最早发表于1919年
与直接用第三人称描写的不同效果。4.联系上下4月《新青年》,后编入《呐喊》。《孔乙己》自发表以来,文,揣摩下列句子(让学生分析“排”“摸”“捞”“笼”探因为作品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促人自省,成为文学等词)。5.探讨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
索研究界、语文研究界的研究热点。自1922年入选民根据单元导语和课后习题可以分析出,人教版智书局出版的《初级中学国语文读本》以来,《孔乙编排《孔乙己》的教学价值导向是:了解孔乙己的性己》一直是各版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
格特征和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形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体会文章中独特叙述视角的表达效果。
76
一、教学价值导向分析
据以上分析思路整理归纳,各版本教材对孔乙笔者研究了人教版、语文版、北师大版、苏教己的教学价值导向主要有以下几点:分析孔乙己人版、沪教版五个版本教材中《孔乙己》的编排情况,物的形象和性格特征,并探讨导致孔乙己悲剧命运从所在单元主题或导语、课后习题,总结分析了编的原因;文中几处提到笑声,为什么笑,这样写的用者对这篇小说的“教学价值导向”。
意是怎样的;鲁迅对孔乙己的态度和对嘲笑他的人以人教版为例,《孔乙己》所在单元的导语是:的态度是什么;以小伙计“我”的口吻讲述故事的好学习本单元,要在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着重欣赏人处;对文中关键句子和词语的理解。
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刻画人物性格的多种艺术手法。课后习题有:1.小说中有几处写二、典型教学案例分析
到众人的哄笑?他们为什么而笑?作者用众人的笔者收集了三十多个发表在各类教学期刊及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2.小说对孔专著中的案例,选取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具有乙己的描写,哪些地方是正面描写?哪些地方是侧代表性的十个,对其中选取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面描写?由这些描写可以看出孔乙己是怎样的一同时依据刘克兰先生对我国中小学常用教学方法个人?3.作者为什么要通过一个小伙计“我”的眼
的分类(讲授、问答、讨论、阅读指导、演示、参观、实
ywjsgxzs@163.com
探索TANSUO
验、实习作业、练习)[1]
,对这些典型案例所运用的教们的麻木不仁和黑暗社会的控诉。
学方法进行梳理、统计。
教学方法:
【课例1】徐开质,谈谈孔乙己的“偷”,《语文教问答法,演示法,讨论法。
学通讯》,1988年第1期
【课例4】诸定国,《孔乙己》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教学内容:
思,《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师版)》,2007年第3期
1.孔乙己偷了什么,为什么要偷?教学内容:
2.孔乙己偷的结果怎样?1.师生一起探讨“一个的孔乙己”。结
3.作者写孔乙己偷的意图是什么?合文中描写来阐释自己的观点。
4.孔乙己的偷到底值不值得同情?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一群
的众人”。5.重点讲析:由“偷”引出“酒”;由“偷”引出了解唯利是图、嫌贫爱富的掌柜,冷漠的短衣帮和“笑”;由“偷”引出“打”;由“偷”引出“情”。主旨是长衫主顾,残暴的丁举人,理解他们都是“看客”。
批判了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和社会的冷漠残酷。
3.从自身和社会两个方面分析孔乙己悲剧人教学方法:
生的原因,一起探讨“一个
的社会”。
问答法,练习法(口头练习),讲授法。
教学方法:
【课例2】李镇西,我教《孔乙己》(1997年执教),问答法,讲授法,讨论法。
《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课例5】黄厚江,《孔乙己》教学实录(2008年2006年出版
执教),《享受语文课堂——黄厚江本色语文教学经教学内容:
典案例》,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
1.请同学们提不懂的问题。
教学内容:
2.一个人的命运与他的遭遇是有联系的,比较1.找手——文中几次写了孔乙己的“手”?孔乙己第一次与最后一次出场的变化。
2.圈手——哪几处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命运?3.最后人们再次想起他,是由于什么原因呢?3.画手——哪些地方还可以写手?
给文章加上一个副标题。
4.论手——这双手折射出孔乙己的悲剧命运,4.续写作文《孔乙己的最后日子》。分析人物形象以及造成命运悲剧的原因。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问答法,讲授法,练习法。
问答法,练习法,小组讨论法,演示法。【课例3】吴青松,《孔乙己》中的笑对主题的揭【课例6】杨冬雪,《孔乙己》教学设计,《中学语示,《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7期
文教学》,2011年第3期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1.文中的笑分成四类:咸亨酒店顾客冷漠、无1.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从孔乙己活动的几个主聊的笑;咸亨酒店掌柜冷酷、自私的笑;咸亨酒店小要场景,从“看与被看”的对立模式中,探讨人物的伙计解脱、解嘲的笑;咸亨酒店小孩子们天真、幼稚塑造以及文本的张力。
的笑。
2.“看与被看”的有关事件是如何被引入和被2.通过不同人对孔乙己不同的笑来揭示文章讲述的?“我”和“我再看”的双重模式有何作用?
对科举制度的抨击,对孔乙己的同情和悲愤,对人
3.重点语句、词语的语境分析。结合文中关键
77
2019.0278
词语分析孔乙己人物形象。
3.理解命运。“大约”“的确”矛盾吗?如何理解?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问答法,阅读指导法(抓重点语句),小组讨论法。问答法,练习法(口头练习),小组讨论法。【课例7】余映潮,《孔乙己》课堂教学实录及评【课例10】肖培东,残喘在“忘”与“记”之间的苦点(2012年执教),《余映潮中学语文精品阅读课教——我教《孔乙己》,《语文教学通讯》,2016年第2期
学实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年出版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1.一“记”——你们最“记得”孔乙己的什么?1.介绍儿童视角。
2.二“记”——小说中的其他人最能“记住”孔2.用一句话概说的形式,说说孔乙己这个人物乙己的又是什么?
形象。
3.三“记”——这些人真的“记住”孔乙己了吗?3.资料助读——文章主旨、儿童视角、场景设教学方法:
置、“虚实相生”的手法等。
问答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4.在第4、11段寻找对比点,感受孔乙己的命运据统计分析,以上课例主要从如下两个方面展变化。
开教学:
教学方法:
第一,通过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练习法(口头练习),阅读指导法(批注、对比阅走进文本,从不同角度选取教学内容,感受孔乙己读),讲授法。
命运的变化,从而帮助学生达到理解小说主题的目【课例8】郑逸农,《孔乙己》“非指示性”教学设
的。这一类教学案例在其中占大多数。从对小说计,《中学语文》,2012年第7期
故事情节的梳理入手整体感知孔乙己的人物形象,教学内容:
让学生明白孔乙己是一个好吃懒做、死要面子、迂1.初读课文,说说初读感受。腐不堪却内心善良的旧时代读书人。接着引领学2.再读课文,小组交流再读感知。
生走进文本,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一起探3.三读课文,小组选出一个共性的学习主题,究,比如:文中几次写了孔乙己的“手”(黄厚江),文一同展开深入的品味和细致的赏析,教师引导。
中对孔乙己的“笑”分成哪几类(吴青松),孔乙己4.四读课文,自选式学习,就自己喜欢的或印“偷”的结果是什么(徐开质),读者和小说中人物最象深刻的一两个地方展开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小说能“记住”孔乙己的分别是什么(肖培东)。在提出主题。
这些问题之后,执教者对这些教学内容进行细致分教学方法:
析,深度解读,最终殊途同归,达到理解小说主题小组讨论法,阅读指导法(抓重点语句)。“社会的冷漠、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的目的。
【课例9】张红霞,《孔乙己》教学设计,《现代语第二,在教学过程中传授阅读小说的技能和方文》,2014年第2期
法,比如对比、提取关键信息、叙事视角、自主探究教学内容:
和学会质疑等。从收集案例的情况来看,自2010年1.整体感知,尝试从掌柜、丁举人、短衣帮、小伙以来,此类案例越来越多,说明越来越多教师已经计的视角复述孔乙己的故事。不同视角复述故事。
在思考“小说教学教什么”这一问题,也越来越认同2.以小组为单位赏析人物形象。
王荣生教授“教给学生解读方式应该成为小说教学
ywjsgxzs@163.com
探索TANSUO
的主要内容”的观点。比如余映潮老师引导学生运本的能力。课堂上除了要求学生多动口、动脑,多用对比阅读的方法,“在第4、11段寻找对比点,感受动手也应成为常态,这有助于教师关注学生在课堂孔乙己的变化”,找出孔乙己在外貌、穿着、手的动上的状态,提升教学效率。
作、语言等前后不同之处,感受孔乙己命运的变化,统计结果还显示,以上十则课例选择的教学点从而引导学生掌握“对比”这一阅读方法的妙处。诸较为分散,详见下表。
定国老师则设计了“一个
的孔乙己”训练学生
概括能力,让学生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掌握用简练教学点
数量(占比(%))语言概括、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杨冬雪老师重点便排出九文大钱。/摸出四文大钱。7(70%)设计了“看与被看的有关事件是如何被引入和得以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6(60%)
被讲述的”这一问题,让学生关注并理解这篇小说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叙事视角和叙事者的选择与运用的巧妙之处”,还笑。/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有余映潮、张红霞老师等,也都设计了叙事视角的问活的空气。/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题。郑逸农老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生成最值得研究了。/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6(60%)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的问题,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会质疑的阅读方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法,也是关注学情,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从学生出叙述视角的选择。3(30%)发进行教学活动的行为,值得广大教师学习。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3(30%)上述十则课例关于《孔乙己》的教学方法大致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有以下三种:
辩道,“窃书不能算偷……”
3(30%)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一是问题教学。从收集到的案例来看,几乎所有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2(20%)教师都以研究问题为基础展开教学,这与当前我国课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怎堂主要教学方式是一致的。教师如何利用文本,设计样?……谁晓得?许是死了。”
2(20%)能够提升学生阅读兴趣、开发学生思维能力、是学生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掌握阅读小说方法的问题,是问题教学的关键。
也便这么过。
2(20%)二是小组讨论。这种教学方法尊重学生,让学这说明《孔乙己》这篇经典小说可教的点很多,生充分发表个人见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另外也说明很多教学点的确定比较随意。这篇小能力。为了不让小组讨论流于形式,张红霞老师在说该教什么,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从统计数据来教学过程中布置任务:分小组,自由选择外貌、语看,学界意见较为统一、教学点出现次数最多的是:言、动作等角度解析孔乙己人物形象。这样的讨论对孔乙己动作的白描“便排出九文大钱”“摸出四文话题指向明确,在选择中需要商讨,学生只有真合大钱”中“排”和“摸”的对比,占70%;对孔乙己外貌作、真思考,才能较好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这种的白描“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做法值得借鉴。
占60%;对孔乙己语言的白描,选点占比也较高。
三是读写结合。这里的“写”既包括像李镇西老师布置的续写作文《孔乙己的最后日子》,以此培三、教学设计建议
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也包括余映潮、黄厚江目前《孔乙己》教学内容大多集中在“人物形象等老师提出的做批注的要求,以此提升学生赏析文
分析”“小说主题探讨”上,如果说以上两点是这篇
79
2019.0280
小说教学的必要选择,那么教学落点集中在“让学术效果)
生了解孔乙己是一个既可怜可悲又可叹的知识分3.探讨孔乙己:“可笑”背后,导致读者对孔乙子,通过孔乙己形象的塑造,批判了封建科举对知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原因是什么?(孔乙己代识分子的毒害和人们的冷漠”就有很大问题。
表了理想或幻想与社会现实有冲突的一类人,具有小说教学的着力点应该是学生不懂、不会、不象征性)
能的地方,而以上教学落点,九年级学生基本都能以此达到本文学习的第一个教学落点:理解鲁说出大概。至于鲁迅批判封建科举,更是贴标签式迅看似平常中暗含讽刺的精准简练的个性化语言,的解读、浅表性的理解,学生早在学习鲁迅的其他进而理解文章在不显露的讽刺中揭示了造成孔乙作品时就已了然于胸。
己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身“好喝懒做”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还需要研究这篇小说“一心为功名”的人格与思想因素,也有腐败的社会的文本体式,并据此来确定小说教学的内容,即具
制度因素。
体的解读方式。[2]《孔乙己》有这样一些特点:精准
再设计稍有难度的三个活动:
简练的个性化语言,运用“讽刺”的手法,塑造了典1.分组讨论:你是怎么注意到小说中“我”这个型的“看客”形象,运用“小伙计”这一独特的叙述形象的?(让学生从只关注孔乙己、掌柜、酒客到思视角等。
考小伙计的存在与作用)
根据对十则课例教学点的统计,对孔乙己形象2.揣摩心理:“我”是如何看待文章中“众人的出神入化的刻画,让其具有现实性和象征性,很能笑”的,即当时“我”的心理是怎样的?
体现鲁迅语言的精准简练,这些人物白描的地方也
3.朗读体会:分角色朗读第10段掌柜与酒客对是鲁迅语言暗含讽刺的地方,是最值得教的。同话的语气,理解作品中人物的心情与心态。
时,作者颇具匠心地选择小伙计作为叙述者,让文学生通过活动能够体会到,当孔乙己被打后,章显得有张力,这一叙述视角的妙处很值得琢磨。
看掌柜与酒客闲聊的小伙计与被看的掌柜与酒客都我们应以这两个地方为着力点,通过搭建多个只是对孔乙己被打一事好奇而已,而对于孔乙己本支架,设计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让学生一步步走人他们是情绪漠然、毫不关心的。而冷眼旁观的稚进文本,深入理解鲁迅语言的魅力,理解叙述视角嫩冷漠的“我”在文中起到渲染、深化作品主题——的巧妙选择,以达到“理解鲁迅的这篇小说是如何批判国民性、揭示人性凉薄——的作用。
用精准简练的个性化语言及写作技巧达到不显露至此,学生终于真正读懂这篇小说:在精准简的讽刺,以批判国民性、揭示社会中人性凉薄的”这练的作品语言与巧妙的叙述视角下,文中处处有一教学终点。这些讽刺不同于鲁迅在其他文章中“不显露的讽刺”,在二者天衣无缝的交融下,作品的辛辣讽刺,属于这篇小说的文本体式特点,是打实现了对国民性、对人性凉薄的深刻批判。开这篇小说奥妙之门的钥匙。
课堂首先设计三个活动:
参考文献
1.概说孔乙己:用一个词或者短语评价孔乙己。[1]刘克兰.现代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2.细读孔乙己:通过第4段对孔乙己外貌、行社,1998:217.
为、语言白描中不显露的讽刺,体会孔乙己“可悲可[2]王荣生.小说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笑的一生”。(理解“讽刺”艺术手法带来“可笑”的艺
出版社,2017:9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