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主题: 四年级下册语文讲义-培优专题讲练:第2讲:修改病句+写人文章阅读及人物描写方法作用 学习目标 掌握修改病句的方法 掌握写人记叙文的写作手法,掌握人物描写及其作用 一.用修改符号修改下列病句。(在原句上修改) 1.我们要在青少年中进行爱国主义。 2.无论谁违背纪律,都要受到批评。 3.既然同学做错了事,老师也耐心教育。 4.我们虽然要学会修改病句,但要尽量少写病句。 二.修改病句 1.上课了,都在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看到这张照片,我不禁忍不住想起了一件往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战士们冒着雨和泥泞的小路继续前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秋天的徐家汇是最美的季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简介 1
一.故事积累 1.孟母三迁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去逝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孟子的母亲对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视,管束甚严, 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为贤。 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 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样子。孟子的妈妈 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 孟子的妈妈又带着孟子去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孟子便学起了买卖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依然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 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在此居住了。 2.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时代,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 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 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孟子名言积累: 1.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3.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4.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5.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6.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7.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8.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9.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10.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2
11.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 增益其所不能。 知识点一(修改病句) 【知识梳理】 一.病句辨析 病句辨析就是对句子的正确与否进行判断,是对句子的结构和含义理解的综合能力的考查 。修改病句时要准确使用修改符号对症修改,不能改变句子意思,修改后要认真检查。 二.病句的常见类型 1.成分残缺 例:看了这部电影,深受教育。 一般而言,一个完整的句子,其结构至少应包括主语和谓语两个部分(非主谓句除外),缺少其中任何一部分, 句子表达的意思就不完整。这种类型病句的修改方法是补充残缺的成分,使句子完整,把意思表达清楚。 例句中缺少了主语,是谁“深受教育”没作交待,如果在“看”或“深”前加上主语,句子就完整了。 2.搭配不当 例:学校开展了学雷锋的高潮。 在现代汉语中,某些词语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建立了相应的确定性的关系,即形成了一种搭配习惯。如果在使用时,违反了这种约定俗成的使用习惯,就不可避免地犯了“搭配不当”的错误。 例句中“开展”与“高潮”不能 搭配,应将前者换成“掀起”或将后者改为“活动”。 3.用词不当 例:我们的李老师像狐狸一样聪明。 准确用词才能恰切地表达意思。例句中用“狐狸”形容李老师显然是不恰当的,可改为“诸葛亮”。 4.词序颠倒 例:展览馆里展出了两千年前新出土的文物。 词序颠倒,指的就是在一个句子中,某些词语的顺序颠倒而导致语句不通顺的现象。修改时,可根据原句的意 思,把颠倒的词语调整过来,使句子通顺就可以了。例句中“展出”的“文物”是现在出土的,而不是“两千年前” 出土的。所以,这一句应把“两千年前”与“新出土的”位置对调一下。 5.重复啰嗦 例:我不禁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3
重复啰嗦,即在同一个句子里连续使用了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修改时,只需删去多余的词 语即可。例句中,“不禁”与“忍不住”意思大致相同,删去其中一个即可。 6.指代不明 例:小刚和小军约好星期天去他家玩。 句中使用代词或量词如果指代不明确,就会造成句意含糊不清。修改的方法是使人或事物具体化。例句中的“他” 不知是指小刚还是小军,应将“他”改为“小刚”或“小军”。 7.前后矛盾 例:我估计那人一定是坏蛋。 用语要求前后统一,否则就会犯“前后矛盾”的毛病。例句中“估计”与“一定”矛盾,可将“一定”删去。 8.分类不当 例:菜园里种着西红柿、西瓜、黄瓜、扁豆、苹果等蔬菜。 把所属或种类不同的事物混淆在一起,就造成了分类不当的毛病。例句中的“西瓜”、“苹果”是水果,“蔬菜”不 能包括他们,应把“西瓜”、“苹果”删去,或者在“蔬菜”前加上“瓜果”,或将“蔬菜”删去。 9.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例:黄继光不但壮烈牺牲了,而且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错用关联词,会造成关联词语与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不一致。例句就错把两个分句之间的转折关系当成了递进 关系。正确的关联词语应该用“……虽然……但是……”。 10.不合情理 例:农民们冒着凛冽的寒风收割稻子。 在一个句子中,如果所要表达的意思有违反常规或违背客观事实的现象,即为“不合情理”。例句中“稻子”成熟 是秋季,农民不可能“冒着凛冽的寒风” 收割稻子。 三.修改病句的符号及作用 我们在修改病句的时候会有很多专用的符号,有了它们,我们就可以很轻松地修改病句了。我们先来认识一下 几种常见的修改符号。 1.改正号 改正号:把错误的文字或符号更正为正确的 2.删除号 删除号:用来删除字、标点符号、词、短语及长句或段落。 3.增补号 增补号:在文字或句、段间增添新的文字或符号。 4
4.调位号 调位号:用于近距离调移字、标点符号、词用于远距离调移字、标点符号、词、句、段。 四.修改病句方法 修改病句是有方法可寻的,一般需掌握好“一读二找三改四检查”。 1.读,读通句子,弄清原句的本意。本意是指原句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修改病句的前提是不能改变原句的 本来意思,只有弄清句子的本意,才可能正确修改。 2.找,确定句子的病症。要修改病句,先要找到句子的病证,确定病因。一般我们可以根据所学过的几种病 句的常见原因,帮助查找病症。 3.改,对证下药。根据语句病症及原因,经过认真思考,采用增、删、调、换等方法,动手把错的地方改正。 4.检查。改完后还得重读几遍,看看有毛病的地方是否都修改了,修改的是否恰当,是否保持了句子原意。 修改病句的一般方法总结是: 补:残缺的成分要补上。 删:重复累赘的词语要删除。 换:不搭配的词语要更换。 调:语序不当的要调换。 【例题精讲】 (1)考考你,用修改符号修改下列病句 1.每个小学生都应该上课专心听讲的好习馈。 2.我国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 3.“六一”联欢会上,我们班表演了文娱节目和大合唱。 4.我们要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增加学习效率。 5.言行不一致的人,是一种极坏的作风。 6.乌云和大雨从天空中倾泻下来。 (2)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墨绿的麦苗舒展着嫩叶。( ) 2.近几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又有了提高。( ) 3.经过普法教育,群众普遍的觉悟提高了。( ) 4.他的一双手几乎完全冻僵了。( ) 5
5.黄继光虽然壮烈牺牲了,但是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 6.我们在学习上应当有不怕困难的精神。( ) 知识点二( 写人文章阅读及人物描写) 【知识梳理】 一.写人类阅读整体阅读思路 写人的文章,就是以人物为主,通过具体的事例,反映人物的特点或思想品质。写人与记事是分不开的。 它们的区别在于文章的侧重点不同:记事的文章着眼于记一件具体的事,落脚于事情发生的详细过程;写人 的文章着眼于描写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动态等,事是为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思想品质服务的。 1.分析典型事例,感受人物形象 写人文章所写的人是具体的人,活生生的人,他的思想性格不是凭空表现的,而是通过具体的事情或者材 料而显示的。刻画人物,总离不开典型事例,只有把人物置身于具体的事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内心世界等 才能充分地表现出来。这样的事情或材料可以是一件,也可是几件。因此,在阅读写人文章时,要看一看作者 通过写什么事情来表现人物的,想一想所写事情的侧重点在哪里,它对表现人物特点有什么好处等等。写人的 文章一般都是通过一件或几件事来表现人物的,有的是一件事或几件事来表现人物某方面的特征,有的则是通 过几个不同的事反映人物某几方面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把段落层次理清理 顺。还需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内容或情节,认真分析,深人体会。 二、分析人物的描写方法 写人文章,是以表现人物为重点的,而人物的特点,除了通过事情来表现以外,还通过人物描写来展示。 人物描写方法,主要有肖像描写(外貌、神态)、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只有这样,才能把人物写得活灵活现。 我们在阅读时,一定要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体会人物的个性和品质,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知识链接】人物描写 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物形象特征、心理、情感、性格品质) 【例题精讲】 《水浒传》第 43 回 李逵这个杀人不眨眼的天煞星路遇剪径的李鬼,本想一斧子砍掉,可当他听李鬼哀 告说家中有老娘没人赡6
养时,他便犹疑了,并想起了自己的老娘: 李逵……自肚里寻思道:“我特地归家来取娘,却倒杀了一个养娘的人,天地也不佑我。罢,罢,我饶了 你这厮性命。” 中等篇 弯弯的小路 (22分) ①骄阳似火。近中午了,可赶集的人还似一股股流水,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这弯弯的小路上,形成一条奔流的人河。在人流中,一个小姑娘正推着满满一车杏子摇摇晃晃地走着。路窄,人挤。突然,“唿啦”一声,黄澄澄、水灵灵的甜杏儿在地上滚动起来。 ②呀!无数只脚就要踩到杏子,怎么办?这时,一个洪钟似的喊声压倒吵嚷声:“大家别动!” ③人群立刻静下来,接着,一个拄拐棍的老人弯腰去捡杏子,一个抱孩子的妇女弯腰去捡,一个红领巾弯腰去捡,一个小伙子弯下腰…… ④“完了!”姑娘心头一颤,五年前的情景一幕幕浮现在脑海里: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一个小姑娘挑一担苹果在路上走着。拥挤的人流碰翻了筐子,蜂拥而上的人争抢着果子。吃果子的人嬉笑着散开,姑娘掩面哭泣。这姑娘,正是她自己。 ⑤“闺女,别着急。”老人把捡到的杏子放进车里,打断了姑娘的追忆。 ⑥“姑姑,给你。”妇女怀中的孩儿用小手捧着杏儿喊。 ⑦红领巾踮着脚,努力把捧杏的手伸过来…… ⑧姑娘不敢相信自己,她擦去泪花,睁大眼睛:不错,都捡回来了,满满的一车杏子。 ⑨这时,一股清凉的风儿轻轻飘来,姑娘紧锁的眉头舒展开了,脸上泛起了红晕,似一朵绽放的红彤彤的花,可泪花又蒙住了她的眼…… ⑩噢,是风儿吹到这弯弯的小路上,吹走了千万人心头的炎热,吹开了姑娘脸上的花…… 1、 从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3分) 顿时( ) 出现( ) 回忆( ) 2、 从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3分) 寒冷( )舒展( )稳稳当当( ) 3、 照样子写词语:(6分) 四面八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摇摇晃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用“~~~~~~~”画出文中打比方的句子。 (2分) 5、 用“————”画出对姑娘外貌进行描写的句子。 (2分) 7
6、 文章中两次写到姑娘的泪水。(2分) 第一次姑娘“掩面哭泣”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泪花又蒙住了她的眼”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为短文确定中心思想:( ) (2分) A、本文表现了果农丰收的喜悦。 B、本文表现了姑娘心情变化。 C、本文表现老人、妇女等人助人为乐的精神。 8、画线句子中的“风”表面上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实际上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高篇 最美的名字 (14分) ①在一次作文课中,老师让同学们以“名字的故事”为题做口头作文。结果,一个最拙(chú zhuō)于表达的女生摘走了“最美的名字”的桂冠。 ②这个女生名叫秦沫沫,她为大家讲述了自己名字的(要领 由来)―― ③我本来叫秦玲玲,两岁那年发烧住进唐山市儿童医院,不幸遇上了大地震。陪床的妈妈被坍下来的一块楼板夺去了性命。我和两个阿姨被埋在了废墟下面。一开始,我不停地哭闹,喊着要妈妈,但很快就哭不动了――我渴呀!两个阿姨轮流抱着我,她们看我渴得快死了,就试着往我的嘴里滴了些尿液,可我说什么也不肯咽(yàn yè),全都吐了出来。“这孩子的命怕是保不住了。”一个阿姨伤心地说。 ④“是啊,(即使 但是)有一滴水润润这可怜的小嘴巴也行啊!”另一个阿姨也绝望地说。 ⑤突然,这个阿姨被自己的话提醒了,她俯下身子对着我的小嘴喂了一点唾沫,另一个阿姨也在冒烟的口腔中艰难地积存了一点唾沫喂给了我……六十多个小时过去了,(1)我们竟然被(解放 解救)出来。为了记住我是怎样活过来的,我这个“吃唾沫”的孩子从此改名叫“秦沫沫”。 ⑥没有雕饰,没有渲染,甚至没有必要的描摹,但(2)我们全怔住了。那一刻,我们一遍遍在心底默念着“秦沫沫”这个非同寻常的名字,忘情于一种比甘露更为无私的滋润,感动于一种比乳汁更为伟大的喂哺…… 1、用“________”画出括号内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和用得恰当的词。(3分) 2、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带点词的意思。 (2分) 绝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同寻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中有两个“我们”,(3分) 其中第(1)处的“我们”指的是___________; 8
第(2)处的“我们”指的是___________, 我认为这个名字是“最美的名字”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短文主要写了什么?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对短文的“阿姨”说几句话。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作业】 一.修改下列病句 1.少先队员发挥革命传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兴安岭的夏天真美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经过学习,大家普遍的觉悟提高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个新旧社会,真是鲜明的对比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们要培养自己的写作兴趣和水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老师的教育下,我端正了学习态度和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开学,我们树立了计划,明确了努力方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爸爸对我说,我小时候,没钱读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我的抽屉里堆满了许多获奖证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快毕业了,应该更加刻苦学习。 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修改病句。 1.不管天气十分炎热,大家还是坚持锻炼身体。 2.已经把连长交给我的任务顺利实行了。 3.经过教育,大家擦亮了眼睛,增高了认识。 4.同学们一定要遵守交通法规,防止不要发生事故。 5.上课时,小华的眼睛不转眼地注视着老师。 6.我买了钢笔、尺子、橡皮和文具就急忙赶回家去。 7.虽然你学习再好,但是没有骄傲的理由。 8.玛莎穿着一件蓝色的风衣和一顶黄色的帽子。 9.今晚天空月圆如镜,繁星满天,多美的夜景啊! 10.广场上挤满了许许多多数不清的人。 三.判断下面的病句修改是否准确。 1.经过治疗,小明的病已经恢复了健康。改为:经过治疗,小明已经恢复了健康。( ) 2.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为: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3.听了老师的一番话,很受教育。改为: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一番话,同学们很受教育。 ( ) 4.颐和园所有的景点,我大部分都游览过。改为:颐和园所有的景点,我基本上都游览过。( ) 5.在东北的深山里,土煤窑稀稀疏疏星星点点地到处都是。改为:在东北的深山里,土煤窑稀稀疏疏地到处都 是。( ) 四.用学过的修改符号修改下面的句子。 1.打乒乓对我是很感兴趣的。 2.我们要从小养成讲卫生、懂礼貌。 3.课间休息铃响了,同学们纷纷来到操场上,纷纷做起了游戏。 4.看了《雷锋》这部影片,是我受到了深刻的影响。 5.我们看到了绿油油的田野,小河哗哗地流水声。 6.遵守诺言的人,是一种良好的品德。 7.妈妈因为关心我的学习,所以关心我的生活。 8.老师要求同学们默默地朗读课文。 9.汪老师被光荣地评为“模范班主任”的光荣称号。 10
难度篇 爱书如命的人 (25分) ① 在鲁迅的全部生活中,书籍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他被人称为“爱书如命”的人。 ②幼年时期的鲁迅,随着识字渐渐多起来,就开始攒钱买书。过年时,大人给了他“押岁钱”,他总舍不得随便花零花,一点一点攒起来买书看。成年以后,鲁迅阅读的范围更加广泛了,他对于买不到的稀有的好书,就新自动手,一笔一画地把它抄下来。显然,抄书使他得益匪浅。鲁迅的记忆力那么好,读过的书能够经久不忘,这与他抄书的爱好是密切相关的。在鲁迅博物馆里,陈列着一盒修书的工具,鲁迅就是用这些极其平常的东西进行修书,使得他的书历久常新,没有一册书里有污损,也没有一册书是破散的。 ③鲁迅读过的书浩如烟海。他购置的书,仅据《鲁迅日记》上的“书帐”统计,从1912年到1936年,就有9000多册。他收藏的书,总是捆扎保存得井井有条。鲁迅一生清贫,最大的财产就是他的这些宝贵的藏书了。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8分) (1)平常:近义词( ) 反义词( ) (2)清贫:近义词( ) 反义词( ) (3)破散:近义词( ) 反义词( ) (4)爱好:近义词( ) 反义词( ) 2.据意写词(词语在文章中找)。 (5分) (1)形容(读过的书)很多。( ) (2)经过了很长时间也不会忘记。( ) (3)得到的收益很大。 ( ) (4)经过了很长时间还是新的。 ( ) (5)形容非常有条理。 ( ) 3.照要求填空。 (1) 这篇文章的中心句是:(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短文中相互照应的句子:(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抄书使鲁迅“得益匪浅”,具体表现在:(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鲁迅的书“历久常新”。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4.读第二节,用“︱”给这节文字分层,再分别写出层意与节意。 (3分) 层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节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爱书吗?读了这篇短文,你最想和鲁迅先生说些什么?想一想,写下来。(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父爱的高度(17分) ⑴好多年都没有看过露天电影了。 ⑵记得小时候,家在农村,那时电视、碟机这类玩意在乡下压根就没见过,更别说是享用了。所以要是逢有哪个村子放电影,周围十里八村的人就都赶着去,在那露天地里,黑压压的一片,煞是壮观。 ⑶那时父亲还年轻,也是个电影迷。每遇此等好事,就蹬着他那辆已不可能再永久下去的老“永久”自行车,带着我便摸黑去赶热闹。 ⑷到了电影场,父亲把车子在身边一撑,就远远地站在人群后边。我那时还没有别人坐的板凳腿高,父亲就每每把我架在他的脖子上,直至电影结束才放下。记得有一次,看《白蛇传》,骑在父亲的脖子上睡着了,竟尿了父亲一身,父亲拍拍我的屁股蛋子,笑着说:“嗨!嗨!醒醒,都‘水漫金山’了!” ⑸一晃好多年就过去了,我已长得比父亲还高,在人多的地方,再也不用靠父亲的肩头撑高了。 ⑹春节回家,一天听说邻村有人结婚,晚上放电影,儿时的几个玩伴就邀我一同去凑热闹。我对父亲说:“爸,我去看电影了!” ⑺父亲说:“去就去么,还说什么,又不是小孩子了!” ⑻“你不去?” ⑼“你自个去吧,我都六十几的人了,凑什么热闹!” ⑽来到电影场,人不算多,找个位置站定。过了不大一会,身边来了一对父子,小孩直嚷嚷自己看不见,如多年前父亲的动作一样,那位父亲一边说着“这里谁也没你的位置好!”一边托孩子骑在了自己脖子上,孩子在高处咯咯地笑着。 ⑾我不知怎么搞得,眼一下子就湿润了。这么多年了,我一直在寻找一个能准确代表父爱的动作,眼前这一幕不就是我找寻的结果吗? ⑿想起了许多往事,再也无心看电影。独自回家。 ⒀敲门。父母已睡了,父亲披着上衣来开门,“怎么这么早就回来了,电影不好?” ⒁看着昏黄灯光里父亲花白的头发和那已明显驼下去的脊背,我泪一下子涌了出来,什么也没回答,只是把自己身上那件刚才出门时父亲给披上的大衣又披到了他单薄的身上。 ⒂是啊,父亲一生都在为儿子做着基石,把儿子使劲向最理想的高度托,托着托着,不知不觉间自己就12
累弯了,老了。 ⒃我知道,这一生,无论我人生的坐标有多高,都高不出那份父爱的高度,虽然它是无形的,可我心中有把尺啊! 1、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读音,对的打“√”。(6分) ...板凳(dēnɡ dènɡ) 结束(sù shù) 热闹(nao nào) ...睡着了(zháo zhuó) 不知不觉(jué jiào) 单薄(bó báo) 2、“父亲每每把我架在他的脖子上”中,“每每”的意思是( )(2分) ①有一次 ②每一次 ③每天每月 3、读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你觉得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至少写出2个不同的方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什么样的动作最能准确代表父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知道,这一生,无论我人生的坐标有多高,都高不出那份父爱的高度”,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