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瑞典模式
作者:程 超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03期
摘要本文从瑞典模式的概念、历史局限等方面探讨了瑞典模式的含义、历史成因和不足,以及在全球化浪潮下该如何看待瑞典模式、是否具有普遍意义。 关键词瑞典模式 资本 不妥协
中图分类号:D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1-140-02
一、什么是瑞典模式
说到瑞典模式,那么民主社会主义则是探究瑞典模式的出发点,因为民主社会主义是瑞典社民党长期坚持的方针。当前民主社会主义的模式在中国讨论也比较热烈,关于民主社会主义的定义,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修正,一些长期被不公正看待的信奉民主社会主义的政党被重新深挖、研究。不过通观全世界,民主社会主义在不同国家的实行也有着千差万别,不能一概而论。比如英国虽是工党执政多年,但工党右翼化、追随“第三条道路”众人皆知;德国社民党也是如此,有着极其深厚历史渊源的德国社民党与一般资本主义政党无异,可见若扣除一些基本精神外,民主社会主义在当代多成为一个包容万象的模糊概念,不过在瑞典,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践算是一个特殊。从1928年瑞典社民党提出“瑞典模式”之后,几十年内瑞典社民党按照此模式施政,不但长期保持执政党地位,而且坚决捍卫民主社会主义的旗帜,使得国家综合实力稳中有升(不完全是追求GDP良好),福利政策的高水平更是独树一帜。当然,瑞典究竟在实行什么样的社会主义,还是瑞典人自己回答最合适。2005年瑞典社会民主工人党章程第一章党的目标中就十分明确地提出:“社民党旨在建设一个以民主理想和所有人同等价值为基础的社会。自由、平等的人们生活在一个团结的社会里是民主的社会主义的目标。”①由于社民党在瑞典长期执政的历史,我们可以从此判断瑞典的整体目标的历史去向。
那么,何谓瑞典模式仅仅这几个字就能完结了吗?显然不是。关于对瑞典模式中所有制的分析上,我们可以看出瑞典仍然走的是不同于科学社会主义的模式,也就是私人资本占主要成分,公有制成分较少。“社民党从功能社会主义的理论出发,注重对私人资本功能的限制和改造;而不是将其实行国有化,因此瑞典商业之85%,制造业之94%在社民党40多年后仍属私人所有。”②因此所有制问题并不是瑞典经济模式的特点,而瑞典经济模式的特点正是社民党在章程中体现的:“经济势力绝对没有权力来限制民主,但民主总有权力对经济设定条件,为市场划定界限。”③一句话,瑞典社民党主张用民主的执政权力来对资本实施高度节制,以实现社会的整体进步,而这正是瑞典模式极其独特之处。经济上不奉行新自由主义,对资本的限制与利用较之他国严厉,利用独特的机遇成就了二战后的高速发展是瑞典模式至今仍在世界上引人关注的原因。瑞典社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党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制度下持续与资本展开“斗争”,使得高福利与工资增长的两大因素保持了持续稳定,是北欧其他各国都难以做到的。同时,在政治上瑞典模式仍继续关注民主、人权、平等,注重个人的基本权利和团结的力量。由于经济上显出鲜明的与资本抗争的特征,所以考察该模式的其他方面,并不显得十分出众;因为瑞典模式的核心正是经济上的“不妥协”造成的,所以瑞典模式中依附经济而存在的其他特点诸如民主、和谐等等,也出现一些不同于他国的特点。首先是瑞典社民党长期执政的历史在资本主义国家是难得一见的现象,而反对党为了竞选执政,甚至提出比瑞典社民党更为“左”倾的许诺。但瑞典的反对党本身是保守势力的代表,是主张发展资本的,因此显得非常奇怪。再次,瑞典的高福利也很有名,因为在一个税收占到GDP50%的国家资本感受的分量明显比个人要大,社会关系的普遍和谐也就不足为奇了。第三,社民党在2001年的党纲中还称,“在资本与劳动的冲突中,社会民主党始终代表劳方的利益。社民党现在是、而且永远是反对资本主义的政党。始终是资方统治经济和社会要求的对手。”④在资本主义的游戏规则下反对资本主义,瑞典社民党真的能达成民主社会主义教师爷所鼓吹的和平长入社会主义吗?看来瑞典社民党正在试图做出回答。 二、瑞典模式的历史局限
说到瑞典模式的主导者——瑞典社民党,必须要将“历史性妥协”这个词眼放在它名称的前面,因为“瑞典模式的核心实际上是社会民主党占统治地位的国家与私人资本之间的一种‘历史性妥协’”。⑤毕竟早在瑞典社民党执政初期它就已经放弃了与资本主义的秩序进行斗争,转而与私人资本对抗。自从第二国际的破产以来社民党右翼化已经是主流,而为何瑞典社民党能在其中“脱颖而出”呢?这可以从它主张的瑞典模式中得到答案。瑞典模式几十年的实践特征(20世纪70年代前)为:一个庞大的、私人所有的工业部门,一个庞大的、靠税收维持的公共部门,一个强大的工会组织,一项积极的劳动市场政策,一项宏伟的贫富拉平计划,贯穿其中的基本出发点是力图以平等和公正的分配把经济增长与私人所有制相结合。这几十年的实践总的看来是成功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良好的历史和国际条件,这也正是瑞典模式的历史局限之一。
瑞典模式的产生与延续受制的条件一开始就不完全是本国独力能决定的结果,因为瑞典对外界的依赖度相当大。二十世纪初期的瑞典面临的和缓局势在当时的欧洲是难得的,因此社民党能按照它所创建的“人民之家”道路全面而坚决地做出改革,诸多惠及人民的措施也因此能过渡到今天;尤其是二战后各国元气大伤,其他欧洲国家基本处于灾难状态,竞争对手的匮乏使得市场对瑞典出口的需求自然极其庞大,加上瑞典实际上是二战结束时唯一一个经济完整、劳动力充实的国家,瑞典经济发展达到顶峰时正好又赶上外部的增长条件极为良好。但进入70年代,增长条件随着欧洲重建逐步消失,固定汇率向浮动汇率使得世界经济更加不稳定,通货膨胀上升,因此瑞典在经济政策上出现了摇摆。“70~80年代,经济政策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原因在于解决各种经济问题,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采取自相矛盾的措施。紧缩政策诚然能够减少通货膨胀并改善收支平衡,但却要付出增加失业的代价。同样,单方面地实行扩展政策从短期看或许可以扩大就业,但所付出的代价是扩大通货膨胀并恶化收支平衡。”⑥进而瑞典经济在80年代出现了过热现象,直到90年代加上苏东危机的大气候,出现了政府危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可见,瑞典模式的局限也正是各国同样头痛的问题。失去特殊发展环境下的瑞典,始终受其本国资本与国外经济环境大气候的牵制,经常必须在私人与公共支出之间做出两难的抉择。社民党标榜的公平正义与私人资本的对立,与世界资本主义秩序的摩擦使得社民党并不能永远一帆风顺。但更为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是:成熟的高福利政策是瑞典社民党和瑞典人民长期斗争所取得的结果,其经验是不可复制的,一个国家赶上了一个动荡时代中片刻的发展机遇并使之巩固、加深,这对于其他国家来说,如此优点也恰恰是他们的局限之所在。抛开面临机遇多少不谈,瑞典是对高福利国家经济发展受限论调的一个挑战,而其他国家在福利与公共支出政策上的调整却多频发更深层次的危机,法国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无论全国大罢工还是学生运动的风暴,本国的政策变动总是诱因之一;瑞典虽然几番出现资本主义制度下无法避免的“危机”,但总是却成功地“压制”了不满的声音,在政策调整中尽量保持一致和民众的不过激反应,调和一词真正得以深入人心,高水平的公共支出政策更是无党派能够撼动,在资本主义国家已算是一大突破。因此,瑞典模式已经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发展格局,那就是经济发展与福利政策的高度调和与偕行。要想在这个方面仿效瑞典,大多数国家是困难的,它们还暂不具备瑞典几十年积累的经验与条件,这正是瑞典模式之于他国的局限性所在。在世界各国形成该层次发展的局面,仍需要长期的斗争才能获得。
三、全球视野下的瑞典模式
瑞典模式的定义十分复杂。极其简略地说,可称之为政治上奉行传统的民主的多党议会制,经济上鲜明的反对资本过度扩张和节制资本,社会福利政策上稳中有升的高水平。而瑞典模式在全世界成为热门研究对象并不单与这三个特点有关,瑞典模式中蕴含的深意更值得关注。按照瑞典社民党的历史前进曲线来看,从早期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修正”到东西方割裂时期对民主社会主义价值不懈的追求,再到东欧剧变、苏联垮台下受到冲击以致新世纪仍然抵制新自由主义的侵蚀,瑞典社民党坚守的瑞典模式固有精神虽基本不变,但期间经历几次下野,2006年大选又失去了执政地位,成为在野党,其瑞典模式能否进行得下去值得注意。不过人们关注瑞典模式,主要是比对各国自身及研究瑞典模式形成的条件,以及能否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以不同于以往的方式进行超越。
瑞典模式成功的基本点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取得的,这毫无疑问。推行瑞典模式的社民党同样也因此成为“受害者”,2006年大选是在经济仍保持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失利的反常现象,长时期维持高福利、以高额税收作代价则是社民党下台原因之一⑦,资本的强势毋庸置疑。不过,资本主义的全球秩序化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反抗,似乎仍是一个绕不过的话题。面对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金融危机的全球海啸,瑞典社民党也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以表达对其传统支柱汽车产业受创的担心。可见,瑞典模式没有超越制度,而瑞典社民党所力争的目标正是超越这个制度,但经济之困又多受其牵制,陷入了怪圈。这正是各国在不同层面都出现的奇特现象:一方面是共融于“地球村“、“新秩序”,另一方面是危机的俱损大大超过了上个世纪的程度,不同国家、不同制度都受影响。固有的制度界限被大大地弱化了,一国的风险更出现了受全球化高度入侵的可能,追求公义的运动也因此受到了削弱,因为应对的方面更加多样复杂。同时,资本全球化的趋势也正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扼杀这种模式成为发展中国家比照的对象。世界经济的发展仍然是不均衡的,高水平综合国力该如何保持在瑞典政坛上都成为政党相互间批判的武器,何况诸多后发达国家仍在争论自身发展模式的优劣。不过,瑞典模式中始终不容忽视的一点正在于对资本的高度节制,这是追求公平正义的最后底线。一个资本统治的国家是不可能真正获取公平正义的,而已成为高水平国家的瑞典该如何保持社会主义运动的基本要义和在新形势下发展瑞典模式,我们将拭目以待。 注释:
①③④高锋,时红编译.瑞典社会民主主义模式——述评与文献.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7页,第348页,第287页.
②蒙子良.论瑞典民主社会主义的和谐特点.学术论坛.2006(10).
⑤⑥黄安淼,张小劲.瑞典模式初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97页,第340页. ⑦瑞典社会民主党缘何败选下台.当代世界.2006(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