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Feb.2010 第24卷第1期 Journal of Xinxia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1.24 No.1 ●中国文学研究 论《史记》中的诗化倾向 王德军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陕西汉中723001) 摘要:《史记》中出现了反文体的写作方式,这让《史记》产生了“诗化”的倾向,具体体现在抒情及想象力等 方面。 关键词:史记;诗;抒情;想象 中图分类号:1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334(2010)O1—0116—03 收稿日期:2009—12—09 作者简介:王德军,男,河南新乡人,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史记》是一部史学巨著,但同时又在许多方面 一、强烈的抒情性 不同于一般的史学著作,出现了“文体越界”现象。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司马相如与司马迁》中曾 鲁迅用“无韵之离骚”一语在于突出了《史记》 说《史记》是司马迁“恨弄臣为,寄心楮墨,感身世之 不拘于史法而具有文学的价值。《史记》是继《离 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 骚》之后的又一部个体创作的体制结构宏伟繁复的 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惟不拘于史法,不囿 鸿篇巨制,又一次将文学创作推向了顶峰,与《离 于字句,发乎情,肆于心而为文”|1jl加。 骚》一样,超越前人,体现出巨大的创造性。 鲁迅称《史记》为“无韵之《离骚》”,其中最重 对此,郑家建认为:“尤其重要的是最后一句话 ‘发乎情,肆于心而为文’,它的含义也就是说,作家 要一个原因就是《史记》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司马 内在的这种强大的情感,犹如那奔兀不止的熔岩,你 迁将《离骚》讽兴当世的力量、爱奇的审美观、浓郁 根本无法用什么来框定它,抓住它,而只能让它喷射 的抒情性融入《史记》创作中,因而其笔下的人物刻 而出,然后,让它凝固成千姿百态的形体。”_2 Jl∞ 画和论赞都跳跃着太史公诗人般的激情。如《屈原 这样,司马迁在《史记》的写作中出现了“文体 贾生列传》是一支屈原伟大人格的赞歌,《伯夷列 传》是一首喷发出愤激不平之情的怨刺诗,《项羽本 越界”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反文体”写作。 纪》是一首充满悲壮叹惋之情的英雄史诗,《魏公子 所谓“反文体”写作主要是指“作家出于一种独特的 列传》是一首充满崇敬之情的赞美诗……司马迁与 表达自我的想象方式的需要,有意识地对已有文体 屈原一样,以炽热的情感来探求和构筑自己心中的 的话语方式、艺术规范进行反叛和解放,从而消解甚 至颠覆这种文体的稳定性” ̄2 31o4。 理想,洋溢着浪漫主义情调。 刘衍曾指出了《史记》注重抒情的特点。他说, 《史记》的“反文体”写作主要体现在它的抒情 唐代学者刘知己的《史通》作“点繁篇”,为追求修辞 性及想象等文学手法的运用上,这使得《史记》在一 的简洁曾删改了《史记》个别章目的字句,虽不为 定程度上出现了“诗化”的倾向,“它具有诗的意蕴 苛,但他却没有文学的眼光,不懂得司马迁写史,从 和魅力……出入风骚,对《诗经》和《楚辞》均有继 承’’[3 3。 。 不刻意雕琢,而全凭客观表述的需要、凭主体抒情需 要而为文的特点。《史记》之所以又是“无韵之《离 116 骚》”,成为《离骚》一样的抒“ 积”之情的文学巨 著,也正是他以人物为本,写的是血性文章 Jl 。 《史记》中有许多借写他人传记抒发自身情感 的例子。司马迁把修史和“自己的身世之叹联系在 起,融入了较重的怨刺成分,许多人物传记都寓含 着作者的寄托,磊落而多感慨……既是一部通史,又 是作者带着心灵创伤所作的倾诉”_3J2嘶。 一与写作心情,都与屈原相近,他著名的发愤著书说也 是直接从屈原等先贤那里体会到的。故此,鲁迅才 说《史记》不失为“无韵之《离骚》”。实际上,鲁迅 本人也是牢骚忧愤之人,同心相知,他对两千年前的 屈原和司马迁的心境——牢骚、怨愤与愁思,是相知 甚深的。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将《史记》深刻地解 读为“无韵之《离骚》”。 在《屈原贾生列传》中,司马迁打破了一般传记 文的写法,加入了大量抒情和议论的句子,极尽对屈 原心理状态的刻画,以此来反映屈原写作《离骚》的 原因,并对屈原高尚的人格极尽赞美之词,对其不幸 遭遇表示了深刻的同情。司马迁写道:“夫天者,人 之始也;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 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 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其文约,其辞 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 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 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 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鲫 这些文字充满了对屈原 真挚的感情,同时也是作者对自身无罪遭刑的强烈 愤慨。刘衍说:“实际上这种文章也是司马迁心灵 的私语和倾诉,就像是抒情散文。”[41 136 再如,在《伯夷叔齐列传》中,司马迁说:“或日: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 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余甚惑焉,倘所谓天 道,是邪非邪?”_5 Jl佣 这时作者由对伯夷、叔齐遭遇 的不平进而否定“天道”,喟叹天地的无情。对此, 郑家建即认为“司马迁这里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胸 中之块垒” 。 《史记》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特点是有原因的。 《史记》与《离骚》的创作动因和创作心境相同。司 马迁和屈原皆曾受过大磨难,同为牢骚忧愤之人,屈 原写《离骚》以抒愤懑,司马迁著《史记》寄托忧思, 故《史记》便是《离骚》。所说“恨弄臣为”,是说司 马迁对于自己所处的“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 之所轻”(《报任少卿书》)的地位深为不满。“感身 世之戮辱”,是说司马迁痛心于自己遭受宫刑的奇 耻大辱。这些,都成了司马迁发愤著书、完成《史 记》的动因。而屈原“事怀王为左徒”,也属“弄臣” 之类;被谗放逐,为抒愤懑,遣牢骚,遂作《离骚》。 司马迁对屈原是有深切的了解的。他在《屈原贾生 列传》中写道:“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 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司马迁的人品、遭遇 二、强大的想象力 郑家建说:“反文体写作,还要求作者必须具有 强大的想象力,也就是说,非有天马行空似的大精神 即无大艺术的产生。”l2 J1叫《史记》虽然是“实录”,但 其中也体现了强大的想象力。曾国藩曾说:“太史 公称庄子之书皆寓言,观子长所写《史记》,寓言亦 居十之六七。” 儿 曾氏的这个评价体现了《史记》擅 长使用想象的特点。郑家建说:“正是这种虚构,才 使得《史记》获得生命和诗情的表现。”_2_1 《史记》中存在着大量的虚构成分,这主要体现 在其中的人物对话及细节描写等方面。 《史记》中存在着大量栩栩如生的对话描写,然 而所叙对话许多乃是私密的谈话,对此作者并不可 能听到,这种情况下司马迁就采取了想象的手法进 行虚构,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史记》描写项羽、刘 邦观看秦始皇出巡的盛大场面时,项羽说“彼可取 而代之”,语气中充满咄咄逼人的力量,这很符合项 羽的强悍和豪爽的性格。刘邦说:“嗟乎,大丈夫当 如此也!”显得委婉曲折,体现了刘邦老练、深沉的 特点。再如《项羽本纪》写到项羽被刘邦追逼到乌 江时,只剩下28骑,项王自度不得脱,对部下说: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后面又写到项羽对亭 长说,我八千子弟,今无一人还,又有何面目见江东 父老?于是自刎而死。司马迁的这段描写极其精 彩,人物栩栩如生。可是,距离项羽上百年的司马迁 如何得知项羽临死的这些话语、细节呢?只能想象。 再比如一些细节描写也具有很大的想象成分。 如《魏公子列传》,写信陵君迎接侯生的情景,相继 出现“公子执辔愈恭”、“公子颜色愈和”、“公子色终 不变”,这些描绘信陵君神态的词句显然很大程度 上出自司马迁的想象,是他设身处地地进行想象构 思,然后根据人物性格书写出来的。这些方面体现 了《史记》善于使用想象的特点。 三、其他方面的体现 郑家建说:“(《史记》)表现出一种充满感情、生 命和神采的境界。《史记》行文恣肆,疏荡有奇气。 117 在叙人述事上,传神绘声;记载语言上,曲传口角。 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 其境界是瑰奇幽远的。” 兮,命之衰矣!”I5]1 《淮南衡山列传》还引用了“一 《史记》的诗化倾向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 第一,大量对仗工整及铿锵顿挫的句子。《史 容” 5j2 来讽喻汉文帝和兄弟之间的倾轧。这些韵 记》以散文为主,但是也有许多句子非常富有音乐 语的使用增加了《史记》的抒情效果及诗意美。 的美感。如《屈原贾生列传》写道:“屈平疾王听之 第三,强烈的气势及深邃的意蕴。苏辙在《上 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 枢密韩太尉书》中说:“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 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 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 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瘠 怛,未尝 气。”《史记》的修史动机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 不呼父母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 变,成一家之言”。这种宏大的理想追求也有助于 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史记》形成强烈的气势及深邃的意蕴。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 [参考文献] 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 [1]鲁迅.汉文学史纲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 [2]郑家建.历史向自由的诗意敞开:《故事新编》诗学研究 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 [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儿哪这一段话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1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 铺陈排比,读起来相当富有音乐美。 版社,1999. 第二,大量诗歌及民谣、谚语等韵语的使用。 [4]刘衍.中国古代散文史论稿[M].海口:南方出版社, 2005. 《史记》使用了许多诗歌及民谣、谚语。如在《伯夷 [5]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列传》中司马迁就引用了伯夷、叔齐临死前所作的 [责任编辑郭庆林] 歌:“登彼西山兮,采其薇兮。以暴易暴兮,不知其 Discuss the Poeticized Tendency in Shi Ji WANG De—jun (Institute of Liberal Arts,Sh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zhong,72300 1,China) Abstract:The is reverse writnig style in shiji makes Shi Ji have a poeticized tendency,which embodies in lyri- cism and imagination. Key words:Shi Ji;poetry;lyric;imagination l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