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关于花的古诗词赏析⼀ 《⼤林寺桃花》 唐代:⽩居易
⼈间四⽉芳菲尽,⼭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觅处,不知转⼊此中来。 赏析
该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只不过是把“⼭⾼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平淡⾃然的⼩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间四⽉芳菲尽,⼭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登⼭时已届孟夏,正属⼤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古寺之中,⼜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始盛的桃花。从紧跟后⾯的“长恨春归⽆觅处”⼀句可以得知,诗⼈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怨恨,⽽恼怒,⽽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春景冲⼊眼帘时,该是使⼈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句的“芳菲尽”,与第⼆句的“始盛开”,是在对⽐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花怒放。⽽且在⾸句开头,诗⼈着意⽤了“⼈间”⼆字,这意味着这⼀奇遇、这⼀胜景,给诗⼈带来⼀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到⼀个什么仙境,置⾝于⾮⼈间的另⼀世界。
正是在这⼀感受的触发下,诗⼈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长恨春归⽆觅处,不知转⼊此中来。”诗⼈想到,⾃⼰曾因为惜春、恋春,以⾄怨恨春去的⽆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孩⼦跟⼈捉迷藏⼀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来罢了。
这⾸诗中,既⽤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且还把春光拟⼈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已,看它简直还具有顽⽪惹⼈的性格呢。在这⾸短诗中,⾃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限留恋、热爱,没有诗⼈的⼀⽚童⼼,是写不出来的。这⾸⼩诗的佳处,正在⽴意新颖,构思灵巧,⽽戏语雅趣,⼜复启⼈神思,惹⼈喜爱,可谓唐⼈绝句⼩诗中的⼜⼀珍品。
诗⼈写这⾸⼩诗时,是在江州司马的任上。唐贞元年间进⼠出⾝的⽩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谁知⼏年京官⽣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为江州司马的⽩居易,在琵琶⾏⼀诗中,曾⾯对琵琶⼥产⽣“同是天涯沦落⼈”的沧桑感慨。这种沧桑的感慨,也许⾃然地融⼊这⾸⼩诗的意境,使《⼤林寺桃花》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彩。精选关于花的古诗词赏析⼆ 《寒菊/画菊》 宋代: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赏析
这⾸咏物诗,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国决不向新朝俯⾸的凛然⽓节。诗中句句扣紧寒菊的⾃然物性来写,妙在这些⾃然物性⼜处处关合、暗⽰出诗⼈的情怀。“抱⾹”,喻指⾃⼰⾼洁的民族情操,“北风”,双关语,暗⽰北⽅来的蒙古统治者。全诗写得壮烈激昂,掷地有声。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疏篱趣未穷。”这句主要意思百花在春光明媚的时节盛开,独有菊花挺⽴在凌厉的风霜之中,不与百花争妍⽃艳。郑接着,诗⼈⼜写百花已经凋零,只有菊花⽴于疏篱旁,意趣⽆穷。这⾥的“趣”,既指菊花的傲风拒霜、独放光华的⾃然之趣,也是画家融⼊菊花形象中的⾼洁坚贞、真淳⾃得的主观之趣。诗句融⼊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此中有真意”的意趣。范成⼤在《范村菊谱序》⾥提到“以菊⽐君⼦”的说法,云:岁华晼晚,草⽊变衰,乃独晔然秀发,傲睨风露,此幽⼈逸⼠之操。”范成⼤序⽂与郑思肖诗句的题旨是相同的,范⽂可以帮助我们领悟郑思肖诗歌意象的深刻内蕴。
“宁可枝头抱⾹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诗意深转⼀层。菊花盛开后,在枝头逐渐枯萎,花瓣并不凋谢落地,故云“枝头抱⾹死”。北风在南宋⽂学家的笔下象喻来⾃北⽅的贵族统治集团的侵扰。“枝头抱⾹死”⽐“抱⾹枝上⽼”更为痛切悲壮,且语⽓磅礴誓⽆反顾。“何曾吹落北风中”和“不随黄叶舞秋风”相较,前者质询,语⽓坚定;后者陈述,⼀个“舞”字带来了些许佻达的情调,与主题略显游离。更重要的是,前者点出“北风”,分明指向起于北⽅的蒙古汗国,反抗之情,跃然纸上。诗句⽤隐喻⼿法,是说宁可为坚持⽓节⽽死去,不愿屈服于蒙元统治集团,表现了“宁为⽟碎,不为⽡全”的凛然正⽓,真诚地剖⽩了诗⼈⾃⼰的⾄死不渝的崇⾼民族⽓节。
这⾸诗的重点是托物⾔志,不在于发挥画理,因此具有咏物诗的特征。全诗写菊花之形貌,得菊花之神理,⼜能超乎其上,在充分表现菊花⾃然属性的同时,摅写了郑思肖的爱国情操,既表现出菊花的⾃然美,菊画的绘画美,⼜表现了画家兼诗⼈的⼈格美,使菊花形象的⾃然性与社会性得到和谐的统⼀,这⾸题画诗也便有了崇⾼的审美体验和深睿的哲理含蕴,使读者从中获得美感愉悦和⽣活启迪。
精选关于花的古诗词赏析三 《海棠》 宋代: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雾空蒙⽉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烛照红妆。 赏析
⾸句是起。诗⼈写道:“东风袅袅泛崇光。”“东风”即春风。“袅袅”形容烟⽓缭绕升腾。“东风袅袅”这⾥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化⽤了《楚辞·九歌·湘夫⼈》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叶下”(秋风吹来啊阵阵清凉,洞庭起浪啊落叶飘扬).之句,属于⽤典中的“语典”。“泛”即弥漫。“崇光”是指正在增长的春光。“崇”推崇,引申为“增长”。其中,诗⼈在此⽤⼀“泛”字,活化出了春意浓浓的景象,也为海棠的盛开营造氛围。
次句是承句。诗⼈写道:“⾹雾空蒙⽉转廊。”这⼀句侧写海棠。“⾹雾”指的是氤氲的雾⽓中的海棠花⾹。“空蒙”即细⾬(烟雾)迷茫的样⼦。南朝齐谢眺《观朝⾬》中写道:“空蒙如薄雾,散漫似轻埃。”唐代杜甫的《渼陂西南台》中写道:“仿像识鲛⼈,空蒙辨鱼艇。”宋代苏轼《饮湖上初晴后⾬》中:“⽔光潋滟晴⽅好,⼭⾊空蒙⾬亦奇。”这⾥,“⾹雾空蒙”描写了海棠阵阵幽⾹,在氤氲的雾⽓中弥漫开来的景象。诗⼈从嗅觉的⾓度来写,⾹飘四溢,不但扩⼤了诗歌的空间,也提⾼诗歌的审美境界。“⽉转廊”即⽉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其中的“转”字,不但表明了⽉光动态性,给诗歌增添空间感,也暗⽰夜已深⽽⼈难以⼊眠的寂寞之感。
后两句写爱花⼼事。第三句转句。诗⼈⾸先写道:“只恐夜深花睡去。”这⼀句紧承第⼆句⽽转,担⼼“夜深花睡去”。这⼀句是全诗的关键句,是从上⾯描写环境进⼊到描写⼈物的内⼼世界中,表现了赏花者的⼼态。上⾯写“⽉转廊”,⽉光再也照不到海棠了。其中,⼀个“只”,可以说虚词表意,深化了爱花⼈的痴情。⼀个“恐”字,不但强调了诗⼈对海棠的痴情,更暗⽰了⾃⼰的孤寂、冷清。最后是合句。
诗⼈接着写道:“故烧⾼烛照红妆。”这⼀句将爱花的感情提升到⼀个极点。“故”即所以之意,含有“特意⽽为”之意。同时,这⼀句运⽤了唐⽞宗以杨贵妃醉貌为“海棠睡未⾜”的典故。据宋释惠洪在《冷斋夜话》中记载,唐明皇登沉⾹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醉未醒,命⾼⼒⼠使侍⼉扶掖⽽⾄。妃⼦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明皇笑⽇:“岂妃⼦醉,直海棠睡未⾜
⽿!”这⾥,“红妆”表⾯指海棠,实则诗⼈在此运⽤了拟⼈的修辞⼿法,表明了⾃⼰对⼼上⼈的思念。可以说,诗⼈以花喻⼈,不但含蓄,⽽且给⼈以审美想象。
“烧⾼烛”遥承上⽂的“⽉转廊”,这是⼀处精彩的对⽐,⽉光似乎也太嫉妒于这怒放的海棠的明艳了,那般刻薄寡恩,竟然不肯给她⼀⽅展现姿⾊的舞台。于是作者⽤⾼烧的红烛,为她驱除这长夜的⿊暗。此处隐约可见诗⼈的侠义与厚道。“照红妆”呼应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极写海棠的娇艳妩媚。“烧”“照”两字表⾯上都写作者对花的喜爱与呵护,其实也不禁流露出些许贬居⽣活的郁郁寡欢。他想在“玩物”(赏花)中获得对痛苦的超脱,哪怕这只是⽚刻的超脱也好。虽然花⼉盛开了,就向衰败迈进了⼀步,尽管⾼蹈的精神之花毕竟远离了现实的⼟壤,但他想过这种我⾏我素、⾃得其乐的⽣活的积极⼼态,没有谁可以阻挠。
全诗语⾔浅近⽽情意深永。写此诗时,诗⼈虽已过不惑之年,但此诗却没有给⼈以颓唐、萎靡之⽓,从“东风”“崇光”“⾹雾”“⾼烛”“红妆”这些明丽的意象中分明可以感触到诗⼈的达观、潇洒的胸襟。精选关于花的古诗词赏析四 《赏牡丹》 唐代: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花开时节动京城。 赏析
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法,乃⽤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诗⼈没有从正⾯描写牡丹的姿⾊,⽽是从侧⾯来写牡丹。诗⼀开始先评赏芍药和芙蕖。芍药与芙蕖本是为⼈所喜爱的花卉,然⽽诗⼈赞颂牡丹,乃⽤“芍药妖⽆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芍药”,本来同样是⼀种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卉,但据说到了唐代武则天以后,“牡丹始盛⽽芍药之艳衰”(王禹傅《芍药诗序》)。以⾄有⼈将牡丹⽐为“花王”,把芍药⽐作“近侍”。此处,刘禹锡也怀着主观感情,把芍药说成虽妖娆但格调不⾼。“芙蕖”,是在诗⽂中常以清⾼洁净的⾯⽬出现的花卉,但刘禹锡⼤概因为她亭亭⽟⽴于池⾯之中,令⼈只可远观⽽不可近玩的缘故,说她纯洁⽽寡情。这⾥暗⽰了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
这⾸诗本来是《赏牡丹》,可落笔却不先说牡丹,⽽先对芍药和芙蕖进⾏评赏。⾸句写芍药,这种同样具有观赏价值的花⼉,较之牡丹更早为⼈们所喜爱。《诗经》就写到过周朝郑国的男⼥以芍药相赠的欢乐场⾯,⽽同时期却不见有关牡丹的记载。所以宋代韩琦在《北第同赏芍药》中写道:“郑诗已取相酬赠,不见诸经载牡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习俗也在不断地变化。到了唐代武则天执政以后,“牡丹始盛⽽芍药之艳衰”,以⾄于有⼈将牡丹⽐为君王,把芍药⽐作近侍。芍药地位的下降,刘禹锡认为其格调不⾼,所以说芍药虽妖娆⽽⽆格。
芙蕖,即荷花,这是⾃屈原以来在诗⽂中经常以清⾼洁净⾯⽬出现的花。⼤概由于它亭亭⽟⽴于池塘⽔⾯之上,令⼈只可远观⽽不可近玩的缘故吧,刘禹锡觉得它虽纯洁却寡情。⾄此前两句已经分别对两种可与牡丹并肩的花⼉进⾏了评赏:芍药的种植历史悠久,也曾受到⼈们的喜爱,但却“妖冶⽆格”;荷花也的确堪称花中君⼦,清⾼洁净,但却冷艳寡情。⾄此为后两句推出作者⼼中的最爱,可谓做⾜了铺垫,唯有期待着作者⼼中的“花王”隆重登场了。
“唯有牡丹真国⾊,花开时节动京城。”“国⾊”,旧指⼀国中最美的⼥⼦。这⾥⽤来⽐喻牡丹,便将牡丹的超群姿⾊表现了出来。“真”字虽是副词,却加强了语⽓;“唯有”是⼀种不⼆的选择,增强了评赏的分量,照应了上⾯两句,包含着之所以作出如此不⼆的选择,是经过了认真⽐较,确认了“⾮此莫属”的地位的意思。在这样的美好评价和⾼度概括之后,再以“花开时节动京城”作结尾,既反映了京城⼈赏花倾城⽽动的习俗,⼜从侧⾯衬托了牡丹花的诱⼈魅⼒:正是由于它具有令⼈倾慕的“国⾊”,才使得“花开时节”京城轰动,⼈们奔⾛相告,争先赏玩。
这短短四句诗,写了三种名花,⽽其中⼜深含了诗⼈丰富的审美思想。诗⼈没有忘记对芍药与荷花美好⼀⾯的赞誉,却⼜突出了牡丹的姿⾊,令⼈玩味⽆穷。作为花⽊,本来⽆所谓格调⾼下和感情的多寡,但诗⼈⽤拟⼈化和烘托的⼿法,巧妙⽣动地把⾃然美变成了艺术美,给⼈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精选关于花的古诗词赏析五 《紫薇花》 唐代:杜牧
晓迎秋露⼀枝新,不占园中最上春。 桃李⽆⾔⼜何在,向风偏笑艳阳⼈。 赏析
紫薇夏季开花,开谢相续,花期长达三、四⽉之久。杜牧这⾸诗即围绕紫薇花花期长的特点着笔,赞美紫薇花不争春的谦逊品格。
“晓迎秋露⼀枝新”,⾸句写紫薇花开花季节时令。秋天的早晨,紫薇花迎着秋天的寒露开出⼀枝枝新鲜的花朵。⼀个“迎”字,赋予紫薇花以⼈的精神,它不怕秋寒,迎着寒露开放,为⼈间装点秋天的景⾊。
“不占园中最上春”,春天时节,百花盛开,争奇⽃艳,⽽紫薇花不与百花争春,它夏季开花,⼀直开到秋末。诗⼈在这⾥赞美紫薇花不与百花争春的谦逊品格。
“桃李⽆⾔,下⾃成蹊”出⾃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意谓桃花李花开得鲜艳靓丽,引得⼈⼈们纷纷前来观赏,以致树下踩出了⼩路。杜牧在这⾸中⽤此典故,却⼀反其念,以桃花李花来反衬紫薇花的美和开花时间之长,极有新意。诗⼈虽写紫薇但在此诗中⼀字不提紫薇,使读者在惊奇之中,享受到紫薇的美丽的质感。现在秋天到了,秋风萧瑟,⽆⾔的桃花、李花,不知今在何处,只有紫薇花向着寒冷的秋风,笑对那些争着在艳阳春天开放的花朵了。诗⼈寄情于物,在赞美紫薇花的谦逊品格时,也赞美了具有谦逊美德的⼈。
诗⼈虽写紫薇但在此诗中⼀字不提紫薇,使读者在惊奇之中,享受到紫薇的美丽的质感。充分感觉到紫薇不与群花争春,
淡雅⾼洁的风⾻和⼀枝独秀的品格。所谓“反常”必须以“合道”为前题,⽅能构成奇趣。这⾸被⼈们誉为咏紫薇诗中的佳作,由于设想⼊奇,扩⼤了诗的张⼒和戏剧效果,使⼈玩味不已。精选关于花的古诗词赏析六 《荷花》 唐代:李商隐
都⽆⾊可并,不奈此⾹何。 瑶席乘凉设,⾦羁落晚过。 回衾灯照绮,渡袜⽔沾罗。 预想前秋别,离居梦棹歌。 赏析
这是⼀⾸咏荷诗,表达了诗⼈对美好事物的怜惜之情。展现出诗⼈的婚前⼤胆追求阶段内⼼美的期待与欢会时的情景。 “都⽆⾊可并,不奈此⾹何。”诗⼀开头便极⾔荷花之芙,先说它的⾊,后写它的⾹。就其⾊⽽⾔,荷花“出淤泥⽽不染,濯清涟⽽不妖”(周敦颐《爱莲说》),⼗亩⽅塘,⽥⽥绿盖。颜⾊纯净,姿态婷婷,摇曳在清风之中,那种清新明丽之美和那红绿相映所产⽣的美确实是⽆与伦⽐的。其⾊如此,其⾹也独具⼀格,英特点是“⾹远益清”(周敦颐《爱莲说》)。这
既“远”⼜“清”的芳⾹在群芳之中的确是少见的,所以,从⾊彩和⾹⽓上看,荷花确实不同⼀般的凡花俗卉。难怪诗⼈惊叹它“⽆⾊可并”,⽆⾹可⽐,深深地迷恋上它,实际上这是诗⼈为爱侣的美⾊⽽醉⼼。
瑶席乘凉设,⾦羁落晚过。”前⼀句是在⽉下观赏,后⼀句是在⼣阳下观赏。调整后的语序是:“⾦羁落晚过,瑶席乘凉设。”⼣阳下的荷花⾃有⼀番风韵,那鲜艳的花朵衬着碧绿的荷叶,本已娇媚⾮常,这时它上⾯⼜洒上了⼣阳的⾦辉,带上了“⾦羁”。就更加鲜艳绚丽、光彩照⼈了!⽽⽉下的荷花,那种朦朦胧胧的美也是令⼈⼼醉的,淡淡的夜⾊。皎皎的⽉光。这是荷花的衬景。徐徐的清风,摇动着花朵花叶,⼜给这奇妙的画⾯增加了动感。此时的荷花娇美轻盈,摇曳多姿,仿佛⽉中的仙⼦,款款移步于琼楼⽟宇之中,与特有的环境,特有的氛围交织共融,产⽣梦幻⼀样的关,这两句的实际内容是诗⼈从傍晚到⿊夜约会情⼈,⾯对爱侣时的情形。诗⼈同时写的《曲池》⼀诗有“⽇下繁⾹不⾃持,⽉中流艳与谁期”的诗句,写的就是这种情况。
五、六两句“回衾灯照绮,渡袜⽔沾罗”也是描写与爱侣的欢会。前四句主要是托物寓意,⽤的是曲笔,写得⽐较“隐晦”,⽽这两句近于写实,⽐较明显。前⼀句侧重于场⾯描写:⼜点亮了灯,明亮的灯光照着锦被。由这场景可知两⼈的感情达到何种地步了。后⼀句重在写⼈,交待得⼗分清楚:⼥⽅是渡⽔⽽来,罗袜已经被⽔打湿了,表现出⼥⼦的痴情,也表现出诗⼈的细⼼。
最后两句“预想前秋别,离居梦棹歌”是叹别。“前秋”是秋前之意,因为前⾯是“预想”.当然不会是过去时⽽是将来时。“棹歌”⼀句是⽤典。《南史·⽺侃列传》记载⽺侃“善⾳律,⾃造采莲棹歌两曲,甚有新致,”此外“梦棹歌”即“梦采莲”之意,也即梦想再次相会的意思。“莲”,是“怜”的谐⾳,“采莲”(怜)意为求欢。这⼀联中的第⼀句,推开了⼀步:诗⼈此时本来是和情⼈欢会。
鱼⽔相得,可是却⼜忽然间发愁了。愁什么?原来他想到在秋天到来之前就要与恋⼈分别了。于是便预想起别后的情况:天各⼀⽅,不易相见,只能是“梦棹歌”,即只能在梦中相会了。相会之时想到离别。⼼中犯难;离别之后,⼜难相会,更令⼈难以忍受。实在是“相见时难别亦难”(《⽆题》)啊!这推开⼀步的预想,从侧⾯透露出两⼈感情的深度,所以,当诗⼈的这位爱侣后来亡故之后,他故地重游之时。眼见凤去楼空,抚令追昔,⽆限凄楚:“荷叶⽣时春恨⽣,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声”(《暮秋独游曲江》)。在那荷叶初⽣的春天我与你相遇,并从此增添了离愁别恨,⽽今你像枯荷⼀样谢世了,只留给我⼀⽚凄凉。只要我⾝在⼈世,对你的情意就永远不会消失。曲江池头那⽆尽的流⽔啊,你带给我多少惆怅!可见《荷花》⼀诗,不是⼀般的咏物诗,它是李商隐爱情⽣活的写照。
这⾸诗主要⽤象征⼿法,借描写荷花来寄托⾃⼰的情事。本来是描写⾃⼰热恋之⼈,但却不直接描写⼥⽅本⾝,⽽是以荷花出之。即使是描写欢会之事,也不⽤直⽩之笔,⽽是通过“衾绮”、“罗袜”来侧⾯暗⽰,没有露⾻、庸俗的平直之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