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有一只猫,它总是把自己吹嘘得有多了不起,对于自己的过失,却百般掩饰。
它捕捉老鼠时,不小心,老鼠逃掉了。它掩饰说:“我看它太瘦了,只好放走它,等以后养肥了再说。”
它到河边捉鱼,被鲤鱼的尾巴劈脸打了一下。它装出笑容说:“我是不想捉它——捉它还不容易?我就是要利用它的尾巴来洗洗脸。刚才到阁楼上玩,把我的脸搞得多脏啊!”
一次,它掉进泥坑里,浑身都是污泥。看到同伴们诧异的目光,它解释到:“身上的跳蚤太多了,用这种方法治它们,最灵验不过。”
后来,它掉进河里。同伴们打算救它,它说:“你们以为我会遇到危险吗?不,我在游泳……”话没说完,就沉没了。
“走吧!”同伴们说,“现在,它大概又在表演潜水了。” (1)给短文加个题目。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的近义词。 吹捧——________ 惊异——________ 掩盖——________ 可能——________ (3)文中的省略号表示________。 (4)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 (1)爱吹嘘的猫 (2)吹嘘;诧异;掩饰;大概 (3)猫的话还没有说完
(4)有了错误要勇于承认,并及时改正,不能对过失百般掩盖而不愿承认。
【解析】【分析】(1)考查拟定标题。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提炼标题。(2)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找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吹捧——吹嘘捧场。惊异——感到意外,奇怪;惊奇诧异。掩盖——遮盖大雪掩盖着田野掩饰该受责备的或违法的事掩盖丑事。可能——可以实现;也许;不肯定,估量。(3)解题时了解省略号的作用,依据句意可知,此处省略号是表示猫的话还没有说完。(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1)爱吹嘘的猫 (2)吹嘘、诧异、掩饰、大概 (3)猫的话还没有说完 (4)有了错误要勇于承认,并及时改正,不能对过失百般掩盖而不愿承认。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2)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3)考查学生对省略号的作用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4)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2.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郦正元智取日寇手枪
1945年初,陵口中山桥桥旁的大寺里,盘踞着三十多个日寇。郦正元打入寺内做勤杂工,利用这个身份,跟寺内的三个日寇小头目(混 浑)熟了。
5月的一天(旁 傍)晚,郦正元准备了三壶白酒,一包花生果,两碟炒黄豆,把三个日寇小头目约进自己的小木屋喝酒。郦正元佯装不会喝酒,却一个劲地为他们斟酒。大约喝了个把小时,三壶酒所剩无几,三个日寇已有了几分醉意,只顾猜拳喝酒,对郦正元毫无戒备。此时,郦正元趁机帮他们把上衣和身上的手枪一齐脱下来,放到门板后面。没多久,三个日寇像死猪一样睡着了。郦正元看看时机已到,就立即站起身来,拎起三枝手枪和三条枪带,转身出门并把门带上。
出了小木屋门,郦正元把手枪与枪带分(fèn fēn)别藏(cáng zàng)在早已准备好的装有香灰和垃圾的两只小箩筐里,而后挑起两只小箩筐就向大寺大门走去。大门旁站岗的两个日寇见是寺内的勤杂工,便没(察 查)问,郦正元就若无其事地走出了大门。
当天夜里,郦正元步行二十多里,把三枝手枪和三条枪带送到访仙一地下联络点,交给了抗日民主政府河南区区长张利群。从此,郦正元也就离开了日寇据点,参加了抗日地方武装。
(选自《江苏人民革命斗争群英谱:选编本上》,江苏人民出版社) (1).选择恰当的字和读音。 (混 浑)熟________ (旁 傍)晚________ 分(fèn fēn)别________ 藏(cáng zàng)在________ (察 查)问________
(2).结合上下文,解释词语。 毫无戒备:________ 若无其事:________
(3).从短文中找出一个比喻句,用“________”画出来。 (4).郦正元是怎么从日寇手中拿到武器的? (5).你觉得郦正元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答案】 (1)混;傍;fēn;cáng;查
(2)一点也不防备,没有一点思想准备;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3)没多久,三个日寇像死猪一样睡着了。
(4)郦正元利用勤杂工的身份和日寇混熟,然后灌醉他们,拿到了武器。 (5)郦正元是个聪明、机智、勇敢的人。
【解析】【分析】(1)字形、字音题的考查只要求识记字形、字音而不要求拼写,即侧重于考查识记、辨别、确定汉字、字音的能力,准确地判断其正确与否。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侧重的是“常用字的字音”。考查主要涉及同音字、形声字、形近字、多音字、习惯性误读字、方言字、统读字、难读字等。多音字、习惯性误读字是考试的重点、形声字、形近字次之。多音字、难读字是“认读”的难点。复习时应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把记忆和训练
结合起来。(2)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3)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5)评价人物品质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故答案为:(1)混;傍;fēn;cáng;查;(2)一点也不防备,没有一点思想准备;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3)没多久,三个日寇像死猪一样睡着了。(4)郦正元利用勤杂工的身份和日寇混熟,然后灌醉他们,拿到了武器。(5)郦正元是个聪明、机智、勇敢的人。
【点评】(1)这道题目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是语文学习中最基础的知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读、多记、多写,才能够准确无误书写出来。(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理解词义。(3)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5) 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品质。
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游乐山
妈妈的故乡四川有一处中外闻名的游览胜地——乐山。今年暑假妈妈一起回家乡,我有幸游览了乐山。
清早,江面上晨雾弥漫。我们由乐山城乘汽艇沿江而下,过青衣江、泯(mǐn)江、大渡河三江汇合口来到有中流砥柱之称的乌龙山。
乌龙山四面环水,孤峰兀立,山上树木繁茂,翠竹成荫,山壁陡峭,江流澎湃。古人曾赞道:“河处悄来缥(piāo)渺(miǎo)峰,独立江心江四曲。环水有山不见山,一耸云树插天绿。”
我们离船登岸,踏上山间小径,小径两旁竹木苍翠,不时传来阵阵鸟语,十分幽雅恬静。不知不觉悟我们来到乌龙寺,乌龙寺坐落在乌龙山顶。楣(méi)门正中高悬金匾,门上雕刻着十分精美的花卉图案,显得富丽堂皇。寺内主要建筑有经弥陀(tuò)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和方丈室等,这些建筑结构严谨,庄严雄伟。入门为天王殿,殿内有四大天王雕塑,一个凶猛,一个严肃,一个威武,一个神气。天王手拿擒妖宝物,个人魁梧高大,形态庄重。寺中烟气弥漫,看来寺内香火很盛,烧香拜佛者络绎不绝。
沿着石铺小路下了山,过铁索桥,来到雄伟秀丽的凌云山。凌云山文物古迹丰富,历史名人题咏遍山皆是。加上寺宇辉煌,并有世界最大的石佛,因此自古以来有“天下山水在蜀,蜀之山水在嘉州,嘉州山水在陵云”的美誉。险峻的竣云栈(zhàn)道下,奔腾的江水不时地冲击着山石,十分壮观。
顺着凌云栈道,我们来到大佛脚下。乐山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勒坐像。佛像依凌云山西壁凿岩而成,在三江激流汇合处,坐东面西,佛像高71米,鼻长5.6米,单是脚前可坐百余人,如今大佛身上长满了绿色的苔藓,像披着绿色的袈裟(jiā shā),大佛背山面水,已在这里打坐一千一百多年了。大佛一双慧眼远眺峨眉,近观乌龙,双眼欲睁似闭,神态端庄慈祥,真是形神
兼备。其雕刻的精细,充分显示出古代劳动人民巧夺天工的技艺,实在令人惊叹。
夕阳红着脸儿,慢慢地西沉了,天空中的浮云化作片片美丽的晚霞。此刻,乐山奇景我们尽收眼底。我为祖国有如此辉煌灿烂的历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1)解释下列成语。 ①络绎不绝:________。 ②巧夺天工:________。
(2)本文的记叙顺序是( )
A. 时间变化 B. 地点变化 C. 事情的发展 (3)填出下列地点变化的缺项。乐山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横线画出第六自然段描写大佛高大句子,用波浪线画出这节中描写大佛神态的句子。
(5)短文最后一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 (1)用来形容人、马、车、船等连续不断;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
(2)B
(3)乌龙山;乌龙寺;凌云山;乐山大佛
(4)横线:佛像高71米,鼻长5.6米,单只脚面可坐百余人。
神态:大佛背山面水,一双慧眼远眺峨眉,近观乌龙,双眼欲睁似闭,神态端庄慈祥,真是形神兼备。
(5)与开头相呼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2)、(3)此题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找主关键词语,由“乐山城、乌龙山、乌龙寺、凌云山、乐山大佛 ”可知,作者是按地点变化写的。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5)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1)①用来形容人、马、车、船等连续不断。②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2)B(3)乌龙山、乌龙寺、凌云山、乐山大佛 (4)横线:佛像高71米,鼻长5.6米,单只脚面可坐百余人。神态:大佛背山面水,一双慧眼远眺峨眉,近观乌龙,双眼欲睁似闭,神态端庄慈祥,真是形神兼备。(5)与开头相呼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熟读课文,可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2)、(3)此题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5)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
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儿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xì jì)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 晕)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shì sì)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 捎)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得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1)在括号内选择正确的读音或字。 系________(xì jì)着 (昏 晕)________暗 似________(shì sì)乎 (稍 捎)________微 (2)文中怎样描写小船的小?用波浪线划出。 (3)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我经过孔隙时的感受? (4)解释划线的字。
颜色各异________ 变化多端________ 或浓或谈________ (5)读句子完成填空。
①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这话采用了________的修辞方法。
②无论花朵的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这句话采用了________的修辞方法。
③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这句采用________的说明方法。
④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会,一定不觉得拥挤。这话采用了________的说明方法。
(6)写四个描写大海的四字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假如你是双龙洞的小导游,请你根据短文的描述,展开合理的想象,设计“外洞”或“孔隙”的解说词。
【答案】 (1)jì;昏;sì;稍
(2)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3)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shì sì)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 捎)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4)不同;头绪;有的
(5)设问;拟人;打比方;列数字
(6)汹涌澎湃;大浪滔天;滔滔不绝;波涛汹涌(无边无际、奔腾不息) (7)亲爱的游客同志,大家好!古人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上小船”,游了外洞,我们就要坐船经过孔隙进入内洞。请各位游客格外小心,因为孔隙十分窄,船很小,每次只能并排躺两个人。人一定要仰卧在船里,身子要紧贴着船身。千万别抬头看,如果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如果你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朝你挤压过来,你可以闭上眼睛。你躺好以后,说一声“行了”,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就在内洞里面拉绳子,船就会进
到内洞。要出内洞时,在外洞的工作人员就在洞外拉绳子,船就出来。双龙洞以洞中有洞、卧船入洞为特色,下面我们就来享受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入洞方式吧,你一定会有独特的感受。
【解析】【分析】(1)字形、字音题的考查只要求识记字形、字音而不要求拼写,即侧重于考查识记、辨别、确定汉字、字音的能力,准确地判断其正确与否。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侧重的是“常用字的字音”。考查主要涉及同音字、形声字、形近字、多音字、习惯性误读字、方言字、统读字、难读字等。多音字、习惯性误读字是考试的重点、形声字、形近字次之。多音字、难读字是“认读”的难点。复习时应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把记忆和训练结合起来。
(2)、(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4)要求学生结合词语理解字义。颜色各异:形容颜色各不相同,颜色繁多。异:不同。变化多端: 形容变化极多。也指变化很大。端:头绪 。或浓或谈:有的是淡的,有的是浓的或:有的。
(5) ①现提出问题(怎样小的小船呢?)然后紧接着回答(两个人并排仰,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这话采用了设问的修辞方法。②把“花朵的叶子”当作人来写,赋予它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这句话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③把“洞口”比作“桥洞”,这句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④“一千或是八百人”。这话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6)本题考查分类掌握成语的能力。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和识记,做起来就不难。书写时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的区别,要依据词语的意思来记忆。
(7)解说词是口头解释、说明事物的文体。往往事先拟好文稿,通过对事物的准确描述、渲染,感染观众或听众,使其了解事物的实情、状态和意义,力争收到宣传效果。解说词帮助观众在观看实物和形象的过程中加深感受,发挥视觉作用的同时发挥听觉作用。解说词是视觉感受的补充。
故答案为:(1)jì、昏、sì、稍 (2)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3)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shì sì)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 捎)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4)不同、头绪、有的 (5)①设问、②拟人、③打比方、④列数字 (6)汹涌澎湃、大浪滔天、滔滔不绝、波涛汹涌(无边无际、奔腾不息) (7) 亲爱的游客同志,大家好!古人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上小船”,游了外洞,我们就要坐船经过孔隙进入内洞。请各位游客格外小心,因为孔隙十分窄,船很小,每次只能并排躺两个人。人一定要仰卧在船里,身子要紧贴着船身。千万别抬头看,如果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如果你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朝你挤压过来,你可以闭上眼睛。你躺好以后,说一声“行了”,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就在内洞里面拉绳子,船就会进到内洞。要出内洞时,在外洞的工作人员就在洞外拉绳子,船就出来。双龙洞以洞中有洞、卧船入洞为特色,下面我们就来享受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入洞方式吧,你一定会有独特的感受。
【点评】(1)这道题目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是语文学
习中最基础的知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读、多记、多写,才能够准确无误书写出来。
(2)、(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词语理解字义的能力。
(5)①、②考查学生对设问、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③、④此题考查说明方法,抓住标志性词语,判断说明方法。
(6)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平时一定要对一些文中的、课外阅读中的词语、句子多做一些摘抄、积累,分类整理,加强背诵,此题会迎刃而解。
(7)此题主要考查学生拟写解说词的能力。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生命的呵护
有个人去山里打猎,整整一天,一无所获。傍晚时分,他发现了一对正在相互嬉戏的山鸡。那是两个稚嫩的山鸡,对保护自身安全还一无所知,对他响亮的脚步声竟充耳不闻,继续在山岩上嬉闹。
他大喜过望,取下肩上的猎枪,瞄准其中的一只。就在他扣下扳机的一刹那,一只雌山鸡像一道闪电从草丛里腾起,落在两只小家伙的身前。“嘣”!枪响了,雌山鸡应声栽倒在岩石下,只发出半声凄叫。
两只山鸡被突如其来的枪声吓呆了,它们挤在一起,傻傻地看着满身鲜血一动不动的母亲。他也怔住了,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像巨锤砸在他的心头,猎枪从颤抖的指掌中滑落在地……
(1)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①充耳不闻:________②惊心动魄:________
(2)写出这篇短文第二自然段的意思。
(3)那个打山鸡的人为什么感到“像巨锤砸在他的心头”?写出你的理解。 (4)读了这篇短文,你一定有很多的收获。写在下面吧!
【答案】(1)塞住耳朵不听,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使人神魂震惊。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2)小山鸡的母亲被猎人打死了,猎人也怔住了。 (3)猎人心里十分震撼。被小动物的母爱所感动了。 (4)略
【解析】【分析】⑴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⑵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可先看看这段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组成一句通顺的话。
⑶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⑷谈自己的看法,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
故答案为:⑴塞住耳朵不听,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使人神魂震惊。
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⑵小山鸡的母亲被猎人打死了,猎人也怔住了。⑶猎人心里十分震撼。被小动物的母爱所感动了。⑷略。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理解词义。⑵此题主要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⑶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⑷谈自己的看法,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
6. 请以“令我 的人”为题,然后写一篇以记叙为主的作文。
要求:①先写出完整的题目,可补充一个表示情感或心理的词语,如“尊敬、感动、喜爱、快乐”等。②要求说真话,诉真情。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③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答案】令我难忘的人 这样一个深秋,天暗得早。
小路上没有霓虹,只有广阔夜空中一弯清冷的月亮散发着幽幽的光,只有一阵冷风吹过,飘下满地的落叶,与风一同在街边旋转着。
我就这样一直走着,一直低着头走着。直到我感觉到一丝微弱的亮光照亮了路,才缓缓抬起头来。前面是一个模糊的身影,佝偻着。他背对着我,正咳得厉害,旁边是一个比他大得多的地瓜炉子,火膛里闪着红光,上面用厚厚的花格子布捂得严严实实。等我走近了,那人才长舒了一口气,慢悠悠地转过身来。
微弱的光下,他灰白色的头发稀疏而且乱七八糟,有点像鸟窝里的干草。沟壑纵横的一张脸,黑黝黝的。下面是麻秆儿一般粗细的两条腿。老人见我看他,也就盯着我,干裂的嘴唇动了动,忽然咧开嘴乐了:“同学,买地瓜不?”一口方言,听起来很温暖,我点点头,老人掀开花布,一股香甜的气息扑面而来。我看看四周,不禁好奇地问他为何要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地方卖东西,他只是麻利地称着东西,笑而不答。
直到有一天,我回来的稍晚了一些,远远地看到一个脏兮兮的小孩站在老头的面前,仰头望着老人从炉子里挑出两个最大的地瓜递给他,小孩用衣服兜着冒着热气的地瓜飞快地跑向一个黑暗的角落,那里隐约躺着一个女人。就在这一瞬间,我终于明白了老人那日的笑而不答……
这个在我成长中最难忘的人用实际行动告诉我:生活有时也需要那么一点人情味,好让人们感到亲人以外的温暖。如果只有一味的冷漠,又怎能叫做生活呢?花落花开间,又过了几年。
还是这样一个深秋,还是那个熟悉的角落,却再也闻不到地瓜的香甜,那对耐人寻味的母子不知从何时起,也不见了踪影,但多年前的那个佝偻的瘦小身影,那一口温暖的地方口音,还有一颗善良的心却让我难忘。
现在,心中的这些记忆,即使在清冷阴寒的深秋,也仍会散发出丝丝温暖。
【解析】 【详解】
本题是一篇半命题作文,要求以记叙为主,因此,应该写一篇写人的记叙文,表达出自己对此人的感情或评价。难度不大。写好本文的关键是:选择典
型事例写出人物性格与品质。大千世界,人海茫茫。走在大街上,人们步履匆匆,擦肩而过,一张张鲜活的面孔如花瓣一般,在我们的面前闪过。那么如何将一张张表情各异的面孔定格,化作永恒的一瞬呢?画家可以用颜料去画,摄影师可以用相机去拍,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用手中的笔去描绘。俗语说:“画龙画虎难画骨。”意思是说,无论画人还是画虎,要画出虎和人的外形是比较容易的,但要画出虎和人的内在精神却不太容易。那么,如何才能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呢?比如,我们以“令我敬佩的人”为题写父亲,可以通过细致的语言描写、肖像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写出了一个面对困难,毫不屈服的父亲形象,刚毅坚强、毫不屈服等是父亲身上闪光的品质,这些美好的品质就是优美人性的表现,值得我们敬佩。人物精神的含义非常广泛,例如:热爱祖国、关心集体、乐于助人、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勇于奉献、敢于斗争、正直敬业、乐观向上、忠厚勤劳、幽默风趣、富有爱心、为人谦和、朴实善良、同情弱者、真诚守信等等。我们写人就是要用敏感的心灵去感受,去发现,去描写人性的光辉。
范文《令我难忘的人》写了一个卖地瓜的老人热心帮助一对母子的故事,语言描写、肖像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突出了老人的善良,表现出人性的温暖。环境描写能衬托人物的精神品质及作者感受。首尾照应,结构安排巧妙。
7. 题目二:在生活中,总有一些本领大、实力强的人,这种人我们往往称其为“牛人”。有的“牛人”体力超群,有的“牛人”记忆力超棒,有的“牛人”心灵手巧,有的“牛人”乐感极佳……请以“牛人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如选题目一,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如选题目二,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2)应表达升入初中后对人、对事的体会和独特感悟。其中,如选题目二,应选取升入初中以后的材料。(3)字数不少于500字,不要出现具体班级名称及师生姓名。
【答案】牛人袁霄
一次不算简单的数学考试。
灯光晦暗,众人正在抓着耳朵,挠着头发,对于正面的那几道填空题几乎陷入了无解。
突然一个声音破空而出:“我写完了。”
这位“技压群雄”的“绝世高人”就是——袁霄。
袁霄的脸很白,脑袋很圆很大,眉毛就像被画师轻描淡写用几笔扫出来一样。因此他获得了由他的名字谐音而得出的外号:“元宵”。远远望去,简直可以说是人如其名。
在数学考试中,往往会出现这样令人惊异的一幕:别人被数学卷子上的几道题缠得手足无措,他却在那里一边晃悠着他的大脑袋写作业,一边在那里轻松而得意地笑;别的人在卷子即将收上去时……发出如释重负的叹息,他却在那里为自己将晚上作业全部写完而满面春风,嘴角略略上扬的弧度中流露出了一丝愉悦的微笑;然而就是这样,在第二天卷子下发时,全班人陷入了一片叹息声,惨淡的迷雾在班级里挥之不去,而他却拿着自己将身后人甩得不知道有多远的分数一脸灿烂,同时在浸透羡慕而又嫉妒的目光中竭力忍住可能随时都要露出来的偷笑。
又是一次数学考试后,一个人找袁霄对答案,结果答案不一样。对于这位班上公认的数学“权威”的答案,当然不敢有丝毫轻视。于是那个人四处找人对答案,结果所有的答案都与自己一样,所以那个人慢慢有了自信,变得“有恃无恐”起来:“好多人答案都和我一样,你应该错了。”随机那个人立马列出了几个答案跟自己一样并且平时数学考试稳居前几名的人的名字。可是袁霄依然像吃了秤砣一般固执己见。虽然几乎所有人答案一样,但其中仍有一些人惴惴不安;袁霄的答案,该不会真是对的吧。
这些人的料想在第二天数学老师来时得到了应征:“昨天那道填空题,除了袁霄之外没有一个人做对!”还没等同学在震惊中回过神来,老师就报起了成绩:“袁霄,100……”
自此,袁霄在全班成为了连数学课代表都望尘莫及的“数学标杆”。考完试后,所有人都会跑到袁霄那里去对答案。如果答案一样无论对错与否都会舒口气。
有一次,数学老师布置了一项有不少难题的数学作业,发下时全班气氛如同秋天花儿凋零般一片肃杀。我作业本也被老师用红笔训练打叉,满目狼藉。我无奈地借袁霄的作业来订正。果然,袁霄作业上面全对,连一个半对都没有!
“老……老袁,这题你怎么写出来的?” “我做过原题。” “那么这题呢?” “我做过类似的。”
“还有剩下的这些题呢?” “全都做过啊。”
自此,我才明白,袁霄牛的表面下,并不是超出常人的智商与悟性,而是无数道题与无数张密密麻麻写满思维的草稿纸。
又是一次数学考试,又是那个人发出来自信而又令人为之一震的笑声。 【解析】 【详解】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牛人”因为很厉害,所以给人感觉牛气冲天,牛在常见的动物或者家禽里面体积较大,而且力量较大,脾气较倔,在人们常见的动物中地位较权威,它能和山林猛兽抗衡,在人们的思想里面地位较高。所以经常以牛来做比喻:牛脾气,初生牛犊不怕虎,蛮牛等。本文适合写记叙文,并且题目要求只能写记叙文。从题目来看,原则上只能写一位牛人。我们在构思时,可以选取某一件事来表现牛人的“牛”,需要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特别是要突出他(她)“牛”的地方;也可以选几件事表现他(她)“牛”的地方。选择的人物,可以是身边熟悉的人,也可以是大街上的陌生人。表现的角度,可以是人物外在的“牛”,比如体力超群;可以是内在本领,比如记忆力超棒,乐感极佳;还可以是人物的精神品质,比如临危不惧勇斗歹徒, 灾难瞬间舍命救人等。总之,文章要充满正能量,主题积极健康向上。
8. 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生活是一次次的相遇,是一场场的别离。其实在成长的路上,总
有些东西一直陪伴着你,支撑着你,给你启迪,给你鼓励;也许是一句贴心的话语,一个理解的眼神;也许是一束温暖的阳光,一棵无名的小草……
请以“__________一直都在”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自选文体;(3)不少于7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爱,一直都在
爱,看不见,闻不着,听不到,也摸不了.但是我们可以感觉到,爱就在你我的身边.
爱,是一片无边无际的天空.当你的内心里下起了悲伤的雨,爱的太阳就会出现;当你孤单的时候,爱的月亮就会出来陪伴你.
早上,第三个闹铃响起了.我揉了揉朦胧的睡眼,抬头望了望表.“啊!已经七点三十了!”我慌慌张张地穿上衣服,走出自己那小小的房间.一看,妈妈已经把早饭做好了,爸爸则坐在沙发上,一边悠闲地吃着面包,一边看着报纸.我洗漱完毕以后,已经七点四十了.我生气地向爸爸妈妈抱怨道:“怎么不叫我起床啊!”爸爸微微一笑,说道:“哎,真抱歉,看到你睡得那么香,所以舍不得叫醒你…”我还没听爸爸把话说玩,就怒气冲冲的跑出家门,心想:找借口!我才不信呢!我把爸爸妈妈的唠叨声抛在了屋里.
我在楼梯上像一支离弦的箭般奔跑着,哟,好几次都险些摔倒.来到楼下,刚好看见邻居阿姨在开摩托车的锁头.“阿姨早!”我大声地说
道.“早!快迟到了吧!用不用我送你?”我听了眼前一亮,说:“太好了!谢谢!”我来到了学校门口,阿姨骑着摩托车回去了.望着她远去的背影,我突然感觉,她的背上好像插着白色的羽翼,仿佛像天使的背影一般,越来越模糊.
急匆匆地来到教室,老师已经站在讲台上了.幸好,我拖的时间不长,否则老师又该发脾气了.已经上了第三节课了,我的肚子早已响个不停.为了不让肚子再次夸张的叫,我只好捂住自己的肚子.心想:都赖我不听妈妈的话,现在饿也活该.终于下课了,同桌好像感觉到了我的异常,从书包里拿出一条面包,不好意思地摆在我的面前.我先是一愣,刚想说谢谢,她早已一蹦一跳得离开了.我默默地体会到:爱就在我们身边,每一个人都是纯洁而美丽的天使.
人生的旅程往往是孤独的.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保留一份着爱,这样,我们才会感觉到:爱一直在你我的身边.
【解析】 【详解】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应该先将题目补充完整。所填写的词语可以是具体的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情感。通过材料分析,题目中可以填写的词语有“话语”“眼神”“阳光”“小草”等等。所补充的词语就是题目的中心语。“一直”“都”“在”是指始终陪伴在你身边的意思。可以写成记叙文或记叙散文。例如,填写的词语是“爱”。我们就可以这样写:在家庭里始终得到大人呵护、关爱的事情;在学校了多次得到老师、同学无私关爱、帮助的事情,从中体现“爱”的一直存在。在写法上,最好使用以小见大的写法、细节描写的方法等突出主题;在表达方式上,应该以叙述为主,合理运用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使文章的主旨得以升华。
【点睛】
半命题作文,补全题目常用方法:避生就熟。在补题时,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越是熟悉的角度、内容,我们写作时的把握也就越大。补全题目,首先要将题目变为自己所熟悉的内容,从自己熟悉的内容、擅长的体裁着手来写;化大为小。化大为小,就是选择一个比较小的切入口.从一个具体的角度切人题目.从而将一个相对比较“大”的题目缩小为一个比较“小”的题目;运用修辞手法。补题时能运用修辞的可运用上修辞,使文章灵动,有吸引力,同时也显示出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9. 作文 好奇,指的是对不了解的事物感到新奇,发生兴趣。有人对星空的奥秘感到好奇,于是就去观察探究;有人对“小人国”的故事感到好奇,于是就去读《格列佛游记》;有人对身边的变化感到好奇,于是就去了解:这变化的原因……好奇,会使你有很多新的发现,会使你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请以“好奇”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作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600字以上。 【答案】好奇
一本厚厚的,有些破旧的笔记本引起了我的好奇心。
她,总与它形影不离。上课的时刻她带着它;吃饭时她总会翻一下它;晚自习时,她会在上面增添许多内容;睡觉前呢?一定会捧着它吧。
这本笔记上究竟写着些什么呢?好奇心催促着我去了解。
一个课间,她离开了教室,走得匆匆忙忙的,它就平躺在讲台上,静静地。去看看吧,好奇心驱使我走上讲台。偷看别人的隐私不是君子所为,我心中又有了犹豫。它纹丝不动地躺在那,上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字。
我侧目看了看同学们,他们似乎有着同样的好奇心,但都没有付诸行动。毕竟它是老师的东西。
既然走上讲台了,没理由空手而回吧,我暗自对自己说。“嘿,你看看,上面写什么!”一位同学两眼放着光,小心翼翼地提醒我。我的意志更加坚定了。“你,去帮我把风。”我嘱咐那位同学。“好的,放心吧。”说着他冲出教室,站在走廊上东张西望,眼珠骨碌碌地转悠。我放心地迈开大步,走上讲台,微眯起双眼,瞄 着那一行行密密麻麻的字。
“鬃,心丝细腻,不够坚强,要注意不能过于责备她。”
鬃 (我的名字),有小聪明,却不踏实,要善意引导,不可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翻过一页,“今天鬃 同学考试作弊,我责备了他,我的心揪成一团,该怎样才能使他理解我的心呢?”
又翻过一页,“今天孩子不舒服,可学校太忙,记得提醒孩子外婆来家照看他。”
“过不久,我的孩子们要高考了,我该怎样鼓励他们呢?” …
我不再往下翻,这是老师的日记本啊,我居然偷看了老师的“秘密”!我的眼眶不知不觉湿润了。
她多少个日夜为我们操劳,有多少个难眠之夜?她怎忍心舍小家为大家,连孩子病了她都无暇顾及?她又是何等地坚强,用她严厉的外表来掩藏她炽热的心?她的身躯为何日渐消瘦,她的双鬓为何日渐斑白?此时我的心中已有了
答案。
老师,她用真诚磨炼我们这一颗颗沙砾,使我们成为光彩熠熠的珍珠。 我用好奇心换得了对老师的理解与尊重,谢谢您,我敬爱的老师! 【解析】 【详解】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为《好奇》,前面有一段关于好奇的解释,该词语不不容易打开写作思路,本作文题有难度。
审题立意:“好奇“,本身是一个动词,意思为指的是对不了解的事物感到新奇,发生兴趣。因此在文章中一定要写出“我“好奇什么,或者什么引发了我的好奇!另一方面,材料中提到“好奇,会使你有很多新的发现,会使你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因此在整篇文章中还要体现出我因“好奇“收获了什么,得到了什么,有哪些感悟。
思路点拨:在主题选择上,这个题目给了我们多样选择的机会。有人对星空的奥秘感到好奇,于是就去观察探究--这是对于自然的感悟;有人对“小人国“的故事感到好奇,于是就去读《格列佛游记》--这是对于知识的感悟;有人对身边的变化感到好奇,于是就去了解这变化的原因----这是对于社会生活的感悟;这三种思路都可以。
形式创新:在文章开头、结尾、揭示中心处扣题,点明为何好奇,什么事件引发了我的好奇。最好能把“好奇“作为线索贯穿全文,这样从结构上来看调理较为清晰。
文体选择:从作文的文体上来看,我们的考生既可以写成记叙文,以叙事为主。也可以写成议论文,以好奇为话题,将好奇对于我们生活中的作用为论点,如保持一颗时刻不灭的好奇心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