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一个崇尚黑色的民族,黑色的皮肤、黑色的头发、以黑色为基调的服饰。佤族,一个积淀着厚重文化的民族,自古崇尚天人合一,性格豁达,能歌善舞。
????? 临沧是中国佤族文化的荟萃之地。这里聚集了全国61%的佤族人口,沧源是全国最大的佤族聚居地。这里,有距今3000多年的中国八大古崖画之一“沧源崖画”,有与缅甸山水相连的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震惊中外的班洪抗英保土遗址,有保留较完整的佤族原始聚居村落,有丰富的佤族民间文学艺术和饮食文化。今天,佤族木鼓舞、甩发舞等风靡中外。这里是一块神奇之地,一片树叶、一粒石子、一座山、一条河,都有着自己的神【灵,都有一个神奇的传说。重叠的山峦、茂密的森林、温暖湿润的气候和相对封闭的历史,使佤族创造了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文化。 ????? 木鼓文化 木鼓文化是佤族最有代表性的文化。有学者指出:“木鼓,历史上云南有景颇、哈尼、基诺、佤、布朗等民族都曾使用木鼓,但直到今天仍然保持使用木鼓的仅仅有佤族一个民族”。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木鼓文化即佤族文化。 木鼓文化与“西岗里”文化一脉相承。
关于木鼓的发明,主要流行两种说法,其一,远古时,一个名叫安木拐的女始祖。当时在她居住的洞口倒下了一棵空心的千年古树。白天,她敲响古树,聚众上山打猎采集;夜间她敲响古树,领着大家围着火塘唱歌跳舞。敲响木鼓还可以抵御猛兽的袭击。这样空心古树
精心整理
就是佤族最早的木鼓。其二,传说距今六十代人(约750年),一个名叫牙懂的妇女,让她丈夫达业模仿她的生殖器制作木鼓,这样,就做成了最早的人工木鼓。
以上两种民间传说都把木鼓的发明记在了妇女的帐上,说明木鼓应当是母系氏族社会时代的产物;换一句话说,木鼓是佤族女性生殖崇拜文化的派生物。木鼓的音槽活脱脱即为女性生殖器模样,其意义正在此。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木鼓文化与“西岗里”文化是一脉相承的,都可列入生殖崇拜文化的范畴。佤族长期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采集和打猎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比重。木鼓正是佤族物质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结果。 ????? 剽牛 佤族的剽牛是以庆贺、接福、结盟、吉祥为内容的一种典礼仪式。 佤族剽牛是在庄重、严肃、隆重、喜庆的场合才使用,不是随心所欲的想剽就剽。剽牛仪式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仪式开始前,牛已被拴在土场中央的木桩上。老人手端一竹杯水酒,庄重地走到场地中央慢慢蹲下,开始念诵祝辞,祈祷丰收,祝福健康,期盼事业成功——在念诵过程中,老人边蠕动嘴唇,边吞下酒滴。诵毕,老人慢慢退下。这时,早已在一旁等候的剽牛手,手持锋利的标抢向牛走去,瞄准牛左肩胛后部猛然刺入。标抢插在牛身上,血流如注。若刺中要害,牛不多时便会倒下。倘若不倒,另一位剽牛手再剽第二抢。牛倒下时,围观的群众欢呼雷动。接着便是剥皮分肉,将牛肉割成小条,小块,分别用竹篾串起,散发到全寨各家各户,每户一串。
精心整理
????? 神奇的崖画
????? 沧源佤族自治县境内1000—1700米海拔的悬崖峭壁上,共发现16个古崖画点。有关人士认为,这里的崖画 是云南史前保存崖画最完整的地区。??
沧源崖画最早发现于1965年,着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汪宁先生先后几次到沧源对当时发现的10个崖画点进行实地考察,1985年撰写出版了《云南沧源崖画的发现与研究》,引起国际学术界对沧源崖画的关注,至此,沧源崖画成为国际学术界和对古文明抱有浓厚兴趣的人们关注的热点,佤山沧源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 沧源崖画的16个点均分布在沧源县东北部的勐省镇和勐来乡境内,崖画的内容主要反映了古代先民守猎、放牧、村落、战争、舞蹈、杂技以及宗教祭祀活动等。可辨清图形1000多个,图形分为人物、器皿、房屋、动物、神祗及神话人物、自然物、符号和手印等,人物形象图案约占所有图形的74%,动物图形约占总图形的17%。画面呈暗红色,据说绘画颜料是以赤铁矿粉与动物血调合而成,据初步鉴定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产,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与世界上发现的众多崖画相比,沧源崖画发现的数量虽然不多,但是图形密集、题材新颖、连贯意义的画面较多,展示了古代先民生产、生活、宗教祭祀的丰富内容,从而奠定了沧源崖画在世界崖画艺术中的独特地位。
????? 佤山艺术团?? 朵朵花绽放
佤族自古能歌善舞。这一民族特征世代传承,成为当今佤族文化
精心整理
艺术的深深沃土。在这块沃土的滋养下,佤山艺术之花朵朵绽放,如今,在佤山沧源,一个县就有佤山歌舞团、西岗里佤族部落民间艺术团、黑旋风艺术团三个文艺团体。
九十年代以前,沧源县文艺团体仅有沧源县文工队(现更名为阿佤山歌舞团),作为国办文化支撑着佤族传统文化的宣传。九十年代中期,随着地委、行署建设临沧以佤族文化为显着特色的民族文化战略目标的确定和打造临沧佤族文化品牌战略的实施,沧源佤族文化资源开发进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西岗里”佤族部落民间艺术团和“黑旋风”艺术团迅速兴起,他们与“阿佤山歌舞团”一道,共同为宣传佤族文化走南闯北,向全国、向世界展示了神秘、粗犷、豪放、迷人的佤族文化的丰富内涵。 三个佤族文艺团体,虽然都是以宣传佤族文化为宗旨,但从节目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上又各有特点。阿佤山歌舞团以舞台艺术为主,是对佤族文化的艺术再现,是从佤族艺术提升和创新的角度来展示佤族文化。“西岗里”佤族部落民间艺术团又侧重于民族民间文化展示,是直接反映佤族日常生活的原生型文化。“黑旋风”艺术团是旅游系统创办的表演团体,其节目主要展示民族风情礼仪。三个艺术团从各自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资源,展示佤族文化。
????? 一个“敢”字,走出一个粗犷、豪爽、能歌善舞的佤民族;还是一个“敢”字,正在努力向世界展示佤族文化品牌。
从祖国西南边陲走向大江南北,从乡村走向都市,从阿佤山走向首都北京。古老的木鼓
锣让来宾感受悠远、深邃,豪放的甩发舞让
精心整理
观众领略到了清新、飘逸,在昆明国际旅游节,在北京国际民间艺术节,在上海中华鼓宴,在泰国,在新加坡,在法国……木鼓一次次在中外艺术节上敲响,黑头发一次次在文化交流中飞舞,佤族文化更以其坚定的步伐,走出沧源,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佤族演员用他们狂放张扬的舞姿,迎得了“东方的黑珍珠,亚洲的野玫瑰,云南的黑牡丹”的美誉。在中国乃至世界民族文化舞台上,佤族文化正以其独特的风格创造着自己的品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