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如何陈述课堂教学目标一一ABCD目标陈述法的应用

来源:意榕旅游网
如何陈述课堂教学目标 一一ABCD目标陈述法的应用 ◎赵慧君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和基础,是学校教学的灵 件, 即行为条件。 魂,它贯穿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总结的全过程。 D一水平(Degree):指行为动词可达到的程度,即行为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制定的,希望通过教学 水平。 使学生所能达到的预期表现或预期结果。它如同教师与学 依据此陈述法,教师在陈述课堂教学目标时应注意以 生间的一份“契约”,通过这份“契约”,学生在课堂教 下四点内容: 学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被期望在哪些方面获得发展:教 (1)谁?(行为主体) 师也能确切地知道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将扮演何种角色。所 (2)做什么?(行为动词) 以,课堂教学目标陈述得越具体,教学实施与教学评价就 (3)在什么条件下做?(行为条件) 越容易。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尽管新课程改革已进行了数 (4)做到什么程度?(行为水平) 年,广大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地位和作用也有了较为深入的 新课程中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如何运用此方法呢? 认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部分老师仍然没有意识到课堂 针对目前课堂教学目标的陈述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结 教学目标陈述的重要性,对如何陈述课堂教学目标更是处 合部分案例做了如下探讨: 于低效和混沌的状态,这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因 一、课堂教学目标陈述的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 此,教师在备课时掌握一定的陈述课堂教学目标的方法就 老师 显得格外重要了。 新课程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是语文学 1962年,美国著名教学目标研究专家马杰(R.F. 习的主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现代教育和课程 Mager)出版了《准备教学目标》一书,此书的出版被视 目标本质观认为:教学目标是学生“预期的学习过程及其 为“陈述教学目标中发起的一场革命”。此后不久,阿姆 结果”,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获得知识,形成能 斯特朗和塞维吉(Armstrong Savage,l983)以马杰(R. 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发展的过程。教师的教学目标即 Manger)的行为目标理论为基础,提出了行为目标ABCD陈述 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师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应围绕“促进学 法。此方法尽管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陈述的使用上 生发展”来展开。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陈述必须从 还存在一些缺陷,但它确实能够较好地发挥教学目标的导 学生的角度出发,陈述的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然而,当 向、聚合、激励和评价作用,也是目前最契合新课标要求 前部分教师由于对教学目标的本质和功能认识不足,又受 并且运用最广泛的目标陈述方式。 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常常不自觉地将教师定位为目标陈 ABCD目标陈述方式共包含以下四个因素: 述的主体。例如,在《沁园春・长沙》时,一位老师的教 A一听众(Audience):指目标所指向的对象,即行为 学目标陈述如下: 主体。 1.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 B一行为(Behavior):指行为主体在学习中的具体行 2.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为,即行为动词。 3.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 C一条件(Conditions):指行为动词发生所需要的条 赏能力。 2O12.O2 理 在此教学目标陈述中,我们看到目标1和目标2中行为 陈述的主体是学生,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陈述目标;而目标 技能水平 行为动词 3中行为陈述的主体是教师,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用教师的 施教行为来代替学生的学习行为。这样固然便于教师实施目 标,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诗词鉴赏的能力是否真正得到了 模仿水平:包括 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 提高”这一目标,是否经得起测量和检测,就不得而知了。 概念、原则,进行总 重复、模拟、模仿、再现、例 证、临摹、扩展、缩写等 二、课堂教学目标陈述的行为动词应该是具体的、可 结、推广,建立不同情 观察和测量的、可评价的 境下的合理联系等。 教学目标的陈述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表述通过教 学,学生应达到的行为状态(变化)。因此,必须用具体 独立操作水平: 表现、完成、制定、拟定、解 的行为动词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具体行为,一般使用一个 动宾结构的短语来表述。要想使目标陈述的动词具体、可 观察和测量、评价,首先要明确目标陈述的两种基本方 式。教学目标的陈述有两种基本方式:即结果性目标陈述 方式和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陈述方式。所谓的结果性目标 陈述方式就是明确地告诉人们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要 求采用的行为动词具体、明确、可测量、可评价;所谓体 验性或表现性目标陈述方式就是描述学生的心理感受、体 验或明确地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而不具体规定学生应从 活动中获得什么结果,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体验性、 过程性的。 三个维度的目标的特点不同,陈述方式也有所差别, 其中,“知识与技能”领域的目标多采用结果性目标陈述 方式;结果性目标的学习水平又分为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 两方面,其行为动词选择可参考下表: 结果性目标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见下表: 知识水平 行为动词 了解水平:包 感受、经历、参加、参与、寻 括再认或回忆知识, 找、尝试、讨论、交流、合作、分 识别、辨认事实或证 享、参观、访问、考察、接触、体 据,举出例子,描述 验等 对象的基本特征等。 理解水平:包 遵守、拒绝、认同、认可、承 括把握内在的逻辑联 认、接受、同意、反对、愿意、欣 系,与已有知识建立 赏、称赞、喜欢、感兴趣、关心、 联系,进行解释、推 关注、重视、采用、采纳、支持、 断、区分、扩展,提 尊重、爱护、珍惜、蔑视、怀疑、 供证据,收集、整理 摒弃、抵制、克服、拥护、帮助等 信息等。 应用水平:包括新 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 养成、形成、热爱、建立、树 念、原则,进行总结、 立、具有、坚持、保持、追求、确 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 立等 的合理联系等。 包括独立完成操作,进 决、安装、绘制、测量、尝试、试 行调整与改进,尝试与 验等 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 迁移水平:包括在 新的情况下运用已有技 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 ,理解同一技能在不 反三、触类旁通等 司情境中的适用性等。 在“过程与方法”、 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 域,多采用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方式。关于体验性或表 现性目标常见的陈述有经历、反映、领悟三个层次,其行 为动词选择可参考下表: 体验性目标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见下表: 体验水平 行为动词 经历水平:包括独立从 感受、经历、参加、参 事或合作参与相关活动,建 与、寻找、尝试、讨论、交 立感性认识等流、合作、分享、参观、访 。 问、考察、接触、体验等 遵守、拒绝、认同、认 可、承认、接受、同意、反 对、愿意、欣赏、称赞、喜 欢、感兴趣、关心、关注、重 反应水平:包括在个 视、采用、采纳、支持、尊 人生活经历的基础上表达感 重、爱护、珍惜、蔑视、怀 受、态度和价值判断,作出 疑、摒弃、抵制、克服、拥 相应的反应。 护、帮助等 括具有相对稳定的态度,表 领悟(内化)水平:包 养成、形成、热爱、建 现出持续的行为,具有个性 立、树立、具有、坚持、保 化的价值观念等持、追求、确立等 。 下面我们结合一些案例,来具体说明一下如何使目 标陈述的动词变得更具体、可测量和观察。例如,知识目 标的行为动词要具体可测量:A.领悟“璀璨”一词在文中 的含义;B.用文字把“璀璨”一词的含义写出来。这两个 目标,前者的“领悟”无法通过检测得到,后者则可通过 学生对文字的陈述,做出判断,因此,后者比前者好。再 如能力目标的确定要见之于学生的行为:A.了解李清照词 风的转变;B.能准确使用关键词简述李清照词风转变的时 2O12.02 理 间、原因和主要特点。后一个目标就要比前一个目标更容 用于评测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在ABCD目标 易见之于行动,易于做出评价。对于“过程与方法”、 陈述法中,行为程度的陈述可能是最困难的一部分,因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采用的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方 许多行为的达成程度很难量化。教师只有在了解了学生行 式,其行为动词多为描述学生的心理感受、体验或难做到 为表现的前提下,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最低标准。为了让学 具体、明确、可测量和可评价。因此在陈述上一定不能吝 生学得更好,为了使学生不受最低标准的限制,在特别困 惜文字,要详加描述,尽可能指出其具体所指。比如陈述 难或特殊的情况下,行为程度可在测量时再确定。因此, 《家乡的秋白梨》的教学目标,不能空泛地说“培养热爱 在实际的教学目标的陈述中,行为程度是否出现,教师可 家乡的思想感情”,这样很难和其他与家乡有关的课文的 以根据教材、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如:A.通过小组讨 教学目标形成区别,而应具体明确地表述为: “能简要地 论,总结李清照词风的转变在李清照词中的意义;B.通过 说出秋白梨的生长过程和成熟了的秋白梨的特点,体会小 阅读和分析,能准确使用关键词简述李清照词风的转变时 作者对家乡的秋白梨的喜爱之情;懂得了解、介绍、赞美 间和原因。前一个目标陈述的构成为:行为条件(通过小 家乡特产是热爱家乡的表现之一。”这样就更加符合目标 要求的状态,也比较容易观察和检测。 三、课堂教学目标的陈述要包含具体的行为条件 行为条件是指行为主体执行行为动词的条件或情景, 即学习行为是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或在什么样的条件下 完成指定学习活动的。在评定学习者的学习结果时,要结 合具体的条件,它包括辅助手段或工具、提供信息提示、 时间的限制、完成行为的情景等。明确行为条件不但有利 于确定语文教学活动的内容,减少语文教学活动的随意性 和盲目性,而且有利于对学习结果做出评价。如:A.说明 李清照词风的转变特点;B.通过阅读和分析具体作品,准 确地解释李清照词风转变的几个特点。在这两个目标中, 后一个目标比前一个好,它多了“通过阅读和分析具体作 品”这个学习行为进行的条件,有利于教师确定教学活动 的范围,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再比如:A.学习夹叙夹议 的写作方法;B.在45分钟内,完成一篇夹叙夹议的文章写 作。后一个目标比前一个目标多了时间范围的限制,更便 于教师对教学活动做出评价。又如:A.说出课文的中心 思想;B.采用某某法,说出某某课文的中心思想。后一个 目标比前一个目标更便于教师对教学结果做出检测,因为 “说出”这一行为动词,可以代表两种完全不同的能力, 它可以是教师把课文中心思想直接告诉给学生,学生记住 后再“说出”,也可以是学生自己通过阅读、分析、总结 等一系列智能活动后再“说出”。所以,前一个目标不利 于教师得到准确的教学检测结果;而后一个目标,因为包 含了“采用法”这个行为条件,明确了学习主体方法选择 的范围,不但增强了教师教学的针对性,而且更便于教师 对教学目标的检测。可见,行为条件在目标陈述中具有非 常重要的作用,绝对不容忽视。常见的行为条件的陈述 有:“通过……”,“借助汉语拼音……”,“结合上下 文,了解……”,“课堂讨论时,能……”等。 四、教学目标陈述中是否要包含行为程度应因 “材”、因“人”而异 行为程度,即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 2O12.O2 组讨论)+行为动词(总结)+限制词(李清照词风的转变 在李清照词中的)+核心名词(意义)。在此陈述中,行为 动词“总结”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没有用具体的文字来 做限制与说明。后一个目标陈述的构成是:行为条件(通 过阅读和分析)+行为程度(能准确使用关键词)+行为动 词(简述)邯艮制词(李清照词风的转变)+核心名词(时 间和原因)。在此陈述中,行为动词“简述”至少要达到 的标准是“能准确使用关键词”。所以在目标陈述中是否 呈现行为程度,应因“材”而异,因“人”而异。 总之,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按照ABCD目标陈述方式, 在陈述课堂教学目标时应遵循以下标准:1.目标陈述行为 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能是教师;2.目标陈述选择的 行为词语必须明确具体、可测量,切忌模糊、抽象;3.教 学目标的陈述要包含具体的行为条件,以增强教学活动 的针对性;4.教学目标陈述中是否要包含行为程度应因 “材”、因“人”而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巫过房.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最优化[D].江西师范大学,2 004. [3]月立群.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策略[J].语文建设,2 004, (07). 【4]关文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确定与陈述[J】.新课程, 201 0,(05). [5]王小明.试论阅读教学目标[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1,(06). [6]王云刚.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教学目标维度研究【D】.重庆:西南 师范大学,2005. (赵慧君湖南长沙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41 008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