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山东省2019届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学案

来源:意榕旅游网
中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

一、考题重现。

【2010年潍坊】 夜发分宁寄杜涧叟

黄庭坚

阳关一曲水东流,灯火旌阳一钓舟。 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

注:写于诗人早年离开家乡去外地做官之时。

8.这首诗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 分)

【答案】作者不说自己愁,而说“满川风月替人愁”,移情于(景)物,以(景)物写人(2分)含蓄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的离愁别绪。(2分)

【2011年潍坊】 【双调】寿阳曲江天暮雪

马致远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 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8.请赏析《江天暮雪》中“半梅花半飘柳絮”的妙处。(2分) 9.(1)这两首诗歌描绘的画面有何不同?(3分) (2)寄托了两位诗人什么样的共同情感?(1分)

【答案】8.把纷飞的雪花比喻为盛开的梅花和飘飞的柳絮,具体形象地表现了“雪乱舞”的景象。

9.(1)《江天暮雪》描绘动态的“雪乱舞”的自然景象和钓后归去的人物形象;《江雪》描绘静态的千山无鸟、万径无人的空寂雪景和孤舟垂钓的人物形象。(2)都通过孤傲的钓翁寄托了作者清高脱俗的感情。 【2012年潍坊】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注:①张仲素,中唐诗人。其诗多为乐府歌词。②漏水:漏壶(古代计时工具)滴水。 11.请描述诗歌前三句所描绘的景象。(3分)

12.“征衣未寄莫飞霜”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2分)

【答案】11.①漏壶滴水,“丁丁”作响,秋野何其漫长;②无边的轻云缓慢移动,月光时隐时现;③深秋时节,天气寒冷,暗处的秋虫通宵鸣响。(3分,每点1分)

12.表达了主人公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和无限的关心之情。(2分,“思念”“关心”各1分) 【2013年潍坊】 即事

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12.“鸣”“吠”两词在全诗写景方面起到了什么作用?(2分)

答: 13.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 【答案】12.以动衬静,突出表现了山村宁静安谧的生活景象。(2分,手法1分。作用1分)

13.运用了世外桃源(桃花源)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静谧闲适生活的赞美(向往)。(3分典故1 分,“源”写成“园”不得分,情感2分)

【2014年潍坊】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2.上阕前两句暗用班超投笔从戎“以取封侯”的典故,回顾了怎样的生活往事?(2分) 13.下阕结尾三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12.为建功立业,戍守边关驰骋疆场。(2分,每个要点1分)

13.抒发了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以及壮志未酬、无力报国的悲愤感情。(3分,每个要点1分) 二、考点透视。

【考点1】理解诗词的意象,概括诗词描绘的画面。

如:2011年9(1)题,2012年11题

【答题指导】抓住诗句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在重视原意的基础上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以丰富画面的境界。

【考点2】从遣词、造句、修辞等方面揣摩、理解炼字的技巧。

如:2011年8题,2013年12题

【答题指导】炼字题:字义+内容+情感

赏析诗句题:角度+内容+情感

【考点3】理解诗词的内容和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态度。

如:2010年8题第二问,2011年9(2)题,2012年12题,2013年13题, 2014年13题

【考点4】体会诗词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

如:2010年8题第一问,2014年12题

【答题指导】抒情方式,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寓情于事。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对偶、反问、用典等。

常见的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怀古伤今、借古讽今、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想象、联想、对比、象征等。 三、实战演练。

东坡 (宋)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 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 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释】①东坡:苏轼在贬官黄州时居住与躬耕的地方。 ②荦(luò)确:山多大石的样子。 1.前两句诗写出了月光下的东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环境特点。(2 分) 2.后两句诗景中寓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2 分)

凭阑人·金陵道中 (元)乔吉

瘦马驮诗天一涯, 倦鸟呼愁村数家。

扑头飞柳花, 与人添鬓华。

3.这首小令描绘的“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2分)

4.任选一个角度(如语言、写法、构思等),对该作品进行赏析。(2分)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铓, 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 散上峰头望故乡。

【注】①柳宗元早年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积极进行政治活动。不幸失败,贬为永州司马。十年之后,又被分发到更遥远的边荒之地的柳州。这诗便是他任柳州刺史时所作。②浩初上人:潭州人,时从临贺到柳州会见作者。“上人”,对和尚的尊称。

5.“割”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3分)

6.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浣 溪 沙

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 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 人生何处似尊前。

【注】欧阳修早年被贬颍州,晚年又隐居于此,州城西北,有一天然水泊,人称西湖,风景优美,是当时的名胜之地。欧阳修常来此游览。六幺,为唐代琵琶曲名。

7.词的上片中“逐”和“出”两个字用得极其精妙,请任选一个字进行赏析

8.词的下片描绘了一幅湖上宴乐图,从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态?

梅 花 陈亮

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玉笛休三弄①,东君②正主张。

注释:①三弄:指笛曲名“梅花三弄”。古有笛曲谢梅花之说。②东君:司春之神。 9.诗中梅花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2分)

10.这首诗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愿望?(2分)

春 光 好 欧阳炯

天初暖,日初长,好春光。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

【注释】雪坞:背阳处尚未消融的雪坡。

11.词人笔下的初春有什么特点?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

12.“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中“迸”“偎”两字极妙,请任选其一简要分析。(3分)

《诗词鉴赏专题复习》 答案 1.清幽,宁静

2.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恬淡旷达(乐观)的思想情感。

3.沦落天涯、孤寂愁苦(或倦于漂泊、羁旅思乡或落泊困顿的倦客游子)的形象。 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4.语言:①用语奇特,精炼传神,以“瘦”状马,以“倦”绘鸟,言简义丰,以形传神;②诗用马“驮”,愁由鸟“呼”,柳花“添”人鬓华,可运用拟人手法,化无情为有情,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愁苦。 评分:答出一种角度即得2分,其他答案取例典型,分析言之成理即可。共2分。

写法:①衬托。人物的落泊困顿,孤寂悲凉,乡思愁绪,均是通过对“马”“鸟”“柳花”的描写烘托出

来,含蓄蕴藉。②白描。小令语言不尚藻饰,质朴自然,却能将景物、人物形象表现得栩栩如生,鲜明突出;使意境典雅,动人心魄。③寓情于景。借对“马”“鸟”“柳花”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孤寂思乡的愁苦心情。

评分:答出一种写法,分析得当得2分。共2分。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构思:作者不写人羁旅漂泊、如何困顿,而是借马之瘦来表现;不写人对漂泊的厌倦和内心的愁苦,而

是借“倦鸟呼愁”来传达,曲折地写出了异地游子的悲情苦绪,情景浑然一体,令人回味无穷。 评分:如从作品意脉结构,表情达意的层次方面作答也合乎题意。共2分。

5.前两句以剑喻山峰,谓其割人愁肠,“割”字照应上句“剑铓”的比喻,进一步写出作者愁苦之深。(答出愁苦之深即可得满分)

6.贬谪之恨,思乡之愁。表达了两方面的感情:一是遭贬的愁,二是对故乡的思。 7.“出”符合荡秋千时在围墙之上时隐时现的情况,暗中写出了秋千女的形象。 8.词人春日泛舟,与民同乐的愉快心情。

9.清瘦明丽,敢为花先,传报春信,傲雪凌霜。 (评分:答对两点得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0.寄寓了对梅花高洁、坚韧品格的由衷赞美之情和让梅花及其品格永留世间的愿望。 (评分:情感愿望各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1.阳光(或天气)温暖,花儿芬芳,万物充满勃勃生机。(“勃勃生机”必答,1分,其他任意答出1点得1分)表达了诗人对春天自然万物的热爱和欣喜之情。(1分)

12.“迸”字突出了笋急于破土而出的冲劲(2分)和强劲的生命力。(1分)。“偎”字用拟人手法,(1分)写出了花的娇美。(2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