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禅宗兴盛的原因及其启示

来源:意榕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4卷第3期 2o02年6月 宜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Joumal of Yichu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Vo1.24.No.120 JLu1.2002 禅宗兴盛的原因及其启示 刘文广 任汝平 (宜春学院,江西 宜春336000) 摘要:禅宗兴盛的主要原因是其持顿悟教义和简便的修持方法、以农禅立教、中国化最彻 底、弘法得到朝庭支持、得天时地利。禅宗兴盛给我们的主要启示有文化的发展应与政治、经 济、民族心理相适应等五个方面。 关键词:禅宗;南禅;兴盛;原因;启示 中图分类号:B94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380X(2002)03—0047—04 据禅史记载,禅宗祖师上溯到印度的摩珂迦 叶,中国的初祖为北魏时印度来华僧人菩提达摩。 现为: 其一,南禅宗的顿悟教义和简便的修持方式, 给大众指示了一条成佛的最简捷的道路,这符合宗 到五祖弘忍(601~674年)以后,禅宗出现了 “南能北秀”,即慧能(638~713年)、神秀(6O6~ 706年)分别在南、北方弘教的局面。当时神秀贵 为“两京(洛阳、长安)法主”,“三帝(武后、中 宗、睿宗)国师”,但南北两派激烈斗争的结局是 南派夺得正统地位,慧能被尊为六世祖,而北派逐 教接引众生根本性的普渡原则,因而最具吸引力。 唐五代时期三论、天台、华严、法相等宗派皆重经 论的注疏和讲说,其修持方式则要将经典中的义理 化为自己的身心体验,在理和行两方面都比较难。 如天台宗的“一心三观”论、华严宗的“四法界” 论、法相宗的“八识”论都非常繁琐,而要将此转 化为自己对世界人生的身心体验则更难。特别是法 渐趋于没落。学者认为禅宗的正式创立,应从慧能 算起。④慧能的弟子除荷泽神会等,还有青原行思、 南岳怀让。行思之后分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 怀让之后形成沩仰、临济二宗。临济宗到五代宋初 又分为黄龙、杨歧二派。至此,禅宗走向繁盛,有 了“五家七宗”。 在禅宗走向繁盛之时,隋唐时期形成的天台 宗、华严宗、净土宗、法相宗、律宗等影响较大的 相宗,由玄奘和其弟子窥基创立,严守从印度搬回 的经典的教义,反复烦琐地论证“八识”及其与外 部客观世界的关系,而不涉及和试图解决社会现实 问题,与中国传统文化脱节,缺乏社会和群众基 础。虽然它得到唐太宗、高宗的支持,也无法长久 和广泛传播。 但禅宗与上述宗派不同。早期禅宗源于北朝禅 佛教宗派,却走向了衰落。禅宗的影响扩大到整个 中国,几乎取代了佛教其他所有宗派,垄断r佛 坛,甚至“禅”与“佛”成了同义词。 为什么至唐末五代禅宗能一枝独秀,几乎独占 师,以习禅为本。五祖以前虽以《楞伽经》为正 依,但仅取旨意,不泥执章句。这是低文化、无文 化的流民涌人禅门的一大原因。禅宗的领袖也多出 身社会下层,没有多少学问。比如慧能就不识字。 佛坛?为什么南禅宗能战胜北禅宗,成为禅宗主 流,推动禅宗走向繁盛?回顾这一过程能给我们哪 些启示? 一南北禅均以所谓“明心见性”为本,认为一切众生 皆有佛性,领悟心中的佛性就能成佛。但北禅宗认 为“心”有“净心”和“染心”之分,必须通过沉 静坐禅,才能去染人净,渐悟达到佛教理想的“真 如”境界。正如神秀的偈诗认为“身是菩提树,心 、禅宗兴盛的原因 禅宗的兴盛,是唐五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 的结果,是佛教文化中国化的具体表现,也是中国 社会对外来文化选择、改造的结果。其具体原因表 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这禅法还 收稿日期:2o02—03—26 作者简介:刘文广(1943一),男,江西进贤人,宜春学院党委书记,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48・ 宜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第24卷 是比较麻烦。而南禅宗认为“心”本来就是净的, 始得”。④因为一受他人布施,便得受制于人,便不 只有悟和迷之分,一旦豁然觉悟,便能立即成佛。 得个人以至佛教的自由独立。因此他在江西宜春市 慧能的偈诗认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佛性 奉新的百丈寺创立“百丈清规”,提出“一日不作, 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 一日不食”的口号,规定寺僧自住持下至普通僧 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认为我性本净, 众,人人须参加集体劳动,垦荒、播种、除草、浇 本来是佛,只是自己不觉悟而已,苟能觉悟,即是 灌、收割,以至挖野菜、打柴、挑水、送粪,一切 成佛。因此不需诵读佛经,不需坐禅,也不需布 皆自力运作;“斋粥随宜”,“二时均遍”;睡长连 施、礼拜、忏悔,更不需累世修行,只要立下承任 床;衣钵之外,不许有余物,一切财产归集体。百 我本是佛,摒弃妄念,就能得清净法身,脱离苦 丈清规的制定,意义重大,是所谓“佛之道以(菩 海。即便是罪孽深重,只要放下屠刀,也可立地成 提)达摩而明,佛之事以百丈(清规)而备”,@这 佛。这禅法显然比北宗简便易行。 种讲求平等、公有,一切自给,不受布施的经济制 由此可见,南禅的“顿悟法门”比天台等宗 度,是禅宗长期以来能保持精神自由,人格独立, 派、比北禅的“渐悟法门”对客观世界的否定都更 且不受社会政治经济动荡的影响,而获得兴盛发展 加彻底,给众生指出的达到觉悟成佛的途径、方式 的关键原因。 更加简捷。这对于陷于困苦而看不到出路的大众来 其三,禅宗在发展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通相 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同时对于统治阶级来说, 融,中国化最为彻底,因而其发展更具广泛的民族 南禅宣扬“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为“宽容”其 文化心理基础。禅宗不诵读佛经,抛开佛学源头, 残暴统治作了美好的承诺;而广大流民和贫苦大众 直面人生。它的“明心见性”、“即心即佛”、“佛即 得禅门安辑,也有利于稳定王朝的统治,因而统治 我心”、“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能成佛”的学说, 阶级也支持它。 与中国儒学的人性本善,人皆可为尧舜的人性论相 其二,禅宗以农禅立教,山林清修为本,走的 合;在世界观、本体论上的“即心即道”观,又与 是自力更生,不与世俗争利的道路。这与隋唐其他 中国哲学中道摄万物,万物归道的人天共体论相 佛教宗派形成鲜明对比。隋唐时期佛教的发展是以 合。佛教传人中国后,儒家学者抨击佛教,最主要 寺院经济的繁荣为基础的。寺院通过兼并土地,收 的是认为佛教灭弃封建伦常,佛教徒不君不父不忠 取地租,出卖度牒,私度僧尼,接受赐赠等手段, 不孝。佛教为适应中国的国情,自觉地修正自己教 积累了大量资财,占有了大量劳力。这不仅与世俗 理教义,以报天恩、国王恩、父母恩、众生恩、国 地主的利益发生冲突,而且危害王朝的财政。如唐 土恩来迎合封建伦常,以五戒释五常来弥合儒家礼 中宗时期,“造寺不止,枉费财者数百亿;度人不 教,逐步使自己中国化。因而“三教合一”、“三教 休,免租庸者数十万” 。唐武宗更直接地说“穷 同源”的论调自南北朝时代即开始形成,至唐代已 吾天下,佛也”④。因此德宗以后唐政府多次打击 为僧俗两方及帝王所公认。禅宗的心性论与儒家的 佛教势力,唐武宗于会昌元年(841年)下令毁 人性论合璧,成为唐代李翱的《复性书》;禅宗的 佛,全国共毁佛寺4600余所,招提、若兰4万余 本体论取《易》、《老》,与道家、道教合一,下启 所;没收良田数千万亩,勒令26万余名僧尼还俗, 周敦颐、二程而产生理学,其重心智开发和人格自 15万名奴婢改充两税户。另外,寺院占有大量财 由,又极投士大夫情趣,这些都是使它见容于中国 富,也成为割据军镇豪夺的对象;僧侣地主奴役农 的主要原因。总之,在佛教的中国化发展中,禅宗 民,支持统治阶级镇压农民起义,自然会遭到农民 是最为成功的一家,这是禅宗兴盛和长久不衰的又 起义军的打击。因此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等大动荡 一重要原因。 对寺院经济和佛教文献都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这 其四,南禅宗早期领袖的创教、弘法活动卓有 一切使北方各佛教宗派遭到重创而一蹶不振。然而 成效,而且赢得了唐朝政府的大力支持。南禅宗创 禅宗则不同,自四祖道信于湖北黄梅开东山法门以 立者慧能,在作“顿悟”偈诗后得到第五祖弘忍的 来,一直隐迹山林,以农养禅,衣食自给,不仰仗 心许,弘忍将法衣传给了他。面对法衣传承中的激 地主贵族和世俗的布施。至百丈怀海时,更在理论 烈矛盾,慧能携法衣潜至岭南,埋名避祸十余年, 上提出出家是为“自由”,自由必须首先摆脱物质 精心构制其“直指人心,顿悟成佛”的理论。慧能 上对他人的依赖,“乞施主一粒米,一缕丝,个个 的弟子神会(688 760年)得慧能密传法印,于 披毛戴角(即轮回为畜生)牵犁负重,一一须尝他 开元年间,越大瘐岭到洛阳弘扬禅法。其时东西两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3期 刘文广‘等:禅宗兴盛的原因及其启示 ・49・ 京之间,皆宗神秀北禅,于是神会在滑台大云寺设 无遮大会,论定达摩禅的宗旨,阐扬慧能的顿悟法 门,批判北禅的渐悟及坐禅主张,又在洛阳楷定南 以在政治经济动荡的时代一枝独秀。 另外,社会主流文化,即统治阶级的意识形 态,对于其他文化的发展变化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禅宗旨,著有《南禅定是非论》、《显宗论》等。到 安史之乱时,神会主持置坛度僧,以“香水钱”为 作用。外来文化或新兴文化要顺利发展,如果不能 与主流文化相容相通,必然遭到主流文化的压制, 甚至遭到围剿。在其新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力量形成 之前,外来文化或新兴文化发展的唯一出路是向主 流文化妥协,融入主流文化——自然它对主流文化 朝廷提供平叛军费,受到唐朝统治者的赞赏和扶 持。平叛后唐肃宗诏神会入宫内供养,为之建造禅 寺,神会进一步“敷演显发(慧)能祖之宗风,使 (神)秀之门寂寞矣”, 南禅遂风靡天下。神会由 此被尊为禅宗第七祖。 其五,南禅宗蓄势于南方山区,在北方其他宗 派受到沉重打击时,迅速北上填补其空白,勃兴过 程可谓得地利,得天时。南禅根植于赣湘粤山区地 带,尤以现在江西宜春市东北部山区为盛,它远离 政治及传统文化中枢,在积聚力量的过程中,受政 治动荡的影响和传统文化的束缚较少,不随政治之 兴衰而兴衰,不以其他教派之没落而没落。它处于 崇山峻岭地区,交通很不便利,因此它本身在嬗递 中又彼此相对隔绝,不能及时交融统一教义,这成 为南禅延衍发展为五家七宗的重要原因,而神会北 上弘扬禅宗“顿悟法门”之时,北方诸宗派正受到 政治动荡的打击和经济衰退的影响。禅宗顺势而 发,以其反对经院式繁琐教义的革新精神和比较接 *民的修持方法 得到了大众的欢迎。 总之,禅宗的兴盛,既有其客观时机,更有其 主观条件,是隋唐社会变迁的产物,是佛教中国化 发展的结果。 二、禅宗的兴盛给我们的启示 考察隋唐五代历史过程,探寻禅宗兴盛的原 因,能给当代的人们哪些有益的启示?在我们看 来,至少有以下五点值得一提: 其一,文化的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紧密 相连,要以经济为基础并与经济发展状况和发展要 求相适应,要与社会主流文化相通相容。隋唐时期 佛教的兴替,与隋唐王朝的盛衰息息相关。盛唐的 政治经济外交的空前发展,为佛教的繁盛奠定了基 础;但晚唐政治动荡、经济凋敝,又成为佛教衰落 的重要原因。王朝对佛教的政策,随社会政治经济 及其与佛教流派的关系变化而变化,成为佛教流派 隆替的直接原因或条件。正如隋代佛学家费长房 说:“教兴寄在帝王”。④唐代名僧玄奘也说“正法 隆替,随君上所抑扬”。(垦)但必须强调的是,这一切 变化的最基本最深层次的原因是经济的原因。也正 因为禅宗依山林而行农禅,又远离王朝政治,才得 也会有触动,并渗入主流文化,以至改变它的体制 和结构。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是如此,其他文化也是 如此。 其二,文化的发展应面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关注大众生活,适应大众心理;文化的发展应具有 民族性,注重民族特色,适应民族心理。文化是大 众的事业。即便是统治阶级的文化(观念形态的文 化),也要通过国家工具将其转化为社会大众文化, 否则不成其为主流文化。大众文化必然关注大众生 活,适应大众心理,否则将被大众抛弃。“三论宗” 和“法相宗”是典型的经院佛教,缺乏社会群众基 础,虽然得到了帝王的支持,也未能长久和广泛传 播。而禅宗据山林而行农禅,对封建王朝极少依赖 关系;它以安辑众生为务,关注大众今生的物资和 精神生活,故虽然发于下层,起于青萍,却能历 “会昌法难”而不衰,终至风靡天下。 文化的民族性即是文化的民族特色,从文化的 形式到内容、认知到抒发,不同的民族有其不同的 特点,表现了不同的民族心理。相对其他佛教宗派 来说,禅宗的中国化最为彻底。印度佛教成了中国 禅宗,舶来品成了中国人的信仰,这是划时代的变 革,是禅宗的伟大之处,是禅宗发展兴盛,一枝独 秀的重要原因。这充分地说明了民族性在文化发展 中的重要作用。 时至今日,我们仍能看到:有的文化形态虽被 标上“高雅”的美称,却因其远离大众生活,不合 民族心理,仍是曲高和寡;有的文化形态虽然被斥 之为“低俗”,却因其与大众生活结合,适合与满 足人们的心理需要,则挥之不去,甚至禁之不止。 这值得我们深思。 其三,文化的发展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打破教 条;既要注重文化的内容,又要兼顾文化的形式。 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内容与形式的相互关系及其在 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再是新鲜的话题。禅宗 的兴盛史又一次为这一话题作了注解。问题是继承 什么?怎样创新?内容与形式怎样有机结合?在此 难以详述。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5O・ 宜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第24卷 仅就禅宗的形式而言,它早期不立文字,教义 所在。 口耳相传,后来有了《坛经》等经典,其文字浅显 其五,文化的发展需要特异的人才,这种人才 易懂,加上其修持方式简便,易知易行,因而适合 需要人为培养,更需要时代造就。禅宗的兴盛,离 在文化程度不高、终13劳作无闲暇的大众中传播。 不开慧能、神会、马祖、怀海等一大批特异人才的 而三论、法相等宗派的经典文字艰深,修持方式繁 献身。这些俊才的产生,是其前辈培养的结果,更 难,难知难行,因而远离大众,不能兴盛远播。时 是时代锻造的结果。因为他们都分别超过自己的前 至今13,我们仍能看到:有的思想文化,在其形成 辈,在自己前辈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禅宗的 之时,通俗易懂,耳熟能详,朗朗上口,化为大众 教育原则是老师启发和学人自悟,其成圣的道路是 的巨大的精神力量。后来被经院学者们“理论化诠 “自力”而非“他力”……这都是值得我们今天借 释”,越释越使人不知其所云,越释越使其远离了 鉴吸收的。我们需要造就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我 大众。这种诠释本身成了“智力超群者”的表演, 们期待新的时代造就出更多的人才。 而非大众的信仰。这充分说明了文化形式在文化传 注释: 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①持此观点的学者以任继愈等为代表。 其四,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既是文化发展兴盛 ②见《旧唐书》卷101《辛替否传》。 的表现,又是文化发展兴盛的重要原因。禅宗“五 ③见《樊川文集》卷一o《杭州新造南亭记》。 家七宗”的产生,是禅宗发展兴盛的表现,也是禅 ④见《百丈怀海语录》卷二。 宗发展兴盛的重要原因。因为分化多元的信仰,给 ⑤见《大藏经》诸宗部《百丈山大智寿圣禅寺天下师表阁 了寻求解脱的人们多种选择的可能,具有了更大的 记》。 ⑥见赞宁《续高僧传》卷八《神会传》:石峻等编《中国佛 社会包容性;分化多元的流派间的纷争辨难,会吸 教思想资料选编》,中华书局1983年6月第l版,第二卷第 引社会更多的关注,会引起流派的盛衰变化,使文 四册第119—121页。 化在实质上得到发展,同时显现出繁荣的景象。这 ⑦见《大正藏》卷四九《历代三宝记》。 就是我们今天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基本原因 ⑧见《大正藏》卷五二《集古今佛道论衡》。 Couses and Revelations of the Prosperity of the Chart Sect LIU Wen—gucmg,REN Ru—ping (Yichun University,Yichun 336000,China) Abstruct:The Chart sect,a branch of Buddhism,is supported by Tang government,since its development was based on the self—sufifcient agriculture.The boom of the Chan sect is Tang Dynasty resultde from ist doctrines of satori and simple modes of serf-cultivation,which were well—received by the common people.The prosperiyt reveals to us that ht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e is closely relatde to the politics,economy,national psychology,etc. Key words:the Chart sect;the South Chart sect;prosperity;cQuses;revelations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