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冀大版初中语文八年级12 《孟子》二则——舜发于畎亩之中(6)

冀大版初中语文八年级12 《孟子》二则——舜发于畎亩之中(6)

来源:意榕旅游网
 课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1、能用普通话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准确翻译全文。 学习过程 学法指导 一、自主预习 1、 导入: 2、正音释义: 畎()亩: 傅说(): 曾()益: 胶鬲() 拂()士: 拂()乱: 3、朗读课文 读出节奏(要求:字音读准节奏合理流畅自然) ⑴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⑵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二、合作探究 1、重点词语释义 ⑴ 常见实词: 举于版筑之间: 举于士古代泛指官吏,本文指 ⑵ 常用虚词: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而而后作()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而死于安乐也()征于色()

生于忧患() ⑶ 一词多义: 发:发于畎亩() 发于声() 拂:行拂乱其所为() 拂士() 2、疏通全文,熟读成诵。 三、我的收获 四、检查反馈 ⑷ 词类活用: 苦其心志使……痛苦() 劳其筋骨 使……劳累() 饿其体肤 使……饥饿() 空乏 使……穷困缺乏() 所以动心 使……惊动() 忍性 使……坚韧() 行拂乱其所为 使……受到阻挠() 人恒过犯错误、犯过失() 五、教学后记 长凝镇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课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二课时 主备人 宁月辉 审核人 刘峰 1、熟读成诵,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学会正确看待学习目标 挫折。 2、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体会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 学习过程 学法指导 一、自主预习 1、导入 2、背诵课文。 二、合作探究 1、朗读第一自然段,作者列举了舜等六位名人的事例,想一想他们有哪些共同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朗读第二自然段,你能发现一、二两自然段的关系吗?作者认为一个人才要担当“大任”要经历哪些方面的困苦? 思想上要“”, 生活上要“,,”; 行为方面“”。 经历这种种困苦的磨炼,最后的结果是“,”。 仔细体味,作者在这一段是想说 3、朗读第三自然段,可以看出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论述的? 4、作者由一个人论述到一个国家,国家没有法家拂士往往灭亡,我们可以理解,但作者认为有敌国外患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件好事,你能理解吗? 5、在第一课时,同学们就找到了中心论点,注意把握细节将中心论点写下来----,。作者在论证时对这两方面有所侧重吗? 6、 为了充分地证明论点,作者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三、我的收获 四、检查反馈 一、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这篇课文,选自《孟子》。《孟子》是孟子自己编著的,收录的是他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B 孟子,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 C“孙叔敖举于海”,指孙叔敖,隐居海滨。当时的君王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任命他为宰相。 D拂,在“行拂乱其所为”中发“fú”的音,而在“入则无法家拂士”中发“bì”的音。 三、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四、孟子提出用艰难困苦的磨练来培养担当“大任”的人的育人主张,他认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对此,你的观点是怎样的? 五、请你举出能证明本文中心论点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各一个。 五、教学后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