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7-1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41,分数:82.00)
1.商品不是物,而是物掩盖下的社会生产关系。马克思的这一论断的意思是______
A.商品的本质不是物质的
B.商品的本质是精神的
C.商品体现着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
D.商品体现着人与人的精神关系
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统一。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第一,社会分工。它决定了生产者或生产单位之间必须进行产品的相互交换——这是生产力方面的条件;第二,生产资料和产品归不同的所有者所有(私有制)。它意味着各经济单位是不同的利益主体,因而它们之间的产品交流必须采取等价有偿的方式进行——这是生产关系方面的条件。所以,商品是由一定的生产关系催生的,它的存在也反映了这种生产关系。回答这道题目的关键,是要搞清楚“商品不是物”里的“物”,不是哲学里面与“意识”对立的“物质”的意思,而是与“自然”相对应的“社会”的意思。也就是说,商品的本质,不在于自然属性,而在于社会关系。
2.被马克思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的是______
A.商品转换为货币 √
B.货币转换为资本
C.劳动力转换为商品
D.自然经济转换为商品经济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换、销售并转换为货币。产品能否交换出去关系到商品生产者的命运。但在私有制基础上,这种转换能否实现,不仅取决于商品生产者,而且取决于消费者。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还存在利益和意愿的差别。所以,这种转换重要而惊险,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
3.以下论断中,成立的是______
A.自然物可以成为商品
B.用来交换的自然物才是商品
C.劳动产品就是商品
D.既是劳动创造的又用于交换的才是商品 √
本题考查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所以一个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充分必要条件:其一,是人的劳动创造的,不能是自然物;其二,要用于交换或者叫做以交换为目的,不是用于自我消费或者无偿送给其他人。
4.“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的准确意思是______
A.有使用价值就一定有价值
B.有价值就一定有使用价值
C.没有使用价值就一定没有价值 √
D.没有价值就一定没有使用价值
A和D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分为商品和非商品,只要是非商品,都只有使用价值,没有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物品的共性,任何东西都具备;而价值是商品的特性,只有商品才具备。B和C都是正确的。但其中的B和题干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所以也不能选。只有C正确。
5.在以下命题中,正确的是______
A.价值既源于自然也源于人类劳动
B.使用价值既源于自然也源于人类劳动 √
C.使用价值只能源于自然
D.价值只能源于自然
商品的二因素或两种属性是价值和使用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里的一般的无差别的
人类劳动;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物的有用性。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使用价值的源泉则有两个,既可以来源于自然,也可以来源于人类的劳动创造。
6.在下列关系中,属于内容与形式关系的范畴是______
A.价值与使用价值
B.价值与交换价值 √
C.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
D.使用价值与价格
价值凝结在商品里面,它要表现出来就必须借助交换价值这一形式。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价值和交换价值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价值与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使用价值与价格,其实质是相同的,都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但不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7.就价值和使用价值而言,同一个人不能同时占有二者。这里的“人”准确的是指______
A.同一个生产企业里的员工
B.同一个家庭里的成员
C.买卖双方里的一个 √
D.某一个社会成员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所以在交换关系中,进入其中的人被分为买方和卖方。在商品交换的一瞬间,买方让渡了价值,得到了使用价值,而卖方则相反。只有进行商品交换,才会形成这种人与人的关系。
8.劳动生产率是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劳动生产率______
A.与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成正比,与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
B.与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成反比,与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
C.与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成正比,与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反比 √
D.与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成反比,与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反比
劳动生产率是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用公式表示为:劳动生产率=产品数量/劳动时间。所以,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分子越大),则劳动生产率就越高;也就是说,劳动生产率与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是正向关系。相反,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分母)越多,则劳动生产率就越低。也就是说,劳动生产率与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是反向的关系。
9.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______
A.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的数量增多 √
B.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的数量不变
C.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的数量减少
D.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的数量增多
劳动生产率是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用公式表示为:劳动生产率=产品数量/劳动时间。所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论是社会的还是个别企业的,肯定意味着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的数量增多。所以A正确,相应的BC都错误。劳动生产率是生产使用价值的效率,不是生产价值的效率,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同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量相同而不是增多。所以D不正确。
10.在以下经济行为中,履行了货币价值尺度职能的是______
A.用一块钱购买了一瓶汽水
B.一块钱可以购买一瓶汽水 √
C.先拿了一瓶汽水改天再付一块钱
D.借朋友的一块钱准备去买一瓶汽水
货币的职能有:其一,价值尺度。价值尺度是指货币是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标准。也就是标价。其二,流通手段。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其三,贮藏手段。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被保存起来。其四,支付手段。支付手段是指货币在商品赊销、清偿债务、交付赋税、支付租金以及发放工资时所履行的
职能。其五,世界货币。它是指货币在世界范围内履行货币的职能。在这个题目中,A是货币履行流通手段职能;B是履行价值尺度职能;C履行的是支付手段;而D不属于货币的职能,是人与人之间的借贷关系。
11.“先取货后付钱”意味着货币在履行______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
支付手段是指货币在商品赊销、清偿债务、交付赋税、支付租金以及发放工资时所履行的职能。它是流通手段的特例。货币履行支付手段,意味着“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现货交易模式被“先取货后付钱”的模式所取代。此举在促进商品交换的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商品买卖的矛盾。
12.以下价值与价格相互关系的论断中,错误的是______
A.价值与价格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B.价值是价格的内容和物质基础
C.有价值的东西一定会有价格
D.有价格的东西一定有价值 √
商品的价值用货币来表现就是价格。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价值与货币价值(用汇率表现)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商品价格=商品价值/货币价值。在现实生活中,影响价格的因素还有供求关系、国家等。价值与价格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价值是价格的内容和物质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有价值的东西一定会有价格(有内容一定有形式);但有价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有形式不一定有内容),例如土地、股票。
13.一台从商店里面购买回来、使用几年后发生了故障、无法使用而被废弃的冰箱______
A.有价值但没有使用价值
B.有使用价值但没有价值 √
C.价值、使用价值都没有
D.价值、使用价值都有
本题有两个关键点。其一,这台冰箱是不是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以交换为目的。该冰箱在商店里等待出售的时候是商品,但已经买回来了,目的是自己使用,所以它现在的角色是非商品,没有商品特有的属性——价值。因此,AD都不对。其二,政治经济学里面所说的使用价值,是泛指物品的一切有用性,而不是某种或某几种有用性,正因为如此,才能够论定使用价值是一切物品包括商品的共性,是永恒的范畴。换言之,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所以C不对。最后总结一下,世界上的物品分为商品和非商品,商品既有价值、也有使用价值;而非商品则只有使用价值,没有价值。
14.抽象劳动、具体劳动与私人劳动、社会劳动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______
A.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的矛盾决定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的矛盾 √
C.私人劳动决定了抽象劳动
D.社会劳动决定了具体劳动
本题考查商品的两对矛盾: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私人劳动、社会劳动之间的关系。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决定了商品的其他矛盾,包括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的矛盾、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但这种决定,是整体的决定,不能够拆解为一一对应的关系。也就是说,论定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的矛盾,是正确的;但私人劳动决定了抽象劳动,社会劳动决定了具体劳动的推断则都不成立。
15.商品经济的产生需要一些社会经济条件,其中在生产力方面所需要的条件是______
A.自然经济
B.社会化大生产 √
C.生产资料公有制
D.生产资料私有制
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统一。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第一,社会分工。它决定了生产者或生产单位之间必须进行产品的相互交换——这是生产力方面的条件。第二,生产资料和产品归不同的所有者所有(私有制)。它意味着各经济单位是不同的利益主体,因而它们之间的产品交流必须采取等价有偿的方式进行——这是生产关系方面的条件。
16.马克思说:“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是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段话说明______
A.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
B.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
C.只要有物的有用性,它就有价值
D.物越有用就越有价值
本题考查商品的二因素: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关系。价值和使用价值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其一,其统一性表现在: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商品;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其二,其矛盾性表现在: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相互交换劳动。使用价值是一切物品包括商品都具有的共性,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是历史的范畴。对同一个人而言,不能兼有二者。A实际上是表达了统一性中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的意思。其他的几个选项都不符合原理的含义。价值以使用价值为前提,但使用价值不以价值为前提,所以B不正确;价值是由劳动决定的,不是由
使用价值决定的,所以CD不正确。
17.个别劳动的社会性质,通过______
A.商品有用性来体现
B.商品的广告宣传来体现
C.商品的交换来体现 √
D.商品质量的鉴定来体现
回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里的“个别劳动的社会性质”的意思。“个别劳动”又叫“私人劳动”;“个别劳动的社会性质”,是指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私人劳动是指劳动的私人属性,即由于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所以劳动的过程由私人控制,劳动的成果归私人占有。社会劳动是指劳动的社会属性,即由于存在社会分工,因而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是社会总劳动的有机组成部分。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具体表现为:由于每个商品生产者不可能确切、完全地知道社会的需要,因而它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不能全部销售出去,得到社会的认可。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只有通过商品交换。
18.在以下论断中,正确的是______
A.货币成为资本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前提
B.资本成为货币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前提
C.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
D.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转化成为货币的前提
本题表面上是考查记忆的准确度,实际上是更深一步地考查理解。如果对基本概念只有机械的死记硬背,概念多了难免发生混淆。所以,记忆一定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货币与资本的区别不在于外在的形式,而在于内容:货币的基本职能是购买商品;而资本的本质是产生价值增殖。所以,货币成为资本的关键是要找到一个东西来帮忙,使它实现从不能增殖到能够增殖的转变。而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于是,只有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就可以将它购买过来为己所用,进而使自己成为资本。所以,我们说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方面的特点,对剩余价值的产生、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19.商品生产过程的劳动二重性,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具体表现为______
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统一
D.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
商品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它具体表现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所谓价值增殖过程是指超过了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私人劳动和社
会劳动是商品的内在矛盾,与题干所问无关。
20.在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中,其价值不是原样被转移到新产品当中,而是被重新创造出来的是______
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 √
C.固定资本
D.流动资本
按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不同作用,资本可以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其价值量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原封不动地转移到新产品中而没有发生变化的那部分资本,它是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用“C”表示。可变资本是以劳动力形式存在、其价值量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即发生了增殖的那部分资本,它是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用“V”表示。可变资本的价值,不是原样转移到新产品中。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购买劳动力的价值,被工人用于购买生活资料;工人在生产中创造出新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来补偿给资本家,即不是原样移植,而是重新再生。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的划分,是按照资本的周转(运动)方式进行的,与价值的创造和补偿没有直接的关系。
21.“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者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没有空气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
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于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马克思的这段论述揭示了______
A.资本的本质就是为追求价值增殖而运动 √
B.资本不怕死,有献身精神
C.资本的本质在于运动
D.剩余价值的源泉是劳动
这是一道归纳型的题目,要求学生阅读材料,并且准确地概括出其中的要义。考查的是能力。BC都涉及了题干中的意思,但不完整也不深刻。D是题干所没有的。
22.马克思指出,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物掩盖下的社会生产关系。这段话的含义是______
A.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的
B.资本表面上是物质,内容是精神的
C.资本的本质不在于它的自然属性,而在于它的社会属性 √
D.资本的本质是肉眼看不见的
本题考查对基本论断的理解。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价值增殖)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态,如货币、生产资料、劳动力等。但这些东西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当它们成为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工具时,才成为资本。也就是说,一个东西是不是资本,不是由它的自然属性决定,而是由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即社会性决定的。
23.资本主义的剥削程度______
A.与剩余价值的量成正比、与可变资本的量成反比 √
B.与剩余价值的量成反比、与可变资本的量成正比
C.与剩余价值的量成正比、与可变资本的量成正比
D.与剩余价值的量成反比、与可变资本的量成反比
这道题目考查对剩余价值率计算公式的灵活理解。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m\"=m/v(m\"代表剩余价值率;m代表剩余价值;v代表可变资本或工资)。剩余价值率还可以用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来表示。剩余价值率体现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程度,所以又叫做剥削率。由公式可以知道,剩余价值率与分子(剩余价值的数量)成正比,与分母(可变资本的数量)成反比。
24.已知某资本家的资本总量为100万,其中60万用于购买生产资料,40万用于购买劳动力。一年获得的剩余价值量为20万。该资本家的剩余价值率是______
A.100%
B.200%
C.50% √
D.150%
这是一道数字型案例题。回答这类题目的重点是准确记忆公式并把数字正确地带入公式。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m\"=m/v(m\"代表剩余价值率;m代表剩余价值;v代表可变资本或工资)。在本题中,剩余价值为20,可变资本为40,二者之比为50%。
25.在劳动生产率不变的前提下,资本家能够获得的剩余价值是______
A.绝对剩余价值 √
B.相对剩余价值
C.超额剩余价值
D.平均剩余价值
本题考查剩余价值的各具体形式产生的物质技术前提。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前提下,绝对延长总的工作日长度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用这种方法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就是绝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的产生不要求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变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总的工作日长度不变的前提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以这种方法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就是相对剩
余价值。它产生的前提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条件是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本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D是杜撰出来的概念。
26.在下列范畴中,反映了资本主义剥削是阶级对阶级的剥削的范畴是______
A.绝对剩余价值
B.相对剩余价值 √
C.超额剩余价值
D.平均剩余价值
这是一道考查三种剩余价值产生过程的变例题目。绝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单个资本家凭借自己的力量就可以获得的,所以它们体现了单个资本家对本企业工人的剥削关系。而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是:在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的推动下,资本家为了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而致力于不断提高本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进而使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如此一来,各种商品的价值就降低,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也随之降低;于是补偿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得以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得以延长。所以,相对剩余价值是整个资产阶级联合行动的结果,所以这一范畴体现了资本主义剥削是阶级对阶级的关系。D是个杜撰出来的概念。
27.某工厂的某位工人每天工作8小时,日工资12元,剩余价值率为100%;如果加班多工作了两个小时,资本家给工人多发加班费2元,资本家能够多得到的剩余价值是
______
A.3元
B.4元 √
C.5元
D.6元
这是一道数字型的案例题。根据题干给出的提示,是考查剩余价值,而剩余价值有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三种形态。依据三者的定义,断定其为绝对剩余价值。因为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前提下,绝对延长总的工作日长度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用这种方法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就是绝对剩余价值。题目所问的是:在其他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加班多工作了两个小时,该工人能够多创造出来多少剩余价值? 首先要求出原来8小时内工人创造出的价值的总量。工人创造的价值=V+M;已知:剩余价值率(100%)=剩余价值(m),可变资本即工资(v=12),得出工人在8小时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量为12元。那么工人8小时内创造的价值为24,每小时为3元。于是,加班2小时能够多创造出来的价值总量是6元,减去加班工资2元,资本家多得到的绝对剩余价值为4元。
28.工人每天工作6小时,日工资为6元,生产产品6件,每件产品的原材料成本为1元。剥削率为50%。在工资和材料成本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家将劳动强度提高到每天生产10件产品,资本家可以多得到的剩余价值为______
A.8元
B.6元 √
C.4元
D.12元
这道题目也是考查绝对剩余价值的数量。因为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前提下,绝对延长总的工作日长度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用这种方法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就是绝对剩余价值。提高劳动强度相当于变相延长劳动时间,也属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范畴。题目问“资本家可以多得到的剩余价值的数量”,这就要求我们分别求出原来剩余价值的数量和增加劳动强度后的剩余价值的数量,二者之差就是答案。工人每天工作6小时,日工资为6元,生产产品6件,根据这些给定的条件,我们可以得出每件产品的劳动力成本(V)为1元。再根据给定的剥削率,可以得出每件产品的剩余价值为0.5元——因为M\"(50%)=M:V(1);6件产品的剩余价值总量为3元;将每件产品的C、V、M相加,得出每件产品的价值为2.5元。工人提高劳动强度后,生产了10件产品,其价值总额为:10×2.5=25元,其中扣除工资6元,原材料成本(C)10元,得出提高劳动强度后剩余价值的总量为9元。9减去之前的剩余价值3元,最后的得数为6元。
29.工人每天工作8小时,剥削率为100%;凭借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必要劳动时间被缩短为2小时而工作时间不变,这时的剥削率为______
A.100%
B.200%
C.300% √
D.400%
根据题干中出现的“凭借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这几个字,可以判断它是考查相对剩余价值。因为在总的工作日长度不变的前提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以这种方法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就是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条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由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构成;而剥削率即剩余价值率=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之比。工人原来每天工作8小时,剩余价值率为100%,意味着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分别都为4小时。凭借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到了2小时,相应地剩余劳动时间就延长为6小时;6小时:2小时,新的剥削率为300%。
30.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该论断意昧着______
A.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但从现象上看,它却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
B.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但从现象上看,它却表现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C.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但从现象上看,它却表现为劳动力的价格
D.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的价值;但从现象上看,它却表现为劳动的价格
本题考查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不是劳动)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该论断意味着,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但从现象上看,它却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这种假象根源于劳动力与劳动的密切关系以及资本主义工资的支付方式。资本主义工资只能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因为劳动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而劳动却不能。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雇佣工人所创造的价值并没有以工资的形式全部领回,二者之间存在一个差额即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就在于此。所以,将资本主义工资界定为劳动的报酬,就会起到掩盖资本主义剥削的作用。
31.某工厂由于原料价格上涨而增加了资本的垫支,它影响了该工厂的______
A.资本技术构成
B.资本价值构成 √
C.资本实物构成
D.资本有机构成
本题是考查对资本结构的几个概念的理解。在资本积累过程中,随着资本总额的不断增大,资本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考查资本结构即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的关系可以从价值、实物两方面去考查。资本价值构成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率。它实际上是以价格体现出来的价值量之比。在现实生活中,影响价格的因素有商品价值、货币价值、供求关系和国家。资本的技术构成是由生产技术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量的比率。它是实物量之间的比率,例如多少台机器比多少个工人。资本有机构成是由资本技术构成
决定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而所谓的“资本实物构成”,则是杜撰的概念,不存在。如果要进行简单地判断,大致可以这样归结:由非技术因素影响的资本的结构变化,一般是资本价值构成;由技术因素引起的资本的实物比变化,一般是资本技术构成;而由技术引起的价值量的变化,就是资本有机构成。
32.某企业原预付资本为1000万元,资本有机构成为9:1,工人平均每月工资为500元,本月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采用了新的机器设备,使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到19:1。试问,在企业资本总量和工人工资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由于有机构成的提高而被排挤出工厂的工人人数是______
A.500
B.800
C.1000 √
D.1200
本题是考查对资本有机构成概念的具体运用。先根据给出的条件求出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之前该企业的工人数量。已知工厂的资本总额为1000万,资本有机构成为9:1。也就是说,90%的资本以机器等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10%的资本以劳动力的形式存在。1000×10%=100万。因每个工人的工资为500元,故工厂的工人总数为100万/500=2000人。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采用了新的机器设备,使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到19:1,也就是说,购买劳动力的资本份额下降到1/20,具体为1000万×1/20=50万;由于每个工人的工资额仍保持为500元,所以采用新机器设备后所需要的工人总数是50万元/500元
=1000人。2000-1000=1000,所以被排挤出工厂的人数是1000人。
33.以下有关平均利润形成过程的论述,正确的是______
A.平均利润是企业之间竞争的结果,或者说,是资本在不同企业之间流动的结果
B.平均利润形成之后,各资本家之间的利润率绝对平均化
C.在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中,资本从利润率高的部门流向利润率低的部门
D.平均利润的形成是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 √
平均利润是按照平均利润率所取得的利润,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平均利润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或者说,是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流动的结果。其过程可以表述为:在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流向利润率高的部门,引起各种产品数量的变化,继而引起价格波动,最终使得各部门的利润率趋向平均化。平均利润的形成是一种趋势,并不意味着各部门之间的利润率的绝对平均化。平均利润是部门之间而不是企业之间利润平均,所以A不正确;平均利润的形成是一种趋势,并不意味着各部门之间的利润率的绝对平均化,所以B不正确;在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中,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流向利润率高的部门,所以C不对。
34.平均利润的形成______
A.进一步掩盖了单个资本家对本企业工人的剥削
B.进一步掩盖了单个资本家对本部门工人的剥削
C.进一步揭示了单个资本家对本企业和本部门工人的剥削
D.掩盖了单个资本家对本部门工人的剥削,但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阶级性 √
平均利润的形成,使等量资本能够获得等量利润,于是不少部门的资本家所得到的利润量与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量发生了偏离。具体而言,资本有机构成高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部门,其剩余价值的数量小于其平均利润的数量;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部门,其剩余价值的数量大于其平均利润的数量;资本有机构成相当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部门,其剩余价值的数量等于其平均利润的数量。这种状况一方面掩盖了单个资本家对本部门工人的剥削;另一方面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阶级性。因为从全社会看,平均利润总额和剩余价值总额是相等的;生产价格的总额与价值总额是相等的。
35.剩余价值规律属于______
A.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
B.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
C.人类社会的特殊规律 √
D.人类社会的共有规律
人类社会的规律按照其适用的范围,分为普遍规律或者一般规律、共有规律和特殊规律。普遍规律或者一般规律是指在所有社会形态中存在并且起作用的规律;共有规律是指在其中几个社会形态中起作用的规律;而特殊规律则是在一个社会形态中起作用的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只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属于特殊规律。
36.价值规律属于______
A.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
B.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
C.人类社会的特殊规律
D.人类社会的共有规律 √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都存在商品经济,所以价值规律都存在并且起作用,属于人类社会的共有规律。
37.股份公司的出现______
A.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B.丰富了资本积聚和资本积累的形式
C.造成了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
D.资本又增多了一个职能形式
股份公司是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筹集资本、合资经营的企业,股份资本就是股份公司
所拥有的资本。股份公司、股份资本的出现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它造成了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意味着私有制的实现形式以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其自身范围内的重大变化。作为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股份资本、股份公司不直接反映社会制度的性质;就某个具体的股份公司而言,其性质主要由掌握控股权的主体决定。
38.某企业的资本家通过技术革新,将本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到高于同行的水平之上,从而降低成本使生产每件产品能够多获得10元利润。问这10元属于______
A.相对剩余价值
B.绝对剩余价值
C.超额剩余价值 √
D.平均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条件是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本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绝对剩余价值的产生不要求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要求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D是杜撰出来的概念,不存在。
39.某企业的资本家既没有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也没有通过改进技术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是在企业中发起劳动竞赛,要求工人将每天生产的产品数量从原来的100件提高到120件。这种方法属于______
A.相对剩余价值
B.绝对剩余价值 √
C.超额剩余价值
D.平均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前提下,绝对延长总的工作日长度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用这种方法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就是绝对剩余价值。提高劳动强度相当于变相延长劳动时间,也属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范畴。
40.某企业原来每个工人可以操作一台机器。通过技术改革。自动化程度明显提高,每个工人操作的机器数量上升到5台。这种变化属于______
A.资本的价值构成发生了变化
B.资本的技术构成发生了变化 √
C.资本的实物构成发生了变化
D.资本的有机构成发生了变化
在资本积累过程中,随着资本总额的不断增大,资本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考察资本结构即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的关系可以从价值、实物两方面去考察。资本价值构成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率。资本的技术构成是由生产技术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量的比率。资本有机构成是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用公式表示为C:V。
41.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关键是运用______
A.商品二因素原理
B.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原理
C.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原理
D.劳动二重性原理 √
商品的二因素是指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之所以具有这二因素,是因为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总而言之,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所以任何生产商品的劳动过程,都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即具体劳动过程)和生产价值的抽象劳动过程即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将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其自身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上,从而将价值形成过程延伸为价值增殖过程。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商品二因素原理是回答商品的本质;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原理是解决剩余价值的源泉问题;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原理,是研究资本的运动。
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6,分数:18.00)
42.在下列物品中,属于商品的有______
A.在商店里面正在进行交易的电视机 √
B.在商店里面想出售但是无法出售出去的电视机 √
C.降价出售的电视机 √
D.从商店买回来后无偿捐助给希望工程的电视机
这是一道案例型考题,考查对商品定义的理解。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这一论断包含了两层含义:其一,成为商品的东西,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自然物;其二,以交换为目的,而不是自给自足或无偿赠送。这里面尤其要理解“以交换为目的”的确切含义——只要有交换的动机,不论是否实现,都属于商品。“在商店里面正在进行交易的电视机”,属于最标准的商品;“在商店里面想出售但是无法出售出去的电视机”,其目的仍然是交换,也是商品;“降价出售的电视机”,改变的只是交换的价格,没有改变交换的事实;“从商店买回来后无偿捐助给希望工程的电视机”,目的不是交换而是无偿赠送,它是礼品不是商品。
43.价值与使用价值相互关系的论断,错误的有______
A.价值与使用价值相互依存、相互联系
B.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C.价值是商品的特性,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
D.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共性,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
本题考查价值与使用价值辩证统一关系。价值和使用价值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其一,其统一性表现在: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商品,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其二,其矛盾性表现在,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了人与自然的
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相互交换劳动。使用价值是一切物品包括商品都具有的共性,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是历史的范畴。对同一个人而言,不能兼有二者。这种否定型题干的题目,在具体回答时,还是按照肯定性思维去进行,在找出正确的选项后,剩下的就是答案。切忌把自己的思路调整到否定性的轨道上去。
44.价值与使用价值相互关系的论断,正确的有______
A.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 √
B.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使用价值
C.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价值
D.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 √
本题考查对价值与使用价值辩证统一关系的透彻理解。使用价值是一切物品包括商品都具有的共性,是永恒的范畴;换言之,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所以,“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相应地,“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使用价值”不正确。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分为二:拿去进行交换的,是商品,有价值;而不进行交换的,虽然有使用价值,也不具有价值。所以,C错误,D正确。
45.在下列论断中,成立的有______
A.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的矛盾决定了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 √
B.抽象劳动决定价值,具体劳动决定使用价值 √
C.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决定了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的矛盾
D.抽象劳动决定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决定价值
本题是考查商品的内在矛盾:价值、使用价值与抽象劳动、具体劳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商品之所以具有二重性,是因为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生产不同商品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其统一性表现在它们不是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而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或两重属性;任何生产商品的劳动都兼有二者。其矛盾性表现在,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反映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反映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CD的错误是把两对矛盾的关系颠倒了。
46.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后果有______
A.单位时间里生产的使用价值的数量增加;单位时间里生产的价值量增加
B.单位时间里生产的使用价值的数量增加;单位时间里生产的价值量不变 √
C.单位时间里生产的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包含的价值量下降
D.单位时间里生产的价值量不变;单位产品包含的价值量下降 √
本题是考查记忆的准确性以及相关知识点。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单位时间内生
产的使用价值的数量增多、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的数量不变、单位产品所包含的价值量下降。这个知识点还可以推导出其他许多题目。基本的对策就是以不变应万变,即把正确的知识记准、记牢,其他的错误论断一概排除掉。
47.以下论断,正确的有______
A.私人劳动、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价值、使用价值的矛盾 √
B.私人劳动、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抽象劳动、具体劳动的矛盾 √
C.私人劳动决定价值,社会劳动决定使用价值
D.私人劳动决定抽象劳动,社会劳动决定具体劳动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其他矛盾。但这种决定关系,是整体对整体的关系,不能分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