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格律诗为什么宜用平声韵

来源:意榕旅游网
格律诗为什么宜⽤平声韵

格律诗为什么宜⽤平声韵朱云峰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格律诗的基本特征。

格律诗具有如下特征:1,每⼀句的字数相等,五⾔或七⾔。2,四句⼀⾸的我们称为绝,⼋句⼀⾸的我们称为律。⽐⼋句还多的叫长律,也叫排律。3,⼀韵到底,且只能押平声韵。所有的近体诗,第⼀句都是可押韵,可不押韵的。除了第⼀句,单数句不许押韵,只能在偶数句押。

4,在律洔当中,第⼀⼆句叫⾸联(也叫起联),第三四句叫颔联(承联),第五六句叫颈联(转联),第七⼋句叫尾联(结联)。中间两联上下句(3句和4句,及5句和6句)要有对仗,其他两联可以对仗可以不对仗,排律(五联以上)中,除⾸尾两联不作要求外,中间数联⼀般都需对仗。5,要合乎格律诗的平仄押韵规律。

关于格律诗押韵为何要⽤平声韵的问题,前贤今⼈在谈到这个问题时,⼤都语焉不详,或说只能⽤平声韵,不宜仄声韵;或轻描淡写,⼀笔带过。现在你即使到百度上去找,也不⼀定就能度出⼀个所以然来。

我的看法是,格律诗之所以要⽤平声韵⽽不⽤仄声韵,主要是基于两个⽅⾯的原因:⼀是发声的需要,⼀是对仗的需要。 ⾸先,我们来讲发声的需要。

古汉字有四声,四声之间的区别,明朝有个和尚叫释真空的在《⽟钥匙歌诀》⼀书中,作了如下的分析:

  1.平——平声平道莫低昂。读时发⾳平和、尾⾳长,有余韵。  2.上——上声⾼呼猛烈强。读⾳响亮,声⾳短促,⽆尾⾳。  3.去——去声分明哀远道。去声读⾳宛转,尾⾳短,⾼昂。

  4.⼊——⼊声短促急收藏。⼊声读⾳质朴⽽急,收⾳短促,低沉,⽆尾⾳。  ⼀般说来,平声字⾳平和,有较长的尾⾳。仄声字尾⾳短促,或者⽆尾⾳。

近代语⾔学家刘半农先⽣,对此曾有过专门研究,⾸先肯定了释真空对于古汉语四声的分析是正确的。半农先⽣⼜根据⾃⼰的研究所得,作了补充,他说:“平声平去,曲折最少,习称为平衡调。上去两声曲折最多,或上升,或下降,或降升,或升降。应为⾮平衡调。⼊声最短,称促调。”半农先⽣的这个论述,简单明了,很好理解。

格律诗为什么宜⽤平声,这其实是由声⾳作⽤于听觉⽽产⽣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需要决定的。格律诗之所以要押韵,是因为要产⽣⼀种循环往复的韵律美(听觉美)。 ⼈们发出的声⾳是有清浊之分的,平声为清,仄声为浊。清声⾼昂,⾳调悠扬;浊声短促,⾳调沉闷。⼈们在长期的⽣活实践中,发现了也可以说是捕捉到了声⾳的这⼀特性,于是就由不⾃觉地运⽤起来,并最终约定俗成。 为什么要⽤平声韵⽽不⽤仄声韵呢? 记得当年我读⼤学时,教古汉语的⽼师(我这位⽼师是业余研究易经的,平时说话做事都显出⼀股神秘⽓)讲到这个环节时,“沙,沙,沙!”,龙飞凤舞地在⿊板上写下⼏组⼈名:项⽻ 刘邦刘备 孙权蒋介⽯ ⽑泽东

要⼤家仔细玩味这⼏组⼈名在⾳韵上的特征。⼤家丈⼆和尚摸不着头脑,⼤眼瞪⼩眼,搞不清这位⽼师什么意思?

然后这位⽼师出语惊⼈:取⼈名最好⽤平声字,尤其是男⼦,成功的领袖⼈物⾮平声的⼈名莫属!因此男⼦取名字时,即使不能全部为平声(因为姓⽒的平仄是由不得你选择的),最少也要最后⼀个字为平声。如下所⽰:项⽻(仄仄) 刘邦(平平)刘备(平仄) 孙权(平平)蒋介⽯(仄仄仄) ⽑泽东(平平平 这⼏组竞争对⼿间,所有的仄声者都落败了。⽽且当时(上世纪⼋⼗年代末)这位⽼师站在讲台上居然信誓旦旦⽼神在在地对我们说:诸君拭⽬以待吧,只要不出意外的话,我们的领导⼈在相当长的⼀段时间内,都将会是由平声字 的⼈来担任。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的这位⽼师早已作

古,但他所说的这个铁律,似乎还没有打破,也不知何时才能打破?

我不懂声乐学,但我喜欢唱歌,年轻的时候,⼀副破鸭嗓⼦却偏偏喜欢跟着蒋⼤为⽼师的声⾳唱<<草原之夜>>:美丽的夜⾊多沉静,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想给远⽅的姑娘写封信,可惜没有邮递员来传情。来!来!来!来!来!来!……

这⾸歌很多明星和歌唱家都唱过,但我最喜欢的还是蒋⽼师唱的。如果你去仔细品味,蒋⽼师在唱这⾸歌时,独具韵味,每到平声字处尤其是句末平声字处,⾳调格外⾼昂,⾳域也格外开阔宽⼴,特别是结尾时唱到那个衬字“来来来…”的时候,其⾳域的张弛,可以说到了酣畅淋漓⽆以复加的地步,所以会觉得格外悠扬动听,也就是说会有⼀种与众不同的艺术感染⼒。在座的如果有喜欢K歌的,不妨去仔细体味⼀下,闲暇时也不妨纵声⾼歌⼀曲。

再举⼀个例⼦,⼈们在⼭林⾥旷野中要向远处的⼈纵声⾼呼或纵情呼唤时,总会是⽤这个阴平的\"阿(a)\"字,也能同样说明这个道理,因为平声才能拖得长,才会有余韵。

所以说,格律诗之所以选择平声韵,其实是“物竞天择,适者⽣存”的原因,是⼀种⾃然选择的的结果。也就是说,平声韵相对于仄声韵来讲,会产⽣更好的⾳韵效果!

其次,简单讲⼀下对仗的需要。这⼀点很容易理解,因为律诗中的中间两联是要求对仗的,对仗出于⾳韵和谐的需要,必须要遵循⼀条“仄起平收”的铁律,即上⼀联的最后⼀个字必须要是仄声字,下⼀联的最后⼀个字(也就是韵脚字)必须要是平声字,否则就构不成对仗,从这个⾓度⽽⾔,你如果不⽤平声韵,那就写不成律诗,这也就是你在浩如烟海的唐宋明清诗中,能够找到仄声韵的绝句,却⽆法找得到仄声韵的律诗的主要原因。

当然格律诗并没有禁⽌⽤仄声韵,我也不反对⼈家⽤仄声韵,⽽且也有⼈可能会这么想:⼤家都⽤平声韵,就只我⽤仄声韵,这不是标新⽴异独出⼼裁了吗?这不显⽰我与众不同独具特⾊特别有才特别⽜吗?但我想,既然是格律诗,那就⼀定要依律⾏事,遵循游戏规则,“戴着镣铐跳舞”,不然的话,也就难成格律诗了。所以奉劝⼤家,今后写格律诗,尽量⽤平声韵,不要⽤仄声韵。朱云峰,60后。湖南省武冈市职业中专教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武冈市作家协会会员,武冈市诗联协会会员,邵阳市诗词学会会员,邵阳市楹联学会会员,湖南省诗词学会会员。长期致⼒于乡⼟⽂学创作,有作品在各级刊物发表与获奖。喜欢近体诗词创作,作品散见纸质刊物和⽹络媒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