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唢呐之韵——精选推荐

来源:意榕旅游网
唢呐之韵唢呐,⾳⾊⾼亢嘹亮,穿透⼒表现⼒极强,在地⽅戏曲、地⽅曲艺、⼋⾳会、民间⿎乐班中具有⼴泛的应⽤,是民族⾳乐中应⽤极⼴的民族乐器。唢呐,流⾏于我国⼤部份地区,在戏曲⾳乐中占有重要地位。唢呐在戏曲中⽤来唱腔伴奏、吹奏过场曲牌和渲染舞台⽓氛。在以民族器乐为基础的戏曲⾳乐中,唢呐是必不可少的。唢呐在戏曲⾳乐中的应⽤,体现的是强烈的民族风,体现的是鲜明的地域特⾊和剧种特点。晋剧中的唢呐是晋剧⾳乐中⼤喜⼤悲、欢乐和哀伤⽓氛的创造者;晋剧中的唢呐,吹奏出的是⼗⾜的晋声晋韵,是震撼⼼灵的旋律。唢呐⼀响、裂⽯穿云,其他乐器便⽢拜下风。因此,唢呐不仅具有嘹亮之美,且有粗犷之韵、⾼亢之威、更有抒情之雅!唢呐作为⼀种很有特⾊的民族器乐,不仅在戏曲和曲艺中扮演不可缺失的⾓⾊,在歌剧和民乐演奏中更有美妙⽆⽐的表现。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抬花轿》等名曲就是充满演奏技巧和华丽⾊彩的唢呐独奏曲,流⾏多年,倍受⼈们欢迎。“朝堂演兴衰,街巷奏喜丧”。这是⼈们对唢呐这⼀民族吹管乐器运⽤特点的最形象评价。唢呐是乡村⾳乐演奏场所最为嘹亮、最为通透的声⾳,有了它,才⾜以让⼈们渲泄⽣活中的欢乐与悲欢,有唢呐的⾳乐才最能让⼈感动。纯朴厚道的村⾥⼈与唢呐的旋律⼀起欢乐,⼀起悲伤。千百年的情感在唢呐的⾳符⾥宣泄张扬。唢呐在农村丧事中运⽤最多。农村的丧事极为讲究,⽼⼈去世,后辈⼉孙必定要做⼀回最后的孝⼦贤孙,于是,丧事⼤办,不仅要惊动街坊邻居、好友亲朋,也请来⼋⾳会、⿎乐⼿前来助兴。于是,在祭奠先⼈、逝者出殡的过程中便始终伴随着悲哀悠扬的唢呐声。农村出殡,⼋九⼗岁的逝者便是喜丧,所以,“吹”艺⾼强的⿎乐⼿们,除了吹奏悲悲切切的曲⼦外,在喧闹声中也变换些时髦的歌曲或欢天喜地的曲⼦来演奏。因此,⿎乐喧闹,是喜是悲,是乐是哀,已难以分辨。不知内情的⼈们只以为是欢乐的场⾯,当越过唢呐声后,才发现是哀伤的景象。祭奠亡灵,追悼逝去的先⼈,⽤悲伤的曲调,来寄托⼈们的哀思,表现痛失亲⼈的悲痛,是⼈之常情。但喜丧却可以不必如此拘谨。所以,唢呐声⾥,有悲哀的⾳乐也可以有欢乐的曲调。悲哀,表现后⼈与逝去亲⼈的⽣离死别;欢腾,则是对逝者辉煌⼀⽣的歌颂与缅怀。总之,⽆论是悲的、喜的都寄托着后⼈们的哀思。当然,在唢呐声⾥,⼀条很长很长的⽩纱,系着⼀⼤群悲悲泣泣的孝⼦贤孙,⼉⼦、孙⼦、⼥婿、外孙、侄⼉、侄孙……,哭的、没哭的、哭累了的……,⼀腔虔诚都系在了肃穆哀伤的⽩纱之上。雄壮欢腾的唢呐曲牌,表现的是逝者家族的发达兴旺;显的是逝者家⼈们亲朋众多⼈缘⼴泛;突出的是逝者的德⾼望重;反映的是更多的⼈对逝者的怀念。当然,吹⿎⼿为了博得彩头和主家的犒赏,更使⾜了吃奶的⼒⽓……。这时,吹⿎⼿们吹奏的曲⼦再也分不出是悲是喜,只突出了乐⼿们嘴上的功夫,于是,旋律只往热闹处吹,⿎点也往热闹处敲,热闹便是这场丧事风风光光的标志。⽽服装整齐划⼀的抬棺⼒⼠们也迈着训练有素的整齐步伐,随着唢呐吹奏出的旋律,齐唱着曲调明快的民间⼩调或时髦歌曲,扭起了⽐秧歌还悠扬的舞步……。所以,这⾥不仅仅表现的是悲与喜,更重要的是⼀种孝道⽂化与家族兴旺发达的公然炫耀。这⾥最引⼈注⽬的还是吹唢呐和吹笙的吹⿎⼿,这种场⾯通常的搭配是两⽀唢呐,两盘笙,和⼀副专管节奏,拍的肆⽆忌惮的细镲⼉,其他乐器则可多可少。吹⿎⼿们的尽情发⼒,把⼏⽀节奏明快⼜能凸显乐⼿们嘴上功夫和巨⼤肺活量的曲⼦吹的天翻地覆,只待主家掏出粉红⾊的⼤钞才算了事。当然,能显⽰唢呐悠扬的还是亲朋好友上门吊孝的时刻,这时候的唢呐尽显悲哀的曲韵,随着凄沥的乐声,惹的吊客们也随着悲伤的唢呐涕泪交流地哭上⼀回。太原南郊和晋中⼀代的唢呐吹戏很有特点。晋剧《哭灵堂》《祭江》《下河东》中的“祭灵”、《芦花》中的“训⼦”等悲哀的段⼦便是这种场合的不⼆选择。唢呐具有极强的表现⼒,功底深厚的吹⿎⼿们,⽤⼤唢呐、管⼦、⼩唢呐、⽜⾓的轮番演奏,吹奏出不同的声腔,吹奏出模仿⼈声演唱的【⼆进宫】【三对⾯】【四哭殿】……其感染⼒不亚于名⾓⼉演唱。唢呐吹戏显露的不仅仅是吹⿎⼿的嘴上功夫,所奏之曲能让听者⼀听便知道是什么戏、什么段⼦,这才叫真正的⾼⼿。这不仅需要演奏者“嘴”上的道⾏,更需要吹⿎⼿对曲⼦的深刻理解和运⽤唢呐吹奏出像真⼈演唱般的效果和情感。舞台戏曲中的唢呐应⽤和村⾥红⽩喜事闹红⽕⼤不⼀样。戏曲中的锁呐应⽤,讲究精确的艺术表现⼒,讲究对⼈物情感和剧情氛围的细致渲染,讲究唢呐⾳韵与表演者感情抒发的紧密结合。在渲染舞台⼈物喜、怒、哀、乐中显⽰唢呐艺术的巨⼤魅⼒。晋剧的唢呐曲牌多达⼆百余种,各有不同的⽤途,显⽰了晋剧先辈们不凡的创造⼒和对唢呐曲牌⾳乐的深刻理解。唢呐曲牌根据剧情和剧中⼈物的情景变化和⼈物的情感变化⽽使⽤。这⾥,有皇帝登殿时的《朝天⼦》;有⽤于欢快场景的《滾碌碡》《青天歌》……;有⽤于悲剧场⾯的《哭皇天》《反调⼭坡⽺》……还有反映各种情感⾊彩的《苦相思》……,不胜枚举。晋剧舞台上唢呐⾳乐的应⽤是最好的,短短⼏声唢呐,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短短⼏声唢呐让⼈物情感更加⽣动,让剧情凸现⾼潮,让观众听的感动。晋剧【诸葛亮吊孝】中孔明先⽣最动⼈的⼀段《孔明我三献爵躬⾝叩拜》的唱腔,⾮常感⼈。这段唱腔,是⽤唢呐领奏的⼀曲悲壮凄沥的(新编苦相思)起板,接着是如泣如诉善于叙事抒情的四句(平板),这⼏句(平板)曲调委婉新颖、凄凄哀哀,令⼈动容。然后是两句(夹板),四句(⼆性)后转为(流板)结束。这段唱腔以唢呐的悲怆⾳韵为它奠定了悲伤的基调,表现诸葛亮对周瑜去世发⾃内⼼的哀痛与悲伤。⽤唢呐之声强调剧中⼈物的悲伤情绪,这是唢呐在戏曲声腔中的最精妙运⽤。这种表现⼒极强的传统艺术有时也被西洋式的铜管乐所替代。在现代的戏曲改⾰中,作曲家们早腻烦了⼟的掉渣的唢呐声⾳,迷上了洋⿎洋号,认为有西洋乐参与的戏曲改⾰才是真正的改⾰,唯西洋乐才能表达⼈物的情感、唯西洋乐才能掀起戏曲故事的⾼潮。但我认为,唢呐⾼昂明亮的民族乐味道在传统戏曲中的应⽤是其他乐器替代不了的。唢呐,不管它从何⽽来,它在中华⼤地上经历近两千年的中国⽂化熏陶,已经成为⼈们喜闻乐见具有巨⼤魅⼒的中华民族器乐,因⽽让多少代艺⼈运⽤的得⼼应⼿。它既是下⾥巴⼈,⼜是阳春⽩雪;既去的乡下,也登的殿堂;雅可与西洋乐⽐肩,⼟可以和箫笙胡琴共鸣。唢呐,动⼈的俗与雅,民乐中的战⽃机!作者:张同亮于2020年8⽉2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