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思政征文

来源:意榕旅游网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构建民族精神体系

之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的民族精神

西安培华学院人文学院 张萍

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我们的先民遗留给我们一大笔丰富的文学遗产,如何让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挥其积极作用是我们现代人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当下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强调“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所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保护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文化根基的需要。

就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而言,中国古代有很多节日,每一个节日都有其一定的文化内涵,这些包涵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节日一直延续至今。作为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传统的表现,传统节日中蕴含了丰富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价值,值得我们现代人去继承和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传统节日已经失去了其原有的形式和意义,特别是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平时的工作压力很大,所以节假日已经成为忙碌之中的现代人放松自己的途径,至于这个节日的意义和文化内涵大多数人已经不在乎了。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因此,探讨中国传统节日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并将其发扬光大对我们现代人传承优秀文化传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每一个节日都有其不同的

庆祝方式,每一个节日都有不同的意蕴内涵。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时代的变迁,很多节日传统在我们现代生活中已渐渐消失,但仍然有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保留至今,正如大浪淘沙般,保留下来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蔓延了几千年的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表现。本文试就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几个传统节日探求其所包含的民族精神,从而弘扬民族文化。

一、春节——中华民族勤劳勇敢与团结统一精神的集中体现

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最盛大的节日,中国古代是以农耕文明为主,在寒冷的冬季万物萧瑟,人们经过一年的劳作可以歇息了,所以对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人而言,春节是见证他们一年勤劳的方式。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尽情狂欢,享受最好的物质待遇,以此来犒赏一年的辛勤付出。

从时节的角度来看春节是一年二十四节气的开始,象征一个新的开端,所以在除夕,人们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的方式表达对生活美好的期盼。春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家人团聚,一直到现在,回家过年是每个中华民族儿女的共同习惯,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

过春节也叫过年,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但是\"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人们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如放鞭炮,贴对联,挂红灯,穿红色衣服等,这些风俗习惯一直保留到今天。这个传说故事体现了先民们的智慧勇敢。

二、清明节——中华民族重德精神的体现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途中,随臣介子推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重赏功臣却忘了介子推。后来介子推同老母亲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后,火烧绵山,想要逼出介子推,但是却烧死了介子推。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介子推为忠义之士,他不惜性命保全重耳,功成之后又全身而退,淡泊名利,这种高义与气节难能可贵。重耳为了忏悔他的一把火烧死了忠臣而将这一日定为寒食节,为了纪念介子推“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的忠心而将设立清明节,这个凄美的传说包含了多么丰富的文化内涵,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重德的民族精神。

从此自后,清明节便被人们演化为祭祖扫墓的日子。几千年来,人们在这个“气清景明”的节气中,进行“祭之以礼”的追远活动,为已逝的亲人、祖先,庄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与敬意。这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一年年轮回、一代代传承,构成了人们顽强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动力,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续展开新的有机构成。

三、端午节——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艾节、夏节、蒲节等。从节气来看,端午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这一天人们用艾叶蒲草除秽,喝雄黄酒辟邪,带五彩线、香袋除疾免灾。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端午节被赋予了浓厚的人文色彩和文化意蕴。关于端午节的传说有不同的说法:一是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一是纪念春秋时期吴国的爱国将领伍子胥;一是纪念东汉时期的孝女曹娥。现在关于端午节的传说流传最广的是纪念屈原。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出色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忠而被疑、信而被谤,最终在

楚国郢都沦亡之后自投汨罗江殉国。相传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这种习俗一直沿袭下来,演化为现在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

端午节不仅仅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更是表达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方式,弘扬爱国主义传统的重要节日。

四、中秋节——中华民族团圆、团结意识的体现

中秋节也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这一日皓月当空,明月皎皎,所以在中秋节一般有拜月、赏月、祭月、玩月的习俗 ,。天上明月的团圆往往会引发人们对于团圆的渴望,所以中秋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人团圆“。这突出体现了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还强调人与人的和谐,喝的酒叫“团圆酒”,吃的饼叫“团圆饼”,互相送月饼,近而达到了人际的和谐。总之,,中秋节的文化内涵现已发展成表达美满、和谐、富饶和安康的美好愿望,也已形成为团结、团圆、庆丰收的象征,而团圆是中秋节最重要的内涵。

五、重阳节——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易经》认为“九”为阳数之极,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次日是吉日。传统的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历代文人写下了诸多的登高之作,而登高除了登高远眺赏景愉目之外,也被文人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由登高远眺引发的思乡怀人之情,如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由远游而功名

未遂引发的怀才不遇或是功未成名为就的感慨,如辛弃疾“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所以重阳节也常常被中国文人当作成就功名,实现个人价值的一种依托,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每一个节日都有其不同的庆祝方式,每一个节日都有不同的意蕴内涵。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时代的变迁,很多节日传统在我们现代生活中已渐渐消失,但仍然有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保留至今,正如大浪淘沙般,保留下来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蔓延了几千年的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表现。因此,探讨中国传统节日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并将其发扬光大对我们现代人传承优秀文化传统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