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空气—空气能量回收通风装置》中规定的检测要求。
装置在试验工况下的性能应满足表1的要求:
表1 性能要求
适 用 序号 项目 性 能 能量回收装置 静止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启动与运转 风量 静压损失 出口静压 输入功率 内部漏风率 外部漏风率 有效换气率 热交换效率 凝露 噪声 电气强度试验 绝缘电阻 淋水绝缘电阻 零部件无松动、杂音和发热 等异常现象。 不低于名义值的95% 不大于名义值的110% 不小于名义值的90% 不大于名义值的110% * 大型 不大于10%,且不大于名义值加1% 不大于3% 不小于90% 不小于名义值的90% 外壳不能有凝露水外滴下 不大于名义值+2dB(A) 应无击穿或闪络 冷态、热态均不小于2MΩ 不小于1MΩ 〇 - 〇 - - - - - 〇 - - - - - - 旋转式 〇 - 〇 - 〇 - - - 〇 - - 〇 〇 - ○ 能量回收通风装置 静止式 〇 〇 -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 ○ 旋转式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〇 ○ ○ 应符合国家标准GB755-2000表6电机绕阻温升 的规定。 应符合国家标准小、中型 GB4706.32-2004中第- ○ ○ ○ 16 泄漏电流 大型 13章13.2的规定。 其外露金属部分和电源线间的泄漏电流值应不大于5mA。 小、中型 其外露金属部分与接地端之间的电阻值应大型 不大于0.1Ω。 - ○ ○ ○ - ○ ○ ○ - ○ ○ ○ 17 接地电阻 18 湿热试验 小、中型 装置带电部分与非带电金属部分之间绝缘大型 电阻值不小于2MΩ; 无击穿或闪络 - - - - 热交换效率要求 类型 焓效率(适用于全热交换装置) 温度效率(适用于显热交换装置)
热交换效率,% 制冷 50 60 制热 55 65 22
新风换气机测试
各项目试验方法:
一、启动和运转试验
形式检验:调整装置输入电压为额定电压的90%,在设计风量或设计的换热芯体转速下,启动装置,稳定运转10min后,切断电源,停止运转,反复进行3次。各档转速应能正常启动和运转。出厂检验时,可只进行低档转速下的启动和运转试验。检查零部件有无松动、杂音和发热等异常现象。 出厂检验:在额定电压下启动装置,稳定运行5min后,切断电源,停止运转,反复进行3次,检查零部件有无松动、杂音和发热等异常现象。带风量调节的机组可只在最小风量进行试验。 二、装置风量、静压损失和出口静压试验方法 1 试验设备 1.1组成
试验设备由风量测量仪表,温、湿度测量仪表,压力测量仪表和连接管等组成。 1.2 分类
按风量测量仪表的不同,试验设备分为A类和B类两类试验设备。 1.3 A类试验设备
A类试验设备由满足GB/T1236-2000中第33章33.3.1条及图73 b) 要求的出口风室组成,如图A1。被试装置出口风道与静压箱的距离满足GB/T1236-2000中第30章30.2条f款和图59 要求。风室中的喷嘴加工和安装应符合GB/T1236-2000中第23条的要求。
试验时,喷口的喉口速度不应该小于15m/s,不能大于35m/s。
1.4 B类试验设备
由满足GB/T1236-2000中第28章28.2条、第30章30.2条、第33章33.2条及该条中图72 d)、第34章34.2条34.2.1款及该条中图74 f)要求的风道组成的试验设备,如图A2。
试验设备使用的皮托静压管的管径应符合GB/T1236-2000中第27章27.2、27.4条的规定
23
新风换气机测试
1.5 对于多出风口的被试能量回收通风装置,各出风口风管按实际应用中接管的方式连接后, 再与试验装置连接。
1.6 对于被试装置新风、排风风量测量设备不能同时连接时,在确保测试新风或排风风量时, 未接风量测量设备的一侧有静压控制。 1.7 静压测孔的要求
1.7.1在静压测量截面的管壁上,分别将相互90°分布的四个静压孔的取压接口连接成静压环。 1.7.2静压孔直径取1~3mm,孔边必须成直角,且无毛刺,取压接口管的内径应不小于静压孔直径的两倍,结构应符合GB/T1236-2000中第6章6.5条,第7章7.2、7.3、7.4、7.5条的规定。 2 试验条件
按照表2规定的试验工况和表3规定的试验仪表要求进行试验。调整测量设备,控制被试装置达到要求的风量。
测量风量及对应风量装置的静压损失或装置出口静压,输入功率,转速。 3 试验方法
3.1 A类试验装置风量的测量 3.1.1单个喷嘴的风量按下式计算:
LnCAn其中:
2Pn
nP1B 287T式中:
Ln——流经每个喷嘴的风量,m3/h
C——流量系数,喷嘴喉部直径大于等于125mm时,可设定C=0.99; An——喷嘴面积,m2;
ΔP——喷嘴前后的静压差或喷嘴喉部的动压,Pa; ρn——喷嘴处空气密度,kg/m3; P1——机组出口空气全压,Pa; B——大气压力,Pa;
T——机组出口热力学温度,K。
3.1.2 若采用多个喷嘴测量时,风量等于各单个喷嘴测量的风量之和L。 3.2 B类试验设备风量的测量
3.2.1动压的测量
用皮托管测量同一截面上的各点动压,皮托管必须垂直管壁,测头正对气流方向且与风管轴线平行,与风道主轴线平行的偏差在±2°之内, 测点位置及数量见图A3。 按公式1或公式2计算平均动压。
Pd=(Pd1+Pd2+„„+Pdn)/n„„„„„„„„„„„„„„(1)
Pd(3.2.2风量计算:
Pd1Pd2……Pdn2)„„„„„„„„„„„(2)
n2PdLn3600A其中:
24
1 新风换气机测试
1式中:
Ln——被试机组风量,m3/h;
A——测试管段截面积,m; Pd——实测管路动压,Pa; ρ1——出气口空气密度,kg/m; Pa——大气压力,Pa Pe——实测管路静压,Pa; T——被试机出口温度,℃。
3
2
PaPe
288.5T
图A3 动压的测点位置和点数
表2 机组名义值测试工况 序 号 1 2 风量、输入功率 静压损失、出口静压 排风进风 ℃ 14~27 14~27 27 21 22 20 20 14~27 14~27 14~27 ℃ - - 19.5 13 17 14 14 - - - 新风进风 ℃ 14~27 14~27 35 5 35 -5 -15 14~27 14~27 14~27 ℃ - - 28 2 29 - - - - - * 干球温度 湿球温度 干球温度 湿球温度 电 风 压 量 * * * * * * 为零 * C 静 压 * * * * * * - * 3 热交换效率(制冷工况) 4 热交换效率(制热工况) 制冷工况 5 凝露 6 7 8 制热工况(I) 制热工况(II)** 有效换气率 内部漏风率 外部漏风率 见附录B/附录*表示名义值,-表示无规定值,**适用于横穿外墙的机组 3.3 装置静压损失或装置出口静压的测量 3.3.1装置静压损失
新风进口与新风出口静压环读值的绝对值之和为对应新风风量的静压损失
25
新风换气机测试
排风进口与排风出口静压环读值的绝对值之和为对应排风风量的静压损失 表3 各类测量仪器的准确度 测量参数 温度 测量仪表 电阻温度计 热电偶 微压计及各种电压力 风量 时间 重量 传感器 大气压力计 各类计量器具 秒表 各类台秤 功率表 电气特性 电压表 电流表 频率表 噪声 声级计 噪声 有效换气率 测量项目 度 其他温度 空气动压、静压 大气压力 风量 时间 重量 单位 ℃ 仪表准确度 0.1 0.3 玻璃水银温度计 空气进、 出口的干、湿球温Pa hPa % s % 1 2 1 0.2 1 电气特性 级 0.5 dB(A) ppm 0.5 ±20+2%读数 气体浓度 CO2浓度测试仪 3.3.2装置出口静压 新风进口与新风出口静压环读值的绝对值之和为对应新风风量的装置出口静压 排风进口与排风出口静压环读值的绝对值之和为对应排风风量的装置出口静压 4 数据整理
4.1能量回收装置应给出标准空气状态下:
a. 输入功率与对应新风量、排风量的关系曲线或列表; b. 静压损失与对应新风量、排风量的关系的曲线或列表。 4.2能量回收通风装置应给出标准空气状态下:
a. 输入功率与对应新风量、排风量的关系曲线或列表; b. 出口静压与对应新风量、排风量的关系的曲线或列表。
4.3试验结果按下式换算为标准空气状态下的风量
L0Ln 1.24.4试验结果按下式换算为标准空气状态下的静压损失或装置出口静压
Pst0Pst 1.2PPst0st
1.24.5试验结果按下式换算为标准空气 状态下的输入功率
N0式中:L0——标准空气状态风量,m3/h; ΔPst0——标准空气状态静压损失,Pa; Pst0——标准空气状态装置出口静压,Pa;
N0——标准空气状态输入功率,W;
26
N 1.2 新风换气机测试
Ln——试验工况风量,m/h; ΔPst——试验工况静压损失,Pa; Pst——试验工况装置出口静压,Pa; N——试验工况输入功率,W;
ρ——测试断面处空气密度,kg/m3。
三、内部漏风率试验方法
适用于大型装置无法采用有效换气率的方法进行评价的场合。
1 试验设备
3
试验设备由连接风管,辅助风机,流量测量装置,温度、压力测量仪表等组成,见图B1。 2 试验条件
按照表2、表B1规定的试验工况和表3规定的试验仪表进行试验。 3 试验方法
将被试能量回收通风装置所有风口密闭,在排风进风口侧连接一送风机,在新风出风口侧连接一抽风机,按表B1控制新风侧静压为Pjx,排风侧静压为Pjp。 测量新风侧管段内的空气流量Ln,即为内部漏风量。 表B1
低压试验 高压试验 新风机侧静压Pjx(Pa) 排风机侧静压Pjp(Pa) -100 -250 0 0 备 注 适用于系统静压≤250Pa 适用于系统静压>250Pa 4 数据整理 标准空气状态下内部漏风量:
Lnl0内部漏风率:
Lnl 1.2nl式中:Lnl——试验工况内部漏风量,m3/h;
Lnl0 Ln0Lnl0——标准空气状态下内部漏风量,m3/h; Ln0——名义新风量,m3/h; ηn1——内部漏风率,%。
27
新风换气机测试
四、外部漏风率试验方法
1试验设备
试验设备由连接管,辅助风机,流量测量装置,温度、压力测量仪表等组成,见图C1。
2 试验条件
按照表2规定的试验工况和表3规定的试验仪表进行试验。 3 试验方法
3.1将能量回收通风装置所有风口密闭,任选一风口连接送风机,控制装置内静压+400Pa,测量连接管段内的空气流量,即为正压外部漏风量Lwlz。
3.2将能量回收通风装置所有风口密闭,任选一风口连接抽风机,控制装置内静压-400Pa,测量连接管段内的空气流量,即为负压外部漏风量Lwlf。 4 数据整理
标准空气状态下,正压外部漏风量:
LwlzoLwlz正压外部漏风率:
1.2
wlz标准空气状态下,负压外部漏风量:
Lwlz0
Lx0Lp0Lwlf0Lwlf负压外部漏风率:
1.2
wlf五、装置有效换气率试验
LwlfLx0Lp0
1试验设备
试验设备由连接管道,流量测量装置,二氧化碳发生室,气体混合器,气体取样器及温度、压力、气体浓度测量装置组成。
能量回收通风装置依据图D1安装。
2试验条件
装置风量满足标准要求后,进行有效换气率试验。按照表2规定的试验工况和表3规定的试验仪表
28
新风换气机测试
进行试验。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钢瓶供给。若能够精确测量示踪气体时,也可采用其它类型的气体。
3试验方法
3.1风量的测量按前面的方法进行。 3.2二氧化碳浓度的测量步骤。
3.2.1调整能量回收通风装置新、排风出口静压达到装置规定的名义值。 3.2.2调整二氧化碳发生室内的二氧化碳体积浓度为0.5%~5.0%。
3.2.3在新风进风、出风和排风出风三点快速进行二氧化碳的取样,用气体分析仪测量各点的二氧化碳浓度COA、CSA、CRA,重复三次计算平均值。
3.3为了提高测量精度,应采取避免排风出来的空气直接与新风混合的措施。 4计算方法
e(1式中:
ηe——有效换气率,%;
CSACOA)100%
CRACOACOA、CSA——新风进风、出风二氧化碳浓度,% CRA——排风进风二氧化碳浓度,%
六 装置热交换效率试验方法 1 试验设备 1.1分类
按测量设备的不同,试验设备分为风管法和两室法两类,装置的热交换效率、湿量交换效率和全热交换效率可以采用图E.1(风管法)和图E.2(两室法)所示试验装置的任何一种进行测试,测试报告应注明所使用的方法。 1.2 风管法
1.2.1 试验装置由冷却器、加热器、加湿器、静压箱、空气流量测量设备、静压环、空气取样装置和辅助风机组成,管路应进行保温隔热处理,保证空气温、湿度测量准确,装置风量测量段宜保证能分别测量新、排风进出口风量,见图E.1。
1.2.1冷却器1、加热器1和加湿器1控制进入被试装置新风入口侧空气温、湿度达到设定值。 1.2.2冷却器2、加热器2和加湿器2控制进入被试装置排风入口侧空气温湿度达到设定值。 1.2.3风机1控制被试装置送风侧的静压,风机2控制被试装置排风侧的静压。 1.2.4 测试断截面尺寸应与被试装置出口尺寸相同。
1.2.5 测量静压的微压计一端与进口静压环相接,另一端与出口风管静压环相连。
29
新风换气机测试
图E.1 风管法测试装置原理图
1.3 两小室法:
1.3.1 试验装置由两个恒温恒湿小室、空调机、风量和风压及温度测量风道、辅助风机组成,见图E.2
图E.2 两室法原理图
1.3.2两室法中,风道静压环位置同风量测量时的规定。
1.3.2两室法中,风量和风压及温度测量风道应满足空气在其中温湿度混合均匀,管路应进行保温隔热处理,保证空气温、湿度和风量测量准确。 2 试验条件
按照表2规定的试验工况和表3规定的试验仪表要求进行试验。 3效率测量
3.1能量回收装置试验时,首先调整测量设备,控制被试装置达到试验风量;能量回收通风装置试验时,调整测量设备,控制被试装置的静压为试验值,测量装置的风量、效率、输入功率,放置角度(适用于热管型)。
3.2被测机组必须在环境条件达到标准要求工况,连续稳定运行30min后进行测量,连续测量30min,按相等时间间隔(5min或10min)记录空气的各项参数,至少记录4次数值。 4 数据整理
30
新风换气机测试
4.1 温度交换效率
wd式中:
ηwd——温度交换效率,%; tOA——新风进风干球温度,℃; tSA——新风出风干球温度,℃; tRA——排风进风干球温度,℃。 4.2 湿量交换效率
tOAtSA100%
tOAtRAsl式中:
xOAxSA100%
xOAxRAηsl——湿度交换效率,%;
xOA——新风进风含湿量,kg/kg(干); xSA——新风送风含湿量,kg/kg(干); xRA——排风进风含湿量,kg/kg(干)。 4.3 焓换效率
h式中:
iOAiSA100%
iOAiRAηh——焓交换效率,%;
iOA——新风进风空气焓值,kg/kg(干); iSA——新风送风空气焓值,kg/kg(干); iRA——排风进风空气焓值,kg/kg(干)。
七、凝露试验方法
1试验设备
试验装置由两个恒温恒湿小室、空调机、测量风道组成,适用时,可加设辅助风机,见图F.1。
2试验条件
2.1在装置设计风量下,进行凝露试验
31
新风换气机测试
3.2按照表2规定的试验工况和表3规定的试验仪表进行试验。
3试验方法
3.1 按产品说明书安装装置。
3.2 按风量测量规定的方法进行风量的测量和调整。
3.3 达到工况后稳定6h,目测检视装置室内侧有无凝露水外滴下,机内凝结水排除是否通畅
八、装置噪声测量 1试验设备
1.1噪声测量室为全消声室或半消声室,半消声室地面为反射面。 1.2 测量室的声学环境应符合GB 9068的要求。 2试验条件
2.1按照表2规定的试验工况和表3规定的试验仪表进行试验。 2.2装置应置于消声室内,进出风口宜通过消声风道与室外相连。 2.3噪声测量以前,装置必须预运行15min以上。 3 试验方法
3.1按要求安装装置。
3.2被试装置有机外静压时,通过带有静压测孔的风道,调节被试装置出口静压值为名义值。 3.3 按图G1~G6位置进行噪声测量。 a)壁挂式装置按图G1位置测量; b)立式装置按图G2位置测量;
c)落地式(暗装)装置按图G3位置测量; d) 吊顶式明装装置按图G4位置测量;
e) 吊顶卧式室暗装装置按图G5位置测量; f) 卡式装置按图G6位置测量。
3.4现场噪声测量方法参照GB 9068-88《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备噪声声功率的测定——工程法》标准规定执行。 G4 数据整理
32
新风换气机测试
33
新风换气机测试
九、电气强度试验
1、按表2规定的制冷状态凝露试验工况,连续运行6h后,在机组带电部分和非带电部分之间施加额定频率和1500V的交流电压,开始施加电压应不大于规定值的一半,然后快速升为全值,持续时间1min;
2、大批量生产时,可用1800V电压及1s来代替。 十、绝缘电阻试验
1、在常温、常湿条件下,用500V绝缘电阻计测量机组带电部分和非带电金属部分之间的绝缘电阻(冷态);
2、按表3规定的凝结水处理试验工况连续运行4h后,用500V绝缘电阻计测量机组带电部分和非带电金属部分之间的绝缘电阻(热态)。 十一、淋水绝缘电阻试验
对室外安装使用的装置,在常温、常湿条件下,以45度的倾斜角度向装置的室外侧注入水量每分钟3ml的清水,1h后用500V绝缘电阻计测量带电部分和非带电金属部分之间的绝缘电阻。
十二、电机绕组温升试验(参考GB755中7.6.2.2)
1、按表3规定的凝露试验工况,用电阻法进行测量,分别于试验前和连续运行4h后,测量电机绕组电阻和温度;
2、电机绕组温升按下式计算:
34
新风换气机测试
t式中:
Δt——电机绕组温升,K;
R2——试验结束时的绕组电阻,Ω; R1——试验开始时的绕组电阻,Ω; t1——试验开始时的绕组温度,℃; t2——试验结束时的空气温度,℃。
R2R1(235t1)t1t2 R1十三、泄露电流试验(GB4706.1-2005)
按表2规定的凝结水处理试验工况,连续运行4h后,施加110%额定电压,测量机组外露的金属部分与电源线之间的泄露电流。泄露电流值应不大于1.5mA。
十四、接地电阻试验(GB4706.1-2005)
用接地电阻仪测量机组外壳与接地端子之间的电阻,应不大于0.1Ω。
十五、湿热试验(参考标准GB2423.3)
将不通电的机组,在“准备使用”状态下,按正常工作位置放入试验室的工作空间内。将工作空间的温度在不加湿的条件下升到40℃,以对试验样品进行预热,待试验样品达到温度稳定后再加湿,令相对湿度达到93%,以免试验样品产生凝露。待工作空间内的温度和相对湿度达到规定值并稳定后,开始计算试验持续时间。
机组通电,连续运行48h后进行测量。
1、 机组带电部分与非带电金属部分之间绝缘电阻值不小于2MΩ; 2、 施加1250V电压时1min,应无击穿或闪络。
2007-1-1
3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