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湖南工学院卓越工程师培养
毕红霞
(湖南工学院
湖南
衡阳421002)
摘要:为培养适应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的发展、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多元化、
复合型、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我校初步建立起服务于“三重一高”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知识并开阔眼界,提高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知识应用能力。
关键词:实践教学;卓越计划;新工科
ABSTRACT:Inordertotrainhigh-quality,diversified,compoundandinnovativeengineeringtalentswithstrongengineeringpracticeability,innovativeabilityandinternationalcompetitivenesstoadapttothedevelopmentofnewindustriesandneweconomyinthefuture,ourschoolhasinitiallyestablishedapracticalteachingsystemservingthetraininggoalof“tripleandonehigh”talents,whichhasacquiredrichpracticalknowledgeandbroadenedstudents’horizons.Itimprovesstudents’practicalabilityandcomprehensiveknowledgeapplicationabili-ty.
Keywords:Practicalteaching,ExcellenceProgram,NewSubject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1]
年)》精神,2010年,教育部启动实施了“卓越计划”。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随后,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等文件,将新工科的主要研究内容归纳为工程教育的新理念、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学科专业的新结构、分类发展的新体系、教育教学的新质量。推进新工科建设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很多专家和学者将新工科建设看作是“卓越计划”2.0版。新工科背景下,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从而实现学校、学生、企业和社会“四赢”的目标。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核心,应当将提高学生的工程实
[2]
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同时,实践教学又是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薄弱环节,尤其是高校扩招后学生的实践环节受到较大的削弱,企业实习困难重重。作为人才需求方的企业界释”,学院式教育模式已不:“工科不能再要‘养殖人才’放强烈信号
适应快速的发展与激烈的竞争,从市场需求反向推进学习,即“做中学”并非职业教育的专利。
实践教学环节中,企业培养是重中之重。目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不够完善,任然还在起步阶段,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手段主要是实验室仿真模拟,对于实训基地的资源建设和师资力量的建设所需资金也比较缺乏,因此目前国内部分高等学校中对于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定位较为模糊,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偏重于学历教育。但国内众多高校在CDIO本土化、应用型人才和卓越工程师培养等方面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福建工程学院提出了科技、工程、人文三位一体的“大工程。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从校企合作的角度提出“实习+就业”订观”
、“项目+平台”合作育人模式以及“S+1+E”双主单育人模式
体育人模式。淮阴工学院认为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是公认的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和提高教师实践育人能力的平台。东南大学提出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是:拓宽专业,构建大专业平台,加强实践和综合课程设计环节。华中农业大学通过构建“专业核心技能-综合实践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三层次的实践创新训
[3]
练体系,强化专业核心实践课程和关键实习环节建设。综上所述,之前国内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改革、实践
教学改革、校企合作、科教融合等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湖南工学院是地方型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应立足衡阳,服务湖南,辐射全国,服务区域比较明确。2007年升本以来,我校初步形成了由机械工程类、电气信息类、环境与安全类、材料与化工类、计算机类、大商科类、土木建筑工程类、艺术类、文学类等9大专业大类组成的优势专业群。目前正以“卓越计划”为专业建设的突破口,每个二级学院遴选一个专业,以点带面,辐射各二级学院的专业。建工学院的工业设计专业将组建“卓越计划皇朝家私
;计科学院的软件工程专业将组建“卓越计划嘉杰软件班”,经班”
,电信学院的自管学院的会计专业将组建“卓越计划泛华会计班”
,通过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动化专业将组建“卓越计划联得装备班”
培养的全过程,将行业特色融入专业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扎
实推进我校”三重一高“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现已初步建立起服务于“三重一高”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
但在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还有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1)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没有完全构建,实践教学管理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还需进一步制(修)订,实践教学及管理行为需要进一步规范。
(2)需要加强实验(实训)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提高资源使用率,探索以实习工厂为试点单位,建设工程实训公共平台,并建立跨学院(部)跨专业大型实验(实训)仪器设备共建共享的机制;清产核资,确保实验(实训)仪器设备的帐、卡、物一致,核查仪器设备完备率,加大老旧仪器设备更新步伐,提高仪器设备使用率;以中央财政资助项目为重点,继续加大实验(实训)室建设,启动校级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拓展校企共建共享实验(实训)室渠道。
(3)需要加强实验(实训)课程建设,改革实践教学方法与模式,开设一批独立的专业实验课程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以及
[4]
跨专业实验(综合性实训)项目;加大实验(实训)课程教材(讲义)建设力度,完善实验(实训)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立项
作者简介:毕红霞,女,副教授,2003年毕业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工作于湖南工学院教务处,长期从事实践教学管理工作。
228
建设一批实验(实训)示范课程,积极探索“一体化”实验(实训)教学模式;以“卓越计划”为引领,积极实施“订单式”卓越班项目,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
(4)需要审核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实验室开放程度,审核实验
项目开出的程序、认定实验项目的类型;实现开放实验项目的数量不低于40项;每个二级教学单位至少设立1个开放实验室。
(5)需要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学生实习效果,筛选培育20个以上示范实习基地,并且签署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协议,其中市内10个以上,市外10个以上;探索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实习教学组织与管理新模式,巩固扩大“集中实践教学班”成果。
(6)应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确保实践教学质量,健全实践教学各环节及管理工作质量标准;开展实践教学各环节及管理工作质量考评;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进行考评。
(7)依托学科竞赛与课外科技活动,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增加学科竞赛经费投入,做到“一院(部)一品”
,对学生参与面广、历年竞赛成绩优异的学科竞赛进行重点扶持;以基础示范实验室、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创新训练中心等为平台,建立实践创新创业训练基地,依托开放实验室,实现课外科技活动有场所、有指导。
(8)实行分类管理和内培外引,建设稳定的高素质实践教学队伍,对实验(实训)教学及管理人员分类管理,核定其编制、岗位及职责;改进实验(实训)教学及管理人员内培外引及激励机制。
我校历年来把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基础,把实践教学改革作为突破口,并对适应“卓越计划”要求的工程应用型本科实践教
学体系的科学构建进行了积极探索[5]
。
一、建设校内共享实验中心
为使资源合理配置,学校已建成各工科专业共享的具有先进教学内容手段,开放高效运行管理的“基础实验室”以及“专业实验
室”
,同时把我校国家级“泵类汽车零部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和其他省级(工程)重点实验室相配合,为学生建设“创新类
实验室”和为教师建设“科研类实验室”
,构成各具特色并逐层深化的“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的第一类硬件支撑平台———校内共享型实验中心
二、建设基础类“通用型实验室”
每个通用型实验室均可开出本专业基础实践课程,包括验证性、综合性和设计性等实验内容,实现单人单组的实验条件。建设了“创新创业型”开放实验室,并实行“学生管理、教师指导”的自主运作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种自由、宽松的实验环境,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从事自己感兴趣项目的实践,可以调动和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个性发展,并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对塑造具备强烈创新意识和多层次系统化实践能力的卓越人才,显出内在的必要性,并具现实意义。
三、建设复合型实验室
复合型实验室开出了一系列设计性及综合性实践课程,形成了
具有“开放、教学复合型”特征的“专业实验室”
。近年来,学院有针对性地选择项目,与省内外一些著名的企业联合共建了一批复合型实验室,形成了校内相关技术“实训中心”
,体现了企业和高校在人才培养合作上的主动性,以及直接面向前沿技术领域、面向学生就业领域的前瞻性,为学生工程实践和技术能力的提高,以及在毕业后投身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打下了扎实的社会实践基础。
四、建设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产业型实习基地
我校采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建成了具有不同特征多样化的
实习基地”
。其一,在校内,加强校级虚拟仿真实验室及工训中心建设,完善涵盖复合层、提高层和科技活动层实践的技术实习基地的建设,形成层次明确、特色突出的校内共建型实训中心。
其二,在校外,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特别是与学校董事会成员企业联合共建实习基地。根据新兴产业、行业技术特征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形成相对稳定性的专业技术实习基地,直接面向经济领域,面向生产实践和学生就业。进一步增强了高校和企业在创新人才培养及协同创新上的联系,推动创新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的有机结合,形成支撑“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的第二类硬件支撑
平台[6]
。
为支撑“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硬件平台的改革和建设,在对原有各类实验室的改造优化升级的同时,建设了一批与多维结构实践教学模式相适应,以及具有多层次共享型、共建型和产业型的实验中心、实训中心及实习中心,并按基础层、复合层、提高层和科
技活动层分层建设的思路,形成“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硬件资源
—
——“多层次不同特征实践硬件系统”[7]
。构建地方应用型以工为主的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学生获得丰富的实践知识并开阔眼界;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知识应用能力,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并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进行修正、拓展和创新;有利于促进实验教学方式的改革,以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
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有利于使教学方式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教学的演练才能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实习教学内容改革,突破学校通过多渠道到企业寻求实习场所,而企业为了生产到学校获得廉价劳动力的浅层次合作,使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同时企业的参与使课堂教学能及时反馈工程技术的发展变化,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注重课程建设的实用性和前瞻性,有利于深化教学改革
[8]
。
项目基金: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卓越
工程师培养的多元化实践平台体系建设的研究A1302)。
参考文献:[1]王琳,齐晖.“新工科”背景下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初
探[J].教育现代化,2018[2]王元卓,于建业.新工科背景下的大数据教学体系建设探析[J].大数据,2018
[3]
刘文清,赵俊岚,乔晓华.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我校工程教学改革构想.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
[4]金鑫,耿娜.应用型高校开设机器人专业的必要性和初步探
索[
J].教育教学论坛,2019[5]
左庆峰.新工科背景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三位一体”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探析[J]
.贺州学院学报,2018
[6]胡放荣,黄新,陈满娥,陈元枝.新工科背景下科教协同培
养创新型人才的方法研究[
J].西部素质教育,2019[7]曾永卫,刘国荣.“卓越计划”背景下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
系探析[
J].中国大学教学,2011[8]
邓婉玲,马晓玉,黄伟英,黄君凯.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性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和探索[
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
229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