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后应激障碍
一.概念:
创伤性应激障碍,是指经历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应激事件或情境后而引起精神障碍的延迟出现或长期持续存在,其特点是时过境迁后的痛苦体验仍然驱之不去,持续回避与事件有关的刺激,并长期处于警觉焦虑状态。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①反复体验创伤性事件
②回避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刺激,或情感麻木
③警觉性增高
④其他表现
三.病因(三大流派分析)
※ .心理分析观点:痛苦的记忆通过分散注意力等方法加以克制
无意识地被压抑
患者在是否把创伤经历整合到自己原先的信念中,内心存 在冲突
※ .学习理论: PTSD的产生是害怕的一种条件反射。创伤记忆和其他的线索(CS)能够引发焦虑和恐惧(CR),个体回避或者逃避这些线索,以使焦虑和恐惧水平下降;于是,对于CS的回避行为得到了负强化。在无条件刺激(UCS)的经典条件反射基础上,害怕性回避就建立起来了。
※ .认知理论:创伤对个体预存信念系统的影响,从而导致各种各样的创伤后反应。
1.社会认知理论,偏重于创伤对个体生活的影响,,强调个体将创伤经验正和于预存模型所需要作出的艰巨的重新调整,强调个体对创伤事件及其严重后果的广泛影响。
2.信息加工理论,PTSD的症状源于记忆中已建立的一个恐惧网络,它包括创伤事件的刺激信息、个体的反应和刺激与反应相互连接的信息。
3.双重表征理论:⑴创伤后形成双重表征:一是言语通路记忆,二是情境通路记忆。
⑵双重表征理论提出两种类型的情感反应:首先是涉及创伤事件发生时的条件化情绪(比如害怕、愤怒);伴随创伤而来的情绪称之为刺激情绪,包括恐惧、悲伤、愤怒、羞耻和罪恶感等,它来自于对创伤事件的解释。
⑶个体对创伤事件还存在情绪加工,情绪加工至少有两种成分:
第一种成分涉及高特异的情境通路记忆的启动,其作用是通过提供与创伤事件有关的详细的感觉和生理反应信息(突然闪现),以矫正认知;
第二种是成分是通过寻找意义、归因和自责等方式,减少由于创伤性事件导致的事件前后信念差异,其目的是恢复安全感和控制感,减轻负性情绪。
⑷情绪加工可能导致的三种结果:完成整合:创伤事件与个体关于自身和世界的预存信念系统完全整合,个体不再出现PTSD的各种症状。
持久的情绪加工:个体长期沉湎于创伤,为闯入性记忆所困扰,情绪加工多次重复,却不能改变已有的表征。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处于高度警觉状态,由于长期情绪加工影响的泛化,个体还会出现抑郁、焦虑、恐怖和回避等反应。
情绪加工过早抑制:个体极力回避创伤经历,不对其进行意识加工,以免引起负性情绪。
病前的人格特点和社会文化因素业余PTSD的发生有关。
四.治疗
1.药物疗法
2.心理疗法:常用心理治疗方法是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
※ .行为疗法:
1.系统脱敏法:这种矫正过程的本质是情绪加工,它通过恐惧刺激启动恐惧网络,在这样的过程中,恐惧刺激得到进一步的评价并形成习惯化。焦虑明显者,可指导患者作放松训练或生物反馈治疗。
2.决断训练技术:有效地治疗患者不合适的愤怒表现。
※ .认知疗法:
1.眼动脱敏和再加工(EMDR)
作用:减轻有海马调节的关于创伤性事件的记忆发作强度,同时也可减轻相关记忆和负性情感,促进将那些与创伤相关的负性认知的重建。
2.EMDR是一个程序化的治疗,治疗的过程分为8个步骤:
①采集一般病史和制定计划;
②帮助患者稳定情绪和进行必要的准备;
③对记忆的意象、消极想法和躯体感受进行评估;
④通过眼动进行脱敏和修通;
⑤植入;
⑥身体扫描;
⑦结束;
⑧再评估;
由于PTSD常常是在同一事件之下发生的,因此常可采用小组或团体治疗的形式。患
者在一起可以互相分担各自的痛苦经历,感受相互支持的力量,减轻耻辱感,增强恢复的信心。
在治疗过程中社会支持系统可起到积极的作用。研究证实。人们的理解、信任和真诚的关怀,可以起到巨大的治疗作用。
(注:带※ 号表示为作业重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