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开放式创新研究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开放式创新研究

来源:意榕旅游网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开放式创新研究

在生物技术不断进步和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生物医药产业经历了从孕育、结网、成长到发展的过程,逐步从“封闭式”创新发展模式转向“开方式”创新模式。在分析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之上,引入开放式创新理论,探讨开放式创新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作用,指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开放式创新实现的方式。

标签:生物医药;开放式创新;创新实现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012)14

0001

02

3198

1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1.1 行业结构

(1)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截止2009年,全国独立核算医药企业有7464家,企业数同比增长3.45%。但是,从2010和2009两届中国企业500强上榜的医药企业来看,仅11家企业上榜,仅占总企业数的1.4‰。从资产状况来看,2009年,我国医药工业资产总额达9929.50亿元,资产总额前20强企业累计资产达2000多亿,而其余7464家企业,企业资产总额均不到一个亿。这表明,我国虽然生物医药企业数目众多,但大多规模较小。

(2)产业发展“三足鼎立”。我国医药工业包括化学药品制剂、中成药、化学药品原药、生物生化药品、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中药饮片和制药专用设备八大子行业。经过多年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已发展成为“化学药品制剂、中成药、化学药品原料”三足鼎立的产业格局。

1.2 空间结构 (1)以中东部为中心。生物技术产业最重要的区位特征是明显的地理聚集,在地域空间上形成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化分布显现,初步形成以长三角、环渤海为核心,珠三角、东北等中东部地区快速发展的产业空间格局。区域不平衡发展凸显,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差距将持续拉大。研发要素进一步向上海、北京集聚,制造环节加速向江苏、山东集聚。

(2)向海外拓展。近年来,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呈现出打开国际市场,向海外拓展的趋势。一方面,随着新兴市场的快速发展,跨国药企加大全产业链布局,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抓住欧美发达国家生物医药研发外包业务向亚洲、东欧转移的机遇,医药研发外包等现代高技术服务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我国医药产业融资渠道,医药企业海外上市层出不穷。特别是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表现尤为突出。

1.3 资本结构

(1)投资增长快。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物医药行业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此外,国家在医药卫生行业的直接投入也非常巨大,政府卫生支出增长迅速。政府卫生支出增长迅速,从2000年的709.52亿元猛增到2009的4685.60亿元。

(2)研发投入不足。生物制药是一个投入相当大的产业,通常一个新药的开发费用平均需要8亿美元,并随新药开发难度的增加而增加(目前有的还高达

12亿美元)。尽管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投资增长,但研发投入仍然不足。例如广东省2008年研发投入经费仅占GDP的1.41%。

1.4 品牌结构

(1)品牌潜力大。当前世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处于成长期,尚未形成由少数跨国企业控制的垄断格局。我国虽然生物医药产业起步晚,但是发展迅速,已经有部分品牌步入国际品牌行列。由世界品牌组织、美中经贸投资总商会、美国世界著名企业联盟联合推选的2009年度“世界著名品牌500强”,生物医药类品牌共有10个国家37个品牌入选,已与日本、韩国旗鼓相当,拥有品牌数与他们一样,并列全球第6。

(2)品牌区域化。2006年至2009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实现总产值保持年均25%的高增速,生物医药企业从5308家增长到7464家,增长率达40.6%以上。但是,知名企业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2009年进入制药工业百强榜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上海、山东、广东、浙江、江苏等省市,占据了我国制药工业知名企业大半。

1.5 技术结构

(1)技术人才缺乏。目前,我国从事生物医药技术科研和产品生产经营的高素质人员不多,整体素质不高,具有创新能力和适应产业化、国际化经营的高素质人才十分缺乏。我国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一些大型医药企业尽管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研发体系,但大多走仿制国外专利药品之路,不能适应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我国各省市为满足生物医药企业人才需要,应当通过多种途径吸引和培养人才。

(2)自主创新能力差。多年来,我国生物制药一直采取跟踪与模仿的策略,企业缺乏创新,产品没有国际竞争力。国外研究一个新药要花费8-10年的时间,平均花费3亿美元,创新难度大、周期长、投资高、风险大。而我国仿制一个新药仅需要几百万人民币,2-5年的时间,仿制药品投入低、风险小、周期短、收益高,企业没有创新的压力和动力,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

2 开放式创新在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2.1 开放式创新的定义

开放式创新是由美国学者Henry Chesbrough2003年提出的。开放式创新是指对外部创新资源的获取和利用,以及企业自身资源的有序流动和转移。通过这种创新资源的“输入”与“输出”,企业获取了研发所需的外部资源,弥补内部创新资源的不足,提高了创新能力;同时,通过对外输入创新资源,将自身无法转化的“搁置技术”进行外部转移,实现了商品市场的扩大化,进一步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

2.2 开放式创新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作用 (1)增加技术创新源。开放式创新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企业的边界是开放的、可渗透的,可以和企业的环境发生充分的信息交换。对于生物医药企业而言,边界的渗透性建立了与新兴技术以及科学和市场前沿知识接触的机会,企业对外界知识了解得越多,越能避免投资的不确定性,准确把握正确的创新机会。

(2)分散研发风险。生物医药研发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产业的高风险性,而高投入性则进一步加剧了研发的高风险性。开放式创新采用信息和资源共享模式,要求联盟成员共同投入,成本共同分担,风险共同分摊。在这种创新体系下,联盟成员能便利地从外部获取知识,而无需独自背负沉重的研发成本,即便研发失败,风险也不会完全独自承担,从而减小了每个成员的研发风险。此

外,通过成员间的知识共享,能有效减少研发过程的不确定性,从而降低研发的技术风险,进一步减少参与成员的风险。(3)强化研发联盟。开放式创新的核心思想是企业可以通过技术交流的手段从内部和外部相互补充获取技术资源和市场资源,以提高企业创新速度,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生物医药行业的高风险、高投入、高技术等特征,迫使企业必然要与产业链上下游各方建立联盟,彼此知识共享,利用外部知识资源,实现创新资源集成。生物医药产业采用开放式创新,不仅企业能够与所有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一种紧密的联系,实现创新要素在多个企业、个体之间的共享,而且各种创新要素将处于一种互动、整合、协同的动态过程,最终构建要素整合、共享和创新的网络体系。

(4)缩短研发时间。在封闭式创新体系下,各创新主体的知识封闭在不同系统内,知识难以互补融合,创新速度慢、周期长。开放式创新是一种开放的系统,满足信息时代知识创新跨学科的要求强调外部创新资源的获取和利用,有利于各个学科不同知识体系的通力合作,充分发挥各联盟成员的知识优势。生物医药行业采用开放式创新模式,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等联盟成员合作,能够使基础性创新知识与企业自身产品知识无边界的结合,通过联盟成员的知识优势的叠加提高创新效率,缩短研发时间。

(5)降低研发成本。开放式创新能够集中资源,使生物医药企业不仅可以集中力量研发重要备选产品,而且可以与其他公司就该领域所共同面临的问题进行合作,加强共性问题合作,从而降低新药开发成本。

3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开放式创新的实现 3.1 研发战略联盟

研发战略联盟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或组织为达到共同的战略目标而组成的一种紧密的合作研发关系,属于战略联盟中最普遍的联盟方式。我国生物医药企业目前的技术水平相对于西方先进国家而言还有较大的差距,一些关键的药物研发还处于空白和起步阶段,建立研发战略联盟可以有效的避免我国生物医药企业独自研发所带来的系列风险,对于降低企业投入成本、迅速获得药品研发关键技术、优化药品的开发结构,加快企业产品的市场进入及成本回收,共担风险、共享成果、互相学习、优势互补等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2 技术合作

选择技术合作是我国生物医药企业为克服自身知识、信息、人才、资源、技术、资金、设备等方面的限制而与高校、科研院所或其他经济组织在新产品研发或技术开发进行的合作。相对于组建研发战略联盟来说,企业选择技术合作的形式更加广泛、组织形式更加灵活,不仅能大大提高企业开放式创新的灵活性,而且还可以有效的将各种创新资源整合到一起,发挥出优化组合的效应。

3.3 知识产权授权

知识产权授权是指知识产权的拥有者(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企业法人)通过许可或转让,将知识产权交予其他个体或企业法人使用,同时自己收取一定数额的专利许可或转让费用。通过知识产权授权,不仅可以帮助生物医药企业实现研发创新的价值,而且能帮助自己建立起与其他同行业的互惠互利的良好关系,减少了同类企业的重复创新和竞争,借助对手将自己的产品推向更大的市场,占取更大的市场份额,逐渐建立起基于本企业的行业标准,为企业的做大做强奠定技术基础。

3.4 并购

并购是在企业控制权运动过程中,各权利主体依据企业产权作出的制度安排

而进行的一种权利让渡行为。生物医药企业并购活动可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降低成本费用;快速提高市场份额,提升的战略领先地位;拥有充足廉价的生产原料和原动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实施企业品牌化经营战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以获得超额利润;获得专业技术人员、先进生产技术、管理经验,以及成熟的营销网络等各类资源。

3.5 外包

随着生物医药发展创新浪潮以及国家一系列知识产权保护法规的出台,生物医药企业的研发外包蓬勃发展起来。生物医药企业外包,是一种以合同的形式向制药企业提供药品研发、生产、营销过程中的某些服务的组织机构,其业务范围包括原料药提供、药物制剂的生产、包装和质量管理等。生物医药外部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合同研究组织(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 简称CRO),通过合同向发包方提供发现和甄别、临床前研究、新药申报等工作;二是合同生产组织(Contract Manufacturing Organization,简称CMO),通过合同向发包方提供药品生产、配方开发、产品生产、质量管理等服务。生物医药外包能帮助国际大企业选择性的缩减部分研发工作,专注于核心技术工作,降低生产成本和经营成本,缩短新产品的上市时间,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生物医药外包也为规模小、技术弱的企业提供了机遇,有利于技术引进,快速提高自主研发力。

4 结语

生物医药产业是知识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其创新能力的提升对推动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和生物技术进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生物医药产业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等特点,严重制约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开放式创新能有效整合内外部资源,正逐渐成为企业创新的主要模式,本文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开放式创新仅进行了初步探讨,生物医药开放式创新实现的具体方法和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北京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发展报告2010[R].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王小宁,李文全,王菊芳.广东生物医药产业及促进政策研究[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6).

[3]高凤娟,丁礼祥.崛起的中国生物产业[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

[4]科学技术部社会发展科技司.生物医药发展战略报告[R].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5]Chesbrough,H. Open Innovation: 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3.

[6]夏太寿. 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加快发展江苏生物[J].江苏科技信息,2009,(8):1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