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三峡历史文献的研究范围和意义

三峡历史文献的研究范围和意义

来源:意榕旅游网
2011年第4期重 定三峡学院掌报 No.4.2011 第27卷(1 33期) JOURNAL OF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V_01.27 No.133 三峡研究 栏目主持人:滕新才 主持人语:注重历史文献的编纂、收辑、传承、保护与研究,是中国学术的特征之一,所谓“献 书路广,藏书府开;秦儒出谷,汉简吹灰;芝泥印上,玉匣封来;坐观风俗,不出兰台”。本期刊发黎 小龙教授、高远博士 三峡历史文献的研究范围与意义》,将三峡历史文献分为地理文献、史实文献、 诗赋文献、方志文献、出土文献五大类,揭示了三峡文化的继承及各个时期历史发展的特点,具有重 要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本文的高趣雅致更在篇外,从研究路教看,属传统治学的“国粹派”无疑, 尝忆陈寅恪先生为王国维 王静安先生遗书》所作序言中总结当时的一代新风,“一曰取地下之实物与 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2-I ̄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三曰取外来之观念,以固有之 材料互相参证”,这种研究方法“足以转移一时之风气”。本刊历来倡导踏实精进、不事玄虚的学风, 藉此与读者诸君共勉。 陈文《重拾人文,再赴民间一一从三峡题材看中国当代纪实摄影 图文并茂,从人文精神与民间 视角着手,思辩当代纪实摄影的症结,探讨新时期的突破方略,其致思路径与上文亦有共通之处。艺 术的真实来源于生活,植根于田野,先儒言:“真诗乃在民间”,岂徒然哉,良有以矣!重形象实证, 忌天马行空,这是本刊一直努力的方向。 三峡历史文献的研究范围和意义 黎小龙高远 40001 5) (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摘要:三峡历史文献是研究、阐述和描述三峡地区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性的记录, 依其载体或研究材料,可分为反映三峡历史沿革的地理文献、与三峡地区相关的史实文献、记述 三峡的诗词歌赋铭记文献、关乎三峡地区的方志文献、与三峡地区相关的出土文献五大类。三峡 历史文献为我们留下了三峡文化演进的痕迹,是三峡文化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史料来源。对此整理 与研究,不仅有保存传统文化的功用,而且于三峡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也都有着积极的 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三峡;三峡文化;三峡历史文献 中图分类号:G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09—81 35(201 1)04—0001一O5 长江三峡以其丰富的资源著称于世,包括物质资源、能源资源和信息资源。在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社 会里,结合三峡地区的历史与现状,充分发掘与利用三峡地区固有的信息资源,建设独具风格的三峡区域 收稿日期:201卜05-28 作者简介:黎小龙(1955-), 男,四川武胜人,中国三峡博物馆馆长,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西 南区域历史。 高远(1981一), 男,河南漯河人,中国三峡博物馆副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历史文献、三峡区域 文化史。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2010年度社会科学规划特别委托项目“三峡历史文献整理研究”(2010TBWT04)成果 -1- 黎小龙高远:三峡历史文献的研究范围和意义 文化,日益成为政界与学界的共识。所谓广义的“三 峡区域文化”,是指历史上存在于三峡地区的人类社 会活动的全部成果;所谓狭义的“三峡区域文化”, 则主要指历史上人类在三峡地区所创造的精神产品 和物质产品所表现出的文化因素。几千年来,三峡 地区特殊的地理和文化环境,造就了大量的人文科 学信息资源,其中,三峡历史文献有着浓厚的三峡 地方色彩,反映三峡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演变,是三 峡信息资源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批层累而成 的区域史料,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为民族精神 之所寄,对它们进行有计划、成系统的搜集、整理、 编纂、出版,不仅有保存传统文化的功用,而且于 三峡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也都有着积极 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三峡历史文献地域范围的界定 诚如雷春明先生所言:“三峡历史文献是研究、 阐述和描述三峡地区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 性的记录。”[ 】幢。’ 依此而言,凡记载有文字的出土 文物和现存史籍、档案、文书、簿册、表册、遗著、 日记等,都应属于三峡历史文献的研究范围。三峡 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上关于三峡的著述十分丰富。 因此,对三峡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必须首先解决 好三峡地域的界定和文化概念的界定这两个问题。 不解决好这两个问题,整理对象必将模糊,也将会 对三峡历史文献的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 在历史上,三峡的得名和概念内涵屡有变动, 蓝勇先生曾撰《三峡的得名和演变》【z】一文予以说 明。在汉代桑钦著的《水经》里,载有广溪峡、巫 峡和西陵峡,但汉代三峡作为地名还没见于书面。 西汉扬雄《蜀王本纪》记载:“时巫山峡雍而蜀水不 流,帝令鳖灵凿以通江水也。”似乎汉代对今三峡习 惯称巫山峡。大概是到了东汉末魏晋时期人们才习 惯称三峡,其名称最早见于西晋左思的《蜀都赋》: “经三峡之峥嵘。”后魏郦道元《水经注》卷34曾 引渔家民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 裳。”三国以后三峡作为地名已广泛使用于书面了, 这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注文中多次可见三峡的 称呼。在唐宋以后的诗文中,三峡作为地名更是寻 常之事了,这在颜其麟编注的《三峡诗汇》一书中 可以窥见,如李白有诗直称《上三峡》,宋代陆游入 蜀,“上下三峡屡矣。……偶读梁简文帝《巴东三峡 歌》,感之,拟作九首。”到了明清两代,人们对于 -2- 三峡的名称趋于统一,开始习惯称今瞿塘峡为夔峡 和瞿塘峡,今巫峡仍称为巫峡,今西陵峡称为西陵 峡,直至今天。明代高安吴守忠辑有《三峡通志》 五卷,是专门论述三峡的志书,足见三峡在当时社 会中的影响。 今人论及三峡,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人民群众都 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无外乎有大、中、小三峡的 三种说法。所谓“大三峡”,指的是长江西起四川宜 宾,东至湖北宜昌共l 044公里的江段:所谓“中 三峡”,指的是长江西起重庆,东至湖北宜昌的659 公里的江段;所谓“小三峡”,特指长江西起奉节白 帝城,东至宜昌南津关的204公里江段里的瞿塘峡、 巫峡、西陵峡这三个大峡谷。三峡历史文献的地域 范围也就因研究者的视野而有不同取舍,一般而言, 三峡历史文献的地域范围多集中于中三峡地区,即 今天的重庆直辖市及鄂西地区连成一块的相对独立 的地理单元,它西起重庆市西境,东至湖北宜昌市 东缘,北傍大巴山脉,南抵武陵山与大娄山,包括 整个重庆直辖市及湖北省的宜昌市。这块地理单元, 地貌复杂奇特,历史悠久邈远,千百年来积淀下来 的古籍文献浩如烟海,这就为三峡历史文献的开发 与利用奠定了基础。 关于三峡文化区所涵盖的地理区域,我们不能 把它仅仅局限于著名的长江三峡,若就其文化辐射、 影响的范围而言,它当包括当今的整个三峡库区在 内,即是说北靠大巴山,南临川鄂山地,东至宜昌, 西迄重庆,总面积约为5万余平方公里的峡江流域。 诚如冯天瑜先生在《三峡文化研究丛书・总序》中 言:三峡文化作为一种始源性文化,独立展示了人 类社会由野蛮到文明的系列演进轨迹;作为一种区 域民族性文化,具有鲜明的“巴楚混合文化”特色; 作为一种移民性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可资 借鉴;作为一种“景观文化”,有着独具魅力的峡江 自然风光,位列全国旅游胜地四十佳榜首;作为一 种经典文化,古往今来的墨客骚人留下了浩如烟海 的高品位诗文传世。此一系列与我国其他地域性文 化迥然有别的基本特征,充分显示了三峡文化的独 特性、丰富性与无穷的魅力。 由此可见,三峡文化是开放性的文化,在其发 展过程中,融入了中原文化、川滇文化、吴越文化 的若干因子,底蕴厚实并内蕴丰富,具有重大的学 术研究价值和广阔的学术研究前景。 依笔者看来,我们整理、研究三峡历史文献时, 基本上以三峡文化的内涵为搜集范围,尤其是在先 重庆三峡掌院掌报 秦两汉时期,更侧重于文化意义上的三峡地域范围。 的累积,最终形成了丰富的三峡历史地理文献,如 三峡地区是楚文化的摇篮和巴文化的发祥地,巴地 和楚地人民自古以来在这一地区共生共长,到西周 果将此辑录出来,并通过研究探索,势必能将长江 三峡地区历史地理系统全面展现出来。 形成两个并行发展的方国,以后巴、楚两国经过互 相亲和、征伐,在三峡地区形成巴、楚并存的局面, 最后巴、楚先后被秦所灭。巴文化与楚文化经过长 期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巴楚文化, (二)与三峡地区相关的史实文献 三峡地域文化是一个具有多层面的文化体系, 这就决定三峡历史文献的纷繁性。在传世的历史文 献中,关于三峡地区人物、三峡历代战争、三峡历 汇入了华夏文化的共同体。故而,先秦两汉时期三 峡地区的历史文献,更侧重于“半巴半楚”形态的 史事件、三峡历史遗迹、三峡历史遗址等方面的记 述,资料极为丰富,其体裁遍及纪传体、编年体、 文化。魏晋以后,随着三峡地域范围的明晰界定, 我们辑录与研究三峡历史文献的范围也就更加明 确,主要突出中三峡地区的文化特色。 总之,三峡历史文献所辑录和研究的地域范围 以历史上自然形成的“三峡地区”为空间范围,在 时间上以20世纪初期以前为限。它是一部囊括中国 三峡地区历史、文化、民俗、考古等各方面,系统 反映中国三峡地区历史文献遗留状况的总汇。 二、三峡历史文献的类别及主要内容 三峡历史文献浩繁广淼,从政治经济到民风民 俗,几乎无所不包。整理与研究三峡地区沉淀下来 的历史文献,如果泛泛而论,其结果必将一事无成。 对三峡历史文献进行辑录,应以发掘、梳理为手段, 以整理、研究为宗旨,在广泛搜集的基础上,将先 秦到晚清几千年间关涉三峡地区的史料辑录出来, 举凡三峡地区的专著、诗文、辞赋、石刻、简牍, 包括佚文残篇,无不在网罗之列。然后对史料进行 系统地甄别、整理和编纂,形成多方面大范围的概 括中国三峡地区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 民族、宗教、文化面貌的大型丛书。依此而论,三 峡历史文献的类别与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反映三峡沿革的历史地理文献 当人们取名“三峡”之时,它就被赋予了一种 特殊的文化学的意义,这段壮丽奇伟的峡谷文化, 前贤诸人都有不同的地理认知。早在魏晋南北朝时 期今天三峡库区概念的地域上已有了两个三峡,一 个是巴郡之三峡,一个是巴东郡之三峡。又如奉节、 宜昌在古书里都有自己的小三峡,巫山的大宁河有 小三峡、小小三峡,酆都、涪陵有小三峡等,这些 名字都是十分混乱的,三峡历史地理变迁的繁复尤 难概述。在正史的《地理志》、地方史志著述中,关 于三峡地理沿革的记载也多有歧异之处。到了明清 时代,人们对于三峡的名称才渐趋统一。这些史料 实录体等。因此,与三峡地区相关的史实文献,是 我们研究三峡文化的主要史料来源。同时,此类文 献也是我们整理与研究三峡历史文献过程中的重 要组成部分。在对此类文献进行整理与研究时,我 们不妨以专题形式分批进行,如历代正史中关于三 峡地区的史实记载、《明实录类纂》(三峡地区史实 卷)等。 (三)记述三峡的诗词歌赋铭记文献 同样,历代文人歌咏三峡、反映三峡大好河山 和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诗歌、词曲、辞赋、笔记、 散文等,更是层出不穷,比如历代诗人题咏的《巫 山高》,李白、杜甫、白居易、欧阳修、苏轼、王十 朋、王士祯、张问陶等名人题咏三峡所留下来的精 彩诗词,以及屈原的《楚辞》、宋玉的《高唐赋》与 《神女赋》 陆游的《入蜀记》、范成大的《吴船录》 等。上述史料的汇集,就是三峡诗歌词赋铭记文献, 这就为三峡历史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提供了更大的择 录范围。关于此类文献,多有成果问世,如颜其麟 编注的《三峡诗汇》(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年版),侯长栩主编的《三峡诗词大观》(重庆出 版社2006年版),胡焕章选注的《三峡诗文选》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谷莺选注的《历 代三峡诗歌选注》(社会科学研究丛刊1982年), 赵贵林编著的《三峡竹枝词》(中国三峡出版社 2000年版),王广福、蓝锡麟、熊宪光编注的《中 国三峡竹枝词》(重庆出版社2004年版),瞿明 刚著的《三峡诗学》(齐鲁书社2006年版)等。 (四)关乎三峡地区的方志文献 地方志是文化典籍中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 产,它记述着各个地区历史与现状的社会文化现象, 是当代人了解一个地区历史的最直接参考书。现存 的与三峡文化相关的“方志”,当首推晋常璩所撰的 《华阳国志》,此后经历无数次修志活动,累计修成 百余种关乎三峡地区的方志。数量庞大的关乎三峡 地区的方志文献,诸如《四川通志》、《湖北通志》、 一3一 黎 \龙高远:三峡历史文献的研究范围和意义 《重庆府志》、《夔州府志》、《宜昌府志》、《巴县志》、 《涪州志》、《忠州志》、《丰都县志》、《云阳县志》、 《巴东县志》、《建始县志》、《黔江县志》、《恩施县 志》、《三峡通志》等等,不但辑存了大量有关社会 所涵养的区域文化,承载有丰富的信息,具有独特 的地域性、真实性、广泛性、原创性、参考性,在 诠释地方历史文物,体会地方历史名胜的文化内涵, 保存、整合、提升地方文化,提供决策参考、支持 和自然的史料,同时也激发了人们热爱乡土的热情。 因此,认真对三峡方志文化遗产进行搜集、鉴别、 学术研究等,都有着难以替代的作用。在当今社会, 随着地方学的升温,“三峡学”的研究愈来愈被重视, 整理、评论,仍是一件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的学术 建构工作。以明代吴守忠编辑的《三峡通志》为例, “虽体例承续古代志书,但其在方志编纂中独辟蹊 径,专为‘三峡’撰志,不能不说是一大创造,也 而它的史料基础就是祖先们留下来的文献遗产,对 此我们必须继承与发展。 整理与研究三峡历史文献,其意义需要从历史 与现实两个角度加以说明:一方面是传承文化,传 丰富了古代史部地理类文献的类型。”131 对此整 理出版,可以用来了解三峡地区的人物资料、地方 风俗、名胜古迹等,可作为今天保护文物、开发旅 游资源之用。 (五)与三峡地区相关的出土文献 三峡不仅以它独特山水取胜,且其文物及名 胜古迹也为世人所称道。近年来,三峡地区的考 古取得很大进展,对古物、古迹、出土文物等的 发掘和研究为三峡文献增添了宝贵的新篇章。在 已经出土的甲骨文、吉金文、简牍、帛书中,记 载关于三峡地区史实的文字也颇多,将其辑录出 来,势必会对传世文献有补充与考证作用。同时, 三峡地区留存的古器物、碑刻、石刻、古建筑、 古迹遗址等,也题有文字的记录,这也是我们整 理三峡历史文献时所搜集的内容。因此,我们在 整理三峡历史文献时,不仅要辑录古文献史料, 还要涉及一些出土文献资料。 如上所述,三峡历史文献有其严整的体系,对 其整理与研究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面对这些浩如烟 海的典籍,我们从何入手?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依据地域文化研究的要求和特点,“方志”当是便捷 的门径。正如吴柏森先生所言:“可以考虑以‘方志’ 为中心线索,进而查考相关的文书档案、家乘族谱、 史书地志、轶闻杂记、金石碑刻、诗词文集等等, 将有关三峡文化的材料勾稽出来,加以梳理、分类、 考释,形成三峡文化文献研究体系,进而与三峡考 古文化的研究、三峡地域各族人民实际生活的研究, 以及口头传承文化的研究融会贯通起来,形成三峡 文化研究的系统工程。,,{4] 三、整理与研究三峡历史文献的意义 愈是具有地方性的文化,愈是具有民族性;愈 是具有民族性的文化,愈是具有世界性。三峡文献 -4- 承文明,让这份丰厚的遗产充分发挥塑造民族精神 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去粗取精,古为今用,让它们 在现实的中国社会重放异彩,成为推动地区文化发 展的重要智力资源。这是我们整理与研究三峡历史 文献的初衷,也是我们学界同仁不辞劳苦从事这一 学术工作的动力。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 方面: 第一,三峡历史文献作为信息丰富的史料汇 编,能够为科学研究提供确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三峡历史文献的 整理,其内容涵盖了行政区划、自然地理、人口、 经济、农林水利、交通、教育、科技文化、民族、 风俗、宗教等内容,全面反映了三峡地区的历史发 展概况。这些文化结晶无不从史料中得知,而这些 史料对于后来的研究者来说,难于搜罗完全。我们 利用三峡文献内容的广泛性,进行针对性的整理、 编辑,建立一个全方位、综合性的三峡文献知识信 息系统,让更多的研究者阅读到这些难得一见的学 术文献,为学界提供新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材料。 第二,三峡文献是专门记载特定区域各方面情 况的文献,可以反映三峡地区文化的继承以及各个 时期文化发展的特点,对三峡文献的整理反过又有 助于推动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经济价值。 三峡文献的整理与研究要真正起到为地方经济、文 化建设服务的作用,就必须深层次地挖掘具有三峡 特色的文献加以整理,要做到实用性强、针对性强。 因此,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应当成为整理与研究 三峡文献的原则。三峡历史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涉 及到了记述三峡地区历史上政治、经济、教育、文 化、地理、风土、掌故等各方面的珍贵文献,真正 起到为地方文化建设服务的作用。比如,我们对三 峡地区地理环境、自然景观、历史遗迹、人物传说 以及历代文人骚客的吟咏之作加以整理,对我们研 究三峡的历史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都具有重要参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考价值。举凡前哲嘉言、风土物产、人文地理、堪 舆术数,乃至人生感慨、读书心得,一一发之于文 献,对三峡人文精神的塑造有借鉴作用。 第三,三峡历史文献的整理与研究,要真正起 于传世文献中的史料,而是采用多学科的研究手段 与方法进行整理,将出土文献和考古文献一并收入。 在为从事三峡地区文化研究者提供便利的同时,还 可以提供更为宽阔的理论模式与研究视野,对历史 时期的某些现象或问题提供更为合理的解释或推 论。同时,三峡历史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也不仅仅 到为地方文化建设服务的作用,还必须满足不同群 体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具有文化教育功能。以往 古籍文献的出版,主要目的是为学术研究提供资料, 少数学术人物是古籍的占有者和使用者。事实上, 不仅是学人,广大的文史爱好者,甚至是一般的平 是对史料的辑录与汇总,更重要的是从文献学的角 度对其进行辨析、注释。通过对文献分层次、分时 段编排,定出其中的关系,这本身就是站在一个新 民百姓,对具有地方特色的古籍,都是有需求的, 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三峡文献的形成过程,并为将来 这就为三峡文献的整理出版提供了契机。因此,我 的研究提供一种思路,且在实践中探索更为有效的 们研究三峡文献时,要为地方精神文明的建设服务, 方法。 要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传播服务。当代 总之,三峡历史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不仅仅是 人们可以通过读阅三峡地区的历史文献,寻觅历史 对故纸堆的抢救,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能使具 上的影子,认识前人的生命体验。这些历史名人及 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文化传承下去。故而, 他们留下的地方文献,有着不可忽视的文化功能, 对三峡历史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是我们参与者所 利用这些浓厚的文化底蕴,构筑美好的人文环境, 秉承的文化使命。 充分利用地方优势,发挥名人效应,能够熏陶家乡 参考文献: 人民,唤起他们的自豪感。三峡历史文献的整理出 [1】雷春明.三峡人文科学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版,可以借用优良的文化传统激励三峡人民去积极 [A]//吴清.长江・三峡与武汉[c].武汉:武汉工业大学 进取,激起他们对祖国、对家乡和悠久历史文化的 出版社,1998. 热爱,所以三峡历史文献的研究也是培养青少年爱 [2】蓝勇.三峡的得名和演变[J].史学月刊,1994 国、爱家乡的生动教材。 (3). 由此可见,整理与研究三峡历史文献是一项规 [3】王世伟.传世孤本明版<三峡通志>考略[A]//王 模宏大、任务艰巨、意义深远的大型文化工程,在 世伟.图书馆学文献学论丛[c】.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三峡历史发展长河中必定具有开拓意义。这对每个 2000. 籍于三峡以及研究三峡的学者来说,无疑都是一个 [4】吴柏森.“方志”与三峡文化研究[J】.三峡大学 值得骄傲和令人振奋的事情,对三峡文化研究来说 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 更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另外,对三峡历史文献的辑录与研究,当不限 + (责任编辑:朱丹) Research Scope and Value of Three Gorges Historical Documents LI Xiao"long GAO Yuan (China Three Gorges Museum,Chongqing.4oools。China) Abstract:Three gorges historical documents are a documentation of the study,elaboration and description of the social developing history and pattems of Three Georges Area.Based on the documenting vehicles and the researching data,they Can be classified into five types:the geographic literature of Three Gorges history,the ihstorical literatrue related to Three Gorges Area,the literary literature about Three Gorges,the chorographical ilterature in Three Gorges Area,the unearthed documents about Three Gorges.Three Gorges historical documents raethetrace oftheThreeGorges cultural evolutionandtheimportanthistorical sourcesforthe study oftheThree Gorges culture.The sorting—out and the studying of these documents is of much value to preserve the traditional culutre and to p1ay a realistic and profound historic role in hte political,economic and cultrual construction of hte Three GorgesArea. Keywords:Three Gorges;Three Gorges culture;Three Gorges ihstorical documents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