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
(课程代码 02108)
第一章 绪论
填空选择 防止实验者效应的方法(P15-P16)
双盲实验、不让主试与被试接触、让整个实验都在计算机上实现。 名词解释 变量(P1)
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以变化的事物的属性。
数量上的变化如颜色的浓淡,质量上的变化如人的性别。
自变量(P2)
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当自变量的水平(数量)有了变化,它导致了行为(因变量)的变化,行为是处在自变量的控制之下,这个自变量是有效的。
自变量的种类(P3-P4)
自变量的种类主要有刺激特点自变量、环境特点自变量、被试特点自变量、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
因变量(P4)
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因变量的可靠性(信度)(P5)
因变量的一致性,是指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的结果。
此时因变量是可靠的。反之,被试有时得分很高,有时得分很低,那么这种因变量就是不可靠的,它缺乏一致性。
因变量的有效性(效度)(P5)
当自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而不是其他的各种因素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种因变量是有效的。
自变量混淆(P5)
如果因变量的变化不是由自变量造成的,而是由其他的因素,即没控制好的额外因素造成的,这种因变量就是无效的,或者产生了自变量混淆。
额外变量(P6)
自变量以外,能影响因变量变化的因素。
自变量的混淆的原因(P7)
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即额外变量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
对额外变量的处理方法(P7)
- 1 -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辅导班学习笔记
消除、保持恒定。
自变量的交互作用(P11)
如果一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的实验里,一个自变量的效果,在另外一个自变量的每一水平上不一样。
主试(P14)
主试就是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他要向被试者交代任务,让被试者熟悉实验的要求。他要向被试发出刺激,并通过实验收集实验的资料,即被试的反应。
被试(P14)
被试就是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来的刺激,并做出反应。
实验者效应(P15)
主试者的态度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
双盲实验(P15)
主试和被试都不知道实验结果的正确与否,以避免主试对实验结果的期望,影响被试的反应。 简答 自变量有哪些种,请举例说明(P3-P4)
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自变量的种类主要有刺激特点自变量、环境特点自变量、被试特点自变量、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
⑴刺激特点自变量
如果被试的不同反应是由刺激的不同特性引起来的,就把引起因变量变化的这类自变量称为刺激特点自变量。如灯光的强度、声音的大小、单词频率、句子的不同类型。 ⑵环境特点自变量
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 时间是一种非常重要和无时不在的自变量,几乎没有不用时间作自变量的记忆实验。 ⑶被试特点自变量
一个人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内外倾个性特征、左手或右手为利手、自我评价高或低等。
对于被试特点自变量,主试只能作选择而不能加以改变。 ⑷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
当被试初来实验室的时候,他们在各方面都是大致相同的,但主试对被试分组的时候,各组被试之间的差别就产生了。被试的暂时差别通常是由主试的安排,也就是由主试给予的不同指示语造成的不同。如在研究不同的学习方法对记忆效果影响的实验中,各组被试使用的学习方法是不同的,这样被试之间便产生了差别。各种方法产生的差别可以作为自变量。
因变量的敏感性有哪几种,请举例说明(P5-P6)
自变量发生变化可以引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这样的因变量是敏感的。如果自变量的变化不能引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这样的因变量就是不敏感的。
不敏感的因变量有两类典型的例子。一类是高限效应,即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实验中就出现了高限效应(天
- 2 -
02108·实验心理学
花板效应)。另一类是低限效应,即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差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实验中就出现了低限效应(地板效应)。
为什么说额外变量是应该保持恒定的变量(P7)
有些额外变量我们可以采取措施将其消除。有些额外变量确是无法消除的,例如声音总有它的频率和强度,而要做听觉实验,声音的这些特性就对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控制这些额外变量最好的办法,也就是心理学实验中最有效地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就是让它们在各种实验条件下都保持恒定,这样,尽管除自变量意外还有影响因变量的因素,但是它们对各种实验条件下实验的结果的影响都是一样的,最后造成因变量变化的因素就只剩下自变量了。因此,额外变量就是在实验中应该保持恒定的变量。
为什么说额外变量是潜在的自变量(P7)
如果应该控制的额外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因变量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即额外变量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就自变量的混淆。因此也可以说额外变量就是潜在的自变量。
多于一个自变量的实验的优点(P9)
选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进行研究有很多优点。
⑴做一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的实验,比分别做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效率要高。 ⑵做一项实验比分别做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易于保持额外变量的恒定。
⑶也是最重要的,在几个自变量同时并存的情形下所概括的实验结果,比从几个单独实验所概括的结果更有价值,更接近生活实际。
心理实验的一些规则(P12-P13)
⑴自变量至少是以两种水平存在的。
⑵当把实验结果作图表示时,只有一个自变量的实验,自变量总是用横坐标表示,因变量永远用纵坐标表示。如果实验包括两个以上的自变量,那么,一个自变量用横坐标表示,其余自变量画在图上,因变量永远用纵坐标表示。
⑶交互作用反映在图中,表现为图中的线是交叉的。如果图中的线是平行的,就说明该实验不存在交互作用。
什么是指示语,指示语要注意的要求(P14-P15)
在做实验以前,主试者向被试者交代任务,即告诉他实验的要求,他应该怎么做,这些话叫指示语。
指示语应标准化,常把指示语用口语的方式写下来,念给被试听,或录下音放给被试听。 对指示语的要求是:
⑴在整个实验中,指示语前后应统一。
⑵指示语要让被试能听得懂,用他听得懂的语言,不要用心理学上的专门术语。 ⑶尽量考虑到被试过去的经验和习惯,解除他的顾虑。
⑷指示语还要简明、扼要。说出来的话不能模棱两可,让人产生歧义。 图表 桌子大小及午饭处理方式对借钱数量的影响(P10)
- 3 -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辅导班学习笔记
【变量】
自变量:桌子(大、小);处理午饭方式(扫走、掉地)。 因变量:借出钱的数量。 【实验结果】
当午饭扫走时,小桌子比大桌子旁的学生借钱数量要多。
当午饭掉地时,小桌子和大桌子旁的学生借钱数量差不多,且数量都比较少。 【变量之间的关系】
两个自变量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第二章 实验设计
填空选择 相关方法(P51-P52)
人们可用相关方法决定两种测量是否相关。相关可能是正的,相关也可能是负的,相关并不必然是原因。 名词解释 组间设计(P18)
把数目相同的被试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上进行的实验。
组内设计(P18)
每个被试轮流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上进行实验。
自变量的混淆(P28)
如果因变量的变化不是由自变量引起,而是由其他原因造成的。
个案法(P53)
个案法又称个案历史技术,它是对某一特殊人物(历史资料、评价)进行深入研究,因此个案法强调的是个别差异。个案法无疑为人们提供了关于某个问题的丰富材料,但由于它着重人们之间的差异,通常难于从个案材料中抽出一般性的结论。 简答 组内设计的优点(P18)
组内设计是使每个被试轮流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上进行实验。 ⑴可以消除被试的个别差异对实验的影响。 ⑵适于研究练习的阶段性。 ⑶可以节省大量被试。
组间设计的优点(P19-P20)
组间设计就是把数目相同的被试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上进行的实验。
- 4 -
02108·实验心理学
⑴一种自变量,或者叫做实验条件,不会影响另一种自变量,这就避免了自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
⑵如果事先知道不同的自变量会相互作用,必须采用组间设计。
组间设计的缺点及其克服方法(P20-P21)
组间设计就是把数目相同的被试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上进行的实验。 组间设计的缺点:
不同实验条件造成的差异,也可能是由于被试的差别引起的。 克服组间设计缺点的方法: ⑴匹配被试
匹配被试就是对全部被试进行预备测验,测验的性质与正式实验的性质是类似的,或者是相关的,然后按测验成绩均匀地形成组(有多少实验条件就分多少组)。 ⑵随机分配被试
一个更常用的消除组间设计中各组被试差异的办法,就是按随机的原则把被试分配到各组中去。随机分配被试到不同的实验条件中去的办法,不会产生偏向,因为具有各种特点的人都可能随机分配到不同的组。
组内设计的缺点及其克服方法(P22)
组内设计是使每个被试轮流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上进行实验。 组内设计的缺点:
⑴在一种实验条件下的操作将会影响另一种实验条件下的操作,也就是实验顺序造成了麻烦。
⑵实验顺序的先后产生的顺序误差(练习或疲劳)因素影响到实验结果。 克服组内设计缺点的方法: ⑴完全的平衡方法
把所有可能的顺序都排出来进行实验。 ⑵拉丁方的方法
采用不完全平衡的方法。让每个自变量出现在实验顺序的每一个位置上的机会都一样多,每种自变量在每一横行和纵列只出现一次。每种自变量在练习和疲劳的影响都是均等的。
什么是混合设计,混合设计中哪些自变量要安排组间设计,哪些自变量要安排组内设计(P25)
⑴一项实验中既用组内设计又用组间设计,叫做混合设计。
⑵如果一种自变量很可能会影响另一种自变量,那么对这些自变量按组间设计安排,其余的自变量则按组内设计。
为什么要用非实验方法,非实验方法的特点是什么(P47-P48)
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受到许多限制,使实验无法进行,只得求助于非实验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包括自然观察法、调查法、相关方法和个案法。
非实验的方法有两个特点: ⑴不能操纵自变量。
⑵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现实,听任事情的自然发展。
什么是自然观察法,自然观法的局限有哪些,自然观察法的意义是什么(P48)
自然观察法的定义:
在自然的情景中对行为所作的仔细观察,对获得的结果分析研究。 自然观察法的局限:
- 5 -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辅导班学习笔记
⑴观察者必须作为局外人进行观察,不得干预正在进行的活动。 ⑵自然观察不能提供对现象的因果解释。 自然观察法的意义:
详细的观察记录,给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可以从中提出问题、提出假想,可能的话就用实验方法来验证。
什么是调查法,调查法需要注意的问题(P49-P50)
调查的目的在于确定人们对某一特殊问题的感受。 进行调查要注意的问题:
⑴调查对象即样本要随机选取。
⑵调查的问题必须表达准确,不能产生歧义。
⑶设计问卷时还应避免把自己的意图带进问题中,使问题带有暗示或引导的性质。 图表分析 背诵方式与时间对延缓再认的影响(P27)
【变量】
自变量:背诵方式(数字、复述、句子、想象);背诵次数(1,2,4,8,10次)或背诵时间(2、4、8、16、20秒)。
因变量:再认的正确率。 【设计】
所有被试被分为4组,每组只用一种方法背诵,就背诵方式而言,这是组间设计,因为各种背诵方式之间将产生自变量的混淆。
背诵次数都有1,2,4,8,10这五种,每个被试都要按随机安排的顺序,轮流进行这五种不同次数的背诵。所以,就背诵次数(或背诵时间)这一自变量而言,这是组内设计,每个被试要都要做几种背诵时间的实验,且属于练习阶段的实验只能采用组内设计。 这个实验是包含组间设计和组内设计的混合设计。 【实验结果】
四种背诵方法中想象的效果最好,其次是句子、复述,效果最差的是数字。四种方法都是随着背诵时间的延长记忆的效果越来越好。 【变量之间的关系】
在8秒的时候想象和句子的背诵方式存在交叉,具有交互作用。
百事可乐公司的实验设计错误是什么,如何设计是正确的(P28-P29)
- 6 -
02108·实验心理学
⑴一只玻璃杯写有Q字母,放的是可口可乐饮料;另一只玻璃杯写有M字母,放的是百事可乐饮料。所谓实验设计中混淆自变量,字母M(额外变量)与饮料(自变量)没有分开,百事可乐公司的实验中,你无法知道顾客是喜欢百事可乐饮料还是喜欢带M字母的杯子。
⑵有效的实验设计应该是:两个杯子一模一样,既没有字母,也没有任何其他不同的标记可以让被试看见或摸得到。一半被试先饮可口可乐,然后饮百事可乐;另一半被试先饮百事可乐,然后饮可口可乐,这样的实验安排就不存在喜欢字母的问题了,实验顺序的效应也抵消了。一半被试按AB的顺序,另一半被试按BA的顺序进行实验。
⑶统计喜欢喝可口可乐的人数和喜欢喝百事可乐的人数,比较二者大小,人数多者为胜。 实验设计 设计一个实验,说明人们喜欢可口可乐,还是百事可乐
【变量】
自变量:可乐种类(可口可乐、百事可乐)。 因变量:喜欢人数。
控制变量:杯子一样、被试状态、温度、环境等。 【样本】
30人。 【设计】
按组内设计,30人轮流品尝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由于组内设计存在实验顺序造成的麻烦,用完全平衡法加以克服。设计如下: 15人:先喝可口可乐,再喝百事可乐 30人 15人:先喝百事可乐,再喝可口可乐 【分析】
统计喜欢喝可口可乐的人数和喜欢喝百事可乐的人数,比较二者大小,人数多者为胜。。
设计一个实验,以证实计算机键盘与桌面的倾斜度对输入字符速度(打字速度)的影响(倾斜度有10°、15°和20°) 【变量】
自变量:键盘与桌面倾斜度(10°、15°、20°)。 因变量:打字速度。
控制变量:环境、被试状态、计算机性能。 【样本】
30人。 【设计】
按组内设计,30个被试轮流进行键盘与桌面倾斜度为10°、15°、20°的打字速度测试,由于组内设计存在实验顺序造成的麻烦,所以用拉丁方的方法加以克服,设计如下:
10人:10°,15°,20° 30人 10人:15°,20°,10° 10人:20°,10°,15° 【分析】
通过实验,得到30个被试在倾斜角为10°的打字速度,求平均值作为10°打字速度,同理可得15°、20°的打字速度,比较三者大小。
- 7 -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辅导班学习笔记
第三章 心理学物理方法
填空选择 心理物理学的先驱者(P55)
心理物理学的先驱者是费希纳,他于1860年发表的《心理物理学纲要》,创立了心理物理学。
费希纳给心理物理学下的定义(P55)
心理物理学是一门研究心身之间或心物之间函数关系的精密科学。
现代心理物理学定义(P55)
心理物理学方法的中心问题是物理量(对身体各感官的刺激)与心理量(各种感觉或主观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问题。
费希纳在《心理物理学纲要》中总结的测量感觉阈限的三种方法(P57)
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平均差误法。
学习测量感觉阈限方法的时候,要特别注重的问题(P58)
实验程序和实验结果的统计处理。
不肯定间距的计算(P62)
不肯定间距=上限-下限
差别阈限的计算(P62)
差别阈限=1/2不肯定间距
主观相等点的计算(P62)
主观相等点=1/2(上限+下限)
计算恒定刺激法实验结果的方法(P64-P66)
直线内插法、平均Z分数法、最小二乘法。
心理量表的分类(P93)
顺序量表、等距量表、比例量表。
顺序量表(P93)
顺序量表是将对象的某一属性排出顺序。这种量表没有相等单位也没有绝对零。
等距量表(P93)
等距量表有相等单位,可以测量对象之间的差别,但没有绝对零。可以加减,不可以乘除。
比例量表(P93)
比例量表既有绝对零又有相等单位,因此它可以测量对象之间的差别,还可以确定它们之间的比例。可以加减,也可以乘除。
- 8 -
02108·实验心理学
心理量表的制作(P94-P98)
用差别阈限法制作的等距量表符合费希纳定律。 用数量估计法制作的比例量表符合斯蒂文斯定律。
顺序量表的制作方法(P102)
等级排列法、对偶比较法。
对偶比较法的配对数(P103)
1/2[n(n-1)] 名词解释 感受性(P56)
是感觉能力的高低,它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
感觉阈限(P56)
刚刚引起感觉的刺激,感觉到与感觉不到的分界线上的强度。
绝对阈限(P56)
有感觉与无感觉分界线上的刺激强度,或在50%的试验次数中引起感觉的刺激值。
差别阈限(P56)
在50%的试验次数中引起感觉差别的最小刺激增量叫做差别感觉阈限,又叫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简称j.n.d。
最小变化法(P58)
首先要确定一系列间距较小又相等的刺激,并交替地按由弱到强(递增系列);或由强到弱(递减系列)给予被试者,每一系列刺激的起始点都不一样,让被试者报告有感觉或无感觉。把所有系列的阈限值平均起来,即得到整个实验的阈限值。
习惯误差(P59)
被试者习惯于原来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因而使转折点向后推延。
期望误差(P60)
被试者知道刺激是连续变化的,他可能会期望刺激所引起的感觉变化尽快到来,这样就会提前做出反应,造成测得的阈限值或比实际的高,或比实际的低的误差。
恒定刺激法(P63)
测定感觉阈限只用少量的刺激,一般是5~9个,而且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都固定不变。
击中、漏报、虚报、正确否定(P77)
在信号检测论中,有信号判断有信号称为击中,有信号判断为无信号称为漏报,无信号判断为有信号称为虚报,无信号判断为无信号称为正确否定。
数量估计法(P98)
一般是先给被试一个标准刺激,让他用一个数字来表示这个刺激所引起的感觉的大小。然后再给被试其他的刺激,让他根据这些刺激所引起的感觉,与标准刺激所引起的感觉进行比
- 9 -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辅导班学习笔记
较,分别用数字来表示这些比较刺激所引起的感觉的大小。 简答 韦伯定律(P57)
⑴同类感觉刚刚能觉察到的差别,与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是恒定的。
⑵用公式表示即:ΔI/I=K。式中Ι为原来刺激的强度;ΔΙ为刺激的增量,即最小可觉差;K是相对差别阈限,又称韦伯比值或韦伯分数。
⑶韦伯发现的这个规律就叫韦伯定律。
最小变化法产生的误差如何消除(P60)
⑴在测定感觉阈限时,既用递增系列,又用递减系列,用二者的平均值作为最后测得的阈限值,通过实验的安排我们就能消除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
⑵递增和递减的系列要交替进行。
⑶必须防止定势作用的产生,克服定势,在安排刺激系列的时候,每一个系列的起始点都不应该一样。
恒定刺激法测量绝对阈限(P63)
用最小变化法粗略地测定出被试相关的阈限值,把比阈限值强或弱的几个刺激定为实验中所要用的恒定刺激。这些刺激中强度最大的要有90%~95%的可能性被感觉到;强度最小的要有5%~10%的可能性被感觉到。每个刺激呈现的次数相等,刺激一定按随机的顺序进行排列。
什么是75%差别阈限,它的计算方法/两类回答时如何计算差别阈限(P69)
用恒定刺激法测量差别阈限,要求被试只作两类回答的时候,取75%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作为相等地带的上限,取25%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作为相等地带的下限,有了上限与下限,1/2(上限-下限)就是差别阈限了,我们把这种计算差别阈限的方法称为75%的差别阈限。
为什么用恒定刺激法测量差别阈限时只允许被试作两类回答,而不允许作三类回答(P70)
如果允许被试做三种回答,即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进行比较时,被试可以回答“重”,“轻”和“相等”。1/2(上限-下限)就是差别阈限了。但在允许被试做三类回答的实验中,被试的态度会大大地影响相等地带的大小,如果被试十分自信,说相等的次数少,结果相等的地带也就比较小;如果被试十分谨慎,则说相等的次数就多,结果相等地带也就比较大,导致差别阈限较大。人们一般更偏爱两类回答的实验方法。
恒定刺激法中可能存在什么误差,消除的方法是什么(P71)
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是相继呈现的,这就可能产生时间误差。为了消除恒定刺激法中的时间误差,在安排实验顺序的时候,标准刺激在前和比较刺激在前的次数应该各占一半。为了不让被试知道那个重量是标准刺激,在实验中,不管那种刺激在前,都让被试回答后边这个重量比前边那个重量轻还是重。
什么是平均差误法(P71)
⑴实验者规定一个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比较刺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
⑵事实上不可能每次都能把比较刺激调节的和标准刺激一样长。
⑶每一次比较就会得到一个误差,把多次比较的误差平均起来就得到平均误差。可以用平均误差来表示差别阈限值。
- 10 -
02108·实验心理学
平均差误法的计算方法(P71)
⑴把每次调节的结果,与标准刺激之差的绝对值平均起来作为差别阈限。
⑵把每次调节的结果,与主观相等点之差的绝对值平均起来作为差别阈限。主观相等点就是相等地带的中点。
用平均差误法测量感觉阈限会产生什么误差,如何消除这种误差(P72)
⑴要让被试者调节比较刺激,就容易产生动作误差。 ⑵比较刺激和标准刺激的位置摆放也会产生空间误差。
⑶为了消除动作误差,被试从长于和短于标准刺激处,开始调节比较刺激的次数要各占一半。
⑷为了消除空间误差,标准刺激在左边和右边的次数也应各占一半。
费希纳定律(P94)
随着最小可觉差数目所需要的物理刺激值愈来愈大,因此,用对数形式来表示刺激值就方便多了。心理量每增加一个j.n.d,物理量,即刺激值的对数增量都是恒定的。当以物理量的对数为横坐标,以心理量为纵坐标画图时,就得到一条直线,这说明心理量和物理量的对数成比例关系。
用公式表示为: Rk=logS0+Klog(1+W)
S=任何刺激值;S0=绝对阈限或假定为零的特殊刺激值;W=韦伯比例 K=从S0到S之间的j.n.d的数目;R=Sk引起的心理量
斯蒂文斯定律(P99)
心理量是物理量的幂函数,这就是斯蒂文斯提出的幂定律或叫斯蒂文斯定律。如果以S代
a
表心理量,I代表物理量,以a,b代表常数,那么幂定律可以写作:S=bI
常数b是被试任意定的,常数a是指数,它代表心理量与物理量的关系,当客观的物理强度增加到a倍时,心理量也相应地增加到一定的倍数。 图表分析 用最小变化法测音高的感觉阈限(P59)
- 11 -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辅导班学习笔记
在测定感觉阈限时,既用递增系列,又用递减系列,用二者的平均值作为最后测得的阈限值,通过实验的安排我们就能消除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递增和递减的系列要交替进行,必须防止定势作用的产生,克服定势,在安排刺激系列的时候,每一个系列的起始点都不应该一样。 实验设计 用平均差误法比较时间知觉,视觉和听觉哪个更准确
【变量】
自变量:感觉道(视觉、听觉)。 因变量:时间知觉与标准刺激误差。 控制变量:被试特点(视觉和听觉正常)、被试年龄、环境(亮度、噪音)、仪器等。 【样本】
40人。 【设计】
按组内设计,40人轮流进行视觉和听觉两种实验。由于组内设计存在实验顺序造成的麻烦,用完全平衡法加以克服。设计如下: 20人:先进行视觉测试,再进行听觉测试 40人 20人:先进行听觉测试,再进行视觉测试 做声音时间知觉时,被试根据所听到的声音长短(如标准时长为2秒),在同一仪器上复制相同时长的声音,每个被试测3次,求各次复制时长与标准时长误差绝对值的平均数,为该被试听觉误差值记作X。
做视觉时间知觉时,被试根据所看到的亮灯时间(如标准时长为2秒),在同一仪器上复制相同时长的声音,每个被试测3次,求各次复制时长与标准时长误差绝对值的平均数,为该被试视觉误差值记作Y。
计算所有被试听觉误差平均值X’和视觉误差平均值Y’,进行t检验,证明其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如无显著性差异则证明听觉知觉和视觉知觉无差别,如有显著性差异则误差较小者为更准确。
- 12 -
02108·实验心理学
用对偶比较法制作一个对五种颜色(A、B、C、D、E)喜爱程度的顺序量表
⑴将五种颜色两两配对,共可配对10对,公式1/2[n(n-1)]。
⑵将配对的颜色或一左一右(或一前一后)依次呈现给被试(先呈现10对),为消除空间误差(或时间误差),交换每组的呈现顺序(再呈现10对),让被试从中选择更喜欢的一种颜色。
⑶按选择分数,即每种颜色与其他颜色比较时胜了几次,从多到少将颜色排列。即可得到一个对颜色喜爱程度的顺序量表。
第四章 反应时间
填空选择 影响反应时的因素(P112-P118)
受刺激的感觉器官、刺激的强度、机体的状态、练习的作用、个别差异。
机体的状态(P116-P117)
感觉器官的适应水平、被试的准备状态、额外动机、年龄。
运动员的最佳装备时间(P116)
间隔时间为1.5秒时,运动员从听到枪声到手离地面的反应时间最短。
个别差异(P118)
不仅个人之间有差别,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下,由于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变化,反应时间也有变化。 名词解释 反应时间(P107)
从刺激呈现到被试做出反应之间间隔的时间,简称反应时。
反应速度与准确性的互换关系(P121)
速度快出现的错误一般比速度慢时多,要想提高准确性必须放慢速度,这种相互关系为速度与准确性的互换关系。把反应时作为因变量去测量时,这种互换关系是必须加以考虑的因素。 简答 A、B、C反应时间(P108-P110)
邓德斯把反应时间分为三种,被称为邓德斯A、B和C反应时间。 ⑴A反应时间
A反应时间又称简单反应时间。简单反应时间的刺激只有一个(如光,声音),要求被试的反应也只有一个(按下电键或放开电键),而且在实验过程中二者都是固定不变的。它是较复杂反应时间的基础,同时也是它们的组成成分之一。
⑵B反应时间
B反应时间又称选择反应时间,选择(B)反应时间有两个(或多于两个)的刺激,要求被试对每一个刺激都做出不同的反应。选择反应时包括了辨别刺激和选择反应这两种心理操作过程。
⑶C反应时间
C反应时间又称辨别反应时间。在辨别(C)反应时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有差别的刺激,要求被试只对其中一个反应,而禁止对其他的刺激反应的情况下测得的反应时。心理操
- 13 -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辅导班学习笔记
作是辨别出需要反应的刺激,但不需要选择反应。
邓德斯减法反应时间(P110)
邓德斯认为,如果在简单反应中因增加了其他心理过程而使反应时间加长了的话,增加的这些时间就是所增加的心理过程所用的时间。辨别反应包含了辨别刺激和进行简单反应所需要的时间,所以,从辨别(C)反应时间中减去简单(A)反应时间,便是辨别这种心理操作所需要的时间。而辨别(C)反应从选择(B)反应时间中减去辨别(C)反应时间,便是选择反应这种心理操作所需要的时间了。
受刺激的感觉器官是如何影响反应时的(P112-P113)
⑴不同感觉器官的反应时间不同。
⑵同一感觉接受的刺激不同反应时也不同。 ⑶受刺激的感官部位不同反应时也不同。 ⑷刺激复合感觉器官也会影响反应速度。
刺激强度如何影响反应时(P114-P115)
⑴刺激本身的强度
随刺激强度的增加反应时间会逐渐缩短,在刺激强度低时,反应时间减少得快;在中等强度和较高强度时,反应时间较少的量越来越小。反应时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缩短有一个极限,刺激强度到了这个极限反应时也人会再缩短了。反应时间的最小值大约为110毫秒。
⑵刺激的时间和空间积累作用
当物理刺激强度本身不变,而增加作用于感官的时间,造成时间的积累作用,这样便会增加刺激的心理强度。如果物理刺激强度不变,刺激时间一定,增加视觉刺激的面积时,由于感受器神经兴奋的空间积累作用,也会增加刺激的心理强度。
练习与反应时间的关系(P118)
⑴练习因素与反应时间的关系最密切。
⑵练习越少,反应越慢;练习次数越多,反应越快,最终达到反应时间的不可减少的最小限度。
⑶练习的次数与反应时间的缩短,并不是一个直线的线性关系。
⑷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反应时间的缩短开始较快,而后逐渐变慢,最后趋于稳定状态。
什么是被试的假反应,如何预防假反应(P120-P121)
⑴被试这种没有信号就反应的现象叫做“假反应”。
⑵为了防止假反应,在测定反应时的实验中,一定要改变每次呈现刺激与预备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以免被试形成一种定势。
⑶还可以在实验中插入“侦察试验”。即在一组反应时测定中,插入一至两次预备信号而不呈现刺激的安排。如果被试做出反应,就说明他做的是假反应。
⑷选择反应时中,不必安插“侦察试验”,因为对被试的要求不仅是反应要快,而且要准确。被试单纯追求快,会使错误反应增加。
为什么在选择反应时中不必安插“侦查实验”(P121)
⑴安插侦查实验是为了证实有没有假反应。 ⑵选择反应时中,不必安插“侦察试验”,因为对被试的要求不仅是反应要快,而且要准确。被试单纯追求快,会使错误反应增加。
⑶根据被试的错误率推测是否有假反应。
- 14 -
02108·实验心理学
为什么说选择反应的数目要和辨别数目的数目相同(P121)
如果有几个刺激,但反应的键却只有一个,这种反应测出来的反应时是简单反应时。为了防止被试陷入简单反应,正确的步骤应该是用两种色光刺激,两种反应,即一种色光对应一种反应。这样可使被试尽快做了反应,又不致测成简单反应时。
说明速度与准确性之间的互换关系(P121-P123)
⑴速度快出现的错误一般比速度慢时多,要想提高准确性必须放慢速度,这种相互关系为速度与准确性的互换关系。
⑵采用反应时间作因变量时,应该既要考虑反应的速度,也考虑反应的准确性。反应时间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因变量,而是一个多维的变量。
⑶只有当错误率在自变量的所有水平上都保持恒定时,反应时间才可能是一个单一的因变量。
波斯纳用减法反应时方法发现了什么认知过程规律(P124)
⑴在波斯纳的实验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两个字母的读音与字形相互匹配;一种是两个字母的读音相同,而字形不同。
⑵当两个字母同时呈现时,A,A的反应时小于A,a反应时,而随着两个字母的时间间隔增加,A,A的反应时也逐渐增加,但A,a的反应时变化却不大,A,A的反应时与A,a的反应时之差逐渐缩小。
⑶某些短时记忆的信息加工,可有视觉与听觉编码两个连续阶段。 图表分析 根据此图是否可以得出快率对反应时没有影响的结论,说明理由(P122-P123)
忽略反应的错误时,呈现刺激的概率对反应时间没有影响这个结论,看来很合理。但当考虑到反应的错误率时,就会得出另外的解释。根据刺激呈现的概率(自变量),错误率是系统变化的:刺激呈现概率最低时,它的错误率最高,当刺激概率提高时,错误率便降低。按照速度与准确性的互换关系,为了降低错误率,在刺激呈现概率低的条件下,必须延长反应时间。一旦考虑错误率,就会推翻刺激呈现概率不影响反应时的结论。
波斯纳的减法反应时的实验(P124)
- 15 -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辅导班学习笔记
⑴在波斯纳的实验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两个字母的读音与字形相互匹配;一种是两个字母的读音相同,而字形不同。
⑵当两个字母同时呈现时,A,A的反应时小于A,a反应时,而随着两个字母的时间间隔增加,A,A的反应时也逐渐增加,但A,a的反应时变化却不大,A,A的反应时与A,a的反应时之差逐渐缩小。
⑶某些短时记忆的信息加工,可有视觉与听觉编码两个连续阶段。 实验设计 设计一个实验,说明视觉反应时快还是听觉反应时快(用两种方法) 方法一:组间设计
【变量】
自变量:灯光、声音。因变量:反应时间(RT)。
控制变量:周围环境,被试听力和视力正常,仪器等。 【样本】
32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6人。 【设计】
第一组16人,测试对灯光的反应时。 第二组16人,测试对声音的反应时。 【分析】
第一组对灯光的反应时求平均值作为视觉反应时。
第二组对声音的反应时求平均值作为听觉反应时。
比较视觉反应时与听觉反应时的大小,做t检验。如差异显著。较大的说明反应慢,较小说明反应快。 方法二:组内设计
【变量】
自变量:灯光、声音。因变量:反应时间(RT)。
控制变量:周围环境,被试听力和视力正常,年龄,仪器等。 【样本】
16人。 【设计】
16个被试轮流对灯光,声音进行反应时测量,由于组内设计存在实验顺序造成的麻烦,用完全平衡法加以克服,设计如下: 8人:先灯光,后声音 16人 8人:先声音,后灯光 【分析】
16个被试对灯光的反应时求平均值作为视觉反应时。 16个被试对声音的反应时求平均值作为听觉反应时。
- 16 -
02108·实验心理学
比较视觉反应时与听觉反应时的大小,做t检验。如差异显著。较大的说明反应慢,较小说明反应快。
设计一个实验,说明准备时对跑步速度的影响(预备时:1\"、1.5\"、2\")
【变量】
自变量:预备时(预备时:1\"、1.5\"、2\")。 因变量:反应时。
控制变量:周围环境,地面摩擦,被试状态等。 【样本】
30人。 【设计】
按组内设计,30个被试轮流进行预备时为1\"、1.5\"、2\"的起跑速度测验,由于组内设计存在实验设计顺序麻烦,用拉丁方的方法加以克服,设计如下:
10人:1\",1.5\",2\" 30人 10人:1.5\",2\",1\" 10人:2\",1\",1.5\" 【分析】
通过实验可得到30个被试在预备时1\"时的起跑速度,求平均值为1\"起跑速度,同理可得1.5\"、2\"的起跑速度。比较三者大小,做t检验。如差异显著。起跑速度慢的说明受准预备时影响大。
第五章 感觉与知觉
填空选择 视觉的基本特征(P127)
包括视觉的空间辨别特性,即视敏度;时间辨别特性,即闪光融合频率,视觉的适应特性,以及颜色视觉。
表示颜色有三种特性的方法(P136)
颜色环、颜色纺锤体。
颜色的混合(P139)
色光的混合是相加的混合,颜料的混合是相减的混合。
三原色(P139)
用三种颜色混合可以得到白色和光谱上的各种颜色,这三种颜色叫三原色。 (色光)相加混合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颜料)相减混合的三原色是黄、青、紫。
相加混合的三原色两两混合,正好得到相减混合的三原色。
混色轮(P140)
光的混合。
听觉掩蔽的实验结果(P145)
与掩蔽音频率接近的纯音容易被掩蔽;低频音对高频音的掩蔽作用大于高频音对低频音的掩蔽作用。
- 17 -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辅导班学习笔记
听觉疲劳的测定指标(P147)
声音停止后2分钟测得的听觉阈限。
两点阈的测量的阈限(P147)
绝对阈限。
知觉的组织原则(P154-P155)
把图形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分组。
能够提供深度知觉的线索(P159)
肌肉线索、单眼线索、双眼线索。
肌肉线索的作用(P159)
睫状肌松弛,使水晶体凸起、控制双眼视轴辐合的眼外肌。
单眼线索的分类(P160-P161)
物体的大小、遮挡、线条透视、结构极差、运动视差。
知觉恒常性(P165)
大小、明度、颜色、运动知觉。
大小知觉恒常性(P165)
在知觉不同距离的物体时,所看到物体的大小却能近乎于物体的实际大小。这说明大小知觉具有稳定不变的性质。
明度和颜色恒常性(P166)
即使外界照明条件发生了变化,对物体明度的感知却总保持不变的倾向就是明度的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的产生有一定的条件,即需要让观察者看到背景色,颜色恒常性与人的生活经验也有密切的关系。 名词解释 视敏度(P127)
视敏度是人眼辨别外界物体细节的能力(空间分辨能力)。视敏度(V)是用视角的倒数来表示的。
闪光融合(P132)
闪光融合测量的是人眼对刺激物时间的分辩能力。把亮-暗迅速交替的光看成是连续的光,就是闪光融合。把刚刚看成是连续光的时候,每秒钟亮-暗的周期数称为融合频率,又叫临界闪光频率。
两点阈(P152)
排除视觉的条件下,同时刺激皮肤上相邻的两个点,能觉察到两个点最小距离。
触觉适应(P153)
触觉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降低,甚至触觉完全消失的现象叫触觉适应。前者叫不完全适应;后者叫完全适应。
- 18 -
02108·实验心理学
双眼视差(P162)
当人们观察一个物体时,由于每只眼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的,两个视网膜像之间轻微的差别。它是产生深度知觉的主要线索和基础。 简答 颜色的基本属性(P135-P136)
⑴颜色有色调、明度和饱和度三种特性。 ⑵光的波长决定了颜色的色调。 ⑶颜色的明度是由光的强度决定的。
⑷一种颜色中掺杂灰的多少就决定了它的纯洁的程度,即颜色的饱和度或浓度。
1854年格拉斯曼将颜色混合的现象归纳为的三条定律(P139-P140)
⑴补色率
每一种颜色都可以找到一种颜色,以一定的比例混合得到灰色,这两种颜色称为互补色。
⑵中间色率
非补色的两种颜色混合,可以得到在光谱上的处在他们之间的颜色,如红与黄混合得到橙颜色。 ⑶代替率
看起来相同的颜色可以由不同的光谱组成,但它们在颜色混合中的效果是相同的。只要感觉上相同的颜色,不管它们的光谱组成是否相同,在颜色混合中可互相代替。
什么是听觉适应,听觉适应如何测量(P146)
在声音刺激持续作用下听觉感受性下降的现象。
研究听觉适应通常采用响度绝对阈限比较法,即在连续呈现声音的前后,分别测响度的绝对阈限,如果后测的阈限值高于前测的阈限值,就说明发生了听觉适应。
听某一乐音的时间越长,对它的响度绝对阈限提高的就越多。
听觉适应的恢复过程也可用响度绝对阈限比较法来测量。即在连续的声音刺激停止作用时,立即测定一次响度绝对阈限,此后每隔一段时间就重测一次,直到响度绝对阈限恢复到听连续声音以前的水平为止。
实验证明恢复过程的长短依赖于适应水平的深浅。
组织知觉分组的四种规律(P155)
⑴封闭性规律
一个封闭的图形容易看成是整体。 ⑵连续性规律
在按一定顺序组成的图形中,如果有新的成分加入,人们会把原来图形顺序一致的新成分,看成是原来图形的继续。 ⑶相似性规律
相似图形容易形成一个整体。 ⑷接近性规律
图形在空间上比较接近的部分容易形成一个整体。
彭瑞祥对汉字特征抽取的实验过程(P157)
⑴中国心理学家彭瑞祥曾使用速示器进行了汉字特征抽取的实验。30个常用汉字,黑白对比为0.003,逐一投射到照度均匀的屏幕上。呈现时间从3毫秒开始,然后逐渐增加呈现时间,
- 19 -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辅导班学习笔记
直至被试连续两次正确写下所呈现的汉字。实验要求被试在每次呈现后,立即写下所看到的字的笔划或字的其他成分。
⑵对汉字右下角的笔划往往先抽取,随着呈现时间逐渐增加,字的左上角的笔划才被抽取。
⑶对结构上属于包围或半包围的字,如南、虑等,被试先写下字的轮廓,然后再填充其内部细节。
婴儿的深度知觉(P163)
吉布生利用“视崖”的装置,测量婴儿的深度知觉。吉布生等人给深度知觉下的操作定义是:“避免爬到视崖深的一边”,他们全都向“视崖”浅的一边爬,这说明6个月的婴儿已经有了深度知觉。
用“视崖”测量儿童的深度知觉,必须选择足以会爬的婴儿。有些研究者放弃了以爬为行为的因变量,而使用心脏的反应-心率是否有变化。结果发现,当把婴儿放在“视崖”浅的一边,心率没有变化;而放在深的一边,表现了显著的心率变化。这些研究者用心率变化作为因变量来证明婴儿的深度知觉。实验证明,甚至2~4个月的婴儿也有深度知觉。 图表分析 说明实验过程和结果,实验结果为何分为两段(P135) 首先让被试注视一个亮光几分钟,让他对一定的光适应以后,立即关闭亮光。在黑暗条件下以不同的时间间隔,测量被试看到一个小亮点时亮点的强度,即此时的视觉阈限值。用不同时间测得的视觉阈限画图,就得视觉暗适应过程。
这条曲线分为两个阶段,锥体细胞这条暗适应曲线开始迅速下降是锥体细胞的暗适应过程。10分钟左右可完成暗适应过程。而棒体细胞视觉感受性的变化较慢,需要30分钟以上才能达到最大值。所以暗适应曲线上的转折表明了锥体视觉向棒体视觉的转换。
光谱各部位的颜色辨别阈限(P138)
⑴Δλ的大小依赖于所要分辨的颜色。
⑵人辨别颜色的能力在不同波长上是不一样的。在光谱的某些部位只要改变波长1nm,人眼便能看出颜色的差别。
⑶感受性最高部位在480纳米及600纳米附近;感受性最低的部位,位于540纳米附近及光谱的两端。
⑷在整个光谱上,人们可以分辨出一百多种不同颜色。
等响度曲线是如何画出来的(P143-P144)
- 20 -
02108·实验心理学
为了测定声音的频率、强度和声音的响度之间的关系,一般是以一定强度的1000Hz声音为标准音,让被试调节另外一个频率声音的强度,让它的响度和标准音一样。实验结果,以声音的频率为横坐标,以声音强度的声压级为纵坐标画图,即得到一组曲线。由于每条曲线上各种频率的声音听起来响度是相等的,所以叫等响度曲线。
等响度曲线上的每一条曲线代表一个响度的等级,单位为方。
由于等响度曲线是以1000Hz为标准绘制出来的,等响度曲线的响度级别和1000Hz声音的强度是相等的,如40方的响度级别对于1000Hz的声音来说,其声压的强度也是40分贝。
下图中的实验是谁做的,得到了什么实验结果(P157)
⑴中国心理学家彭瑞祥曾使用速示器进行了汉字特征抽取的实验。30个常用汉字,黑白对比为0.003,逐一投射到照度均匀的屏幕上。呈现时间从3毫秒开始,然后逐渐增加呈现时间,直至被试连续两次正确写下所呈现的汉字。实验要求被试在每次呈现后,立即写下所看到的字的笔划或字的其他成分。
⑵对汉字右下角的笔划往往先抽取,随着呈现时间逐渐增加,字的左上角的笔划才被抽取。
⑶对结构上属于包围或半包围的字,如南、虑等,被试先写下字的轮廓,然后再填充其内部细节。
实验设计 设计一个测量闪光融合频率的实验
闪光融合频率指刚刚能看成连续光的时候每秒亮-暗的周期数。 实验设计如下:
⑴用一个可旋转的圆盘,圆盘上一半是黑一半白,让黑白圆盘旋转起来。
⑵开始时候速度比较慢逐渐增加圆盘旋转速度直到被试看到圆盘表面是一个均匀的灰色表面为止。或开始时速度比较快逐渐减慢旋转速度,直到看到圆盘表面闪烁为止。
⑶交替的用递增或递减系列进行测试,把感觉发生转折的圆盘速度作为闪光融合的指标。
⑷取各个系列感觉转折点的平均数即为闪光融合频率。
- 21 -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辅导班学习笔记
设计一个听觉适应程度受刺激时间影响的实验
【变量】
自变量:乐音的长度(长、短)。 因变量:听觉阈限。
控制变量:两组被试是等组的(听觉正常),周围噪音,乐音呈现方式等。 【样本】
30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人。 【设计】
按组间设计,在进行正式测试之前对每组各被试都进行一次前测,测其基础听觉阈限。
第一组15人,测试对长乐音的阈限值。 第二组15人,测试对短乐音的阈限值。 【分析】
将被试前后阈限值的差值平均值进行t检验,差异显著表示乐音时间越长对听觉阈限的影响越大,差异如果不显著,则表示乐音时间长短对听觉阈限的影响不大。
设计一个检测螺旋后效受刺激时间长短影响的实验
【变量】
自变量刺激时间:长、短。 因变量:螺旋后效时长。
控制变量:两组被试是等组的(视觉正常),周围环境,仪器等。 【样本】
30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人。 【设计】
按组间设计。
第一组15人,测试对色轮长时间旋转的螺旋后效的时长。 第二组15人,测试对色轮短时间旋转的螺旋后效的时长。 【分析】
将各组被试后效时间平均值进行t检验,差异显著表示色轮转动时间长对螺旋后效的影响越大,差异如果不显著,则表示色轮旋转时间长短对螺旋后效的影响不大。
第六章 记忆
填空选择 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P173)
在感觉登记中的信息,或者保持大约0.5~3秒以后就消失了,进入短时贮存部分,称为短时记忆(STM)。
信息待在那里的时间也不长,约1分钟的样子。进入长时贮存部分,称为长时记忆(LTM)。
短时记忆的广度(P176)
米勒《魔术数字7加或减2:我们加工信息能力的限制》说明了短时记忆不可能贮存很多信息,7加减2,也就是5~9个项目是短时记忆所能容纳的,通常认为这也就是记忆广度。
块与组块(P177)
小单位(单字)联合成较大的单位(双音合成词)的过程叫组块,较大的单位就叫做
- 22 -
02108·实验心理学
“块”。
通过组块的方式可以把较多的材料组织在一起,增加了记忆的容量。
象棋大师的记忆(P177)
下棋经验、象棋的知识、棋子组块。
短时记忆的听觉编码(P177)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是以声音的形式贮存的。 人们更容易记住听觉呈现的材料。
以视觉和听觉两种不同的方式呈现给被试,但两种方式下字母串的字母顺序不同。被试多按听觉呈现的顺序再现,听觉呈现的比视觉呈现的记得更准些。
短时记忆中的遗忘(P178)
对这个问题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遗忘是信息的自然衰退,时间是遗忘的原因。另一种认为遗忘是干扰造成的,新进入的信息使刚才记住的信息强度减弱导致遗忘。
证明干扰观点说的实验(P179-P181)
凯佩尔、里特曼。
里特曼的实验(P181)
遗忘既是由时间造成的,也是由于干扰造成的。
长时记忆的遗忘原因(P183-P184)
干扰是长时记忆遗忘的原因。
干扰有两类: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加工层次的观点(P190)
一个人对材料的记忆依赖于他对材料的加工深度,即学习方式,凡是在意义水平上进行加工的,通常会导致良好的记忆。
单词的各种特点(P200-P201)
频率、意义性、单字在字单中的位置。
被试的各种特点(P201-P203)
年龄、性别、心理健康。 名词解释 再现(P182)
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把记住的材料写下来或说也来。
主观组织(P196)
当实验者使用没有联系,也不属于同一类的单词作材料,进行自由回忆实验时,从实验者的角度看,在回忆时即不会有范畴群集,也不会有联系串出现,但是被试往往自己组织材料,造成群集,即进行主观组织。
媒介(P196)
人们常常对学习的材料重新编码,以不同于原有形式的新形式“输入”大脑。所谓媒介,
- 23 -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辅导班学习笔记
就是原有材料的变形,回忆时要先回忆媒介,以及媒介形成的方法或媒介的含义,然后就可以把媒介还原成原来的材料。 简答 艾宾浩斯的工作(P168)
⑴为了使记忆研究数量化,艾宾浩斯创制了两个工具:无意义音节和节省法。
无意义音节,对所有被试者来说难度大致是相同的,使学习少受个人有关经验的影响。
测量记忆的方法,即节省法。例如,初次学会一张音节表需要读30遍,一星期以后只学15遍就学会了,节省了50%,50%就是你的保持量。 ⑵音节组长度和学习速度的关系。
学会7个音节只需诵读一次,而学会36个音节需要诵读55次。音节增加5倍,诵读次数增加55倍,也就是说掌握难度增加了55倍。 ⑶学习有意义的材料时学习速度的增加。
背诗比背无意义音节节省90%的努力。 ⑷记忆保持和诵读次数的关系。
诵读的次数越多,重学时需要的努力越少。 ⑸保持与遗忘和时间的关系。
学习后开始遗忘的很快,约一天后遗忘速度放慢,间隔越长,遗忘渐慢。
斯波灵的部分报告法实验过程和结果(P174)
⑴斯波灵关于视觉形象储存的研究是经典性的。
⑵刺激卡片通过速示器,或者可控制时间的幻灯机向被试呈现50毫秒。
⑶在部分报告法的实验中,刺激卡片向被试呈现50毫秒,他们不必报告所看到的所有字母,面是只报告四个字母,由声音指示,高音指示被告报告上面一行的四个字母,中音指示被试报告中间一行,低音指示被报告下面一行。三种音调是随机出现的,被试无法猜测而必须看到所有的字母。
⑷部分报告法的平均成绩是3个多一点,由于这是报告一行的结果,实际的平均成绩应该乘3,即10个左右。
⑸斯波灵的部分报告法证实了,视觉形象的存储可以在瞬间保存较多的信息,但这些信息也可以飞快地消失。
彼得森的实验(P178-P179)
⑴让被试听3个字母(例如ZTD),立即又听一个数目字(例如167),被试马上重复167后必须尽快地心算167减3,并大声报告结果,一直到某个规定的时间为止。要求被试再现ZTD。这样的实验程序重复多遍,每遍使用的字母不同,间隔时间也可以变换。
⑵彼得森实验中让被试从某一数目连续减3,目的在于防止被试背诵字母。人们认为连续减3这件事并没有干扰刚才记住的字母,因为被试无需记忆数字,即数字未进入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的研究方法(P182-P183)
⑴自由回忆法
学习时通常给被试呈现一系列单字一次,然后被试以他们愿意的顺序再现出来。 ⑵对偶联合法
学习时呈现成对的项目,每一对有一个刺激项目和一个反应项目。测验时只呈现刺激项目,要求被试回忆出相应的反应项目。测验时呈现刺激的项目的速度可以不固定,以便使被试有足够的时间去作反应。 ⑶再认法
- 24 -
02108·实验心理学
把已学习过的项目与未学习过的项目,按随机方式混合起来,逐个呈现给被试,或整个呈现给被试,要求被试指出哪些是已经学习过的。计算保存量的公式如下:
保存量=认对旧项目的百分数-认错新项目的百分数 ⑷重学法
即艾宾浩斯创造的节省法。
节省的%=100×[(初学时的诵读次数或时间-重学时诵读次数或时间)÷初学时的诵读或时间] ⑸知觉辨认
学习一系列的单字后,把学过的未学过的单字随机混起来,在速示器中呈现给被试(从30毫秒到100毫秒不等),要求被试读出所呈现的单字。学习过的单字比未学习过的单字,正确辨认的百分比高。
如何绘制出一条系列位置效应曲线(P187)
⑴记忆的效果与材料在系列中的位置有关;被试对字单中的头几个字再现得很好;字单中部的项目再现不好,最后几个项目再现得也很好。材料在系列中的位置对记忆效果的影响叫做系列位置效应。0秒延迟再现的曲线是典型的系列位置效应曲线。
⑵假设我们有15个项目。而且这15个项目的难度又是一样的。我们就有从1到15的系列位置。每个被试以不同的顺序学习一遍这15个项目,然后让他们作自由回忆,把再现的成绩按系列位置登记,以项目的系列位置为横坐标,以再现的正确率为纵坐标作图,就可以绘制出系列位置曲线了。
加工层次记忆理论的主要观点(P188-P189)
⑴记忆的久暂不取决于时间,加工层次才是决定的因素。
⑵记忆依赖于(测验)与加工(学习)的一致性。后来的提取过程与早先的加工过程越一致,回忆的成绩越好。 图表分析 材料相似的程度对倒摄抑制的影响(P186)
⑴倒摄抑制的研究发现,识记的材料和插入的材料相似,比不相似时有较大的干扰。 ⑵材料相似程度高时,插入材料对原有材料的干扰较小A点,随着材料相似程度变小,干扰作用达到最大B点。当插入材料与原有材料全部相似时,干扰作用C点又变小了。
分析下图的系列位置效应曲线(P187)
- 25 -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辅导班学习笔记
自变量(横坐标):单字位置(1~15) 因变量(纵坐标):每个单字位置上记忆项目的回忆正确率
实线是一条典型的系列位置效应曲线,虚线的部分是一个30秒延迟。
系列位置曲线被认为是对两种过程的记忆理论的强有力支持。按照两种过程记忆理论的解释,曲线末端几个项目之所以再现好,是因为这几个项目仍保持在短时记忆中,当然容易提取。曲线首端几个项目记得好,则是因为几个项目已由短时记忆传递到长时记忆中了。
30秒延缓再现的曲线,在被试学完字单后不立即再现,而是延缓30秒以后再现。由于短时记忆中的项目在30秒内已消失,所以曲线末端变平,字单的最后几个项目再现较差。
延缓只影响短时记忆而不影响长时记忆,可见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是两种性质不同的记忆。
雅各毕的实验是如何做的,说明什么问题(P192)
程序 程序举例 再认 知觉辨认 实验条件 无上下关系 有上下关系 ×××× 热的 “冷的” “冷的” 0.56 0.72 0.82 0.76 想出 热的 ? 0.78 0.67 在三种条件下大声读出一系列视觉呈现的单词,或想出的有关单词。无上下关系,在呈现单词以前先呈现一排叉叉符号,有上下关系在呈现单词以前先呈现它的反义记。在想出的条件下,反义词首先呈现,但紧跟着出现一排问号“?”。在主试不呈现该单词的情况下,想出该单词来。
再认成绩随实验条件从“无上下关系”到“想出”一直上升;而知觉辨认却表现出明确的相反的结果。这证明,记忆既依赖加工过程的性质,又依赖提取(测验)过程的性质。
实验结果清楚地证明,提取测验与加工性质一致的,记忆成绩较好,否则记忆成绩就差。
正常人与精神分裂症关和对快乐与不快词的学习对比(P203)
- 26 -
02108·实验心理学
被试包括16名在医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16名正常人,两组在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社会阶层以及智力等几方面都作了匹配。每位被试选择12对快乐单词和12对不快单词。要求被试把字单学到连续两次正确地回忆出来,以单词的性质(快乐与不快)为横坐标,以被试达到学会标准所需的学习遍数为纵坐标。两类被试在达到标准所需的学习遍数没有显著差别,虽然正常人学习的稍快些。两类被试与单词种类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正常人学习快乐单词于不愉快的单词,精神分裂症患者学习不快单词稍快于快乐单词。 实验设计 设计一个实验以检验是否存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⑴检验前摄抑制
前摄抑制是指先前学习的材料干扰后学习的材料。
设A-B与A-C是两对字表,取两组被试,作为实验组和控制组,设计如下表: 实验组和控制组为匹配组。 实验组 学习A-B 学习A-C 时间间隔 测验A-C 控制组 学习A-C 时间间隔 测验A-C 分析实验结果:若实验组A-C的成绩差于控制组A-C的成绩,则存在前摄抑制,反之不存在。
⑵检验倒摄抑制
倒摄抑制是指先后学习的材料干扰先学习的材料。
设A-B与A-C是两对字表,取两组被试,作为实验组和控制组,设计如下表:
实验组 学习A-B 学习A-C 时间间隔 测验A-B 控制组 学习A-B 时间间隔 测验A-B 分析实验结果:若实验组A-B的成绩差于控制组A-B的成绩,则存在倒摄抑制,反之不存在。
用自由回忆法绘制一条系列位置效应曲线
⑴假设有15个项目,这15个项目的难度是一样的,于是就有了从1到15个项目的系列位置。
⑵每个被试以不同的顺序学习一遍这15个项目然后让他们做自由回忆。
⑶把再现成绩按系列位置登记以项目的系列位置为横坐标,以再现的正确率为纵坐标作图就得到了一条系列位置效应曲线。
验证自由回忆法中系列位置效应 【变量】
自变量:单字位置。因变量:回忆正确率。
控制变量:被试状态,环境,实验材料(用无关联常用汉字),呈现时间,呈现顺序等。 【样本】
16人。 【设计】
按组内设计,16个被试轮流对16个单字做回忆水平测试。由于实验存在实验顺序造成的麻烦,所以用拉丁方的方法克服,设计如下: ⑴ A B C … O ⑵ A B C … O P P ⑶ C D E … A ⑷ D E F … B B C … …… … …… - 27 -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辅导班学习笔记
⒂ O P A … M ⒃ P A B … N N O 【分析】
⑴通过上述实验可以算出每个位置上正确回忆的人数,除以总人数就可以得到每个位置上的正确回忆率。
⑵每个位置的回忆率为纵坐标,以单字位置为横坐标作图,就可以得到系列位置效应曲线。
设计一个加工层次对记忆的影响的实验
单词是大写或小写的问题,可以使被试对单词的浅层进行加工;中等层次的加工,可向被试提出某单词是否与另一单词押韵的问题,深层的加工,是否可以归入某个范畴。
把被试分为三组,每组在一个问题指引下对所呈现的20个单词进行加工,即回答有关问题。学习共60个单词,属组间设计。实验时首先用听觉向被试呈现问题,2秒后用速示器将单词向被试呈现200毫秒,学习完20个单词后,对被试进行再认测验。
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单词性质对正常人记忆效果的区别
【变量】
自变量:单词性质(快乐,不快乐)。 因变量:记忆正确率。
控制变量:被试状态(精神正常,年龄基本一致),词语的难度(常见无生僻字,且相互之间没有联想)。 【样本】
30人。 【设计】
按组内设计,30人轮流进行快乐单词与不快乐单词的测试。由于组内设计存在实验顺序造成的麻烦,用完全平衡法加以克服。设计如下: 15人:先测快乐单词,再测不快乐单词 30人 15人:先测不快乐单词,再测快乐单词 【分析】
统计各被试对快乐单词和不快乐单词的记忆正确率的平均数差异检验,差异不显著证明单词性质对于回忆正确率没有影响,差异显著证明快乐单词记忆正确率高于不快乐单词。
第七章 心理语言学
填空选择 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P205)
把语言过程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
三个方面的问题是:语言的获得、句子的记忆、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儿童说话的目的(P208) 为了达到交际目的。
儿童语言学习的研究(P210-P211)
事实证明,即使这个儿童没有发音的经验,他也能够理解语言。
一个人到少年期后,语言习得还是可能的。所以,有关语言学习关键期的说法,看起来并不是绝对的。
- 28 -
02108·实验心理学
儿童的语言能力的相关因素(P213)
儿童母亲的复杂情况、母亲的情绪和言语响应、适当的玩具及其有效性。
莫菲特的实验结果(P216)
以幼婴的心脏节律变化作为变为辨别两个不同音节的指标。
人对句子的记忆(P223)
两类句子的深层结构方面的差异,造成了句子回忆成绩的这种变化。此实验也同样表明,人对句子的记忆,依赖于句子的深层结构而不是其表层结构。 名词解释 儿童的电报语言(P207-P208)
儿童使用的文法,是一种有规则地缩短了的成人文法的形式。叫做“电报言语”。儿童说的话就像打电报一样,尽量压缩、简化。有一些词指人、动作、客体或客体的性质,这此词可称为“内容词”;另外一些词,如冠词、介词、连接词和助动词等,这些词称为“算符”。在儿童的言语中,内容词被保留,算符这类词被省略掉。
“语言爆炸”(P209)
儿童词汇量增加的速度是非常惊人的,某些心理学家把儿童词汇量的这种突飞猛进性的增长,称之为“语言爆炸”。
句子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P218)
根据一定的文法组织起来的一串词,也就是人们实际上写的或说出来的句子,这就是句子的表层结构。句子的深层结构则是指句子的基本的,比较抽象的意义。
歧义句(P219)
有些句子的表层结构是完全一样的,但它们有不同的深层结构,也就是说,一个句子会有两种不同的意思的这种句子。 简答 母亲的语言与儿童语言发展的关系(P212)
⑴母亲说出客体的次数愈多,儿童的词汇量愈大。
⑵母亲言语行为的这个量度,与儿童词汇量的大小也是正相关。 ⑶母亲经常重复自己说的话,那么她的孩子的词汇量就小。
斯塔尔的听偏好实验(P217)
⑴斯塔尔的实验对象是2岁的儿童。如果这些儿童对符合文法的句子和不符合文法的句子,表现出确定的听偏好,那么说明他们是能够辨别这些句子的。
⑵斯塔尔在两盘录音带上分别录了一些符合文法的句子,如“宝宝需要一些果汁”,和一些不符合文法的句子,如“宝宝一些果汁需要”。录音带放在一个实验装置里。儿童只要按某一开关,就可以听某一录音带,计时器则可以把每盘磁带放音的总时间记录下来。每天把仪器留给儿童3个小时,一共3天。对实验组的儿童,一盘录音带上录有符合文法的句子,另一盘录音不符合文法的句子,控制组的儿童则两盘录音带上都是符合文法的句子。
⑶控制组的孩子对两盘录音带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偏爱,实验组的孩子却表现出听偏爱。 即控制组的孩子听两盘录音带的时间没有明显差别,实验组的孩子听符合文法句子录音带的时间明显地多于听不符合文法的句子录音带的时间。这说明,他们能够辨别符合文法的句子和不
- 29 -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辅导班学习笔记
符合文法的句子。
句子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关系(P219)
⑴两个句子可能由非常不同的表层结构,但是,他们的深层结构却可以非常类似的,或者相同的。
⑵两个句子可以有类似的表层结构,但是,他们的深层结构,也就是他们的基本意义,可以是很不同的。
巴特利特发现被试对故事记忆的基本倾向(P228)
⑴被试回忆的内容比故事原文简短了,被试把握了故事的主要内容,但有些东西,如一些琐碎的细节或专用的地名等,就被遗漏了。
⑵某些表达方式更加成语化了。
⑶被试回忆的内容比起故事原文来,更加连贯和合乎逻辑起来。
沃尔夫假说的中心内容(P234)
⑴语言决定论
主张语言的结构决定思维的结构,语言支配思维,决定人的认识。 ⑵语言的关联性
说不同语言的人有不同的思维结构,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决定认识的方式。
举例验证沃尔夫假说(P235)
⑴编码能力与再认
布朗和伦伯格首先做了一个颜色命名的实验。探讨编码能力(语言的属性)与再认(思维的属性)之间的联系。
挑选了24种不同的颜色作为刺激,每种颜色刺激给被试呈现很短的时间,被试的任务是迅速地说了每种颜色的名字。一个月后,其中一部分被试再回来重复这一颜色命名的任务。
编码能力是指语言符号的效力(可用性)。有些颜色是很容易编码的,例如光亮的纯红。这种颜色可以用一个单音节的词来编码,对于那种梨核内壁的“绿褐色”颜色来说,是一种很不容易编码的颜色。前一语言符号的可用性大,而后一语言符号的可用性则小。也就是说,它们的编码能力是不同的。随着再认任务难度的增加,编码能力的重要性就逐渐增加了。
在编码能力与再认之间,达到+.52的相关。被试对高度可编码的颜色(如红色)的再认,是十分精确的;而对低度可编码的颜色(如梨核内部的颜色)的再认,并不十分精确,语言中的差异与思维中的差异是有联系的。 ⑵传达信息的精确性与再认
一组被试称作“编码者”,另一组被试叫做“译码者”。例如,编码者说“红”,这或许会使译码者很容易认出,那么这一颜色符号就具有较高的传达信息的精确性。绿褐色,这种颜色符号只有较低的传达信息的精确性。
传达信息的精确性的分数,与再认成绩是高度相关的。如果人们能够给出一个对人来说是有效的名称,那么,这种颜色就能够比较精确的存储在人的记忆中。 ⑶语言和分类
那伐鹤族儿童对客体进行分类的方式。如黄色的绳子和蓝色的棍子,然后,再给儿童第三个客体,如蓝色的绳子,并要求这些儿童指出,上述那一对客体中,哪一个成员与新的第三个客体相一致。在那伐鹤语里,根据动词的客体是刚性的,还是柔性的,使用不同的动词词尾。说那伐鹤语的一组儿童,把蓝绳子和黄绳子分在一起;而说英语的那组儿童,则把蓝绳子和蓝棍子分在一起。这就是说,前者是根据形状来分类的;后者是根据颜
- 30 -
02108·实验心理学
色来分类的。这一研究结果说明,语言确实影响着儿童的认知方式。 ⑷形状名称对认知的影响
①语言符号对图形再现的影响
实验用的刺激是一些画有各种形状的图片,被试分为甲乙两组。给两组被试呈现同一张图片,但分别给予两个不同的客体名称;然后,要求被试分别重画这些图形。告诉甲组说“眼镜”,告诉乙组说“哑铃”。要求被试重画这个图形。结果发现,甲组被试画出来的图中间的线是弯的,与原来的图相比更像一副眼镜了;乙组被试画出来的图比原来的图更像一副哑铃了。 ②语言符号对图形再认的影响
实验中,他们把被试分成两组,对甲组被试,在呈现一张多边形图片的同时,给他们呈现该图形的名称。而对乙组被试,只呈现图片,不给他们呈现图片的名称。当被试对这些图形刺激进行再认时,甲组被试的再认成绩显著地优于乙组被试。这说明,语言符号帮助甲组被试加深了对多边形的记忆。 图表分析 遗忘词的平均数与句子复杂性的关系(P222)
⑴萨文他们企图确定,各种不同形式的句子在记忆中要占多大的空间。或者说,PQN句在记忆中所占的空间,是否比N句所占的空间要大。
⑵萨文等人要求被试记住一个句子和若干个无关联的词。这个句子可能是核心句,也可能是经过一次或数次文法转换而生成的转换句。词的数量从2个到8个不等。预计被试要记住和回忆的句子愈复杂,那么,被试对那些无关联的词的回忆成绩就会愈差。实验结果基本上证实了这种预计。与核心句一起呈现的词,被试能记住的较多;与转换句一起呈现的词,被试能记住的较少。句子转换的次数愈多,它所占的记忆空间也就愈大。
第八章 思维
填空选择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P245-P250)
刺激物的名称是否呈现、噪声、定势的作用、解决问题的策略、个性的影响。
儿童回答问题的分类(P249)
一般性问题、具体问题、假的一般问题。
年龄较大的儿童更多地提出比较有效的一般性问题。 假的一般问题也随年龄增加而增加。
不同个性被试提出的问题(P250)
深思的被试多提出一般性问题,而性急的被试更多地提具体的问题。
- 31 -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辅导班学习笔记
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看问题解决(P250)
在问题空间中进行搜索,以求通过搜索最后达到目标或目的的思维过程。
概念(P253)
概念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是抽象思维的基本单位,也是构成判断和推理的要素。 概念的内涵越深,它的外延就越窄,即概念所包含的本质属性越多,属于这一概念的个体越少。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制约的。
人工概念(P253)
实验室里形成的概念叫人工概念。
在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中,概念就是对具有相似特征的一组刺激所作的同样反应。概念形成就是去发现那些相似特征的过程。
与做出决定无关的信息的影响因素(P265)
代表性、可利用性、样本大小。
影响决策的一些因素(P266-P267) 年龄测差别、性格特点。
年轻人的特点(P267)
青年人不大可能因失败而停止,他们更愿意接受前途未卜的工作。 青年人更敢于冒风险。 简答 肯德勒等人做的年龄在概念中采用的不同策略的实验(P257-P258)
⑴概念形成实验的第一项任务叫辨别学习,要求被试选择两个刺激中“正确”的一个(在绿圆和红三角中选择绿圆才算对)。选对就得奖,选得不对不给奖。辨别实验连续做出10次正确反应为止。第二阶段:转换辨别实验。被试仅仅看两个刺激。一种策略是,“刚才圆的是对的,三角形是错的。现在反过来了,圆的是错的,三角形是对的了”。这样的策略属于逆转换。还有第二种策略,“刚才圆的是对的,现有红的对了”。这样的策略属于额外因素转换,因为被试转换了维度-把图形换成了颜色。
⑵肯德勒作了一套测验,包括绿三角和红圆。如果被试者选择绿三角,采用了逆转换策略,如果被试者选择红圆,采用了额外因素转换策略。被试选择的反应有8次或8次以上属于逆转换,他们就叫做逆转换被试;如果被试选择的反应有8次或8次以上属于额外因素转换,他们就叫额外因素转换被试,没有表现出上述倾向的就划为无选择被试。
⑶当年龄变大,被试更多的使用逆转换,更少地做出额外因素转换或无选择反应。
卡尼曼和梯卮斯基的研究(P263-P266)
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把“代表性”搞错而在决定概率的犯错误。
卡尼曼等人认为,人们根本不管概率论的法则,而是使用“代表性”策略做出直观的判断。
⑵“可利用性”也常常导致人们的错误判断。
⑶“代表性”和“可利用性”对被试判断事件的概率影响很大,虽然它们不是正确的线索。样本的大小是一个正确的线索,但人们没有好好利用它。
- 32 -
02108·实验心理学
在一年的期间内,每个医院都记下男孩出生率超过60%的天数,哪个医院有这样的天数多(P266)
小医院男孩出生率超过60%的天数多,因为它符合统计学公式的估计:小样本的数据更容易偏离平均数。 图表分析 陆钦斯的水壶问题(P248)
解决问题1的办法是装满B壶,然后把B壶的水装满A壶一次,装满C壶两次,即用B-A-2C的方法,剩下的谁就是所需要的水量。
问题1到5的解决方法是类似的,因而也就训练了被试的某种心向,或造成被试的某种定势。问题6和7可以用上述的程序解决,但也可以用一种较简单的方法解决。当人们做完1到5题后,你觉得他们采用哪种方法来解决问题6和7呢?实验中的被试竟有81%采用B-A-2C方法。另一组的被试在解决问题6以前事先提醒他们“不要盲目”结果采用B-A-2C的被试者少些,但也还有55%。 实验设计 设计一个验证是青年人还是老年人更愿意从事冒风险的工作的实验
【变量】
自变量:工作类型(冒险、稳定)。 因变量:喜欢人数。
控制变量:被试的状态(精神正常,思维正常),都有希望寻找工作的动机。 【样本】
60人。 【设计】
按组间设计,老年组及青年组各30名被试,让其选择工作类型。 【分析】
统计两组被试喜欢冒险工作类型的个数,进行t检验,差异显著预测结果是青年组更多选择冒风险的工作。
第九章 动机
填空选择 其它人在场的影响(P284)
当任务容易时,其他人在场改善操作,即出现了社会促进,而当任务困难时,其他人在场有害于操作。
赞琼提出:其他人在场影响着占主导地位的反应。
认知失调达到和谐的途径(P287)
增加一致认识的数目或重要性、减少不一致认识的数目或重要性。
- 33 -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辅导班学习笔记
外部情况对动机的影响(P283-P289)
其他人在场、对抗、认知失调、过正原则。
感觉剥夺实验的类型(P292-P293) 床上、面具式、水中。 简答 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P276)
阿特金森认为:个人追求成功的意向(Ts)依赖于三个因素 Ts=Ms×Ps×Is
Ms是追求成功的动机,Ps是可以看到的成功的可能性。Is是对成功的鼓励大小。三个因素中Ms是相对稳定的,但Ps与Is随任务而变化。
避免失败的动机(P278)
当人们知道完成任务的情况将受到评估而执行的任务又很可能失败时,他就会考虑失败的后果,并且变得焦虑起来而倾向于不去执行该项任务。避免失败的倾向是干扰积极的动机的。完成一项任务实际上就是获取成功的倾向减去避免失败的倾向的函数。避免失败的动机强烈的人,倾向于不接受中等困难的任务,这种人更愿意选择容易的任务(失败的可能性小)或一项很困难的任务。 图表分析 饥饿程度对吃的影响(P271)
自变量:饥饿程度(饱腹、空腹);体型(正常人、胖人)。 因变量:吃掉饼干的数目。
正常被试的吃行为是合乎常理的,空腹的被试比饱肚的被试吃得多。但是胖人的吃行为十分反常:饿的时候比饱的时候还吃得少一点,由图看到,交互作用十分突出。当正常人饿的时候,他们吃得多;他们的吃行为似乎是受身体的内部状态所制约。胖人饿的时候,他们报告饿的次数不多,他们吃得也不比饱时多,似乎身体的内部状况与他们的吃行为关系不大。 实验设计 设计一个他人在场是否影响作业成绩的实验
【变量】
自变量:他人是否在场(有,无)。 因变量:作业成绩。
控制变量:被试状态,周围环境。 【样本】
30人
- 34 -
02108·实验心理学
【设计】
采用组间设计,被试随机分配到两组中,等组,每组各15人 控制组无他人在场,测得该组每位被试的成绩。 实验组有他人在场,测得该组每位被试的成绩。 【分析】
对两组平均数进行差异检验,如差异不显著证明他人在场对作业成绩无影响,如差异显著证明他人在场对作业成绩产生影响。
- 35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