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探讨

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探讨

来源:意榕旅游网
第2期总第182期 2009年4月 农业科技与装备 culturJ Science&Technolokw and Equipment No.2 Total No.182 Apr.2009 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探讨 邱玉杰 (台安县职业教育中心,辽宁鞍山114100) 摘要:论述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意义,并针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提出多渠道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途径 和办法。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意义;现状;解决途径 中圈分类号:F323.6 文献表示码:A 文章编号:1674一l 161(2009)02-0105-03 Research over the Employment of Surplus Rural Labor Force QIU Yuiie Taian County Vocational Education Center,Anshan Liaoning 1 1 4 1 00,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elaborates the signiifcance of employment of China’S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In consideration of the current sit— nation of China’S surplus rural labor force。suggestions are given as of how to solve the unemployment of China’s surplus rural labor ifwee in various ways. Key words:countryside;surplus-labor;employment;significance;present;situation;solution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剩余劳 者的知识、技能以及劳动者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减 动力数量逐年增多。严重制约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健康 少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益和改善 发展,因此,多渠道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对我国农村 农民生活条件,从而增强农业生产发展的后劲。现代 经济的发展具有长远意义。 农业生产方式中,由于农业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科 1 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意义 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农业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农 目前,从全围来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至少有1亿 业劳动力的需求大量减少,剩余大量农业劳动者从事 人.并且每年新增加农村劳动力750万一800万人。而 非农业工作.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具有重大的 我罔每年各种渠道转移农村劳动力最多为200万~ 现实意义。 300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逐年增多,转移难度加大。 1.2能够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因此.能否解决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具有重大的 目前。我国农业开始进入以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升 意义。 级为主要特征的新的发展阶段.迫切要求农业生产发 1.1 能够促进农业生产增长方式转变 展必须以科技为支撑,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调整 传统农业生产发展.主要是通过物质资源和劳动 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将农村经济的增 力资源的大量投入来实现的.这种生产方式需要投入 长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 的物质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很大。且劳动强度大、劳动 道上来。从实践中看。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过剩,素质 生产率低、农民收入低,不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 不高,已经制约和影响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进程。 农民生活水平,不利于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没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将失 现代农业经济发展表明,资源的大量投入不再是 去依托。因此,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村产业结构优 决定农业生产发展速度和发展后劲的决定因素。要使 化升级具有重要作用。 农业生产增产必须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实现由 1.3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粗放型)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集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的效益较低,农民的主要经 约型)转变,即依靠科技物化在人的身上,使农业劳动 营收入为从事农业以外的收入.即相当多的农民经过 务工经商致富。农民通过务工经商达到资本的原始积 收稿日期:20o8一l2一l9 累,促使农民从以土地为主要生产资料的经营活动中 作者简介:邱玉杰(1963一).女,工程师,主要从事农业机械教 分离出来,从事农业以外的经营活动,促进农村经济 学和研究工作。 的健康发展。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在逐年增 l06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09年4月 多,转移就业难度加大。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解 决,不仅会制约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会给农村 社会稳定带来不利影响。 2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 2.1 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自身转移困难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普遍 较低。据有关资料统计.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 文盲占l5.88%。小学文化程度的占40.24%,初中文 化程度的占7.2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6.16%, 受过职业教育培训的仅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由 于劳动力素质、技能低,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只 能在低层次的产业中形成过渡性竞争。同时,随着经 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新兴产业的兴起,低素质劳动力 的转移领域越来越窄,农村劳动力自身转移更加困难。 2.2农业自身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限 1)中国农民的人均耕地只有0.13 hm 左右,我 国农业自然资源同所拥有的人口相比十分贫乏。加上 农村人口不断增加而耕地面积又不断减少.农村隐性 失业人IZI数目相当庞大。 2)伴随着农业机械化、半机械化发展步伐加快. 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艺的推广应用速度也越来越快, 农业社会服务必将向产前、产后延伸,服务体系将日 臻完善,农业生产水平、劳动效率不断提高,劳动力需 求也将大幅度减少。 2.3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的空间狭窄 1)受我国城市发展数量、现有城市人口饱和程 度、城市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制 约。我国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有限。 2)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城市企业内部劳动力 的隐性失业者必将日益显性化.将会有相当多的企业 劳动力被抛向市场,也会从客观上制约农村剩余劳动 力向城市转移和就业的空间。 2.4乡镇企业等非农产业吸纳劳动力能力下降 乡镇企业曾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发挥了重 大作用.几乎容纳了30%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但乡镇 企业二次创业.由粗放经营、外延扩大再生产向集约 经营、内涵扩大再生产转变,企业加速技术改造、提高 资本有机构成.其结果导致乡镇企业就业弹性出现下 降的趋势,吸纳劳动力的作用弱化。 2.5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制约农村劳动力就业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是以资金和技术优化组 合的过程.增加就业的前提必须在掌握技术的基础 上,对产业进行投资。目前农业生产效益低.资金短 缺,又缺少技术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 3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渠道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不可能用某一项 政策和专项措施就能够解决,必须采取综合的、多元 的、配套的政策和措施,多层次、全方位地拓展农村剩 余劳动力就业空间。只有这样才能缓解农村剩余劳动 力的就业压力。 . 3.1 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农村 劳动力素质 3.1.1 深化普通教育改革,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目前.我国农村的普通教育还远远没有从应试教 育中解脱出来,不同程度忽视了素质教育。农村普通 教育既要为高等教育输送品学兼优的人才。同时也要 为农村提供较高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者。各地可根据 本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开设相关的理论 和实践课程.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一些农业生产知 识与实践技能,培养其实践能力,为自身创业打下良 好基础。 3.1.2进一步发展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 为了适应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及农业产业调整的 需要,应进一步对农民实施继续教育。因此,要发展农 村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形成开放式的、多层次 的成人教育体系,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接受普通教育 之后,能够得到继续教育、学习的机会,提高他们的科 学文化素质,增强其自主择业能力。 3.1.3加大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鼓励社会化办学 目前,农村教育投入严重不足,且农村职业教育 发展的体制和环境不尽完善,因此,国家应加大对农 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建立多元化的职业教育投资机 制,多方拓展筹资渠道.鼓励各方力量投资办学。发展 农村教育事业,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 3.2建立和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运行机制 3.2.1 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机制 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的保障.是农民 赖以生存的基础.尤其是在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 区.土地经营权的稳定是农村社会稳定和良性发展的 前提条件。通过家庭承包取消原有土地承包经营权. 可以依法实施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其他形式的土 地流转,实施农业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3.2.2积极培育和发展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劳动力 和生产资料的配置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建立依托城镇 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尤为必要。首先,打破农村长期单 一的劳动力就业结构,建立城乡公平的就业制度:其 2009年第2期 邱玉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探讨 107 次.改革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及与此相关的住房、子 女教育等制度:再次,广泛开拓农村劳动力就业市场, 多渠道、全方位、高层次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 有序、高效就业。 3.2.3加强和完善政府宏观调控作用 600万人.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但是,20 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乡镇企业发展速度放慢和乡 镇企业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乡镇企业吸纳就业的能 力明显下降。目前.应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充分发挥乡 镇企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和蓄水池作用。 3.3.4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城镇化建设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涉及面广,组织化程度 低,政府引导和法律保障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加强 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克服农民就业的盲目性和无序 性.同时要完善农民公平就业的法律、法规政策,建立 加速城镇化建设是解决市场需求不足、就业和农 村劳动力转移、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等一系 列迫切问题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战略举措。实践证明, 城镇化建设对开拓第三产业有明显效应,并将成为大 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载体。为加快农村剩余 劳动力转移,应改革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取消 健全以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体系。 3.3利用多种形式.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3.3.1 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产业 目前.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农业的生产力水平较 城乡分割.最大限度地降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本。 3.3.5 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 低,为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 间 ,从一些农业发达地区的经营来看.凡是农业劳动 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资金、土地、技术等生产 资料要素的流动和优化组合,提高了农业生产的专业 化水平,并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融为一体, 延长农业生产的链条.扩大了农业生产的范围,为农 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3.4继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密集型、农业生产发展得较好的地区,农村剩余劳动 力较少,农民的收入水平也比较高。农业密集产业通 过合理配置农村劳动力资源,既可以增加农业生产效 益.也可以拓宽现有农业劳动力的就业。 3.3.2 有效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劳动力就业 据统计.目前我国约有3 335万hm 的宜农荒 地.其中可开垦的有800万hm 左右,此外还有宜林 荒地7 337万hm 左右.宜牧草地4 669万hm 左右, 我国应继续加大防洪安全工程、水资源开发利用 工程、灌溉与节水工程、生态环境工程、欠发达地区水 利建设工程等农业基础设施的投人,为农村剩余劳动 力就业提供发展空间 3.5积极拓展国际劳动力输出 潜在的可养殖面积667万hm。.因此,应积极鼓励和 扶持农民利用有限的农业资源,从事开发性农业,发 展大农业和生态农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3.3.3创造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2O世纪80年代以来,乡镇 人口老龄化使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出 现巨大的劳动力缺EI。为此,应广泛开拓国际劳动力 市场.有选择地放松劳动力跨国流动的限制。有针对 性地向围外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 企业累计吸纳I亿左右农村劳动力就业,年均吸纳 参考文献 fl1李瑞芬.中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实践与发展f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21赵凯.中国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研究『M1.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f3l钱忠好.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和创新研究(续)fM1.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1刘秀红.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fJ1.今日科苑,2007(20):220—221. I5j赵显洲.论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政府职能『J】.决策探索,2007(9A):25—26. f61张扬.浅议新农村建设中农业剩余劳动转移的必要性[J1.广西农学报,200722(2):55—57. 【71洪磊.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问题的思考fJ1.集团经济研究,2007(3S):33—34. f81郝枫,赵慧卿.农业剩劳动力转移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f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7,21(1):57—61. 【9】祝爱武,周晓红.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几点思考【J】.价格月刊,2006(3):21—22. f10l彭洋.中国城镇化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初探『J】.美中经济评论,2003(12):40—44. 『i11李然,黄薇.郑炎成.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优路径——就地转移….农业科技管理,2007(5):48—5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