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宜的学习焦点,基本策略是根据写作情境的要求确定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困难点;要在写
作过程中展开学习过程,设计要领是以激活旧知、体验新知、应用新知和融会贯通为基本教 学活动组建学习体验■循环圈。关键词:写作过程 写作学习过程 学习焦点 学习体验 教学活动一、在写作过程中融入学习过程进”学生的脑子里。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吕叔湘说: “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 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这无疑代表了当今
多年以前,顾黄初先生就指出:“过去我们的作
文教学,成绩不能令人满意。原因在哪里?有人说是 指导不得法,有人说是命题不恰当,也有人说是批改
社会对写作学习的基本认识。课程的本质要求学生亲 自到写作中去经历、体验、探索和发现。在写作中体 验是培养写作能力的根本途径。反观我们的作文课
不起作用,如此等等,大家都能言之有理,持之有据。 但是在这众多的原因里头,什么是最根本的原因呢?
我想,根本的原因恐怕就在于:教学的程序与文章产 生的自然程序严重地不一致。”堂,”满堂讲”的现象大量存在,给学生动笔写作的机 会实在太少。这种状况亟需从根本上扭转。也就是说, 我们要大力倡导,让学生在老师的眼皮底下去不断经
顾先生的这段话明确地告诉我们,要从根本上解
决作文教学的问题,就要做到“教学的程序”与“文章 产生的自然程序”相一致。中小学写作教学的理想形
历写作。再谈第二层,根据写作过程组织学习过程。“写 作学习”也就意味着学习的发生是关键。学生需要通 过写作,学习到相关的写作知识、技能、策略和态度。
态应该是:有一个与文章产生的自然程序相一致的日
常作文训练过程,即在写作过程中融入学习过程。”在写作过程中融入学习过程”大致有两层意思,
在这里需要区分一下“写作活动”与“写作学习活动”。 如果我们不断地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只是去“写吧
_是通过写作学习写作,二是根据写作过程组织学习 过程。写吧”,而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书面表达经验并无实 质性变化,那学生只是经历了写作活动。只有在活动
先谈第一层,通过写作学习写作。写作教学是 “教”学生写作,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即 培养学生根据特定的情境,运用语言文字等手段建构 意义、构造语篇,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写作
中学生获得了一定的写作知识、技能和策略,尤其在
技能和策略方面经历了从不会到会,从经验不丰富到 经验不断丰富的过程,这样的写作活动才能成为写作
能力作为个体完成写作活动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是类化了的言语经验,具有个体性、内隐性、非传递
学习活动。换句话说,写作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根本途 径,但写作经历本身并不能保证写作学习一定发生。
性,这就决定了它只有通过个人的语言实践才能形成 和发展起来。因此,写作课程既不是一个反映过程,
那如何才能促使写作活动成为写作学习活动呢?过程 写作法主张,将写作过程展开为预写、起草、修改、校 订和发布五个阶段,引导学生按照这一基本流程充分
也不完全是一个理解过程,而是一个“体验”过程。我
们知道,只有通过游泳才能学会游泳,只有通过踢足 球才能学会踢足球,只有去画画才能学会画画。同样,
体验写作过程中每一个阶段,能有效促进写作学习。通过展开的写作过程来促进写作学习,可以得到 认知负荷理论的支持。认知负荷理论认为,学习过程 中的各种认知加工活动均需消耗认知资源,若学习活
只有通过写作才能学会写作。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可 能“讲”出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不可能把写作能力“塞
| 12 |语文秋学通讯•小学| 2019.7-8本版编辑/张倩I讲座I动所需要的资源总量超过了个体所具有的资源总量, 二、在写作过程中选取学习焦点会引起认知资源分配不足的问题,从而影响学习的效 在写作过程中学习写作,其本质就是一种“做”
率,这就被认为是认知超载。写作学习是一种复杂的 认知加工活动,典型地受到认知资源限制,其任务目 标中包含了许多子目标,需要进行较高水平认知加
中学。依托学习资源的支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 依次完成预写、起草、修改、校对和发布等阶段的子
任务,在探索、写作和反思的过程中,同时学习了相 关的知识、技能和策略等,丰富了自己的书面表达经
工,这往往会超出个体所拥有的认知资源总量。从某 种意义上说,学生在写作学习中感到困难,这可能与
验。从笔者所了解的几套美国写作教材来看,它们的 学习活动设计基本采用的就是这样一种方式。它们的 优势是各个阶段充分展开,配套的学习支架针对性
高认知负荷密切相关。过程写作法将学生的写作行为 分割成可管理的几个阶段,在每个阶段只要学生关注
有限的几个子目标,从而降低其认知负荷,有利于写 作学习的开展和深入。在写作过程中学习写作,强调的不但是展开的写 作过程,而且是完整的写作过程。在写作教学实践中,
也有不少教师做到了让学生不断去写、去练,但是这 种练写大多是“半截子训练”,而不是“全程训练”。 其基本过程一般是:在写之前,教师或指导学生审题, 或提写作要求,或使学生进入写作的情景,解决“写
什么”的问题;在写之后,教师讲评作文,展示好作文,
批评有问题的作文,解决“写得怎么样”的问题。但写 作过程中,学生如何确定话题、选择材料、组织材料 和起草初稿,教师并不关注,指导学生“怎么写”这 一环节基本上不出现。另一种典型的情形是,教师根 据阅读课文选取某一个技能点,如各种描写,开展片
段训练,然后让学生尝试写一个体现这个技能点的片
段。这些“半截子训练”,即使在最好情况下,也只能 为个别的技能构建一个心智模式,但是在面对一个完 整的、复杂的写作任务时,却无法将这些技能整合到
一个过程完整的心智模式中。学生只有不断地按照五 个阶段的基本顺序依次经历写作的全过程,才能构建 完整的写作过程心智模式,并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因此,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学习写作的根本途径是写 作,学习写作的基本形式是按照写作过程组织学习过
程。下面选用两个课例来进行具体说明。一个是李晓 艳老师的《我和_______过一天》(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习作),一个是刘晓禧老师的《我的心儿怦 怦跳》(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习作)o李老师
的《我和______过一天做照写作过程依次设计了“选出好材料” “构思好故事” “起草好故事” “评改与交流” 等几个教学环节。刘老师的《我的心儿怦怦跳》则按
照写作过程依次设计了“找到'心跳事件“聚焦'心 跳事件“描绘’心跳感受'”“起草’心跳故事“评
改'心跳故事等几个教学环节。两个课例都充分体 现了根据写作过程组织学习过程这一设计理念。强,形式丰富,确保每个学生在每个阶段都会有比较
充分的体验。但是,这种写作学习组织方式也会带来
两个问题:耗时长和学习内容难以聚焦。对照我们的 教学条件和状况,这两个问题是我们在学习和借鉴他
人的长处时不能不顾及的。尤其是学习内容的不聚
焦,必然会带来学习质量无法保证的问题。从写作学习内容的组成成分来分析,虽然包括知
识、技能、策略和态度,但主要成分应该是技能和策 略。技能和策略的学习,关键不在“知道”,而在“会”。
由“不会”到“会”是一定需要集中训练的。也就是说, 我们需要在写作过程中选择聚焦的学习点进行训练。
传统的写作训练之所以效果不好,并不是因为训练本
身,而是因为脱离了写作的情境和过程。脱离写作过
程学习写作技能和策略,既无法产生学习动机,也缺 少必要的应用场景。将训练点融于写作过程则完全不 同。当学习者在写作过程的某个阶段需要解决某一个
问题时,对技能和策略的需求就会非常明确,这时的
学习动机自然会大大增强。如果能及时围绕这些技能
和策略进行相应的训练和应用,并提供相应的资源进 行有针对性的支持,就一定会大大提升学习的质量。
因此,我们不但要在写作过程中融入学习过程,而且 要确保学习内容相对聚焦。现在我们讨论如何在写作过程中选择学习焦点 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一个分析框架。毋庸置疑,学
习焦点应根据学生写作的困难来确定,而困难一定源 自学生在写作各个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过程写作法
认为,不同的写作阶段有不同的需求,需要关注和解 决不同的问题。预写、起草、修改、校订和发布五个 阶段需要关注的问题列表如下:写作过程预写起草修改校订发布写作材料、 写作材料、组
需要关注
写作材料、 组织结构、 织结构、写作 书写、 设计、格
的问题组织结构和 写作口吻 口吻、词汇的 标点和 式、排演、
写作口吻和词汇的 选择和句子的 语法上交定稿选择流畅性我们以此为框架,就可以依次分析学生的困难出 现在哪个阶段,具体是在解决什么问题时出现的困2019.7-8 |语文秋学11讯•小学| 13 I讲座丨— 本版编辑/张倩难,哪些是主要困难,哪些是一般困难。然后根据主 要困难确定学习要点。的课例进一步展开讨论。先看李老师的《我和_______过一天》。其写作情境是选择一个神话或童话故事中的人物,以“我和_ 学、老师和家长分享。李老师在选择学习要点时,判
虽然将写作过程分为了线性的五个阶段,但这一
过程并不是一个线性操作流程。很多情况下,是一个 _____过一天”为题,创编一个有新意的童话故事与同
曲线型的、循环反复的发展过程。依据上表我们还可
以发现,从预写到起草再到修改,需要关注的问题是 逐步叠加的。修改阶段几乎可以关注写作中所有的基
断四年级学生创编童话故事的主要困难点在构思和 起草阶段。李老师同时还充分考虑了写作情境中的一
本问题。这也意味着与这些基本问题相对应的内容都 些个性化因素。既然是创编“有新意的童话故事”,那 可以在修改阶段进行学习。我们是否可以由此推断出 学习焦点无需结合写作过程进行选择呢?在这里我们还需要确定一个判断标准,这个标准 就是有利于提高学生写作的效率和养成良好的写作 习惯。根据这个标准,我们得出的结论一定是依次在
写作过程的各个阶段,依次解决各自的基本问题。这 里有一个适时的原则,即先出现的问题先解决。例如, 如果我们不在预写阶段指导学生解决材料收集和材 料的组织问题,到修改阶段再去处理,自然会经常让 学生体验到文章“伤筋动骨”的痛苦。虽然学生有一
些这样的经历,也有一定的益处,但从总体上看,写 作效率较低,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还会 挫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在写作教学实践中,有不少
教师只重视讲评课,只在讲评课上解决问题,其弊端 由此可见。需要注意的是,除了适时的原则,还有一
个适合的原则。例如写作口吻的问题,可以在预写阶 段解决,但是它主要涉及词语和句式的选择,更适合 在起草和修改阶段去解决。因此,选择学习焦点的基
本思路是,依次分析学生的主要困难出现在写作过程 的哪个阶段,具体是在解决什么问题时出现的困难, 然后根据适时和适合的原则确定学习焦点。在写作过程中,预写阶段既要解决文章内容的问
题,又要解决内容组织的问题,难度很大。有不少研 究建议将它再分成创造和构思两个阶段。创造阶段的 主要任务是对与题目有关的各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发
现,创生写作材料。构思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整理材料 和勾画文章。这样更有利于我们明确学生产生主要困
难的阶段和困难点,从而选择合适的学习要点。根据产生于写作过程中某个或某几个特定阶段
的困难点来选择学习内容,这是确定学习要点的基本 思路。同时我们还需要考虑写作的具体情境,考虑写
作的读者、目的和语篇类型等因素。学生的困难,一
定是按照特定情境的要求完成写作任务时,在写作过 程中的某个或某几个阶段产生的困难。因此,学习要 点的选择,一定要充分体现写作情境的具体要求,考
虑不同语篇类型的个性化特征。下面再结合上面提及
| 14 |语文秋学通讯•小学| 2019.7-8构思的故事一定要有创意。既然是“和一个神话或童 话故事中的人物”过一天,那故事事件一定要符合人
物的性格特征;展开故事事件时一定要写出“我”和
人物之间的互动。既然是“一天”,那构思时就需要考
虑这个时间因素。基于这些思考,课例分别在“构思 好故事”和“写出好故事”两个环节选择了两个集中
的学习要点:1.根据人物的特点合理想象,构思发生 在一天之中的有新意的故事;2.从“他的表现”和“我
的感受”两个方面写好故事中人物的互动。再看刘老师教学《我的心儿怦怦跳》。课例的写作 情境是这样设计的:“每个人都拥有一颗心,它独一 无二,只属于自己。有时它跳得很舒缓,怦,怦,怦;
有时它跳得很激烈,怦!怦!怦!你的心儿激烈跳动过 吗?什么事让它怦怦乱跳?当时你想到了什么?感受到
了什么?请把一件让你心跳的事写下来,与老师和同 学们分享。”很显然,学生要写的是一篇表达自己真情
实感的记叙文,写一个真实的有关“心跳”的故事。“心 跳的故事”是写作情境中最重要的特征。“心跳的故事”
就必然要求在叙事中写出心跳的感觉,这是在构思阶 段必须解决的难点;”心跳的故事”就必然要求在事件 的展开过程中将心跳的感受写具体,这是在起草时需 要关注的重点。根据这些思考,刘老师确定了两个学
习要点,一个落在“聚焦'心跳事件环节,“在叙事 过程中写出心跳的感受”;另一个落在“描绘’心跳感
受'”环节,“多角度写心跳,把感受写具体”。为了学习的深人和有效,我们需要聚焦学习内
容。但是这样一来就产生了另一个问题,即学习焦点 的局部体验与写作过程的全程体验的冲突问题。通过 一次写作学习,深入的体验只能是围绕学习焦点的局
部体验,而完成复杂写作任务需要的是能有质量地通
过写作过程的全程经验。这就需要通过组建大的学习 单元或任务群来解决。通过单元的组建,可以有机地
将学习要点分配在写作过程的各阶段。这里提供一个 “焦点”与“背景”的互动策略。我们建议以语篇类型
为主题组建写作学习单元。在充分考虑学生困难的基 础上,让不同写作任务的学习要点以适当的形式分布本版编辑/张倩I讲座I人物特点在写作过程的各个阶段。每一次写作学习都有这一次
我和_______过一天的学习焦点,重点围绕这次的“焦点”展开学习,而 此时将其他的要点作为“背景”要素进行一般性的关
时间顺序活动地点发生的事情注。进行另一次写作学习时,原来的“焦点”已回到“背 景”中,而原来“背景”中的某些点又成为新的“焦点”。
如此循环往复,不但可以保证学生在巩固已学技能和
中心词:( )的一天策略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学习,还有利于学生建构完整 试独立完成故事的构思。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激活旧 的过程化的写作能力系统。三、在写作过程中展开学习过程解决了在写作过程中选择学习焦点的问题,接下 来就要思考如何在写作过程中展开学习过程。从基本 形式看,学习过程的展开可以分为“充分展开”与“有
限展开”。围绕学习焦点的学习过程需要充分展开, 其他环节因为学习时间的限制则只能“有限展开”。 在写作过程中展开学习过程,就是“充分展开”与“有
限展开”有机组合。充分展开学习过程旨在让学生通过深入的学习体 验,获得有质量的学习成果。有效的学习需要一系列 明确的学习体验。“精心设计的体验是将观念变为现 实的唯一途径。”当前许多教学理论和模式都认为,最
为有效的学习成果往往源自那些聚焦问题的,并包含 由激活旧知、体验新知、应用新知和融会贯通四种不 同的教学活动所构成的学习体验循环圈。为了方便大
家理解这四种不同的教学活动。下面结合课例《我和 ________过一天》中的“构思好故事”环节进行阐释。 该环节一共设计了 “尝试构思” “指导构思” “调整修改”
和“交流反思”四个活动,其实质就是设计了激活旧知、 示证新知、应用新知和融会贯通四种教学活动。(一)激活旧知当学习者激活已有知识和技能的心智模式,并将 其作为新学习的基础时,才能促进学习。如果学习者
有过相关经验,那么在第一阶段就要激活这些经验, 以此作为学习新知能的基础。如果学习者没有足够的
相关经验,则第一要务就是提供真实的或模拟的经 验,学习者运用这些经验来为新知能的学习奠定基 础。在课例《我和______过一天》的“构思好故事”环节中,围绕第一个学习要点“根据人物的特点合理
想象,构思发生在一天之中的有新意的故事”,李老 师设计的第一个学习活动是“尝试构思”。你和故事中人物的这一天是怎么过的,在什么时 间?你们去了哪里?做了些什么?请根据自己选择的材
料,按照表中提示,尝试填写自己的构思图表。(见下
表)让学生根据提示调动已有的故事写作经验,先尝知”的教学活动。有关的研究表明,激活旧知不只是帮助学习者回
忆已有的经验或提供相关经验,还涉及心智模式的激
活,修改或调整这些心智模式能促进学习者将新知识 纳入已有的知识中。帮助学习者回忆或开发一个相关
的结构来组织知识,有利于学习者学习复杂的任务。
如果学习者有可以被用来组织新知能的心智模式,教
师应该鼓励他们激活这一模式。如果学习者的心智模 式不足以充分组织新知能,这时最好由教师提供一个
结构,使学习者可以用来作为建构新知能所需的组织
架构,以此促进学习。在上述“尝试构思”的活动设计 中,李老师就提供了一个“我和________过一天”的故事构思图表,来帮助学生激活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二)示证新知当学习者观察将要学习的新知能的示证时,才能 促进学习。示证新知强调向学习者展示如何在具体的
情境中运用新知识。示证新知的基本要求是紧扣教学 目标进行,并提供相应的指导。当学习者得到指导,将
一般的知能与具体实例相关联,或是将有机的知识结 构与具体实例相关联时,才能提升示证新知的质量。李老师在“指导构思”的活动设计中,结合一般
的提示信息,呈现了《我和孙悟空过一天》的构思图
表样例。这就是将一般的知能与具体实例关联起来, 从而方便学生观察到新知能的示证。1.教师指名汇报构思图表,其他同学思考:你觉
得他构思的这个故事会吸引你吗?说说吸引你的理由 或修改的建议?2019.7-8 |语丈秋学通讯•小学| 15 I讲座I本版编辑/张倩2. 教师拿出一个示例与同学讨论:这个故事有新 的应用。有效的教学必须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来展
意吗?发现情节的波折和人物的变化了吗?(见下表)现他们新近的习得。通过向同伴介绍和解释自己的所 学,既可以体验成功的自豪,又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 有效的教学还需要提供机会,让学习者将新学习的知 识整合到日常生活中。课例《我和______过一天》的3. 师生提炼以下评改注意事项:(1 )我是不是围绕中心词选择前面列出的两至三
个事件?(2 )我是不是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安排了事件?“构思好故事”环节还设计了一个“交流反思”活动。(3)我是不是尝试做到情节有波折,人物有变化,
让故事有新意?在写作教学实践中,李老师还可以选择另一种示
1. 同桌分享:与同桌交换构思图表,互相分享, 互提建议。2. 小组交流:对比最初稿与修改稿,谈谈构思的 证方式。根据学生前面完成的构思图表,选择一两个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当堂完善,并以完善后的构思图g我和孙悟空过一天0B发生 的 情
0000野外S
电闪雷鸣
露营劣天 气 ,
表作为示证新知的实例。这种结合课堂生成的实例来 提供指导的方式,是更为理想的一种新知示证方式。(三) 应用新知当学习者运用新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
时,才能促进学习。当学习者有机会进行操练,并将 所学的技能应用到各种具体情境中,技能水平才会
得到提高。应用新知同样要紧扣目标进行。只有当应 用的新知能和所学的知能类型相一致时,才能促进学 习。学习者在应用新知时,还需要接受相应的反馈。
在必要的情况下,为学习者提供一定的辅导,并在后 续的应用中,逐渐减少这种辅导,应用新知的效果才 会得以提高。课例《我和______过一天》的“构思好故事”环节设计了一个“调整修改”的教学活动,“根 据以上评改注意事项的提示,完善自己的构思图表。
调整材料顺序,增删内容,让故事有新意,更加吸引
人。”这就是一个应用新知的活动。让学生运用刚刚 学到的知识,完善自己的构思图表。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修改构思图表的具体情况提供必
要的辅导和反馈。(四) 融会贯通当学习者分享、讨论、反思和巩固习得的知识和 技能时,才能促进学习。有效的教学需要为学生提供
机会,进行反思、讨论和巩固。这些活动方式可以促 进学生整合新学的知识,并确保知识的保持率和后续| 16 |语文秋学通讯•小学| 2019.7-8优化及自己的收获。这就是一个融会贯通的活动。通过“同桌分享”
和“小组交流”,学生有机会分享、讨论、反思和巩固 自己在故事构思方面的收获。激活旧知、示证新知、应用新知和融会贯通四种 教学活动的有机组合,为学习构建了一种能确保获得
深刻体验的展开方式。通过这一系列教学活动的展
开,可以充分保证既定教学目标的达成,帮助学生有 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实现从“不会”到“会”的飞跃。应当明确的是,激活旧知、示证新知、应用新知
和融会贯通四种教学活动的组合,是一种能促使学习
过程充分展开的基本设计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根据 实际需要可以对这些活动进行适当的调整、合并或省
略。尤其在设计“有限展开”的学习过程时,更需要
灵活地运用这些“变式”。这些“变式”的具体形态可
以参考上述课例中的“有限展开”环节。“基本式”和 “变式”的有机组合,可以规划出写作过程中学习的
“充分展开”过程和“有限展开”过程,铺设一条让 每一位学生都能观赏到美景的观光道。综上所述,提升写作学习质量的根本途径是在写 作中学习写作,基本方式是根据写作过程组织学习过
程,实施策略是在写作过程中选择学习焦点并围绕焦 点展开写作学习过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