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引导学生品读经典文段
青原区思源实验学校 曾茶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是语文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的个性阅读只有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才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才能有所感悟和思考,才能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在阅读教学中,应根据课文特点,开放教材,开放课堂,在良好的情境中让学生充分品味、感悟语文的魅力。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体会:
一、个性品读字词,感悟字词魅力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文学作品反复吟咏体味。给学生创造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感悟和体味,让学生领会语言文字之美,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读中理解生字的方法至关重要。品读字词,离不开特定的语言环境。如我教学《长相思》一课时, “聒碎乡心梦不成”,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丰富的想象,感悟到了“聒碎”的深层意义,更体会到了词的意境: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更何况“风一更,雪一更”。风雪交加夜,一家人在一起什么都不怕。可远在塞外宿营,夜深人静,风雪弥漫,心情就大不相同。路途遥远,衷肠难诉,辗转反侧,卧不成眠。此刻,“聒碎乡心梦不成”的慧心妙语可谓是水到渠成。可见,通过品读,学生获得了学习的主动权,也为知识的积累做了充足的准备。
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结合文章内容学习生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巩固、理解、品读生词。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让他们独立探索、大胆想象,感悟字词在具体环境中散发的魅力。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
二、个性品读句子,感悟作者情感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优美的语句,大多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如:《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通过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德国风景、风俗的特点。本篇课文的教学,我力图将“读”的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自始至终抓住文章的重点句引导学生边评边品,在尊重学生感悟个性的基础上进行导读。在教学第3自然时,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我采用了指名读、评读、齐读、想象读等方式,让学生充分感悟德国街道“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特点,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德国风情、风俗的欣赏赞美之情。
三、个性品读课文,感悟人物形象
语言情感是阅读的灵魂,凝聚着作者生命情致的作品需要读者主体情感的语言投注才能映射出它璀璨的光芒。在阅读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用“心”读书。如教学《“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文,在感悟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时,有学生说他是个关心别人、热情待客的人。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悟王熙凤的性格特点,我创设了一个情境:我演黛玉这一角色,学生演王熙凤这一角色,反复问我:“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然后我反问他们:“你知道黛玉妹妹几岁了吗?你知道他上过学吗?你知道现在他吃什么药吗?”学生一问三不知,才顿悟过来王熙凤不是真正关心黛玉,而是说给贾母听,做给贾母看的,
可见他是个有心机和机变逢迎的人。
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要借助品读这一形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语言情感,让学生在感悟、体验、揣摩、深究、品味中提升情感、意志、个性,净化、生长自己的精神世界。
2015年5月28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