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理论纵横 现代物业·现代经济 2012年第1l卷第4期 “9O后’’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现状调查分析 许帅 (浙江工业大学。浙江杭州310023) 摘 要:文章对浙江省在杭高校的“90后”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的结果进行整理分析。 针对“90后”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现状具有参与动机信念性与功利性并存,服务意向现实型与理想型错位和组织管 理精细化与粗放化矛盾的特点,从物质环境建设。组织运作模式。志愿文化建设等角度出发,探讨构建发挥高校志 愿服务育人功能的新举措。 关键词:90后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动机;人生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089(2012)04—0100一O4 The analysis of after the 90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 involved in he tpresent siu ̄iton investigation Xu shuai (Zh ̄iang University ofTechnology zhejiang Hangzhou 310023) Abstract:The article of zhejiang province colleges in hangzhou after he t90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 involved in hits investigation,and he results tofthe survey were finishing he analysits.After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 in 90 n ipresent situation has participation motives flai也sex and utilitarian coexist and service type and ideal type intention realiy ditslo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fine and extensi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flict,from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organization operation mode,voluntary culture construction,and SO Angle,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play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universiy tvolntueer service ofnew measures. Key words:after the 90 college students;volnteer uservice;motivation;human values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热心公益事业的大学生群体利用业 济类等不同类型专业,各学校各年级均抽取数量相当的学 余时间志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与帮助的一种活动方 生为样本。共发放4,000份问卷,收到有效问卷3,832份, 式,具有选择参与随意性,服务领域广泛性和精神文明 占总发出问卷的95.8%,其中男生2,293人,女生1,539 (见表1)。全部数据采用SPSS13.O进行统计与分析。 实践性的特点,是一项包含了服务他人、教育自我、优 人。2009级、2010级和2011级学生的所占比例基本相同 化社会环境三位一体功能的社会实践活动。 随着社会热议的“9O后”大学生成为全国各高校的 主体,在社会经济环境和成长条件巨大差异的背景下, “90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是否也随之变化,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基于大学生的思想 特征发展规律,问卷主要包含四个方面内容:“90后”大 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基本情况; “90后”大学生参与志愿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作用能否有效发 服务的动机: “90后”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与志愿服务参 挥,已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 与动机的关系; “9O后”大学生对志愿服务工作的满意 课题。为此,本文试图分析“90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 度。为了增强调查样本的代表性,笔者个案访谈志愿者、 务的基本情况、满意度和动机取向,并从价值观层面探 志愿服务的组织者、服务对象、非志愿者等参与志愿活动 讨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动机的主要影响因素,然后 的相关人员,进一步证实90后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现状的 困境与成因。 性别 年级 专业 针对性地制订相应措施来改进思想政治教育。 一、研究方法 此次调查以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杭州师范 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高校的2009级、2010级和2011级 学生为研究对象,涵盖了理工类、教育类、文法类和经 10O 男 女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文法类 理工类 经济类 教育类 59.8 40.2 31.8 35.7 32.5 14.4 69.2 8.6 7.8 — 许帅,“90后”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现状调查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l理论纵横_ 出,志愿服务的获知渠道窄是影响“9O后’:大学生参与度 低的主导因素,高校应加强志愿服务项目的宣传和动员, 以符合“90后”大学生行为特征、思维方式的方法拓宽宣 传渠道,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志愿服务的队伍中。同 (一)“9O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基本情况 1、参与度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建设和谐社会,推动人类文明,促 进时代进步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学生志愿者以其文化素 时, “90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程度低还因为担心影响 质高、服务意识强、工作效率优的特征成为我国青年志愿 学习、没有合适自己的项目和认为自己能力有限等与自己 者队伍的中坚力量。从各高校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群体年 的生活关切程度高的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大 级分布来看(表2),大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的志 学生凸显的唯我性制约了志愿服务的深入普及。 愿服务参与度大体一致,且参与度不随年级增加而变动; (二)“90后”大学生对志愿服务工作的满意度 从参与志愿服务的群体性别来看,男生对志愿服务表现出 在大学生对志愿服务工作满意度的问题上,我们从志 更多的参与热情。 愿服务的项目选择、活动组织、活动培训、资金支持、权 表2 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基本情况 利保障、奖励措施和社会效应等七个方面进行考察(见表3)。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男 女 调查显示, “9O后”大学生认为当前志愿服务工作存 经常参加 3.36% 3.33% 3.63% 6.93% 3.43% 偶尔参加 8.97% 12.61% 10.30% 2O.71% 16.03% 在多方面不同程度的不足:在项目设置上,各高校的被调 基本不参加 l2.66% 14.02% 13.72% 24.67% 16.62% 查对象普遍反映当前可供选择的志愿服务项目太少,缺乏 完全没参加 5.9O% 5.83% 5.77% 7.39% 4.09% 吻合服务意向的项目类型;在资金支持上,50.4%的学生 从表2可以看出,在是否参加过志愿者活动的问题 表示经费支持不到位,他们希望贡献自己的服务能力,而 上,1O.3%的学生选择了“经常参加”,有31.8%的学生选 不是主要贡献金钱,当前志愿服务存在很大的资金不足问 择了“偶尔参加”,还有4O.4%的学生“基本不参加”, 题,因此这样的情况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在权利保障上, 17.5%的学生“完全没参加”。由此可得,“90后”大学 44.5%的学生认为政府和高校主观上对大学生志愿者群体 生志愿服务的参与度并不理想,虽然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 的不够关心,没有制订和出台维护大学生志愿者权益的相 涉及环境保护、大型社会赛会、医疗捐献、帮困扶贫等社 应制度。另外,活动组织随意性大,奖励措施少和活动培 会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但长期坚持参加志愿者活动的 训跟不上也是受调研者认为阻碍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发展 “9O后”大学生仅占l0.3%,志愿服务文化在校园内没有 的关键因素。但是从总体上看,“90后”大学生对大学生 真正地蓬勃发展。 志愿服务事业充满信心,总体满意度为78.2%,社会贡献 2、影响志愿服务参与的因素 的满意度为62.3%。 关于影响“9O后 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的因素,我们 (三)“90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 设置了“无法及时获取志愿服务相关信息”、“认为自己 目前,国内学者研究认为大学生志愿者的参与动机与 能力有限”及“担心影响学习”等众多选项。从调查结 意愿主要包括自我实现、环境影响、社会责任、自我提 果可以看出,选择“无法及时获取志愿服务相关信息” 高、交往需要、利他等7个方面。基于这一理论基础,我 所占的比例最大,达到总数的30.4%,这一选择在理学类 们对该主题设计了封闭式问题(见表4)。 和工学类专业的“9O”后大学生群体最明显。有19.6%的 由表4可知,“9O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呈 学生选择“担心影响学习”,有19.1%的学生选择“没有 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其中自我实现动机所占的比例最高, 合适的自己项目”,有15.7%的学生选择“认为自己能力 其次是人际交往需求,仅有l2.4%的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 有限”,有7.5%的学生选择“就业压力大无暇顾及”,有 最终动力来自社会责任意识,超过一半的大学生是在意识 4.9%的学生选择“担心自己受到意外伤害”。由此可以看 到利人行为对自身发展有积极作用的前提下才投身公益事 表3 “9O后”大学生对志愿服务工作的满意度 志愿服务运作 对志愿服务工作的满意度 体系构成组分 非常满意 满意 比较不满意 非常不满意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总体评价 362 9.4 2637 68.8 735 19.2 98 2.6 项目设置 471 12.3 793 20.7 1,976 51.6 592 15.4 项目组织 976 25.5 1,425 37.2 984 25.7 447 11.6 项目培训 701 18.3 1,609 42.0 885 23.1 637 16.6 资金支持 559 l4.6 1,342 35.0 1,160 3O.3 77l 2O.1 权利保障 857 22.4 1。268 33.1 947 24.7 760 19.8 奖励措施 703 18.3 1,769 46.2 848 22.1 512 13.4 社会效应 1,54i 40.2 847 22.1 I.112 29.O 332 8.7 101 — I理论纵横l 现代物业·现代经济 2012年第11卷第4期 表4 、 “9O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 I 自我取向 1 人际取向 l 情景取向 利益取向 从众取向 利他取向 其他 人数 l 1265 l 835 l 498 395 157 475 207 『 比例(%) l 33.0 』 21.8 J 13.0 l0.3 4.1 l2.4 5.4 业,回报社会比例较低,参与动机愈来愈功利化。“90 响呢?本文主要从人生价值目标、实现人生价值的手段和 后”大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和社会变革较快的时代,快节 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三个维度展开研究(见表5、表6、表 奏的社会环境带来思想早熟、目标明确、行为独立等特 7) 。 质,渴望快速成长、成熟独立的意愿非常强烈。因此,通 在人生价值目标的选择上,“9O后”大学生选择“自 过参与志愿服务扮演、接触、了解社会各种角色,加快个 我实现”的比例最高,占31.4%,其次为“努力学习贡献 人社会化的进程成为“90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最主 社会”;在实现人生价值目标的途径上,80.7%的学生力 要动机。 求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个人的人生目标,其中60.2%的学 对于“你愿意参加何种志愿服务”,调查数据显示: 生在自己努力的基础上也积极争取别人的帮助;在人生价 意愿为“参加环境保护”的比例最高,占29.3%,其次为 值观的衡量标准上, “90后”大学生认为最能衡量一个人 “国际志愿服务”、“大型社会赛会”、“帮困扶贫”和 价值的因素依次是才能、社会贡献、金钱、成就、地位、 “社区城市建设”,“医疗捐献”所占比例最小。从服务 德行、知识、权利、名誉、其他。 项目的性质上看,以一定知识技能为背景的专业性项目符 从调查数据来看, “9O后”大学生表现出很强的独立 合“9O后”大学生的服务类型意向,这反映出“9O后”大 精神,注重实效,崇尚实干,目标明确。在自我价值和社 学生对自身作为高知识层次的人自我期望值较高。但是, 会价值上, “90后”大学生更倾向于前者,将人生价值的 也存在着“跟风”、“图新鲜”、“娱乐”等非理性参与 实现与自身利益和个人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但也有不少学 动机。此外,有l0.3%的学生选择“利益取向”,利益取 生的人生价值观掺杂着功利主义成分。人生价值观支配和 向的存在警示着以功利主义为追求会促使志愿服务目的异 指导人生实践,另一方面,人生实践制约和影响人生价值 化。 观。由此可见,“9O后”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和参与志愿 (四)“90后”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与志愿服务参与 服务的动机呈现出极大的相似性。在自我实现的人生价值 动机的关系 观引导下,形成自我发展、自我进步、自我探索的实践动 人生价值观是指主体根据自己的世界观生成的人生方 机取向,参与最有益于个体价值实现的志愿服务活动。 法论,是衡量人生活动所具有的价值属性的根本标准。科 学、合理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对一个人的发展至关重 三、讨论与建议 要。 (一)“90后”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现状的特点 在访谈中,笔者明显感觉出“9O后”大学生非常在意 通过分析研究我们可以发现,“9O后”大学生志愿服 自身的利益和发展,对于如何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也非常 务的参与动机和现状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但我们也应该 关注。尤其在利己的问题上,几乎所有的调查对象都表 清楚地看到,当前志愿服务运作体系正面临巨大的挑战, 现出不同程度的利己性,例如在“如何处理集体利益和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个人利益”的问题上,有56.4%选择“个人利益”。“90 1、参与动机信念性与功利性并存 后”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对志愿服务的参与动机是否有影 在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生成的“利益原则”逐 表5 “9O后”大学生的人生价值目标 I学本事赚大钱 为建立一个幸福家庭而做好铺垫 努力学习,贡献社会 顺其自然得过且过 自我实现 其他 人数 l 499 548 958 436 i,204 187 比例(%)l 13.0 14.3 25 l1.4 31.4 4.9 表6 “90后”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目标的途径 靠个人奋斗 自己努力,也争取别人的帮助 顺其自然 自己努力为辅,利用别人为主 人数 786 2,305 453 288 比例(%) 20.5 60.2 1l_8 7.5 表7 “90后”大学生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 才能 成就 社会贡献 德行 知识 地位 金钱 权利 名誉 其他 人数 759 376 609 345 284 356 502 241 211 149 比例(%) l9.8 9。8 15.9 9.O 7.4 9.3 l3.1 6.3 5.5 3.9 许帅,“9o后”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现状调查分析 渐在社会中得到广泛认同,效益最大化的价值导向渗入 第一,个人利益第二”的传统价值观。另一个方面,“9O I理论纵横● 三是加大资金保障。政府为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设 愿者的住宿费、通讯费、伙食费和培训费等。另外,政府 形式支持高校志愿者队伍开展公益活动,在校园中营造良 好的志愿服务参与氛围。 “9O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改变了“集体利益 立专项扶持基金,拓宽原先单一的资金支持渠道,解决志 后”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公民责任激励着他们在志愿服务 应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各种社会团体以资助、捐赠、合作等 时,关注这种责任行为对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双 重价值标准的影响下,“90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 机矛盾性愈发凸显。 2、转变组织运作模式,增强情感激励作用 在激励机制方面,建立个人、团队和项目三层激励表 系,内容包括:志愿服务意识和态度、基本服务技能、志 2、服务意向现实型与理想型错位 与其期望的项目类型相去甚远。环境保护和国际志愿服务 等热门的专业化项目受大量物资支持的客观条件制约较少 开展,而帮困扶贫、社区城市建设和医疗捐献等低运作成 在高校实际操作中, “90后”大学生参与的志愿活动 彰评定体系;在培训机制方面,制定常态化的培训管理体 愿者的权利和义务和紧急预案等;在考核机制方面,建立 志愿组织、志愿者、服务对象三方评估、审查和监督的考 核管理机制;在宣传渠道方面,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应共同 整合和利用信息资源,在“9O后”大学生关注度高的微博 和网站发布信息,宣传大学生群体适合参与的项目。 3、加强志愿文化建设,淡化个人利益观 校园文化是~种置身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中,密切联系 社会发展的文化形态。志愿文化是高校一直在培养和倡导 的校园文化,具有文化的辐射力、引导力、感染力和影 响力,是实现公民责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 育、道德品质教育等德育工作目标的最佳途径,有效改变 个人利益至上的扭曲人生价值观。第一,树立精神榜样, 邀请优秀志愿者个人和团队做事迹报告会,让学生了解志 愿服务的历程和参与志愿服务的动力等,通过榜样力量激 发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信心,激发“9O后”大学生志愿者 的主体意识。第二,弘扬志愿者精神,通过互联网、手机 和微博等大众传媒途径,宣传志愿者精神,感召更多的学 生参与到志愿服务事业中。第三,点燃志愿服务激情,定 期举办“服务技能讲座”、“志愿者论坛”、“志愿服务 体验日”,让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体验,交流服务经 验、提升服务能力、更新服务理念。 本项目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成为高校志愿活动的主角,形 成大学生志愿者个人意向与现实所提供的机会不吻合的需 求冲突。 3、组织管理精细化与粗放化矛盾 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在于一 套科学的运行机制,其中组织管理是重中之重。在志愿者 招募宣传方面,高校内部公益社团的宣传渠道缺乏合作互 通,宣传对象存在大量重复或遗漏的现象;在资金运作方 面,经费来源单一,缺乏主动向社会和企业募集志愿服务 所需资金的观念和能力;在项目培训方面,大多数志愿者 未经专业培训,不具备相应技能就直接上岗;在激励制度 方面,志愿者较少体验到组织给予的归属和尊重层次的回 报,即人性化慰问、关心与鼓励、公众的尊重、政府的政 策性支持等。当前志愿服务的组织管理粗放化,不仅降低 其运行机制的效率,还影响到志愿服务的质量,动摇志愿 者参与活动的热情,因此精细化管理势在必行。 (二)建议 1、加大物质环境建设,优化志愿参与氛围 志愿服务活动不等于免费服务,’需要大量的物资支 持。大学生志愿者作为依赖家庭经济支持的消费者,不具 备长期依靠自身条件参与志愿服务的能力,因此,志愿服 务事业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物质环境。 一参考文献: [1]北京志愿者协会.志愿组织的建设与管理[M].北京: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 [2]丁元竹等.中国志愿服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7. 是加大政策支持。现在的社会大环境对“9O后”大 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越来越有利,但是从普遍意义上看,长 期坚持做志愿者不是大学生的主流选择。因此,政府相关 部门要落实和出台更多的法律法规和优惠政策,扶持大学 生志愿者事业的发展,同时增强可操作性。将大学生志愿 服务经历和服务时数纳入工作经验中,与就业环节直接挂 钩,缓解就业压力,解决就业和志愿服务间的矛盾。 二是转变教学管理。实行学分制,将大学生志愿服务 纳入课程体系,与教学实践环节直接挂钩,将参加各类志 愿服务活动所取得的志愿服务工时折算成学分,修满学分 就可提前完成实践环节的学习。 一 1O3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