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完整word版)中国电影史试题1

来源:意榕旅游网
(完整word版)中国电影史试题1

中国电影史试题

第一题、名词解释(25分).

1、影戏(5分):3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人对电影的通用名称,实际上形象的反应当时电影创作

特点和电影工作者的电影观念。大多披着社会教化功能的外衣,创作原则以戏剧化冲突原则为基础,在环境中重指示性轻再现性,迎合市民欣赏趣味。

2、左翼电影(5分):指1933年到1935年底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组在上海开展的左翼电影运

动及拍摄的一批反帝反封建电影。早在1931年9月,左翼剧联就提出了电影要暴露帝国主义的侵略、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剥削以及国民党政权的压迫,描写工农群众的反抗斗争并指出知识分子的出路,1933年,由明星、联华、艺华等公司拍摄的约三十几部电影,都遵循了反帝反封建的制片路线,表现了工人、农民、妇女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斗争,代表作有:夏衍编剧、程步高导演的《狂流》、《春蚕》,沈西苓的《女性的呐喊》,孙瑜的《大路》,吴永刚的《神女》等.

3、国防电影(5分):指在“国防文学\"号召下提出的在1936年提出的电影创作口号及摄制的电影,旨在发起“一个最大限度地动员文艺上的一切救亡力量的运动”,主张电影工作者在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以电影为武器,更好地为抗敌斗争服务。受当时条件的限制,未能很好地解决理论和实践问题,但对电影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代表作费穆的《狼山喋血记》,沈西苓的《十字街头》,吴永刚的《壮志凌云》,袁牧之的《马路天使》等等。

4、十七年电影(5分):指1949到1966年,中国电影在继承三、四十年代进步电影和解放军革命文艺两方面传统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的传统与优势,开辟了中国电影的新阶段。在风格上,十七年电影主要的样式是戏剧式的,主要以革命的正剧为主,喜剧电影(如吕班的《新局长到来

1

(完整word版)中国电影史试题1

之前》、《未完成的喜剧》)、散文电影(如水华的《林家铺子》、谢铁骊的《早春二月》等)也有所发展,它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继承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艺传统,体现了现实性和时代感,注重人物形象塑造,造就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电影艺术家,然而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电影直接为政治服务,导致作品缺乏艺术生命力,没有深入去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很少借鉴外国电影的艺术成就,对电影本体的研究基本上没有展开.

5、软性电影(5分):1933年3月,刘呐鸥、黄嘉谟等人创办了《现代电影》月刊,刘呐鸥批评当时

的国产电影是“字多影少”。黄嘉谟提出电影应该“是给眼睛吃的冰淇淋,是给心灵坐的沙发椅”。刘呐鸥先后在《现代电影》发表文章,指责左翼电影是“内容偏重主义\"的“畸形儿”,认为是“充满枯燥而生硬的说教\",主张电影应“丝毫不代副思想”。发表《硬性影片和软性影片》,说“电影是软件,所以应当是软性的”。代表作《花烛之夜》、《化身姑娘》等.

第二题、举例题(15分).

1、“十七年”培养的电影艺术家(导、表、摄、美)及代表作(5分)

导: 崔嵬 《青春之歌》 表: 谢芳 《青春之歌》 摄: 聂晶 《小兵张嘎》 美: 池宁 《林家铺子》

2、列举3个第一次创作浪潮电影(5分).

《苦恼人的笑》 《雁南飞》 《小花》

2

(完整word版)中国电影史试题1

3、列举中国六代导演各2个(5分)。

第一代:郑正秋 张石川 第二代:蔡楚生 吴永刚 第三代:谢晋 崔嵬 第四代:吴天明 吴贻弓 第五代:陈凯歌 张艺谋 第六代:陆川 王小帅

三、简答题(20分)。

1、“十七年”中国电影各个时期的艺术特点(10分)。

①建国初期的第一次发展主要特点为:初步形成自己的风格,真实、朴素、充满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当时影片创作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大胆创造“提倡从纪录片基础上发展我们的故事片\影片结构比较自由,不很戏剧化.如《中华儿女》,情节发展的需要,场景转换自由。同时保持40年代后期各影视公司的艺术传统,拍制工农兵服务又据艺术质量高的电影作品《我这一辈子》。

②1956年前后中国电影的第二次发展大胆突破,1、向生活各个方面拓展,这一时期我国电影

延续现实主义道路前进,题材反映现实生活,更加丰富、深入。还反映了知识分子和资本家生活。2、艺术大胆突破,重新将镜头焦点对准人,塑造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物。大胆挖掘人情人性《芦笙恋歌》。3、风格、样式比较丰富多彩,对喜剧的大胆尝试,如:《祝福》。

③1959年50年代中国电影发展高峰,1、反应现实真实,将时代精神融入革命历史题材中。2、

创作方法与时代相一致。3、影片艺术质量普遍提高,新生力量迅速成长。

3

(完整word版)中国电影史试题1

2、昆仑,文华影业公司风格特点(10分).

昆仑:①忧患史诗风格影片的重要成就.

②在宽阔的时代背景下,借以表现人物的命运. ③对抗战这一历史磨难,痛苦和奋斗的记录. ④对战后现实的批判性也是这一时期的主题。 文华:①从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来把握历史探讨人生.

②象征,抒情,细节营造等手法来表现人物内心,这种创作倾向被誉为“灵 魂的写实主义”。

四、分析题(20分)。

1、分析第五代导演和第六代导演异同(10分). 第五代导演和第六代导演,

相同:主流的逆反心理,重视造型功能,隐晦含蓄的电影语言,第六代导演比第六代导演走的更远更夸张。

不同:第六代新城市写实主义,边缘性电影,样式突破。电影电视用非职业演员,对蒙太奇和传统手法的颠覆奇异变幻的造型,非线性的人物情节和走向,小人物的刻画。第五代导演历史的负重感,社会的责任感,关照人生的使命感,探索性电影,并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批判发展。

3、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特点有哪些(10分).

①、中国电影与其所处的时代生活和社会历史条件有着特别直接和紧密的联系。

②、中国电影的创造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的审美心理传统的深刻

4

(完整word版)中国电影史试题1

影响。

③、中国电影由于其产生过程中特殊的历史环境,使其与中国的戏剧和文学保持了一种特殊的关系。

④、与世界电影艺术和技术相比,中国电影的技术水平相对落后。 ⑤、中国电影各个艺术创作部门之间发展不平衡. 五:论述题(25分)。

简要论述《小城之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故事梗概

故事发生在90年代中旬,总是凄美的悲凉。也反映出当时时代的社会状态,男女主人公16岁时就是那么的相爱,然而父母的反对,使得终情人不能归属,多年后的偶遇却又是一次凄美的邂逅。然而造化弄人,女主人公有了丈夫,这个丈夫偏偏就是丈夫阔别8年的老朋友。最后女主人公选择了留在丈夫身边继续恪守妇道,章志忱则决定离开小城.这是现在电影作品中难能可贵的。电影的黑白色调将主题定在了老电影的行列,描绘出一幅,晕染开的中国画“淡淡哀伤\"的意象。 2。影片主题

玉纹的世界是一潭死水,志忱的到来掀起了一阵微澜,在层层涟漪过后,还是无可奈何地归复了平静。首尾循环的结构有力地控制住了时间,旁白的语调成了表面平静的象征.《小城之春》是朴素而又神秘的,它所体现出的中国古典情怀饱满而又丰溢。费穆曾说电影重要的是空气,无奈就是《小城之春》里的空气,它无所不在,弥漫开来变成一种叫做伤逝的东西。伤逝是一种面向永恒的东西,也是一种渐渐稀薄的东西,象一条失去源头的小溪,它不再活泼,期待复活不

5

(完整word版)中国电影史试题1

是它的属性,寂灭才是的必由之路。 3.视听语言

长镜头:典型的一段是戴秀为了迎接志忱到来而歌唱一段,这段长镜头的运用通过摄影机推、拉、摇、移改变画面构图,调整人物关系,避免蒙太奇的主观切割,多使用两人及多人镜头,避免主观变形镜头,单人近景、特写形成一种更开放、更整体性的空间感受。

慢动作:慢动作的运用,丰富了场面调度,利用横移的镜头,散点透视,营造出古典长卷使得气韵生动。同样是志忱到来当晚戴秀唱歌一段,导演只用一个长达1分40秒的长镜头来完成这场戏;配合人物走动。从而细腻表达了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及内心活动.

声音:影片对于声音的运用也是颇能体现中国传统的含蓄之美的。影片中许多镜头里人物常常一言不发,常用暧昧或热烈的眼神交流;而在非用对白不可的地方,影片也极力做到言简义丰,就像片中志忱和礼言相逢的那场戏,久别重逢的喜悦,激动也只是喃喃的两句“10年了\"做了了结。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