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3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二

2013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二

来源:意榕旅游网
 2013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二

考试时间:120分,满分:120分

第Ⅰ卷 选择题(50分)

一、基础知识。(16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攒动(cuán) 烂漫(màn) 犀利(xì) 随声附和(hâ) ....B.襁褓(qiáng) 粗劣(liâ) 黝黑(yǒu) 强聒不舍(guō) ....C.弥补(mí) 甲胄(zhîu) 磨蹭(câng) 忍俊不禁(jīn) ....D.哂笑(shǔn) 匿名(nì) 禁锢(gù) 踉踉跄跄(qià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错误最多的一项是( ) A.一代天娇,成吉思汉,只识弯弓射大雕。

B.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挡;另一方面,这合国民党拒绝签定和平谐定,有很大关系。

C.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D.江南的水田,你当年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篷蒿。

3.下列句子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友人惭,下车引之,远方入门不顾(照顾)。 .B.由是先主遂诣(拜访)亮。 .

C.朝晖(日光)夕阴,气象万千。 .D. 濯(洗涤)清涟而不妖。 .

4.下列短语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A.漫山遍野 朝晖夕阴 龙吟凤哕 蛮横粗暴 B. 变本加厉 仓皇逃窜 重蹈覆辙 眼花缭乱 C. 人迹罕至 心无旁骛 五彩斑斓 文化素养 D.广袤无垠 提高认识 编辑文本 聪明得很 5.下列古诗文默写与原文一致的一项是( ) A.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兴隆也。 B.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C.突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自云先世避秦时乱,帅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6. 下列加点词可以用括号中的词替换的是( ) A.今年春节期间,山西某地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耸人听闻)的假酒案。 ....

B.在创建卫生示范市的过程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市政府都(就)想方设法一一克服了。 .C.五岳之首的泰山,层层叠起,形成由抑到扬(欲扬先抑)的节奏感和\"一览众山小\"的高旷气势。 ....D.整幅作品气势宏大,清晰完美,已达到乱真的程度,不但形神兼具(形神皆备),而且又是黄金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7. 下列对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方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拟人) B.然而圆规很不平,先出鄙夷的神色„„(比喻)

C.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水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隐蔽?(反问

1

比喻)

D.我实在描写不出,只能借用白居易的两句诗“珠缨炫转星宿摇,花鬘斗薮龙蛇动”来包括了。(引用)

8.下列关于语文常识的的说法无错误的一项是( ) A.《醉翁亭记》 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的欧阳修的经典散文,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B.《昆虫记》的作者是法国科普作家法布尔一生专为昆虫写出的的十卷大部头的书,除了真实的记录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 C.《隆中对》选自罗贯中写的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成语“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就出自这篇课文。 D.《故乡》的作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选自他的小说集《彷徨》。“我”是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形象。

二、阅读《社戏》节选,完成9——13题

(甲)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着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乙)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 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 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丙)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也是的好戏了。 9.对选文中有关句子分析不当的是( )

A.“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抓住了颜色和动态的特点。

B.“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此句话从描写角度看是侧面描写说明了孩子们能干、机灵。

C.“偷我们的吧,我们的大很多呢。”表现了水乡农家少年大方、热情的特点。

D.“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句以动写静,从侧面写出了船行速度之快。

2

10.结合全文思考,作者描写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水乡美景和塑造江南水乡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A. 表现对农村生活和儿时小朋友的怀念。 B.表现农村经济落后,人们淳朴善良。

C.告诉读者江南水乡景美,人美,多到乡下旅游观光。

D.告诉人们儿时农村还没有收到工业文明的影响,环境优美。

11.对甲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第3句的“点”、“磕”、“退后”、“上前”等词生动地表现了少年们驾船技术的熟练。

B.上文有三处写到豆麦,都是为了说明夜气里清香的来源。

C.第三段中的“他”指的是“那声音”,“那声音”指的是第二段中的“歌吹”。 D.作者在第四段中用“果然是渔火”、“也不是赵庄”照应了第二段所写的“渐望见依稀的赵庄”、“料想便是戏台”的猜测。

12.对下列描写“我”心理活动的语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写出了我能和小伙伴们一起去看社戏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B.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描写船行驶速度之快,但我还以为船慢,反衬了我去看社戏的迫切心情。)

C.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写横笛的声音,写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写出了“我”陶醉忘我的心理。)

D.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我和平桥村的双喜他们没有共同语言,有思想隔阂,写出了孤独落寞的心情。)

13.(丙)段说“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也是的好戏”是因为( ) A.那晚的社戏演得特精彩,“我”久久不能忘记。

B.那时的豆,没有受到污染,真正的绿色产品,味道确实好。

C.优美的乡间景色,淳朴善良的民风,热情真挚的友情,自由自在,充满着无限童趣的乡间生活,让“我”留恋。

D.那时生活水平低,吃的不好又不能吃饱,所以觉得豆好吃;文化生活单调,所以觉得戏好看。

三、阅读《敬业与乐业》选段,完成14——16题

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冀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

3

外。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庄子说:“ ”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我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

14.下列四个选项中不是敬业的理由的是( )

A.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B.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C.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

D.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

15.选文中横线处应填的句子是( ) A.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B.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

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D.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16.对选文中划线句子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引用曾文正的名言,是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 B.论证了不敬业的危害,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C.论证了不敬业的危害,从正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D.运用了引证法,阐明了不敬业的危害。 17.可以做选文的结论的一项是 ( ) A.第一要敬业。

B.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 C.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D.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四、阅读《苏州园林》选段,完成18——21题

①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 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 ,讲究假山池沼的 ,讲究花草树木的 ,讲究近景远景的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

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②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回避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 ,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③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的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8、第一段中横线处应填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 布局 配合 映衬 层次 B. 布局 映衬 层次 配合 C.配合 布局 层次 映衬 D.映衬 配合 布局 层次

4

19. 结合语段,以下对“败笔”一词的解释最符合作者原意的应该是( ) A.影响整个字的一笔 B.文中写得不好的句子 C.园林设计上的欠缺 D.园林绘画方面的不足 20.选段所采用的结构方式是( )

A.分总 B.总分 C.总分总 D.层进式 21.划线句子中加点的词“这”指代的内容是( ) A.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 B.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C.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D.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的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 五、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22——25题。

[甲]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保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苏轼

[乙] 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22.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天上宫阙 B、我/欲乘风归去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相与/步于中庭 23.下列对乙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2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25.甲诗描述了秋天的景色,下列四首诗也写了秋天的景色的是( ) A.《月夜》(刘方平) B.《商山早行》(温庭筠) C.《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D.《滁州西涧》(韦应物)

第Ⅱ卷 表述题(70分)

六、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26——28题

为人大须学问

唐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朕向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书内。古人云‘不学业,墙面,莅事惟烦。’不徒言也。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注释】①大须学问:很应该学习与求问。②君臣父子:指君臣父子之间的相处原则。③墙面:面对墙壁(一无所知)。④莅事惟烦:处理事情只会麻烦。

2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朕向为群凶未定 向: ②不暇读书 暇: ③比来四海安静 比: ④唐太宗谓房玄龄曰 谓: 27.翻译下列句子为现代汉语。

①为人大须学问

5

②躬亲戎事。

③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28、唐太宗认为不读书的后果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这对我们有何启示?

七、 阅读《汉字之美》,完成29——32题

汉字之美 李倩

日本人向来自负,但在中国文学面前却格外地谦恭。他们不但在本民族的文字中拼命汲取汉字的精髓,还一次又一次煞有介事地举办中日文化友好交流——其主角便是汉字的书法作品,据说日本民间曾对汉字选美,夺魁的是“梦”字,入选佳丽还有“雪、柔”等等。日本人对汉字的狂热痴迷可见一般。汉字的音、形、义皆具独特魅力,足以让每一个接近她的人心旷神怡、浑然忘我。

她的发音变幻莫测,极富音乐性。四种声调再加轻声、变调之类已够复杂,还得讲究轻、重、缓、疾,抑、扬、顿、挫。这里的学问深着呢!同样一篇文章,有人读得铿锵有力,有人读得平淡无奇,有人读得悦耳流畅,也有人读得含混不清。要让听者从你的嘴巴中听出汉字的美,还真得请你下一番功夫。

曾亲耳聆听过一位著名话剧演员朗读戴望舒的《雨巷》,那绝对是一次痛快淋漓的享受;那平缓的语调娓娓引出泛着暗淡灯光的朦胧小巷,那略显惆怅的沙哑是对如烟往事剪不断、理还乱的追忆,那若有若无的哽咽更勾起多情人心灵深处早已尘封的往事,一诗读完,听者不禁泪水涟涟„„

汉字的形美同样不可抗拒。历代优秀的书法家粲若繁星,各具风采。王羲之,飘逸俊朗;颜真卿,粗犷豪放;柳公权,华美灵巧„„名山大川如果少了书法家们的题词就让世人少了一分敬仰,小桥流水倘惹有名家的“墨宝”则会因此声名远播。难怪各旅游景点在宣传手册上都忘不了写上“XX年间,大书法家XXX见此佳景,豪兴大发,泼墨挥毫,写下XXX几个大字”之类的语句。我的家乡盱眙有一处本不出名的小山,亏了南宁书法家米蒂的题字“第一山”,近年来竟有不少外地游人慕名而来,让小县城颇有几分自豪。

形形色色的美术字更为汉字的形美推波助澜。歌手江涛的MTV作品《创造》,用电脑设计出的歌词字体独树一帜,很有个性。这些字或扁或圆,亦庄亦谐,动静相宜,错落有致,千变成化,精彩纷呈。古老的中国汉字镀上了现代科技的光辉,更魅力四射。

汉字的形与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足以让稍有想象力的人展开无尽的遐思:“笑”字,活泼可爱;“哭”字,愁眉苦脸;“巍峨”,山的高大顿显眼前;“妩媚”,少女的娇颜潜入心底。难怪中国人爱将“字画”连在一起,汉字本来就是可以入画的。

文化层次的不同,人生阅历的不同,对汉字字义的理解随之不同。我看《红楼梦》与文学家看《红楼梦》的感受肯定不一样,这也就是为什么同样的文学作品,有人推崇备至有人却视若粪土的原因。平常的一句话,如“你是个大坏蛋!”可能是孩子的童言无忌,也可能是情侣的亲密调侃;可能是路人的厉声痛斥,也可能是某君良心发现后的深深自责。细细品来,汉字的义真及奥妙无穷。

汉字之美,还美在她只对真正爱她、懂她的人撩开自己神秘的面纱。你看成千上万个汉字就像成千万个小魔块,在语言大师的“点化”下,忽而成了惊世骇俗的不朽巨著,忽而成了清新隽永佳美文,忽而是浅吟低唱,忽而是疾风骤雨,忽而是行云流水,忽而是欲说还休„„而我们,正是被这些小魔块们深深吸引,才会“沉睡不知归路”,才会“为伊消得人憔悴”啊! 夜深人寂,挑灯夜书。会心之处,不觉莞尔。

29.本文向我介绍了汉字的美,读完文章,你认为汉字之美,美在何处?(3分)

30.第三自然段描述了“我”聆听一著名话剧演员朗诵《雨巷》的经感受,这是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6

31.举例说明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4分)

32. 在文中作者写道“我的家乡盱眙有一处本不出名的小山,亏了南宁书法家米蒂的题字“第一山”,近年来竟有不少外地游人慕名而来,让小县城颇有几分自豪。”这正应了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哪句诗?能否从课文中学过的一个例子来佐证? (4分)

八、(2分)

33.请将下面一句话,用正楷或行楷抄写在田字格内。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四、写作。(40分)

题目: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请以孔子的这句话为话题,或写一个人,或记一件

事,或表达一种观点。

要求:1.题目自拟。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如果需要,请用“XXX”代替。3.字数不少于600字。

提示:命题者倡导朴实的文风。

7

8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