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议论文中的“情”与“理”
作者:石玉珍
来源:《成才之路》2010年第02期
高考完毕话高考,高考作文历来备受人们的关注,几家欢喜几家愁,高考作文的成败,牵动了师生们的心,也引发了我的几点思考。
一、 考试要求对真情实感的重视
在近几年的作文补充说明中,都对“情感真挚,思想健康”作出了如下规定:“文章表达的感情是作者真实情感的流露,且符合情理,与文章的内容和谐一致,视为感情真挚。”例如2008年全国卷1与四川卷都不约而同地呼应抗震救灾的社会热点,这要求考生只有以真诚的心灵拥抱社会,写作才有广泛的空间。另外,高考命题关注考生自我生活的倾向也非常明显,如2009年天津卷的“我说90后”和北京卷的“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突出了言说者的自我主体,突出作文与自我人生阅历、生命体验的真实对话。可见,写出真实的自我,彰显鲜明的个性,彰显我们对生活的真实看法和情感,这不仅是考试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同时,精彩纷呈的高考优秀作文也启示我们:写作既不能离开理性的思辨、深刻的哲理,也不能脱离真情实感的表达。然而,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很多时候却存在着这样一些误区。
二、 作文教学中的误区
(1)记叙文抒写虚情假意,矫揉造作。“为赋新词强说愁”,在写作中,有些学生为了“以情动人”不择手段,弄虚作假,甚至编出双亲下岗,身患残疾等悲惨故事,想换取高分,却往往弄巧成拙。其矫揉造作的文风,使评卷者痛下“杀手”,给出低分,以示警戒。这样一来,又使学生不敢轻易提笔写记叙文,害怕情感抒发失当,于是致力于议论文的写作。以为议论文的写作注重结构、技巧,比较容易把握,从而又使作文陷入了另一个误区。
(2)议论文一味追求形式,忽略情感。“记叙文以情动人,议论文以理服人”这是我们对于作文教学的普遍性认识,教者在议论文的结构技巧、说理方式的训练上,可谓煞费苦心,也收获颇丰。因为这些训练对议论文的中规中矩是非常有效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大部分学生也能较为熟练地运用几种常见的议论文结构方式、一些常用的说理方法,能写有模有样的议论文了。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这样的议论文便成了新八股,陷入了“套板反应”,便只能说是作文教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学上的“偷懒”!在教学中,只注重了“理”的阐述,而忽略了“情”的表达,没有认识到真正有血有肉的文章,它首先应当是情感的载体。情和理的分离势必导致说理的空洞,或是人云亦云,那么,没有真情倾注的说理怎能激浊扬清?
(3)“情”与“理”分离的原因。①从学生方面来看,有着生活与作文的矛盾。相对单一的生活使学生在写作时缺乏情感的挖掘,因而无法张扬自己的个性。当代学生生活的弊端,主要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终日只在校园家庭两点一线之间作机械平面的穿梭,生活的相对贫乏和高考作文对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要求产生了矛盾,提笔写作便难免说理的空洞化、模式化。②从教师方面来看,过分强调议论文的“以理服人”。在教学上只注重教给“规矩”,让学生带着“镣铐”跳舞。殊不知,只强调写作的条条框框,容易束缚学生的手脚,对那些喜欢文学或是有些文学天赋的学生更是如此,使他们跳不出属于自己的舞蹈。陈词滥调只能让人生厌,动辄古代文化名人、当代道德楷模,也让阅卷者视觉疲劳。高考作文期待清新自然的文风。作文就是说话,议论文的说理也离不开真情实感的表达,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三、 “理”和“情”的结合
(1)晓之以理。①选择一种恰当的形式。恰当的形式,应当是在“规矩”之外的适当延伸。熟练地掌握几
种常见的论证结构:总分式、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再加以选择、组合、创新,按照一定的章法排列,注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段落和层次、过渡与照应。灵活驾驭结构,体现的是思路的清晰。②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要使说理透彻、生动,就要灵活使用多种论证方法:引用、举例、比喻、对比、归纳。时而条分缕析,时而推断归纳,时而旁征博引,时而借古喻今。让语言灵动起来,让思维活跃起来,显示出思想的深度。③积累典型真实的素材。不要舍近求远,最动人的素材可以在自己耳闻目睹的生活中,真情感人,有时胜于名人名言;无须舍小求大,名人热点、重大新闻自然重要,但平凡人生也可入题,一滴水见世界。要拥有自己的“一滴水”:最忌人云亦云,新鲜的材料,才能在万千文章中脱颖而出,吸人眼球!
(2)动之以情。①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情感。为文必先养情,培养情感,就是要培养热爱生命的情感,只有大爱才能造就大心,只有大心,才能生成大情;培养情感,就是要培养热爱细节的情感,往往生活细节都带有一种普遍性,抓住了它,也许就抓住了生活,在微观中显现宏观;培养情感,还要培养当下的情感,接受当下、面对当下、珍惜当下,最健康最美丽的情感就在身边;培养情感,更要培养良好的心态,心态好不好,决定一个人对外界的善意多不多,有了善意,才能正确看待生活中的顺与不顺。②教会学生捕捉情感体验。语文的本质,就是生活,我们不能只看到学生生活的相对贫乏。罗丹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既可以有直接的情感体验,也可以有间接的情感体验。A.直接情感体验。学生的生活,展现为一个认识世界,认识自然和认识自我的经验历程。生活常常因司空见惯而被忽视:饮食起居、邻里亲情、校园哀乐何尝不能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成为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只要有一双慧眼,生活中便有采撷不尽的素材。用心聆听、体会、思考,用心捕捉、挖掘、延伸,就抓住了生活的契机。B.间接情感体验。生活的一大内容是读书,约翰。卢保克说:“书籍所赋予我们的思想比现实生活所赋予我们的更加生动活泼。”中学生的生活实践虽然少于成年人,但他们可以间接地从书本中汲取人生体验,从书本中发现世界,从而更深入地思考人生。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才会让作文克服浅薄庸俗,克服模式化。
怎样调动情感体验?融入生活,关注生活,让学生在平凡的生活中也能发现美、感受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应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从身边的人和事写起,努力用情感打通学生的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和心灵世界,触动学生的精神需求。平时则要让学生多阅读、写感悟,摘抄阅读内容、反思阅读过程,在阅读中拓展思想的深度,涵养丰沛的情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应当指导学生在借鉴和化用中得到超越和创新。 (泸溪县第一中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