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周,郯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双目,思食鹿乳。郯子乃衣鹿皮,往深山群鹿之中,取鹿乳供亲,猎者见而欲射之,郯子俱以情告,乃免。有诗为颂:
诗曰:亲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知止堂解说】鹿乳奉亲
郯子是春秋时期郯国的国君,据古书记载,郯子出身有普通农民家庭,是个独子。但是父母却没有放任溺爱,而是严格管教,注重培养孩子美好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郯子的贤名不胫而走。人们慕名而来,纷纷拜郯子为师,学知识,学做人。有的人为了求学的方便,干脆就在这里住了下来。孔予也曾经来此住过一段时间,接受郯子的教诲。当时孔子27岁,韩愈《师说》中“孔子师郯子”这句即于此。人越聚越多,郯子的家乡由乡村变成了城镇,又由城变成了邦国,就称作郯国。当地的人们都一致推举郯子做了郯国的第一任国君。
这又是一个以孝治国的仁君。郯子治郯讲道德、施仁义、恩威有加,百姓心悦诚服,使郯地文化发达,民风淳厚,一些典章制度都继续保持下来,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这也应验了“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大学》)。
今天坐在教室里听课的孩子,也有胸怀大志,长大想成为政治领袖的,那就请记住这个故事,现在对父母尽孝,将来以孝治理一方,造福一方百姓。 行文至此,忽想鹿乳是否真有药效,可惜在百度上搜索,没有找到一丝线索。不过我想,故事是用来劝人行善的,至于像鹿乳这种难求的东西做药,大概是后世文人增加的一些佐料,以增强故事的吸引力吧。今天也不会真有眼科医生给病人开这味药吧。 (文:知止堂义工老师 胡晖莹)
==博客原文== 《二十四孝图》图文解说之八:卖身葬父
原文:汉,董永家贫。父死,卖身贷钱而葬。及去偿工,途遇一妇,求为永妻。俱至主家,主令织布三百匹,始得归,妇织一月而成。归至槐阴会所,遂辞永而去。有诗为颂:
诗曰: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织布偿债主,孝感动苍穹。 【知止堂解说】卖身葬父
24孝的故事是不能当历史教科书来看的,其中的一些故事借名人或是神仙来说事,其实是教化的一种手段,比如这个事故中出现了仙女,如果你非得从“科学”的角度和我较真,那我只能承认这个“荒诞的故事”只不过是后人编出来劝人行孝的,因为世界上没有人看到过仙女。
孝子董永感动了仙女,而今天的孝子可以感动全中国。我们经常在媒体上看到全国各地评选出的感动人物中不乏孝子的身影。
今年3月,看到一则新闻,南通大学有位叫张梅琴的女生,荣膺“中国好人”、
“中国十大孝子候选人”等称号。张梅琴是扬州市邗江区公道镇人,养父在张梅琴13岁时半身瘫痪,她不弃不离挑起生活重担,虽找到亲生父母,仍留下照顾养父,上大学的她坚持打工挣钱为养父看病周围的人被她孝敬长辈、自强不息的精神感动,主动帮助他们,她来南通上学后,她瘫痪的父亲就是交给邻居来照顾的。 仙女帮助了董永,好心人帮助了张梅琴,于是我想,故事中的“仙女”代表的不正是我们这个社会中一切善良、美好的力量吗? (文:知止堂义工老师 胡晖莹) 《二十四孝图》图文解说:芦衣顺母
原文:周,闵损,字子骞。早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闵损,衣以芦花。一日,父令损御车,体寒失鞭,父察知其故。欲出后母,损曰:“母
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后母闻之,卒悔改。系诗颂之: 诗曰: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知止堂解说】芦衣顺母
在离婚率节节攀高的今天,这个故事更具有现实意义。
后母虐待,一般人心里总是记恨着,但是闵子骞不是这样。当父亲为了他要休了后母时,他没为自己的“解放”而欢呼,更不要说睚眦必报了,他选择了宽恕。他的宽恕不仅是对弟弟的爱(兄道友),更是“孝”的体现,他成全了上一辈的幸福。闵子骞的行为足以成为表率。结局是美好的,在他的感化下,后母改正了错误。
故事结束了,不过,我还在想,如果遇到后母冥顽不化怎么办呢。放在今天,我想是会有办法的,我们还有法律途径不是吗?
如果有一天,不幸遇上了这样的后妈/爸,也许可以像闵子骞那样,学会宽恕别人,给别人一定改过的机会,给自己一次幸福的机会。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弟子规》) (文:知止堂义工老师 胡晖莹) 为母埋儿:《二十四孝》中的孝慈难题 郭巨,东汉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温县(今河南温县)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 《为母埋儿》
[汉]郭巨,字文举。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子可再有,母不可复得。 ”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金上有字云:“天赐黄金,郭巨孝子,官不得夺,民不得取。 ”
郭巨思供给,埋儿愿母存。 黄金天所赐,光彩耀寒门。
《为母埋儿》,又名《为母弃儿》等,讲述了孝子郭巨的孝行。此为《二十四孝》中第九则故事。不过对于这则故事,历史上也是褒贬不一。 故事
郭巨为母亲要舍弃儿子
汉代有个叫郭巨的人,或说是今山东长清县人,或说是隆虑(今河南林县)人,或说是温县(今河南温县)人。当年分家产的时候,他把家产都分给了两个弟弟,自己守护着母亲。他年老的娘双目失明,生活贫困。而他的家里还有一个少妻和不满一月的幼儿。巨母非常宠爱幼孙,吃饭时自己舍不得吃完,让孙子吃。于是,郭巨与妻商量,要埋掉儿子保母亲,把家里的粮食都给母亲吃。 是夜,夫妻忍痛抱着儿子走向村外的荒山上。这山上长满了锋利的茅草,天黑路陡,两人拉着茅草拼命往上爬,心里又急,爬到半山腰,双手已鲜血淋淋,把茅草都染红了。到了山冈,郭巨便开始挖坑。挖着,挖着,只见眼前一片金光闪闪,露出了一只金元宝。他俩深感老天保佑,将元宝拾起回家,不再挖坑了。郭巨当日赶到县城银楼去换银两,银楼老板见一个乡下人拿来一只十多两重的金元宝,心想一定是来路不明,不让他走,还把郭巨拉到县衙门。县太爷认为这件事不同一般,一定要查清事实。当即亲自审堂,叫郭巨如实招认。郭巨将事情经过一一禀告县老爷。县老爷看到这只元宝金光闪闪,看了又看,恨不得变为自己的。县老爷将这只金元宝底部的污泥抹去,发现上有“郭巨埋儿天赐金”七个字,吓得脸色煞白,这是上天之命哪个敢违抗?只得将金元宝还给郭巨。
不久,县太爷将郭巨如何孝敬母亲和得金元宝的事,上京城向皇帝奏本,于是皇帝就封郭巨为孝子。可以当官。以后那座山也改名叫郭孝山。郭巨死后,人们就在山上建造了一座“孝子庙”。直到现在郭孝山所长的茅草有一片是红色的,据说就是郭巨夫妻俩的鲜血染红的。
衍生
孔子厚葬友人母亲
历史上,晋朝干宝所著《搜神记》也记载了这个故事,内容与《内邱县志》大致相同,只是在郭巨的家庭上有不同之处。《搜神记》中说:“巨史弟三人,早丧父。礼毕,二弟求分以钱两千万,三弟各取千万。巨独与母居客舍,夫妇佣赁以给公养。居有顷,妻产男。巨念举儿妨事亲,一也;老人得食,喜分儿孙减馔,二也,乃于野凿地欲埋儿,得黄金一釜。”从这里可以看出,郭巨家原来并非穷到要饭的地步,只是因为兄弟分家,他才贫穷下来。
这则故事听上去有些荒诞,但是一个孝子的深情跃然纸上。当在孝敬母亲、关爱儿子的天平上只能倾斜一方的时候,他选择了做孝子,而舍弃了做慈父。此故事又重复地申说一个主旨,即行孝是会感动天地的,是会获得好报的;在挖地获得黄金一釜之后,既不用埋儿,又可以孝养老母,一个难题因孝而产生,也因孝而圆满解决。
此故事虽然有些荒诞,但是对于今人未必没有启示。如今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孩子是家中的“皇帝”、“宝贝”,父母对孩子甚至做牛做马都可以,但是往往把年迈的双亲、包括夫妇双方的四位亲人冷落了。当然反过来也不能只是为了老人一头,而忽视孩子。因此忙忙碌碌的现代人,要寻找一种智慧来求其平衡:既对父母不失其孝,又对孩子不失其慈。这也是一道不易解的难题。
郭巨埋儿养母的孝名名扬四海,家喻户晓,后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流传至今。孔子也有类似对母亲和对儿子天壤之别的故事,而且还是朋友的母亲。据记载,孔子独子死去,棺只有一层,有棺无椁。而其友母死后,孔子则送厚棺椁,有内外两层。 遗迹
孝堂山祠堂保存汉唐游人题记
而山东省长清县的孝堂山相传是郭巨故里,据传“郭巨埋儿”的故事就发生在
这里。
孝堂山,其实是一座高约30米的土山,古代曾称作巫山。因为这里有一座石祠郭氏祠堂,即东汉孝子郭巨的墓祠,因而自南北朝以来,这座土山就著称于世,且山名因之更名为“孝堂山”。
先看其祠堂结构,有关材料说:石祠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面阔3.8米、进深2.13米,高2.63米,墙厚0.2米,全部用青石砌筑而成。屋顶两面坡的石板刻出脊背等形状,作单檐悬山顶式。前面正中置八角形石柱,高86厘米,上下端刻成斗形,与后墙间置跨度2.13米的三角石梁,负载着重达20多吨的屋顶,并将石祠分为东西两间。就祠内题记和画像风格判断,建筑年代约为公元一世纪,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建筑之一。
再看此中的文化层积,有关材料介绍:祠的各种建筑构件上雕刻有垂帐纹、菱纹等简朴的装饰,石壁和三角形石梁上还雕刻有精美的图画,内容包括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天文星象以及朝会、出行、迎宾、征战、献俘、狩猎、庖厨、百戏等,十分丰富。雕刻手法多采用平地线刻法,风格劲利,在汉画像石中独具一格。
祠内还保存着许多汉唐以来的游人题记,其中最早的是东汉永建四年和永康元年的两则题记。在石祠的山墙外侧,刻有北齐武平元年陇东王的《感孝颂》,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书法艺术价值。
郭巨墓祠由于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所以自宋代著名的金石学家赵明诚把它录入其著作《金石录》后,后人又多有著录。虽然有关建筑的确切年代仍是千古之谜,至今众说纷纭,但依然是研究我国建筑史的宝贵实物资料。 另外,孝里镇曾举办“孝里镇十大孝子”评选,由此也可以说明一个地方的文化传承是如此绵绵不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