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 优先发展教育
努 力 实 现 教 育 现 代 化
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
一个伟大民族必然人才辈出,一个强大国家必然教育发达。因为,人才是伟大民族的支柱,教育是国家强盛的基石。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努力实现教育现代化,提前实现教育现代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了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令人鼓舞,催人奋进。
一、关于《规划纲要》总体战略的三点认识
《规划纲要》文本主要包括总体战略、发展任务、体制改革和保障措施四个部分。我是从事现代化研究的,侧重战略研究。这里谈谈对《规划纲要》总体战略部分的三点认识,供大家指正。
1、战略目标具有先导作用
《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它要求未来10年要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和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系。《规划纲要》提出的战略目标具有三个特点。
首先,战略目标体现国家利益。因为它是教育发展的国家目标而不是教育部门的工作目标。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目标,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是一个社会目标,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也是一个国家目标。这些目标是从民族复兴和国家现代化的战略需要出发提出来的,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精神,体
1
专题六 优先发展教育
现这届政府的理念,符合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其次,战略目标符合历史经验。《规划纲要》提出在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比我国2050年左右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国家目标提前约30年。根据《中国现代化报告·2010》的测算,如果按1990~2005年的年均增长率计算,中国有可能在2040年前后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提前1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如果是这样,中国教育现代化目标比国家现代化目标仍然提前20年左右。根据世界现代化300年的历史经验,后发国家采用教育优先发展模式具有很多成功案例。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不仅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而且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度超前实现教育现代化符合历史经验和时代需要。
其三,战略目标具有一定示范和先导作用。根据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现代化具有进程不同步和分布不均衡等特点,不同领域和不同地区的发展是不同步的。《规划纲要》提出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对于其他领域和不同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具有一定示范和先导作用。
2、五个原则符合教育规律
根据《规划纲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我们理解,这个工作方针可以看成是未来1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工作原则。
首先,教育优先原则。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符合世界现代化300年的历史经验。在过去300年里,大约有5个后发型国家,通过采用教育优先发展模式,成功赶上或超过先发型国家,实现现代化。它们分别是美国、德国、爱尔兰、芬兰和日本等。
其次,育人为本原则。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2
专题六 优先发展教育
其三,教育创新原则。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动力,符合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发达国家的教育也在不断改革和创新,不断寻求与国家需求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教育新模式。
其四,教育公平原则。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符合中国新时期的基本国情和社会需求。目前,中国社会比较关心的问题之一是教育公平,当然教育普及也很重要。
其五,优质教育原则。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符合教育发展规律,适应中国的社会需求。提高教育质量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的愿望,更是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
这五个原则符合教育规律,符合世界经验,符合中国国情,符合社会需求。
3、三个跨越有望载入史册
如果《规划纲要》能够在广泛采纳真知灼见的基础上进一步精练和完善,并实施和实现战略目标,那么,它的“三个跨越”将载入中国教育发展历史,中国教育事业将翻开新的一页。
首先,教育发展阶段将实现从教育面向现代化向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跨越。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这是过去20多年的教育方针。如果《规划纲要》通过并实施,那么,中国教育就会从面向现代化走向实现现代化,这是教育发展阶段的一次跨越。
其次,教育发展理念将实现从扩大教育规模向提高教育质量的战略跨越。在很长一段时期,教育发展的基本观念是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育入学率和升学率。从重视规模向重视质量转变,是教育发展理念的一次跨越。当然,提升高中和大学普及率仍然是一个重要任务。
其三,教育工作重点将实现从普及义务教育向促进教育公平的战略跨越。在过去数十年里,普及义务教育始终是我们的工作重点之一。目前,中国义务教育已经基本普及。从教育普及到教育公平转变,
3
专题六 优先发展教育
是教育工作重点的一次跨越。
二、关于《规划纲要》文本修改的两点建议
《规划纲要》文本公开征求意见,一方面可以提升《规划纲要》自身质量,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性;另一方面可以凝聚社会共识,动员和吸引社会力量支持教育发展。教育事业涉及千家万户和子孙后代,不同人对教育的理解和期待有
所不同。这里提两点建议供讨论。
1、工作方针可以进一步提炼
《规划纲要》提出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二十字”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它的思想是好的,内容是好的,但形式上不够精练,可以进一步凝练文字。“优先发展、改革创新”与教育改革和发展存在文字重复。在一定程度上,改革的实质是一种创新,是一种制度和观念的创新。不同类型教育的工作方针可以各有侧重。例如,基础教育的工作方针主要是优质和公平,高等教育的工作方针主要是创新和优质,职业教育的工作方针主要是优质和创新等。
2、改革步伐可以再大一点
《规划纲要》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规划纲要。在改革方面,思想可以再解放一点,步伐可以再大一点。例如,高等教育可以先行试点,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如理事会制度、董事会制度、校长选聘制度、校长责任制度和教授治学制度等,真正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
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教育现代化不仅包括教育方式、方法和内容的现代化,也包括教育结构、制度和观念的现代化,还包括教育投入、教学条件和师生待遇的现
4
专题六 优先发展教育
代化等。以教育投入为例,2006年发达国家公共教育投入占GDP比例平均约为5.4%,世界平均约为4.6%,中国约为3%;中国教育投入比例距离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仍然有较大差距。由此可见,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解放思想,需要加大投入,需要真抓实干,需要群策群力。
每代人有每代人的责任和使命。努力实现教育现代化,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承担一份责任,共同推动中国教育现代化。
摘自:《光明日报》2010年3月16日
教育问责要“问真责”、“真问责”
赵仁伟、张晓晶
新华网北京3月11日电(记者赵仁伟、张晓晶) 为什么教育经费保障政策得不到落实?素质教育改革为何步履维艰?许多教育禁令为何成一纸空文?全国两会上,许多代表委员连连发问。全国人大代表张志勇建议,完善教育问责机制,以保障教育改革向前推进。这一建议得到许多代表委员的共鸣。
何为教育问责?就是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府规章制度,制定科学的教育政绩考核和执法监督检查机制,由上级政府组织人事、监察等部门对不作为、乱作为的下级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进行问责,对相关人员的失职渎职行为进行追究。近年来,群众对教育事业不满意,教育问责机制不完善、现有制度落实不认真是关键原因之一。
推行教育问责机制,首先要“问真责”,也就是明确哪些是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承担的责任。比如,地方政府对教育的财力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教育部门对抓好规范办学、减少课业负担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责任,学校对开齐开全国家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责任,这些应该成
5
专题六 优先发展教育
为考核和问责的硬指标。
以教育投入为例,在一些地方,教育事业发展状况在对政府考核的盘子中占比很低,一些地方政府领导觉得教育投入大、见效慢,在自己任期内出不了政绩,教育投入成为“无伤大雅”的“软指标”“软任务”。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强化各级政府依法治教的责任和义务,使之成为考核政府、奖惩干部的硬指标,对落实不力的严厉问责。
近年来,一些地方也有教育问责,只不过问的是升学率、考试成绩、升入重点大学人数不达标等责。这种乱问责,偏离教育改革方向,违背教育发展规律,误导广大公众,只能对教育事业带来伤害。
其次要“真问责”,动真格,不能走过场。当前,教育行政部门缺乏执法监督力量,仅靠教育督导方式进行监督。但即使如此,教育问责依然可以有所作为。2008年以来,山东省推行素质教育改革,已经有30多所学校因违规办学受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处罚。3月8日,寿光一中、寿光现代中学、诸城一中等三所学校因寒假违规补课被处罚。事实证明,这种动真格、“真问责”的做法,让违规办学行为得到及时追究,规范了办学秩序,增强了教育部门的公信力。
正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完善监督问责机制,强化对政府落实教育法律法规政策情况的督导检查。以此为契机,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尽快出台完善教育问责机制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明确教育问责的主体、对象、内容、处罚类型、申诉与处理等,遏止教育领域的不作为、乱作为现象。
削峰填谷办不出人民满意的教育
陈玉琨 《文汇报》
在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只是改善相对薄弱的学校校园校舍设施设备是远远不够的,
6
专题六 优先发展教育
其关键还在教师——只有师资水平的相对均衡,才能实现校际之间办学水平的相对均衡。为此,有不少人想到了教师与校长的交流制度,如江苏省最近就拟将通过立法,推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在一所学校任教6年必须轮岗的规定。
促进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区域的均衡发展,推动教育公平,这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价值选择。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也正因此,正在征求公众意见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实行县(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
但事实上,通过教师队伍的流动实现义务教育均衡,这是一个很值得重新研究的措施。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削峰填谷的低位均衡的模式,它以现有的优质教育资源,即资源存量向薄弱学校转移为主要特征,也有抬高底部的高位均衡的模式,它以不断创生新的优质教育资源,促进薄弱学校更快发展为主要特征。
确实在国际上,有些国家也实行了教师定期交流的制度。然而,并没有证据可以证明,这一举措提升了学校整体的教育水平。
显而易见的是:优秀教师在不同学校的交流,在总体上并没有增加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的总量,只不过是他们在不同学校之间的重新分配。而且,在这个学校是优秀教师的,到了另一所学校未见得一定也能成为优秀教师。事实表明,这种“交流”的模式,既削弱了优秀学校的能力,又压抑了所谓薄弱学校教师与其他人员的积极性,甚至还可能产生“水土不服”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大大增加了教师职业生涯的不确定性,对教师是十分不利的。
说到底,教师与校长的交流制度,是短期内借助行政力量就能实现的、政绩外显的举措。然而,它却并非是对推动教育发展有利的制度。
7
专题六 优先发展教育
实现教师资源的相对均衡要着眼于区域教师整体能力的提升,实现区域教育的高位均衡。其措施可以有:
第一,借鉴国家在西部农村“特岗计划”的办法,在相对薄弱的学校设立高级教师乃至特级教师(校长)岗位,吸引优秀人才自愿加入薄弱学校改造的行列。这要比强行实施教师交流要好得多。每年一轮的教师被迫交流,必然地会带来很多问题,大大增加管理成本,甚至带来很多不安定的因素。
第二,推出薄弱学校教师培训的专项工程,全面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2009年教育部在中西部地区推出了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计划,相信这对从根本上解决中西部地区教师素质问题是会有重要意义的。各地可以借鉴这一做法。从能力提升入手,实现教师资源的相对均衡。各地要像抓名师、名校长培养一样,抓好薄弱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
第三,鼓励优秀高等学校毕业生进入相对薄弱的学校,在其他政策上给予配套的支持。国家的免费师范生政策将推动一批优秀高校毕业生进入农村学校。各地也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鼓励优秀高校毕业生进入相对薄弱的学校。
总之,从区域教育整体能力提升入手,才有可能实现区域教育的高位均衡。区域教育的均衡应当是高质量的均衡,可持续的均衡。削峰填谷办不出人民满意的教育。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