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形势与演变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形势与演变:(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知识要点:
一、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 王位世袭制
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我国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禹死后,其子启即位,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世卿世禄制或世定制、世官制)所取代。 商:内服外服制
2.夏商时期的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设相、卿士等,地方设侯、伯。
(二) 分封制(目的、对象、分封内容、对象的权力和义务、评价)
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拱卫王室 2、适应人口不断发展、疆域不断扩大的需求,为了进行有效统治 最根本: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统治 目的 简化: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实施者 武王开始,周公旦大规模分封。分封的大多数是同姓子弟 内容 1、分封诸侯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被封诸侯的义务:服从周王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3、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4、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士以下不再分封。卿大夫和士也要承担义务(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带有家族统治色彩 前期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为以后埋下割据混战根源 西周后期,诸侯势力强大,王权衰弱,血缘关系疏远,分封制开始受到破坏。春秋时开始瓦解,战国末年,分封制完全瓦解(根源:生产力发展) 特点 作用 局限 破坏瓦解 (三) 宗法制(目的、内容、特点、评价)
目的 根本: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直接:解决贵族间权力、土地和财产的争夺的矛盾 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周王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权,为大宗,次子、庶子为小宗;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诸侯和大夫以此类推。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是“家”和“国”的统一,小宗须服从大宗 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 1、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2、确立起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两者既是家族等级之分,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随着分封制的破坏、瓦解而破坏、瓦解。战国时宗法制完全瓦解 1、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2、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利:形成的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浓厚亲情观(重视修家谱,建宗祠,寻根问祖,互相帮助)有益于社会安定和民族的凝聚力的形成。也对中国现在的民间继承方法有较大的影响 弊:导致特权思想严重,等级制森严,崇尚权威,家(族)长制盛行,缺乏反抗精神,重男轻女现象严重,任人唯亲,裙带作风(走后门)盛行,缺乏理性,宗族势力较强,妨碍了近现代民主、法制的发展 内容 关系 特点 瓦解 影响 深远影响 拓展:礼乐制度:推行和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1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血缘)色彩(主要) ○2有很强的专(四) 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具备继承性和发展性 制性 ○
4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5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含义:包括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两个方面
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基本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又是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中央集权是指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拥有统帅权,地方听命于中央。 (二)原因:
1、经济根源:封建的经济基础即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决定,自然经济的分散性,要求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社会的稳定,保证生产的发展。
2、政治根源:地主阶级需要一个强大的政权维护统治。 3、思想基础:法家的集权理论是产生的思想基础
3、自然条件:分散的个体小农,也需要依赖于政治上强大的力量,以稳定社会,抵御外敌和抗击大的灾
害
(三)内容:皇帝制、中央官制、地方官制
由来 确立皇帝制度 目的 特征 本质 建立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全面推行郡县制,建立地方官制 丞相 御史大夫 太尉 “三皇五帝” 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神化自己的君权,巩固统治 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核心)、皇位世袭(家天下) 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下设九卿 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 负责全国军事,但没任命 1、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长)分别是郡和县的最高地方长官,他们都由朝廷任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郡守职责:上承中央命令,下督责下属各县,考察县令(长)3、县令(长)职责: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4、县以下是乡、里基层行政机构 (四)演变过程:
秦 中央官制 皇帝 地方官制 选官制度 监察制度 权力 高度集中 御史大夫 丞相 太尉 (三公) 九卿 郡县制起源于春秋后期,秦朝全面推行。郡县的长官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 意义:巩固了统一,维护了社会安定,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汉朝以前,我国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选拔官吏制度 丞相 :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御史大夫:长官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 太尉:协助皇帝管理政务 开始形成制度。中央设立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以贰丞相,御史府为其官署,掌握天下文书和监察。在地方上,皇帝派御史常驻郡县,称“监御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 三公九卿互相配合、互相牵制 西汉巩固( “汉承秦制”。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削弱度基本上沿袭秦朝,但又有所变化。总体趋势:相权 中央对地方管理加强) 原因:汉初宰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 措施: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治乱”,将诸侯任免权收归中央 汉武帝任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参与军国大事期形成“中朝”(“内朝”)决策机构,制约了相权 作用: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汉 隋唐 皇帝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六部 史”,负责监察郡内各项工作。 汉初:中央集权受威胁 原因: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 影响:王国势力逐渐强大,威胁中央 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 措施: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诸侯王被解除军政大权,并建立刺史制度,设有州为监察区 作用: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察举制:自下而上举孝廉者为官 设置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分散相权 中央集权严重削弱 原因:节度使权力太大,中后期出现藩镇割据 魏晋九品中正制:由世家大族担任的中正官分九等评定人才,不利于选拔真才实学 隋代时,中央的监察机构仍为御史台 措施;权力执行顺序: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布皇帝的诏令 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驳正违失 尚书省-执行机构,负责贯彻执行。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作用:相权一分为三并相互监督与牵制,保证君权独尊 影响: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后世沿袭 隋科举制创立:文帝用分科考试来选官,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宋元:科举制发展完善 作用影响:打破了特权垄断,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朝延宋 分割相权 皇帝 中书门下 参知政事 三司 枢密院(调兵权) (行政) (财政) 三衙(统兵权) 措施: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掌宰相职权,后来又增设枢密使、参知政事和三司使(计相),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中书门下与枢密院称“二府”) 作用:削弱了相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元 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用 措施: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和节度使的兵权),制钱谷(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文臣知州与州通判互相牵制 作用:加强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基本解决 评价: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三冗”(冗官、冗兵、冗费)局面,为北宋埋下积贫积弱的祸根 宋代监察机构随着封建专制主义的发展而加强。中央沿袭唐制,御史台仍设三院。地方如设通判,与知州平列,号称监州。转运使、提点刑狱公事 措施:创立行省制。实行行省路府州县相权五级制。边远地区设宣慰使。设彭湖巡皇帝 反弹 检司管辖彭湖列岛与台湾 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中书省 一 影响: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是六部 中国省制的开端 中书省:最高的行政机构。“上承天子,下总百司” 评价:①行省制度便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相权扩大,元后期甚至左右皇位的继承。 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枢密院:掌兵权,最高军事机构 国家的统一;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御史台:掌监察,最高监察机关 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中央实行一省制(中书省) 元代中央设御史台 明 皇帝 六部 省、府、县三级制 八股文取士 废丞相,设内阁;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明代监察制度随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而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备。中央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 清 清初 皇权受到议政王大臣会议很大的限制 设内阁,置六部(奏章票拟) 康熙帝设南书房 影响: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并立,最终集权于皇帝 特点:简(机构人员)、速(办事效率)、密 职责:商议军国大事,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雍正帝设军机处:人员组成:皇帝亲信的满汉官员 性质:由最初的暂设的军事机构,逐步发展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 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也加强了中央集权 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清代监察机构沿袭明代,又有所发展。在中央,仍设都察院。 演变趋势 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1由以家世、门第为选拔○标准,逐渐演变为以学识才能为选拔标准。 2由地方评议推荐的方式○逐渐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 加强专制皇权和中央集权、调节国家机器的运转、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一种重要手段 (五)特点:① 皇权至上 ② 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③宣扬“君权神授 ④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 ⑤文化专制 (六)影响: 1、明清以前:
(1)积极: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②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③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④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民族的融合。
(2)消极:①君主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并且派生了大量的官僚队伍,使政治黑暗,腐败. 2、明清以后:
(1)积极: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②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④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民族的融合。
(2)消极:②思想上的控制使科学和文化的发展严重的滞后.③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总评:它在初建时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作用占据主导地位,到封建社会晚期,消极的一面则占据主导的地位。此时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已极大地妨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七)中国古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初步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强化并渐趋衰落于明清
需要
(1)战国:秦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
(2)秦:皇帝制度、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行郡县、颁秦律、焚书坑儒。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车轨、修驰道、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3)西汉:汉武帝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东汉:扩大尚书台的权力,加强皇权 (5)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6)北宋:解除禁军将领和节度使的兵权;设三衙统领禁军并与枢密院互相牵制;
立更戍法;禁军的半数拱卫京师,另一半驻守各地;设参知政事(副相)、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地方派文臣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集中司法权 (7)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御史台,地方推行行省制
(8)明朝: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后设内阁;设都督府与兵部互相牵制,设厂立特务机构;八股取士;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9)清朝: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
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皇权与相权之争(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
秦 皇帝 丞相 (三公九卿)
中朝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实行推恩令 汉 皇帝
(西汉王国问题的
中书省解 决)
(起草诏令)
隋(封驳审议)
尚书省
三省六部 唐门下省 皇帝
(负责执行) 六部:户、吏、礼、工、兵、刑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收精兵 、削实权、制钱谷 宋 皇帝
中书门下 枢密院 三司 (唐末以来藩镇割据问题的解决) ( 行政 ) ( 财政 ) ( 军务 )
中书省元 皇帝 (总理全国政务——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政) 具体措施:撤中书省、废丞相、设内阁
<清初>
国大事)
<雍正始设>
内阁明 皇帝 (议 内阁 议政王大臣会议 清 皇帝 (日常事务) (军 军机处 (作用 开始:西北紧
急军务)
后来:内政外交、军政大计、重大案件审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